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89284
大小: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2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及主张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以及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探讨早期维新思想和变法思想其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从史出归纳比较概括阐释史论结合通过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学习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思想内容的特点公车上书和强学会公车上书;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梁启超与《时务报》;谭嗣同与
2、《仁学》;严复与《天演论》【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重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应该注意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和补充适当史实给予必要的点拨;同时依据教材,在引用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用思考题的形式,有机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导入新课】“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
3、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由此导入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提问:早期改良思潮产生于什么时候?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产生时间:l9世纪60、7
4、0年代;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提问: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性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是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变革政治,实行君主立宪。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
5、诸实践。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提问:早期改良思潮所起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其结局是堂堂的中国败在了一个岛国日本的手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
6、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必须发奋图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搞洋务、学西方、买兵器、练海军,这么些年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在政治上有一个改变,弃旧图新。他们逐渐形成了派别和规模。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康有为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其特点是“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当时古文经学是儒家的正统
7、,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变法的最大障碍。他敢于否定,宣布其是“伪经”,是假货,这是对恪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的尖锐批判。他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这个旗号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这个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内容,并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2)
8、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