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17577
大小:9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3
《新课标人教版3-1选修三2.6《电阻定律》word教案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电阻定律教学设计即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一堂成功优质课的背后,潜在地隐藏着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思想。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策略和效果。为此,要优化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增强课堂教学意识。本文根据浙江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整理,扼要介绍“电阻定律”的教学过程。旨在阐述增强教师的课堂意识,对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一)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2)如何测定导体的电阻(请同学设计电路
2、)?(3)出示电阻器实物,提出课题(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评述: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对所设计电路中各元件(如变阻器等)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二、探索规律(1)猜想:R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2)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通过与牛二定律研究方法类比、迁移)(3)实验操作:a.学生连接电路b.教师演示,学生读数并记录表中c.控制变量完成操作(4)分析数据:先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5)得出结论:(板书)(研究电阻有关因素
3、)(评述: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将学习者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以此,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三、深化规律(1)动用实验,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定律适用范围的理解。实验(一):研究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并用多媒体模拟板画I-U图线。[来源:学*科*网Z*X*X*K]结论(一):金属材料(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实质是电阻定律中的电阻率增大。并指出各种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不同。从而明确电阻定律适用于温度一定的条件下。(2)运用实验变式,进一步研究不同材
4、料的电阻率,其热敏特性不同。实验(二):选用日光灯管中的灯丝为材料,用火柴燃烧。观察到小灯泡逐渐变暗。实验(三):选用合金材料,用火柴燃烧。观察到小灯泡逐渐变暗。实验(四):选用半导体材料,用火柴燃烧时小灯泡逐渐变亮。降温后,小灯泡逐渐变暗。小结:不同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物尽其用。(1)常用的电阻温度计是用金属铂做成的,锰铜和康铜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2)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多媒体投影:超导现象中电阻与温度关系图线以及磁悬浮列车画面,并简析磁悬
5、浮列车原理。(评述: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选择编辑现有的教学材料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运用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及教师的言语等手段,创设直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四、应用规律(以下用多媒体投影):[来源:Zxxk.Com]问题(一):已知导线的电阻为4Ω,如果把它对折起来,电阻变为多少?如果把它拉长为两倍,电阻变为多少?问题(二):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问题(三):(96上海设计性实验题改编)如图所示,P是一根表面均匀地镀有很薄的发热电阻膜的长陶瓷管(其长度L为50cm,直径D为10cm),镀膜材料的电阻率
6、ρ,已知管的两端有导电箍MN。测得两端电压为U,通过电阻膜的电流为I,试计算薄膜的厚度。五、小结,作业布置(二)教学意识透析从上述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本节课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提取课文陈述知识的内容蕴含的方法教育素材。努力策划各种教学情境。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本身的思考与活动来获取知识。学生课堂思维有较大力度,教学效果明显。其着重体现了教师以下课堂意识:一、师生易位,突出“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以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教学要突出主体意识,教师必须。(1)心
7、理——角色换位。即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的内容,民主地与学生一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2)思维——还原稚化。即在备课或讲课时,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降格、后退到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上。面对一个问题,要有意识地造成一种陌生感、新鲜感(尽管这个问题你已经是多次遇到过了)。要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在问题的设计时,教师应从高的悬念向低悬念逐渐过渡,逐渐找到接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力求保证教学双方思维活动能够达到同步协调地进行。[来源:学科网ZXXK](3)时空——留有余地。人的思维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
8、时空条件才能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