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50313
大小:5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1
《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与探索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教授丁晓昌江苏现有普通高校120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56.8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加强外部质量评估与内部质量控制的结合;另一方面,强化纵向六大环节与横向五类教育的结合,加强制度创新、结构优化、教学改革、队伍建设、设施条件与经费投入,形成覆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高等继续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的保障体系。2003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我省共有40所本科院校接受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已公布评估结果的34
2、所高校中,优秀28所,良好6所。2008年上半年,南京大学等6所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现场考察并取得理想成绩。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与探索:加大优质资源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平台;狠抓教学管理,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师资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根本保障;调整优化结构,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实基础;深化教学改革,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动力;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一、加大优质资源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平台“十五”以来,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新形势,我省不断加大高等
3、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江苏从2001年起启动大学城和高教园区建设。通过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相继解决了全省高校校园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大规模建设新校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全省高校集中在老城区、校园狭小、拥挤和相对破旧的状况,显著地改善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有效拓展了高等学校的发展空间,为全省高等教育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城和高教园区正在成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集中办学、展示特色、展开竞争的共有区域和场所,成为高等教育
4、资源优化配置、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的园地,成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基地,成为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成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全省现有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5所。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9个(覆盖112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64个,省级重点学科24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5个。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9个;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个;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
5、园5个。获国家教学成果奖82项。建成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9个,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31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46个。在推进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共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8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18门,省级精品课程1010门,省级精品教材698部。在加大优质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坚持以共享促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
6、开放共享,切实增强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一方面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体师生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推进高等学校的国家与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全体学生开放,国家和省的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职实训基地实现校际开放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实习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共建教学联合体等方式,积极推进大学城和高教园区内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高校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旨在突破校际壁垒,集成整合综合优势,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推进教育管理创新。目前,我省已建立仙林、常州、淮安
7、、徐州、南通和盐城等六个高校教学联合体,覆盖41所高校,有23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4个国家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训基地、1500多门优质课程实现共享,还实现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图书通借,使学生接受多所高校育人氛围熏陶,提升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自2003年以来,全省组建了现代服务业、农林、建筑、商贸、旅游、信息、纺织、化工、机电、汽车、艺术设计等11个职教集团,覆盖了江苏重点支柱产业领域,参与职业院校280多所,加盟企业580多家,实现了校企融合、资源集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互利共赢。职教集团以示范性高职院
8、校为龙头,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联合中职学校,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亮点,成为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品牌,促进了我省高职教育集成、集约、集优发展的新优势。二、狠抓教学管理,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强化内部自我约束机制。一是进一步细化、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使质量的执行与评价有据可依;二是在校、院、系三级建立教学组织运行和评估监督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