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52223
大小:130.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4-01
《论唐代的规范诗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論唐代的規範詩學張伯偉一、引言這裏使用的“規範詩學”一語,來自於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中的一個定義。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1890—1957)在《詩學的定義》一文中指出:“有一種研究文學作品的方法,它表現在規範詩學中。對現有的程序不作客觀描述,而是評價、判斷它們,並指出某些唯一合理的程序來,這就是規範詩學的任務。規範詩學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頁80—81。三聯書店,1989年版。之所以要借用這樣一個說法,是因為它能夠較為簡捷明確地表達我對唐代詩學中一個重要特徵的把握。在過去的文章中,我曾經說“唐代詩學的核心就是詩格”張伯
2、偉《隋唐五代文學批評總說》,載日本《中唐文學會報》2000號,頁2。日本中唐文學會編,(株)好文出版,2000年版。。所謂“詩格”,其範圍包括以“詩格”、“詩式”、“詩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後由詩擴展到其它文類,出現了“文格”、“賦格”、“四六格”等書,其性質是一致的。清人沈濤《匏廬詩話·自序》指出:“詩話之作起於有宋,唐以前則曰品、曰式、曰例、曰格、曰範、曰評,初不以話名也。”《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檇李叢書》本,第158册,頁97。唐代的詩格(包括部分文格和賦格)雖然頗有散佚,但通考存佚之作,約有六十餘種之多此據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及該書附錄《全唐五代詩文賦格
3、存目考》統計。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此書初版題名《全唐五代詩格校考》,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格”的意思是法式、標準,所以詩格的含義也就是指作詩的規範。唐代詩格的寫作動機不外兩方面:一是以便應舉,二是以訓初學,總括起來,都是“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因此,本文使用“規範詩學”一語來概括唐代詩學的特徵。二、“規範詩學”的形成軌跡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者,對於隋唐五代一段的歷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紹虞先生名之曰“復古期”《中國文學批評史》,頁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張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清代詩話研究·自序》,頁3。臺
4、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版。,張少康、劉三富先生則名之曰“深入擴展期”《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册,頁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言其“復古”,則以唐人詩學殊乏創新;謂之“中衰”,則以其略無起色;“深入擴展”云云,又混唐宋金元四朝而言。究竟隋唐五代約三百八十年(581—960)间的文學批評價值何在,地位如何,實有待從總體上予以說明並作出切實的分析。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假如從詩學的角度來看,則唐代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大轉折。在此之前,文學批評的重心在文學作品要“説甚麽”20,從唐代開始,其重心轉移到文學作品應該“怎麽說”。章学誠《文史通義·文
5、德》指出:“古人論文,惟論文辭而已矣。劉勰氏出,本陸機氏說而昌論文心。”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上,頁278。中华書局,1985年版。這裏的“文辭”當指修飾言辭,有關文學的理論也由此而生。《周易·乾·文言》云:“修辭立其誠。”《周易正義》卷一,《十三經注疏》,上册,頁15。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如果說,修辭屬於“美”的範疇,那麽,作為其根本的“誠”却含有“真”與“善”在儒家典籍中,《中庸》對“誠”字有很好的發揮:“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參見饒宗頤《孔門修辭學》,《文轍——文學史論集》
6、。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用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愼辭哉。”《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六,《十三經注疏》,下册,頁1985。也是強調修辭的重要,所以“言語”為孔門四科之一。孔子一方面說“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169。中華書局,1983年版。,另一方面在談到辭命的撰寫時,強調在“草創”之後,又須繼之以“討論”、“修飾”和“潤色”《論語·憲問》,同上注,頁150。。綜合二者而言,卽“情欲信,辭欲巧”,《禮記·表記》引孔子語,《十三經注疏》,下册,頁1644。,真誠是前提,修飾是
7、手段。先秦時縱橫家也重視行人辭令之美,但缺乏“誠”的美辭,在孔子看來是“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四書章句集注》,頁48。,是“巧言亂德”《論語·衛靈公》,同上注,頁167。。專以巧詞炫人,則如《漢書·藝文志》所云:“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陳國慶《漢書藝文志註釋彙編》,頁148。中華書局,1983年版。乃不足取者。《周易·繫辭下》云“聖人之情見乎辭”《周易正義》卷八,《十三經注疏》,上册,頁86。,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四書章句集注》,頁195。所以,古人也重視由文辭以觀人,由賦詩以觀志《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孟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