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_论文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_论文

ID:8540539

大小:23.4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3-31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_论文_第1页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_论文_第2页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_论文_第3页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_论文_第4页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关键词:中国历代死刑制度内容提要: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法律规定的行刑方式有:醢:把罪人刴成肉浆。碟:原意为分裂牲体以祭神。磬:缢杀。斩:杀头。杀:用刀割头。绞:用绳带之类将罪人缢死。轘:将罪人的肢体分解,又称“车裂”。枭首:悬头示众。支解:将罪人杀死后又将尸体分解。弃市:杀之于闹市,表示“与众共弃”。赐死:君主命王公、大臣自缢,谓之“赐死”。连坐:要邻居对相邻人的犯罪承担连带责任的制度制度。灭九族:较之夷三族进一步扩大了诛连的范围。还有不曾入律的非法之刑,如凿颠(又称“凿顶”):“抽胁、镬烹、刳胎、

2、锯颈。宋朝的死刑除绞、斩外,增加了“凌迟”。清末,沈家本修法,删除清律中原有的凌迟、枭首、戮尸、缘坐等酷刑。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中,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不到三千年。中国最早的准确纪年,一般认为应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是年为西周共和行政元年。众所周知,人类在原始社会只有氏族和部落的区分而没有国家建制。氏族或部落之间发生冲突以及氏族内部发生纠纷时,8/8都是由族长或部落首领依据世代相传的习惯加以处断,当时不可能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中国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奴隶制度,西周时期已进入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究竟从什

3、么时候开始出现了法律,迄今尚无可靠的证据能够确证。综观以往的古籍,直至夏朝以前的尧、舜、禹之时,还没有出现过“法”、“律”之类的概念,当时人们不知“法律”为何物。一、刑法的出现和演变中国最早出现与法律相关的概念是“刑”,其含义同近代的理解相似,即惩罚犯罪的手段。相传在尧舜之时就开始出现了“象刑”。所谓“象刑”,就是对有罪的人施以某种象征性的惩罚。其办法有三种:“上刑墨檬赭衣杂履(檬音蒙,meng[二声];赭音者,zhe[三声]),中罪赭衣杂履,下罪杂履而已。”①译为白话就是:对犯重罪者,令其头蒙黑巾,身着褐衣,脚穿草鞋;犯中罪者穿

4、褐衣、草鞋而头不蒙巾;犯轻罪者只穿草鞋而衣冠不变。意思是采用这种“画衣冠、异章服”的方法标明其罪犯的身份,使之知耻,以示惩戒。这是我国史籍中最早记载的刑罚制度。中国的奴隶社会,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许多史书都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②西周时,周穆王又命吕侯制定《吕刑》。上述《禹刑》、《汤刑》、《九刑》、《吕刑》,一脉相承,8/8都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吕刑》记载于《尚书》,保留了完整的内容。其它如《禹刑》、《汤刑》、《九刑》等,早已佚失,其内容均已无法考据,但它们

5、在奴隶制时期是确实存在过的,并足以确证中国古代最先出现的法律无疑是刑法。二、死刑的由来汉语中的“刑”字,原为“井刂”,是一个“会意”字,与“刭”同义。③古人对于“刑”的理解,包括两重涵义。其一,“刑,刭也”,就是用刀割脖子,特指杀头;其二,“刑,罚罪也”,泛指对各种犯罪的处罚。当中华民族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奴隶主阶级不能容忍奴隶的反叛和暴动,一旦发生此类情况时,便调集军队进行讨伐与镇压。因此,“刑”又总是与“兵”紧密相联。古人一向有“刑起于兵”的说法。所谓“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④这里所说的

6、“甲兵”和“斧钺”,当指军事力量的代称,它表示:对于严重的反叛行为,要调集规模不等的军队予以剿灭。“刀锯”和“钻凿”则是杀、伤人的器械,这里表示它们用以对付小规模的或单个人的反抗;至于对付比较轻微的犯罪,则使用皮鞭抽打。总而言之,“刑”以各种暴力手段为后盾,这是确定无疑的。中国古代的刑法,一开始就以成文法典的形式出现。传说早在西周时期,乃至在西周以前的夏朝,8/8刑法的规定就有三千条———“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劓音义,yi[四声])、墨各千。”⑤[1](又一说为:“昔周之法,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

7、百,杀罪五百”,⑥[2]共计两千五百条。至周穆王时,命皇甫侯作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3]“五刑”总计三千条)。不过,那时的成文法典,只是秘藏于宫室和官府,不向老百姓公布。统治者的用意是:“轻重不为刑辟,遇事临时处断”,“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也”。这样更便于他们任意定罪、滥施刑罚。这种刑法秘密主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了突破。公元前536年,在郑国执政的具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子产,第一次把以往秘藏于官府的刑书,浇铸于铁鼎之上,向国人公布。其后又过了23年,即在公元前513年,

8、晋国的赵鞅和荀寅,也以同样的方法颁布了《刑鼎》。紧接着,郑国在公元前401年又公布了一部《竹刑》,即将刑书刻在竹简上予以公布。由于竹简数量很多,所记载的刑法条文也就更为完整。《竹刑》的作者邓析,尽管被当时的执政者驷颛(驷音四,si[四声];颛音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