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

ID:8832341

大小:21.8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9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_第1页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_第2页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_第3页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_第4页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_第5页
资源描述: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疑问句  设问句  反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2、设问句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如

2、: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3、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

3、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二、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

4、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3)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三、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赏析优美语句”题型 主要有两种题型: (1)词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二)谈句子理解的方法。在试卷中往往以“说说你的理解”

6、“赏析句子”“体会句子的作用(好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你看出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这样的问法出现。写景的文章以谈好处说理解的居多,写人文章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居多,记事的文章“你看出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居多。(三)概括文章主旨。文章的“中心意思”。所谓“中心意思”与“中心思想”其实是两种概念:中心思想强调“思想”,即文章的深层次内函;中心意思强调“意思”,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考生只需要将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成一句“什么怎么样”就可以。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

7、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四)概括某段大意---(1)段意归并法。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2) 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