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

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

ID:8429146

大小:33.8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3-27

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_第1页
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_第2页
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_第3页
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国家信用信心制度安排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纸币发行无一例地均是依靠“国家信用”作为后盾进行保障支持的,而国家信用的背后支撑因素就是市场(居民)信心。如同“效用”这一“个人感受”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出发点一样,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使人们认识到,“信心”这一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在现代金融制度安排之下,日益成为影响各国金融稳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最基本因素之一,成为政策制订与实施时必需认真考虑的因素。就金融市场而言,市场信心包含未来预期与币值稳定两个层次,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际,如何在树

3、立起市场各微观主体对政府“救市”信心的同时,又能在长期保持投资者对货币币值相对稳定的信心,将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考验各国智慧的一道难题。   金融危机暴发之后,中国政府以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各种场合宣示对自身经济抵御风险以及“自我救助”的信心,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形象将“信心”称作“比黄金更重要”的经济稳定与经济复苏的决定性支撑因素。信心,这一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在经济动荡时期被如此看重与关注,其越来越成为人们观察宏观经济可能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将“信心”与“黄金”进行类比,这当然首先是一句激励士气的话,而认真思考起来,这个比喻本身恰

4、好切中了现代经济、尤其是现代金融体制与运行的本质。就货币发行而言,在当今世界,各国货币主流是纸币,其发行无一例外地完全脱离了贵金属依托(如金、银等),仅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最终担保”且永续不再进行贵金属兑现。而“国家信用”代表与体现的,是百姓(居民)的“信心集合”,人们笼统地称之为“市场信心”;换言之,在纸币发行与天然的黄金脱钩之后,“国家信用”在本质上就成了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等价的最终承载物。   简而言之,可以这样认为,在现实金融、经济体系中,“信心”就是“购买力”,就是“有效需求”,是经济的支撑与依归,这应该不是夸张与虚言。因为在

5、虚拟的资本市场中,“预期”是市场波动以及资产配置的决定因素,预期的背后体现的就是投资者信心的消长;在实体经济中,“价格”是市场均衡与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价格涨跌的决定因素,从主观上来说,也是信心的消长。   由此观察,我们发现,与“效用”这一基本心理定率作为微观经济学研究出发点一样,信心问题正在成为一个观察宏观经济走向的重要心理指标。而推究起来,实际上,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鼻祖的约翰·凯恩斯发现的三大心理定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与流动性偏好,都是建立在市场微观主体(居民、家庭与企业)的“心理倾向”分析基础之上的,作为主观感

6、受的心理学与一贯秉承客观统计计量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从一开始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如同偏好与效用理论创立并被引入经济学之后,心理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嫁接一样。   对货币与信心问题进行直接论述的是另一个重要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作为一开始就与凯恩斯有着诸多争论的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一贯倡导必需对货币发行严加管束,反对因各种原因滥发货币的政策主张,与凯恩斯的注重财政政策剌激有效需求,不太重视货币政策的理论主张背道而驰。在《货币的祸害》这本书中,弗氏回顾了货币由贝壳、羊、石币,金、银单一或复本位制,可兑现纸币以及不可

7、兑现纸币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指出历史是单维地、但常常是曲折地向前演进,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一演进历程总是意味着进步,但是货币的获取、运输与储存的更多便捷,是交易扩张与生活便利的需要,纸币最终与黄金脱钩变成“不兑现货币”,属于货币演进的一种历史必然。不可兑现纸币所仰赖的唯一因素,也就是国家信用,这更是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因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而终结之后,国际贸易与世界货币历史上所出现的现实——可能很无耐,但却是现实。国家信用的背后折射的,是个体与社会对国家的信心取向,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定,如果没有对国家的信心——政治的、经济的、政策的、未

8、来发展的稳定预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经济的稳定以及投资与消费信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