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765632
大小:2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7
《2012届高考语文社科文复习测试题(有参考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从乳白玉雕燕雏到凤龙与凤,都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其实,那是原始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遗痕。现代学者经考证后认为凤是原始殷氏族的图腾。这是个有趣的学术课题,这里要提及一件与此有关的玉雕燕雏。它,羽毛未丰,稚态可掬,似破壳未久,尚嗷嗷待哺。然而,它却伏胸展翅,躁动于故巢,急于效母燕飞翔钻天呢!这一寓动于静的艺术造型,原是殷人的一件玉雕佩饰,1976年出土于殷墟中。玉燕呈乳白色,然而,真燕上体却呈蓝黑色,前胸亦呈黑褐色。故而,燕子又被称为玄鸟,意为青黑色的鸟。殷人对玄鸟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曾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殷始祖契的母亲名叫简狄。简狄正同女伴在河中沐浴,忽
2、有玄鸟飞过,有卵坠落,简狄吞吃了鸟卵而有孕,后生子契。契长大以后,任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姓子氏。始有商族,即殷人。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有这一故事,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同时,契也被称为“玄王”。这是殷人以鸟为图腾的最早的记载了。最近半年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不断从多方面予以考证,也不断提出新的材料和证据。最早,当推闻一多教授,他曾从文献的角度,广泛加以考证,证明殷人以凤为图腾。其中,他引用了个有趣的例证,大意是说春秋末年,楚国哲学家老子147将东方思想家孔子比之为凤,而孔子将老子比之为龙。孔子是殷人的后代,而殷人恰是以凤作图腾的。后来,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关
3、于晚周帛画的考证》一文中,也提出了与闻氏相似的结论。几年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宣称,他在八片甲骨上找到十条卜辞,其中都将被殷人尊为高祖的王亥的“亥”字刻成从亥从鸟形,即在“亥”字之上刻一鸟。如将这些字依时序排列起来,其作为图腾崇拜的形象,如何从象形到字化,又如何由繁到简的衍变痕迹。依稀可见。这显然是殷人以凤鸟为图腾的新证。凤鸟作为殷人的图腾形象,从种种迹象不难看出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简狄吞卵的传说中,被崇拜的还是一种具体的鸟儿燕子;而在青铜族徽、甲骨卜辞中,其图象已呈形形色色,且都是比较抽象的鸟了;在殷墟与燕雏同时出土的有只玉凤,其造型有鸡冠、鹤足、孔雀羽尾等多种禽鸟的特征。鸟图腾发展为
4、凤的形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从中可见氏族、部落不断联盟、融合的残痕。后来,当人间出现了大一统的“帝王”,凤也就被宣称为“百鸟之王”了。1.文中举“乳白玉雕燕雏”事例的主要意图是()(七)1.CA.该文物珍贵,有很高的考古价值。B.雕刻工艺高超,很有艺术感染力。C.说明原始殷氏族图腾的起源。D.表达原始殷氏族对燕子的喜爱。2.下面不属于“凤是原始殷氏族的图腾”的论据的一项是()2.AA.凤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现代学者认为它是原始殷氏族的图腾。B.简狄吞吃了玄鸟之卵而怀孕生契,契是殷的始祖,于是殷人对玄鸟有特殊的感情。C.老子将孔子比之为凤,而孔子是殷人的后代。D.甲骨文卜辞中将被殷人尊为高祖的
5、王亥的“亥”字刻成了从亥从鸟形。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DA.凤鸟作为殷人的图腾形象,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漫长的发展过程。B.在简狄吞卵的传说中,凤是一只燕子;在青铜族徽、甲骨文卜辞中凤已成为了比较抽象的鸟。C.在殷墟与燕雏同时出土的有只玉凤,是鸡、鹤、燕和孔雀形象的集合体。D.凤被宣称为“百鸟之王”,是在人间出现了大一统的“帝王”之后,这时的鸟图腾已发展成为凤的形象。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4.CA.《诗经》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实写的就是简狄吞鸟卵而生契的神话传说。B.闻一多先生、郭沫若先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证,均得出了
6、凤为殷人图腾的结论。C.胡厚宣教授的研究将图腾从形象化为文字,由繁杂变得简单了。D.作者认为从鸟图腾发展为凤的形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民族、部落不断联盟、融合的残痕。(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竹简《老子》与今本《老子》《史记》载: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西出函关谷,莫知所终。而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有春秋说,有战国说,有人主张人在春秋,书在战国;有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den),老聃即周太史儋(d6n),因而老子即是太史儋。我考察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果是,竹简《老子》出自春秋末期,是老聃所作,今本《老子》为太史儋所作,后者曾将前者全部纳入并加以改造,两书各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7、史记》所载那位老子是太史儋而非老聃。历史上有关争议,如关于《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岁”(甲);又如梁启超在读了《史记》之后说:“前辈的老子八代孙和后辈的孔子十三代孙同时,未免不合情理”(乙)等,大致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下获得合乎情理的解释。其实,所有这些混乱,皆根源于《老子》书的演变过程。当年太史儋将两个人的作品熔为一炉,久而久之,人们便很自然地①存前者而废后者,②把两位作者误为一位作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