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796589
大小:552.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4-08
《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赣南东片的“六县之母”--古邑于都,县城东北面30公里处,山峡高雄,梅水蜿蜒,榕树逶迤,坐落着一个山川形胜、风景秀丽的客家古村--段屋乡寒信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前后一周,四邻八乡的肖氏族人逾万之众,都要涌往这里,搭台唱戏,祭祀水神,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喧天的鞭炮响彻云霄,情景胜似过年。七月流火的日子,一群客家研究专家、学者们走进寒信村,竟从轰然的鞭炮声和袅袅的硝烟中,窥视到了寒信村不同凡响的历史--寒信村,承载千年传说的历史文化古村--------于都寒信村探幽寻古寒信峡,抑或韩信峡?完全出乎意料,在大
2、山深处,在梅江蜿蜒百里的中段,会有这么一处神奇之所在。寒信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说,丰富多彩的码头文化、庙宇文化、祠堂文化、山水文化、堪舆文化,一下就把我们的脚步深深吸引。同行的几位从事客家研究专家、教授们,一改往日的沉稳,手持摄像机、数码相机往古祠、雄峡、江水、码头、圩市扫拍不停,那模样恨不得把整个古村一口气吞了下去。这是怎么一座古村,会让学者们如此情怀激动?其实光是这古村的名字便让人颇费思量。寒信!名字一点也不像地名,却与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名字谐音,这之间可能会有什么联系吗?问遍乡人,却无人可以作答,只说是老
3、古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于是,关于寒信村名字的由来有了种种传说与猜测。一种传说,寒信峡,即为韩信峡!寒信村,当为韩信村!这种传说赋予了乡人美好的祈愿在其中,他们认为,萧何的后代借助韩信大将军的守护,难怪可以繁衍如斯!不能确定是哪一年,有几个读书人行游至此峡前,但见梅江浩浩汤汤,宽阔如洋,鱼虾逐浪,岸边榕树逶迤,香樟溢华,风光旖旎,更有前方深潭漩流,巨礁横立,气势磅礴,雄峻、巍峨的两座大山--将军山、旗形山(乃合“狮象把门“之象),一如将军昂立,一如旌旗招展,及其之间一道鸿沟巨峡夹持着滔滔奔涌
4、的梅江水轰然东去,他们不禁欢叹:此地之险要,若有韩信将军把关,万夫莫开也!韩信峡遂叫了开来,峡下之深潭也相应叫了韩信潭。只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一口头文化渐被淡忘,后来的南来北往人,匆匆过峡,并没有太多人感悟峡之“将军威武“,他们只感到这峡之逼仄、浪之湍急、水之寒气逼人,于是,韩信峡渐渐失了本意,峡之“韩“意渐淡,“寒“意渐浓,乡人、舟子们不自觉地将它改称成了一个文字意义很不顺的名字--寒信,以致谬误代传,直至今天。持这一说法的人,依据的是清同治13年修的《雩都县志》中雩都县地图中赫然标有“韩信峡“,遗憾的是同这
5、本县志的文字中有三五处出现了“寒信峡“,并无第二个“韩信峡“名字出现。细细读《雩都县志.山川》中关于“寒信峡“来历的记载:“寒信峡,县东北六十里。峭壁山蹇山产,夹峙两边,汉水(注:即今梅水)泻出其中,每于岁暮,峡中先寒,因以为名。“再查王力编的古汉语辞典,知:信,即讯。于是,寒信之名便有了完整来龙去脉:每年年底,这峡中最先变冷,发出天寒的讯号,于是得“寒讯峡“、“寒信峡“之名。其实,历史已然淹没于岁月长河中,真实与虚幻也本在一线之间。名字本就是一个符号而已,过多地追究名字的缘由,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可以肯定
6、,古村的繁荣不会因为叫了寒信而陡然衰弱,古村的古朴也不会因为叫了韩信而忽然奢华。在寒信村,最让人感叹的是历史在这里没有断裂,文化在这里没有蛰息。相反,宗祠在这里不是作摆设的一件孤独物,宗族在这里成了彰显家族内聚力的精神力量。敬宗、睦族,是宗族精神的最质朴的内涵,是维系一个宗族成长、壮大的文化内核。在寒信村,这个聚落着大片古建筑系统的村落,因为完整地聚落着一个宗族的丰饶历史,多彩地展示着中国乡土生活环境,而显得不同凡响。水府庙,造就寒信峡下万家烟火目前寒信村有人家数百户,常住人口近两千,百分之九十九是肖姓人家,
7、只有王、刘、杨、李等少数几户外姓人家。在寒信村最宏大、醒目的建筑物,便是昭示开基始祖不朽功绩的寿六公祠和毗邻的水府庙。肖寿六是个制造传奇的人物,他开创了寒信村繁荣的根基,尤其是他营造了令寒信村肖氏族人世世代代忠诚呵护与传承的精神与文化理念。关于肖寿六在寒信开基的故事传说甚美。古代的地理文化很有数字味,如赣县有“三潭“(汶潭、欧潭、储潭)、“三角“(龟角、磨角、营角)、“四岩“(通天岩、马祖岩、狮子岩、燕子岩)、“四山“(宝华、石林、菩提、麂山)之说;赣州城里有“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三十六条街,
8、七十二条巷“之说;于都也有“二峡“、“三潭“之说,即黄金潭、十里河排的三门峡和三门峡潭,以及寒信村的寒信峡、寒信潭。从今天寒信村姓氏人口分布情况分析,寒信峡、寒信潭一带在肖氏人开基之前,显然是荒凉的,便是来往舟船也大都敬畏寒信峡之险恶,经过寒信峡前只是立于船头往江中浇洒鸡血,求过平安便匆匆而过。直到公元1374年,寒信峡才寒气渐消,人气渐旺。家居赣县茅店贡水、信江汇合处水口旁(古称信江营,旧时凡三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