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29781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8
《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学习时间:20分钟评论0条厉以宁教授在一次讲座时说过两个故事,恰好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德”的这种物质“得性”。第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国王颁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机会出国的国人如果在国外看见本国的同胞被沦为奴隶,应该将其赎回,所花费用回国后由政府报销。孔子有个学生在国外果然发现同胞被沦为奴隶,于是将同胞赎回。但是,他并没有去报销费用,所以,大家都盛赞他的高尚品行。孔子得知后却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是缺德的,因为你会使其他人无所适
2、从。为什么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国外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沦为奴隶,他如果听了国王的话,将同胞赎回并按规定报销了费用,别人就会拿他与孔子的学生作比较——孔子的学生可以不来报销,你却来报销——结果使他显得品德不那么不高尚,尽管他是听从君王的命令去报帐的;如果他向你学习,赎回后也不去报销费用,他则无故损失了金钱。这种损失,一次可以接受,两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则不愿意了。由于有了孔子的学生不报帐在先,其他的人就会陷入“报帐也不好,不报帐也不好”的两难境地。这样,今后的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被沦为奴隶时,为了免却两难境
3、地,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不再赎回落难同胞,越来越多的落难同胞也不能获得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无私的”,但由于它不会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却是不道德的。第二个故事是,孔子有个学生过桥时看见某人不慎跌入河里,便奋不顾身将其救起。其家人万分感激,硬谢该学生一条牛。牛在农业社会自然是最宝贵的东西。学生没有办法,恭敬不如从命,就将牛牵回了家。在回家的路上,刚才对他还大加赞赏的人见他牵走了人家一条牛,便转而指责和唾骂他,人们认为,做了点好事是不应该要人家的报偿的。孔子得知后反而赞
4、扬了自己的学生,说:你将牛牵回家是很道德的,因为你这样做会使其他人认识到,做好事必有所得。当“做好事必有所报”形成了人们的道德信念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见到他人危险时奋勇相助,这样,你的行为将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去做好事,让越来越多的遇险者“得”到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有私的”,却是道德的。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对“德,得也”观点的生动阐释。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都是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的,所谓因果报应就是日常生活百姓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了好事,必有所得,做了坏事,
5、必有所损。这种报应即使没有发生在当事人身上,也会扩及到他的亲人、后代身上;即使没有发生在本世,也会延及到后世。孔子在注《易经》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道教也宣言上天可以察知人之善恶而予以奖惩,至于佛教更有完整和系统的因果报应思想。实际上,世界上主要的宗教都有类似于“灵魂不死”、“轮回”、“三生三世”的说法。因果报应的思想被宗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实际上,它也是有人性基础的。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往往是“以恩惠报答恩惠,以冤仇回敬冤仇”,众多的人性就形成了一般的“社会
6、规律”,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因果报应就是社会的一种道德规律。市场经济里所形成的诚信品德既不是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也不是靠道德家们苦口婆心地、一厢情愿地反复呼吁“希望……”、“加强……”就能够养成的德性,它实在是市场生活里反复博弈中的“得失报应”对交易双方的忠告。一个社会,若没有建立起公正的道德强化机制,若不能在人民心中养成“善恶必报”的道德信念,一切道德教育都将苍白无力。曾经盛行于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大多数都隐含着“德,得也”的教诲,其表现或者是感动天地,得到下凡神仙的帮助,或者是感动曾经
7、一度虐待自己的对方,使之回心转意,或者是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效仿,等等;如果我们再读读威廉·贝内特编著的《美德书》当中的道德教诲故事,同样也会感到“德,得也”的德性脉搏。当然,道德生活里的回报,只能看作是对道德主体之精神人格做出的肯定和安慰,完全不必在物质价值上追求对等报偿。实际上,如果追求这种对等报偿,他也就不会做出道德行为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道德行为就应该是无偿的,否则你的英雄壮举就会黯然失色。其实,道德行为主体接不接受回报是一回事,社会是否有制度给他们提供回报则是另外一回事。道德的回报机制不只
8、是对行为主体的美德表达肯定,也是对其他潜在道德行为主体的鼓励和引导,更是在建设一种让美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强化机制。反观现实,我们仍然可以经常看到大量的弱化道德的现象,有的受害者拒绝出来作证,不仅让坏人无法受到制裁,也使那些曾经对他们舍身相救的好人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有的人得到了英雄的救助,但当他得知自己对英雄的牺牲应该承担一些费用时,却悄悄地躲开了;有的人不仅在英雄需要帮助时冷漠旁观,而且对英雄还冷嘲热讽……。翻翻报刊,我们经常会看到道德英雄们的无奈、苦笑和凄惨!但愿英雄们的“寒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