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_论文

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_论文

ID:8559378

大小:23.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1

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_论文_第1页
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_论文_第2页
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_论文_第3页
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_论文_第4页
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内容提要】借助当代视觉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技术化观视”,来重读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可以看到:丁玲作为一个早年和电影业有着特殊关系的女作家,一转入文学创作领域,就相当自觉地运用文字化解、容纳和提升来自图像领域的刺激和震惊,从而在某个特定的方面激发出中国现代文学前所未有的视觉潜能。【关键词】技术化观视/视觉互文/性别观看/身体凝视  一“现代视觉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将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visualizing)。(注:参见Nich

2、olasMirzoeff: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一书绪论部分“何谓视觉文化”的论述,特别是第一部分“视觉化”,London,Routledge,1999。)而“技术化观视”(thetechnologicedvisuality)则成为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8/8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内容提要】借助当代视觉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技术化观视”,来重读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可以看到:丁玲作为一个早年和电影业有着特殊关系的女作家,一转入文学创作领域,

3、就相当自觉地运用文字化解、容纳和提升来自图像领域的刺激和震惊,从而在某个特定的方面激发出中国现代文学前所未有的视觉潜能。【关键词】技术化观视/视觉互文/性别观看/身体凝视  一“现代视觉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将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visualizing)。(注:参见NicholasMirzoeff: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一书绪论部分“何谓视觉文化”的论述,特别是第一部分“视觉化”,London,Routledge,1999。)而“技术化观视”(thetechnolo

4、gicedvisuality)则成为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8/8相对于“肉眼观视”而言,所谓“技术化观视”指的是通过现代媒体如摄影、幻灯、电影等科技和机械运作而产生的视觉影像,有别于平日单靠肉眼所看到的景象。现代媒体能将细微的事物放大好几十倍,眩目而怪异。这种革命性的发明,为人们提供了过去肉眼前所未见的视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带给人们一种巨大的震撼性视觉体验。由新的视觉技术——摄影术以及衍生出来的电影技术——带来的“震惊”效果,成为了本雅明讨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核心”概念:传统绘画允许你从容思考,电影却不断

5、修正你的知觉,由此造成的“震惊”体验使得观看对象失去了经典的“灵光”,却发挥出“蒙太奇”的效果,它把各不相同的事物重新联系与组合起来,重建了观众与置身其中的世界之间新的“想象”关系和“批判”态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指出:“艺术作品可借机械复制:这项事实改变了大众对于艺术的看法。一般大众看毕加索的绘画,会有很保守落伍的反应,可是看卓别林的电影又变得十分激进。这种先进态度的特点是:欣赏演出的愉悦感与相对应的生活经验以直接而亲密的方式和行家的态度建立了关联。这种关联具有社会性的重要意义。”(注:参见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

6、术》,载《迎向灵光消失的年代》,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8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似乎并没有和电影及摄影有所牵连,他们仍是被卷入了“技术化观视”的“认识论问题”中:“在二十世纪,正是摄像和电影这样的新媒体所带来的视觉性力量,才改变了作家们对文学本身的思考。无论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这种新的文学模式是无可争议地被彻底媒介化了,在其中也包含着对技术化视觉的反应。就像其他论述的传统模式,当然也包括像绘画和雕塑这类的视觉艺术,文学必须进行自我设计,以应对作为普遍交流技术的视觉所显现的优越性。”(注:参见周

7、蕾:《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的激情》,张艳虹译,载《视觉文化读本》第258—278页,罗岗、顾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那么,当“新的文学模式是无可争议地被彻底媒介化了”时,中国现代文学在面临“技术化观视”挑战时究竟做出了怎样具体的回应?现代作家是如何积极介入到电影、摄影和画报等新兴的图像传媒领域?又是如何用文学创作来化解、容纳和提升来自图像领域的刺激和震惊,从而在某个特定的方面激发出文字前所未有的视觉潜能?本文不可能全面讨论这个问题,但希望借助于对丁玲发表于1927年的小说处女作《梦珂》的解读,在一种文字与视

8、觉更为复杂的关系中,深化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写作“视觉化”倾向的理解。    二8/8选择丁玲作为分析的对象,一方面由于她在成为作家之前与电影有过一段特殊的关系,这在20年代的新文学作家中是比较少见的。1926年,著名戏剧家洪深受明星公司张石川委托,去北京参加影片《空谷兰》的献映仪式,并应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