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91047
大小:11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2
《2015秋浙教版科学八上4.4《变阻器》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4.4变阻器教学目标:1.理解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2.能正确运用变阻器重点难点:1、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2、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么逐渐变暗的?(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条件下,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元件,移动滑片就能使小灯泡的亮度改变.这节课研究的课题就是变阻器.提问: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你知道变阻器有什么方面的作用吗?一、生活中的电阻器(电阻)1、电阻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2、电阻
2、的符号:3、改变电阻的大小,可以改变电流的大小。生活中需要使用变阻器。--实例: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电车的行驶速度;调节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大小等;调光台灯。【思考】改变导体的电阻有哪些方法?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改变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减小导体的长度、增大导体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更小的材料制成导体,降低导体的温度);其中用改变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简便可行。二、滑动变阻器1、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2、构造、结构示意图和元件符号:瓷管、线圈是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绕制而成,电阻线表面涂着绝缘漆,所以
3、制成的线圈各匝之间相互绝缘,滑片就是自制教具中的触头P,为使滑片P跟电阻线接触良好,线圈上接触滑片的地方,绝缘漆被刮去,为了便于接线,将滑片套在金属棒上,金属棒右端安装有接线柱接法:将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要将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常见错误有两个:一是将导线接到滑片上;二是将导线接到支架上,要注意纠正.)实验:按图4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其中P是金属夹制成的触头,当P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大,灯逐渐变亮;P向右滑动,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小,灯逐渐变暗.提问:触头P移动时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当触头P向左滑动时,电阻线AB接入电路部分变短,接
4、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亮.3、使用:(1)串联在电路中(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怎样变化,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3)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4)使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提问: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接法:上下交错相连,把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常见错误有两个:一是将导线接到滑片上;二是将导线接到支架上,要注意纠正.)分析过程要有序: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线?清片向右滑动
5、时,这段电阻线的长度怎样改变?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改变?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怎样变化?下列各图中能起到改变电阻大小作用的是哪几个? 小结:当触头P向左滑动时,电阻线AB接入电路部分变短,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亮.用触头在电阻线上滑动,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变阻器”.改进方法:把电阻线绕在绝缘的瓷管上,并且瓷管上各匝线圈之间互相不接触,使触头P在线圈上滑动.课堂练习:1)在下图四种接法中,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增大的是[
6、 ][2)下图是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强度的实验电路图,当滑片P向左移动要使灯变暗,电路图中的M,N两线头应与滑动变阻器的哪两个接线柱相连?此时电流表示数将怎样变化?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为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恒定,当滑片由b向a滑动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4)如图所示是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若将A、D两接线柱连入电路.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部分电阻值将______,若将B、D两接线柱连入电路,当P向右移动时,连入电路部分电阻值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请在如图所给实物图上补上一根导线(用笔
7、线作导线),使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小灯变亮,并画出对应的电路图.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M、N是两个接线柱,准备连接滑动变阻器,(1)当A接M,D接N时,滑片向右移,电流表示数将。(2)当A接M,C接N时,滑片向左移,电流表示数将。(3)当A接M,B接N时,滑片向右移,电流表示数将。(4)当B接M,D接N时,滑片向左移,电流表示数将。 7)要想把上图中的(a)和(b)两个滑动变阻器都连入电路中,怎样连接电路中的电流最小。请用铅笔描出连接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