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ID:8611248

大小:4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03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_第1页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_第2页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_第3页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_第4页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同上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 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 

2、、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 学习第一段 1、 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 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3、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     资:积蓄   水:动词,发大水    苟:如果   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  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 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 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

4、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 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 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

5、,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

6、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  ,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  谏曰:“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 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 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 3、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  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请你认真阅读下文,认真思考:编者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删去呢?你认为这合

7、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 ***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 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

8、,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