黄颡鱼爆头病的病因及预防

黄颡鱼爆头病的病因及预防

ID:8873325

大小:18.2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0

黄颡鱼爆头病的病因及预防_第1页
黄颡鱼爆头病的病因及预防_第2页
资源描述:

《黄颡鱼爆头病的病因及预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黄颡鱼爆头病的病因及预防黄颡鱼养殖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疾病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已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产业的快速发展,“爆头病”就是这些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流行情况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5-10月是其流行季节,6-8月为其流行高峰期,流行水温为20-30℃,在25-28℃发病较严重,在高温季节爆发,病情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会出现病鱼的大量死亡现象。该病在黄颡鱼整个养殖过程中都有发生,对鱼苗危害最大,死亡率可高

2、达80-90%。在成鱼养殖过程中,该病多呈散发性,少数也有急性暴发。二、主要症状该病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类型。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从开始出现症状到大量鱼发病死亡只需3—5天。病鱼主要表现为突发性食欲减退或不吃料,离群独游和阵发性螺旋状游动,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等充血、出血,肛门及生殖孔红肿,外突,腹腔内大量含血的或清亮的液体,肝肿大,出血,脾脏肿大呈紫黑色,肠道扩张,充血,肠腔内充满气体和淡黄色水样液体。慢性型病程较长,发病相对缓慢,初期病鱼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出现头朝上、尾朝下、

3、悬垂于水中的特殊姿势。后期主要表现为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其“红头病或烂头病”也因此而得名。鱼在临死前失去平衡,出现阵发性痉挛,旋转性侧游、打转等。三、病原自2000年黄颡鱼暴头病首次发生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邓先余等(2008)报道流行于湖南一些区域的黄颡鱼“红头病”病原为迟钝爱德华氏菌;徐进等(2009)报道流行于湖北荆州等地的黄颡鱼头顶溃疡病的病原为迟钝爱德华氏菌;耿毅等(2010)报道流行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的黄颡鱼“红头病”病原为鮰爱德

4、华氏菌。因此,引起黄颡鱼暴头病的病原为爱德华氏菌属的两种细菌。目前的研究发现爱德华氏菌感染鱼类主要是通过消化道、鳃和鼻腔三条途径,当其经消化道或鳃感染时,细菌进入血液后,并迅速分布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从而引起败血症,即急性型;但当其经鼻腔侵入嗅球,再经嗅球移行到脑,则表现为慢性型。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苗种阶段的黄颡鱼暴头病,通常会有车轮虫、斜管虫、半眉虫等纤毛虫类的并发感染,所以在进行诊断时一定要全面,不能漏诊。四、预防与治疗由于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严重的危害性,在养殖生产中应贯彻健康养殖、合理用药的理念开展综合防治。1、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环境、适

5、宜的养殖密度、减少应激、科学饲喂。2、对于已发现有爆头病的池塘则主要采取加强水质管理、杀灭寄生虫,同时采取外消内服的综合防治措施。诊断发现有寄生虫的要先进行停食杀虫,然后,如有条件的可尽快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耿毅等(2010)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洛美沙星等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唑和麦迪霉素等不敏感。郑善坚(2009)研究发现鲇鱼爱德华氏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先锋Ⅳ、强力霉素、青霉素、依诺沙星、环丙沙星、菌必治、新霉素、呋喃唑酮等药物

6、敏感。因此可采用内服沙星类药物,如硫醚沙星和恩诺沙星,外泼聚维酮碘消毒,具体的药物用量可按药店说明使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