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

《传统文化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

ID:8468189

大小:4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3-28

《传统文化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_第1页
《传统文化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_第2页
《传统文化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_第3页
《传统文化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_第4页
《传统文化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中文摘要2一、前言2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2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仁民爱物3四、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儒家生态伦理思想4(一)、顺应四季规律4(二)、取物不尽物51、不采用破坏性强的工具来捕猎动物52、在正常索取资源的过程中,不斩尽杀绝5五、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6(一)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念6(二)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7(三)倡导节约为荣的价值观,推行绿色消费方式7六、总结8参考文献99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中文摘要中国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古代农

2、业文明条件下的一个典型的形态,保留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样本。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应和谐共处,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其中禁发必有时、取物不尽物、物吾与也,这些更体现出儒家区别于基督教和佛教文化对待自然的节制态度。儒家偏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的永续利用,与近代西方无止境利用自然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键词:儒家,生态伦理,生态环境,取物不尽物,可持续发展一、前言当今世界生态失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受到严重威胁,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集大成的哲学思想,在其博大精

3、深的思想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深入挖掘并吸取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拯救脆弱的生态环境,指导人类生态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提出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是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客观要求,是一切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古代儒家“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不尽物”的生态伦理观,主张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尊重自然万物,珍惜自然资源,取予有度,消费有节,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对此问题的

4、基本观点是“天人合一”。“天”主要是指大自然,也包括由自然之天衍生的“天道”、“天德”。儒家认为,世间万物概由天地生,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也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周易的这种人为自然发展产物,人的生命和利益与自然环境不可分离的思想,为我国春秋以来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虽对天有一种极深的敬意,但他并不认为天是神。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大何

5、言哉!”“大”既是自然界,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则是天的基本功能所在。“生”则肯定了自然的生命意义,人与天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人应当像天一样对待生命万物。《礼记·中庸》说:“惟天地至诚,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并非指人与天地对立,而是说人只有至诚尽己之性,亦尽物之性,才能与“天地”并称,才能融入于“天地之化育”之中,做到了这一点,人才能称之为“人”9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并非是被动机械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孟

6、子则把“天”人格化.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充分挖掘人的心灵,便会知晓人的本性。从而知晓天的本质.进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从人与天的道德本性出发。得出结论:“天人应该“合一”。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爱护自然。虽说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充满了神学目的论,其主要目的是论证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但其思想也有强调人与自然统一的积极意义。如,“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无人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7、”,并提出一种“天人感应”的理论。他指出,天同人一样有道德情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是一种以天为主宰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发展到宋代.更趋成熟。张载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他还由此出发.提出“民胞物与”的泛爱主义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与万物都是乾父坤母孕育的子女。人人皆同胞,万物皆朋友。这种看法是对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与和谐共处状态最深切的表达。需要说明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