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红楼梦中平儿的为人处世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红楼梦中平儿的为人处世之法人生百谈2009-10-3121:59:31阅读139评论1字号:大中小《红楼梦》向世人描绘了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形形色色的人在这张网中谱写自己的人生,与命运抗争。如果说王熙凤是大观园管理内部事务的总经理,那陪房的丫头平儿大概算得上是总经理助理了吧!平儿是王熙凤“心腹的通房大丫头”,贾琏的侍妾,是王熙凤最得力的助手。她是大观园中地位重要、手中有权、出场次数最多的丫头之一。平儿以一个卑微丫头的身份,在大观园这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大家庭里,何以应对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在众人面前进退自如呢?这与其良好的为人处事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起为人处事,
2、孔子曾提出人际交往中的五种艺术:“恭、宽、信、敏、惠”,孔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足以使人。”而平儿正是在繁杂的日常事务及微妙的人际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儒家这种人际关系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她得以在大观园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一、“恭则不侮”,人不厌之“恭则不侮”,就是态度庄重有礼,尊重他人,待人真诚,这在人际交往中可以确保自我人格不受侮辱,人们都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由于获得他人的社会赞许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强烈社会动机之一,这种赞许常以恭敬、喜欢的反应表达出来,别人的恭敬与喜欢构成别人对自己的酬赏(赞许),满足了获得他人社会赞
3、许的需求,产生的相应反应,就是也同样尊敬和喜欢对方。 在凤姐生病、探春持家期间,平儿在旁陪侍。探春年少,众人不甚恭敬,因此探春心中十分气愤。为了树立威信,探春欲“擒贼先擒王”,拿凤姐开刀。平儿见势,十分谦恭地对探春说:“姑娘知道二奶奶本来事多,哪里照看的这些,保不住不忽略。俗语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该减的去处,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头一件于太太的事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对我们奶奶的情意了。”原本满腔怒火的探春,见平儿一副恭敬顺从的样子,说了这么一篇通情达理的话,受人尊重的心理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顿时“心软了”。 二、“宽则得众”,人皆爱之 “宽则
4、得众”,就是说宽容大度,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因为宽容大度是受到高度喜欢的个性品质之一,给人以轻松的感觉,不会过于拘谨。平儿管理着一大批地位更低的“奴才”。在日常事务中,平儿是宽容的。探春持家,众媳妇欺她年少女孩子,做事不尽心,惹得探春大怒。平儿私底下来指着众媳妇悄悄地说道:“你们太闹得不像了,他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他尊重……果然招他动了大气,不过说他个粗糙就完了,你们就现吃不了的亏……”较之一味讨好主子,当着主子们的面指责众媳妇,这私底下的肺腑之言更见平儿待人之宽厚,她待下人宽容,是对他们喜欢、接纳的表示,会使下人们感到温暖、踏实,从而产生吸引力。因此,对她也会格
5、外尽心、格外拥护。 三、“信则人任焉”,凤姐用之 “信则人任焉”,就是指忠诚守信,办事可靠负责,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王熙凤陪嫁的丫头一共四个,其余三个嫁的嫁、死的死,仅平儿留了下来了,这与她对王熙凤的赤胆忠心、踏实能干是密不可分的。平儿对凤姐是忠实的。例如,探春持家,兴利除弊,平儿陪侍,王熙凤嘱咐平儿:“……倘或他驳我的事,你千万别分辩……我是恐怕你心里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之故,不得不嘱咐。”可见平儿的忠心是连凤姐也认可了的。平儿办事也十分可靠。陪侍探春持家时,凤姐让平儿不要与探春犟,平儿答道:“你太把人看糊涂了。我才已经行在先,这会子反嘱咐我。”凤姐听闻,十分放
6、心,赞其行事可靠。 根据互惠吸引律,追求报酬、奖赏、收益、效用是个体或团体的社会行为动机。这种报偿或效用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知识需要、心理需要、经济利益需要和政治权利需要等。平儿忠于凤姐,又行事可靠,满足了凤姐的安全需要,不怕平儿背叛自己,又不怕平儿因处事不当而把自己与探春的关系弄僵等。因此,平儿对凤姐产生吸引,使凤姐将其视为心腹,委以重任。 四、“敏则有功”,人皆赞之“敏则有功”,就是聪颖、能干,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获得成功。根据人际吸引规律中的能力吸引律,人们总是喜欢聪明、能干、富有才华的人。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追求自我完善、崇尚能力、寻求补偿的欲望。而平儿的聪颖
7、、灵秀是她受到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凤姐贷银子收利钱的事,是瞒着贾琏的。这日与贾琏谈话时偏有人送利钱来,平儿发现立即把银子接了过来。不料偏被凤姐听见,问是谁来。此时,平儿十分机灵地扯了个谎,说是“姨太太打发香菱妹子来问我一句话,我已经说了,打发他回去了”,躲过了凤姐进一步的盘问。否则,如实禀报,让贾琏知道贷银子赚利钱的事可就不妙了。平儿的能力,使与之交往的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现实利益上,都得到补偿,因而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与众人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惠足以使人”,人皆从之 借古喻今,随着当今社会的发
显示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