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412134
大小:4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3-24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学生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专业XXX指导教师XXX开题时间XXX设计(论文)题目关于建设有乡村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构想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选题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1世纪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广大乡村地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面积的农田被改造,建筑一味地推倒重建,生物和文化多样性减少。与此同时,乡村景观也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乡村景观不再具有乡村特色,对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乡村景观的整体协调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使乡村景观功能退化甚至
2、完全丧失。面对这种形势,“统筹城乡发展,做好乡村景观建设和改造”,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如何保护和突出乡村景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性,以及促进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如何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如何建设园林式的乡村景观,这都涉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乡村景观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现状:我国的小城镇化发展对农业景观特别是传统乡村景观的冲击和破坏,是城市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国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经济超常发展和小城镇的不断涌现所带来的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与城市化发展较早的
3、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是相对落后的,因此选择像东部沿海经济超速发展的一些地区进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探讨显得非常必要。存在问题:第一、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致使乡村特色的文化景观在慢慢的消失。第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乡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第四、村政府包办,没有以人为本,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第三、丧失本国特色的区域性景观、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没有继承自身乡村文化遗产。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在经过资料收集和资料整理后,将毕业论文的研究目标定为:通过对中国新农村景观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
4、出农村景观规划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保护农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农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改善和恢复农村的生态环境,营造美好的农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以期对我国新农村景观规划能够起到借鉴作用,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研究内容:如何保护和突出乡村景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性,以及促进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如何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如何建设园林式的乡村景观,这都涉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止聚落的迅速扩展,优美乡村景观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
5、步骤和措施研究方法:吸取前研究者的成果,查阅《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城乡规划新思维》,《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等资料,系统分析,多角度思考,深刻理解作者的理念;也尽可能做到超越语言的诠释和文艺学的鉴赏;并引入“大文化视野、原生态式把握、形式主义细读、审美心理学分析”等新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步骤和措施:借助图书馆,新华书店,万方数据库搜集相关资料,认真研究所获资料。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做记录。研究过程中,遇到值得商榷的问题,在自己查阅资料的同时,向指导老师请教,或与同学探讨,订立一
6、个初步的框架,再根据这个提纲分步骤展开写作。1、与指导老师协商题目、提纲、参考目录、参考资料等事宜。2、提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查找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组织,完成初稿,提交审阅。4、在指导老师知道下对初稿进行修改。5、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力争写出有自己见解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2、结合自己对课题的思考,形成个人的观点,进行整理撰写成论文初稿。3、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对初稿进行修改。4、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使毕业论文圆满完成。主要参考文献[1]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I].上海远东出版社,200
7、7.[2]王爱华,夏有才.城乡规划新思维[I].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I].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4]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I].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5]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I].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I].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