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版选修《荷塘月色》word教案

2012语文版选修《荷塘月色》word教案

ID:8581741

大小:3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02

2012语文版选修《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1页
2012语文版选修《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2页
2012语文版选修《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3页
2012语文版选修《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4页
2012语文版选修《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语文版选修《荷塘月色》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验收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    )  袅娜(           )踱步(          )            霎时(       )   弥望(           )斑驳(        )        渺茫(      )   点缀(       )   

2、2、 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字           ,号            。1928年出版散文集            ,朱自清是              、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初步探究   1、 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2、 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3、 认识“通感”。(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4、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   三、细节研讨 

3、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参见《同步学案》第四页)   3、 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知识卡片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

4、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四、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2、完成同步学案的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1、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2、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法指导】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过程】

5、(一)课前预习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写景是为了抒情,客

6、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

7、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

8、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