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40082
大小:171.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4-03
《鲁科版必修一5.3《牛顿第三定律》word教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牛顿第三定律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能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a、知识目标: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c、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同时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
2、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因此我把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列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一对平衡力跟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因此我把它列为本节课的难点和另一重点。二、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2、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
3、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四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会应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三、教学设计时间关系,我主要谈谈对引入课题、探究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这三个问题的处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的引入显得尤其重要。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而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普通的相互作用力例子不容易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因此我安排这样一个演示实验:一位学生吹气球,充满气后松手放气,发现气球飞向空中的实验,提出学习完这节课就能较
4、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实验直观有动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探求原因,主动学习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成功引入课题。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物理,理论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比较抽象,高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我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摆上一堆器材:铁架台一个、弹簧秤数个、天平一台,让学生讨论,自由选择,设计实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几个问题:1.测量力的最常用工具是什么?2.弹簧秤的读数反映哪个力的大小?3.如何知道弹簧秤对另一个物体反拉力的大小?4.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稳定性问题和同时观察
5、的问题。通过商讨可以得出:不能一手拉着一个弹簧秤,应该将一个弹簧秤的一端固定,用手拉另一弹簧秤,保持它的读数不变,由同桌的同学进行观察。不在实验前提出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先有一些动手的体会,自己感受实验中的一些失败,再提出一些好的注意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理解得透,印象深。这个过程中还应提醒学生注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观察两弹簧秤互勾着上下左右运动时,两弹簧秤示数的关系,多角度,多层次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互作用力大小的关系。最后由教师重做实验或播放视频得出最后的结论,从而得出完整的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这一
6、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确理论来自于实践的道理。一对平衡力跟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我创设一个简单场景:一个物体静止在桌面上,让学生画出物体、桌面受到的力,请其指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自己分析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完成下面表格:对象关系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大小均相等方向方向均相反作用线作用线均在一直线上作用点[来源:学科网ZXXK]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作用点不在同一物体上施力物与受力物受力物相同,施力物不同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不可抵消产生与消亡不一定同时产生,不一定同时消失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力的性质不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7、从而突破难点。其后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想象,解决课题引入的问题,并为解决较难问题做个铺垫。最后解决课本问题: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培养学生应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能力。本节课预计课堂引入3分钟,随堂实验10分钟,分组实验15分钟,整理知识5分钟,课堂练习12分钟。整堂课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既紧张又轻松,既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从中感受学习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