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理论和方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会计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理论和方法研究蔡永鸿,李思雨,翟海莹(沈阳工学院,辽宁抚顺113122)[摘要]会计信息化和大数据是企业未来的管理趋势,通过将大数据和会计信息化相结合,建成以大数据为核心、会计信息化为工具的企业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市场收益。但是,这个结合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大数据的特性,企业需要从会计制度、人才培养、管理理念等多方面有所创新。[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信息化;创新[DOI]1013939/jcnkizgsc
2、2015090521979年,我国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在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发展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相应的,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会计领域的一大趋势就是会计理念从会计电算化不断向会计信息化过渡。另一方面。互联网、社会媒体、企业内部、市场环境产生了“大数据”,对于企业而言,充分挖掘大数据将会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与有形资产、人力资本一样,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转变为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挖掘、
3、整理、分析和使用这些数据,建成以大数据为核心,以会计信息化为工具的企业管理系统,就能成为提高决策水平、改善业绩、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针对目前国内应用这一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何在中国企业的既有条件下建成这一系统,就是本文的核心思想。1研究背景11国内大数据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以美国为中心,包括德国、英国等在内的欧美国家是研究大数据的最核心,虽然现在大数据已经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很多企业对什么是大数据、如何应用大数据存在许多误区。而且目前有很多文献和企业管理实践表明,我国很多企
4、业的会计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想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就必须要有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落后,也反映了企业对大数据认识和应用的落后,如果说建成“以大数据为核心,会计信息化为工具”是大数据时代的目标,那么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企业、中小企业,仍然在原地踏步,这与系统的应用会计信息化和大数据难,而将两者结合起来更难是有很大关系的。12成功应用大数据需要具备的特性放眼国内外,虽然将大数据和会计信息化完整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和机
5、构有意或无意地应用了这一方法。例如美国很早就宣布启动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将6大联邦部门联合起来,投资2亿多美金,大力推动和改善跟大数据有关的收集和分析工具,这一“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具备两个特征:一、国防部等国建关键部门均被列入这一计划之中。二、利用有效的工具从大数据中抽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是这一计划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参与计划的6大部门之间也是相互协调、交流经验,特别是与其他组织机构展开深度合作,比如佐治亚理工大学工程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就获得了720万美元的研发项
6、目,用于开发提取数据并将其可视化的工具。综上所述,基于美国政府的“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不难发现应对大数据的核心思想是开发有效工具从巨大的数字中提取关键信息,因此成功应用大数据结合需要具备的条件如下。一是高层支持。建成以大数据为核心,会计信息化为工具的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而且需要一定投入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高层的支持与协调,因此,这个过程应该是自上而下的企业革新。二是渐进性。这一结合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着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能走粗放的开发路线。三是
7、相互协调。将大数据与会计信息化相结合,需要涉及企业的许多部门、各种流程,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配合,共同交流,不能因为部门的利益阻碍整体的开发进度。13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参考上述内容不难发现,与美国相比,我国企业的大数据思想还停留在最原始阶段,对什么是大数据、怎么应用大数据存在很多误区和迷茫,特别是中国很多企业有浓厚的“江湖作风”,更喜欢称兄道弟而不是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并且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缺乏配合、急功近利,往往导致失败。特别是在讨论将会计信息化与大数据相结合时,很多企业的误区是将会
8、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等同于一个事物。从概念上讲,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化强调的是基于大数据,将企业视为一个信息系统的理论创新。从实践上看,会计电算化多只涉及会计工具的改良,而会计信息化是整个企业内部会计系统的革新与再造。结合12,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在应用大数据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一是缺少高层支持,很多企业领导者自己也搞不懂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会计信息化,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领导企业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与要求,再加上中国企业没有强调部门协调与交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