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届福建省莆田一中、泉州五中、漳州一中高三上学期联考期末文科数学试卷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www.ks5u.com2015年莆田一中、漳州一中、泉州五中三校高三年联考数学(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复平面内,复数对应的点位于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2.已知正项等比数列中,,则数列的公比为A.B.C.D.3.已知集合,,若任取,则的概率为A.B.C.D.4.已知命题:“”是“”的充要条件,命题:“”的否定是“”A.“”为真B.“”为真C.真假D.均为假5.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A.B.C.D.6.下列函数中,在
2、内有零点且单调递增的是A.B.C.D.7.已知直线,和平面,,若,,,要使,则应增加的条件是A.B.C.D.8.函数的图像是-14-9.若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在圆上,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A.B.C.D.10.已知函数是奇函数且,当时,(),则实数的值为A.B.C.D.11.若,,.如果,对都有,则等于A.B.C.D.12.定义点到图形上所有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点到图形C的距离”,那么平面内到定圆C的距离与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不可能是A.圆B.椭圆C.双曲线的一支D.直线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答案卷的相应位置.13.已知向量与
3、的夹角为,,,则=.14.已知函数,则.-14-15.设变量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16.利用函数是减函数可以求方程的解.由可知原方程有唯一解,类比上述思路可知不等式的解集是.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9101112137621573868914817.某市为调研高三一轮复习质量,在2014年10月份组织了一次摸底考试,并从某校2015届高三理科学生在该次考试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利用分层抽样抽取90分以上的120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已知该样本的容量为20,分数用茎叶图记录如图所示(部分数据丢失),得
4、到的频率分布表如下:分数段(分)频数4频率0.450.2(Ⅰ)求表中的值及分数在范围内的学生人数;(Ⅱ)从得分在内的学生随机选2名学生的得分,求2名学生的平均分不低于140分的概率.18.已知各项均不相等的等差数列的前四项和,且,-14-,成等比数列.(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设为数列的前项和,若对一切恒成立,求实数的最小值.19.已知函数的一部分图像如右图所示,(其中,,Oxy2-2).(Ⅰ)求函数的解析式并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Ⅱ)在中,角,,所对的边长分别为,,,若,,的面积为,求边长的值.20.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矩形,平面,,,点是的中点,点是边
5、上的任意一点.(Ⅰ)当点为边的中点时,判断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Ⅱ)证明:无论点在边的何处,都有;-14-(Ⅲ)求三棱锥的体积.21.已知动点到点的距离等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点的轨迹为.(Ⅰ)求轨迹的方程;(Ⅱ)设为直线上的点,过点作曲线的两条切线,,(ⅰ)当点时,求直线的方程;(ⅱ)当点在直线上移动时,求的最小值.22.对于函数,若时,恒有成立,则称函数是上的“函数”.(Ⅰ)当函数是定义域上的“函数”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Ⅱ)若函数为上的“函数”.(ⅰ)试比较与的大小(其中);(ⅱ)求证:对于任意大于的实数,,,…,均有.-14-高三(上)期末联考数学(
6、文科)试题参考答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2.A3.C4.D5.A6.B7.C8.A9.B10.D11.C12.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答案卷的相应位置.-14-13.14.15.16.或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解:(Ⅰ)由已知可得分数在范围内的共有人,而在内的有4人,所以在内的学生人数共有人.在内的共有人,故……………………………………………4分(Ⅱ)设表示事件“从得分在内的学生随机选2名学生的得
7、分,其中2名学生的平均分不低于140分”,由茎叶图可知得分在范围内的成绩共有4个.……………………6分则选取成绩的所有可能结果为,,,,,,共有6个基本事件.………………………………………9分事件,也就是两个成绩之和大于,所以可能结果为:,,共3个.…………………………………………………………………11分所以所求事件的概率为………………………………………12分18.解:(Ⅰ)设公差为,由已知得解得或(舍去),,故.-14-……………………………………………………4分(Ⅱ)…………………………………………6分……………………………8分,,,即恒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