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综合电法探测煤层底板(富)水性研究

利用综合电法探测煤层底板(富)水性研究

ID:8530401

大小:1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31

利用综合电法探测煤层底板(富)水性研究_第1页
利用综合电法探测煤层底板(富)水性研究_第2页
利用综合电法探测煤层底板(富)水性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利用综合电法探测煤层底板(富)水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利用综合电法探测煤层底板(富)水性研究  摘要:主要谈论了利用综合电法对煤层底板含(富)水性探测的工作方法和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并对探测结果的开采验证情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东风煤矿;高密度电法;煤层底板;视电阻率;激发极化;视极化率;含(富)水性    1地质概况  1.1地层。研究区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泰安小区,煤系的下伏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在研究区的南边形成低山和丘陵地貌景观,煤系地层上覆地层为第四系沉积物。  1)二叠系(P)。2)石炭系(C)。3)奥陶系(O)。  1.2煤层。研究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2、是煤4和煤9,该煤层在研究区内稳定可采。从钻探资料看,该煤层总体倾向北北东向,倾角较缓,10°~13°,为单斜新块。煤层在研究区内也略有厚度变化,0.8~1.1 m,总体趋势在研究区内表现为中部南北方向煤层较厚,而两边较薄,在研究区的西北部煤层最薄。  1.3构造。研究区构造发育中等,断层相对发育,断层将区内的煤层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数块。断层总的分两组,即北北东向断层和北西向断层。  1.4水文地质。研究区位于矿井的最深部,主要台水层有第四系砂砾层、二叠系山西组砂岩,石炭系太原组四灰、三灰、二灰、一灰,本溪组徐家庄灰岩和奥陶系灰岩。

3、主采煤层煤,下距本溪组徐庄灰岩约65 m,徐庄灰岩与奥陶系石灰岩有很强的水力联系,可视为同一含水层,奥陶系石灰岩为井田内主要含水层,该含水层水头压力大(5.2 MPa),易造成底板突水,影响安全生产。  2理论基础  2.1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是利用人工电场作用下,岩(矿)石产生的激发极化效应进行探测的。二次场强度和断电后衰减特性与岩(矿)石的成分、颗粒度、富水性及一次场强度和充放电时间等有关。一般地,在没有电子导体干扰的情况下,在含水层上的二次场相对非含水层强,衰减的速度也慢。且颗粒粒度愈大,孔隙度亦愈大,富水性愈强,二次场衰

4、减速度则越慢。  2.2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测深和剖面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组合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多深度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其比值参数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3工作方法与资料解释  3.1探测施工布置。1)在研究区91209、91211、91213、91212顺槽中布置温纳三极电位电极系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剖面各一条,点距5~8 m,60道电法接收,探测20~25层。2)根据地断面异常情况,在91209工作面下顺槽中布置单极—偶极电极系电测深点2个,极距为 ~ m, ~ m,即 : : 。每次电

5、极移动2 m。采用方波供电,供电方式为5—5—5—5 s,二次场延时时间为200 ms,使用8次重复测量以保证其精度。  3.2资料解释与结果。3.2.1高密度电法资料解释与结果  高密温纳三极电极系视电阻率法所采集数据经过高密度电阻率数据2维专用软件,经过插值处理、误差校正,正演、反演处理显示各剖面解释图件(图1、2)。图1为91209工作面下顺槽高密度单极-偶极电极系视电阻率地断面图,在深度58~69 m处一低阻带视电阻率为12~54 Ωm,其上部视电阻率为>67 Ωm,下部视电阻率为>54 Ωm。其成果可解释为:奥陶系石灰岩

6、含水层上距煤969 m,其地下水导升带高度为9 m,底板完整岩石58 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