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

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

ID:8775731

大小:1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7

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_第1页
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医学心悟》所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驱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3.明·虞摶《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4.清·李用梓《证治汇补·咳嗽》认为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5.《景岳全书·血证》云:“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提出“

2、火盛”与“气伤”,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较大.6.晚清·唐宗海的《血证论》为血证的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7.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8.《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9.《四

3、明心法》论吐酸原理:“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虽分寒热而端,总之治肝为根本。”10.《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痰与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胃肠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

4、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泻与痢:“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利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13.《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5、九张方剂。“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14.《医宗必读·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15.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病名:称之为“眩冒

6、”。病因: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机:应从风火立论。《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景岳全书·眩运》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16.中风:《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

7、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治疗上则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⑤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

8、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该书《厥逆》篇还引《内经》“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