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70736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1
《中国会计准则变迁及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地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会计准则变迁及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地位【摘要】首先介绍了中国会计准则的三个主要层次,接着说明中国会计准则四个阶段的变迁经过,最后阐述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独特的地位,建设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变迁国际会计准则地位一、引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入了世贸组织,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与世博会,这一切均表明我国在世界上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地位均在提高,并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新会计准则,这无论对中国会计还是世界会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我国会计法规
2、、会计准则、会计制度5我国的财务会计法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会计法、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法规是指通过财务报表来说明的某个别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程序。会计准则是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中心进行,对特定交易、事项有关的会计问题做出的规范与说明。会计制度则主要是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仔细规范。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既有区别有相互补充。三、中国会计准则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会计准则建设的早期探索。1992年11月
3、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它解放了当时会计界的思想。财政部在1993年开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并培养了一系列会计专家。从1994年2月至2002年是会计准则的中期发展时期,期间共推出了30多份的具体准则,如1994年2月推出“应付项目”;1996年1月推出“租赁、期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交易”等。1997年5月22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正式制定了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即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开始实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1年又颁布了
4、《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至2006年是我国新准则的建设时期。2003年3月,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功了进行第二次改组,其主要成员的构成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理论界、会计职业团体、中介机构和企业实务界等,初步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从2005年初到2006年,中国现已建成了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52006年2月至今是新准则的趋同与等效时期。我国在2005年设计完成中国会计准则并实现了与国际趋同,并且在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中国会
5、计准则体系。2007年12月6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签署了《关于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有效地促进了两地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2008年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持续趋同工作机制备忘录》,从而确定了持续趋同工作机制即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我国建立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2008年4月18日,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代表团访问美国,并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中美两国会计交流与合作的问题签署了《
6、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对加强中美双方会计合作、建立相互交流的工作机制等方面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四、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地位5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企业将要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贸易活动,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引进外资的活动业务都会明显增加,新的国际会计业务将不断出现,也会伴随着各种新兴会计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大量欧美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将会进入我国,并且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将会立足于中国的会计市场,而以上这些都会推动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所
7、以我们既要不断地完善我国自身的会计准则,又要继续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两种会计准则相互影响。对比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我们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等,都带有浓重的国际会计准则的身影。而中国会计准则中的创新与优秀的地方也被国际会计准则所吸纳和其他国家所采用,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这一点在世界上我国独创性提出,给世界会计带来新的见解,并且被美国和世界其
8、他国家运用。这也是现我国在会计领域最大的成就之一。我国在当前的国内环境与国际大背景下不断推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慢慢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我们展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中国的会计行业的发展将更加成熟完善。参考文献[1]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魏立江,林钟高.会计再造[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3]张新民.WTO框架下会计国际化的中国困境与创新[J].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