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402540
大小:469.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3-19
《八年级物理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广州市89中罗丽鸿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征电流(mA)作 用 特 征50Hz~60Hz交流直 流0.6~1.5开始有感觉—手轻微颤抖无感觉2~35~78~1020~2550~8090~100300以上手指强烈颤抖无感觉手部痉挛感觉痒和热手已难于摆脱电极,但还能摆脱.手指尖到手腕剧痛热感觉增强手迅速麻痹,不能摆脱电极,剧痛,呼吸困难热感觉大大增强,手部肌肉不强烈收缩呼吸麻痹,心房开始震颤强烈的热感觉,手部肌肉收缩、痉挛,呼吸困难呼吸麻痹,延续3秒就会造成心脏麻痹呼吸麻痹作用0.1秒以上时,呼
2、吸和心脏麻痹,机体组织遭到电流的热破坏—上表不是直接从实验得来的,而是从触电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得来的.触电的危险程度同很多因素有关:①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②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③电流通过人体的不同途径;④电流的种类与频率的高低;⑤人体电阻的高低。其中,以电流的大小和触电时间的长短为主要因素。通路断路正常接通的电路,即用电器能够工作的电器叫做通路.短路雷电触电(1)什么是雷电?在雷雨天气,云团上常带有大量电荷,云团与云团之间,或云团与大地之间可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发光、发声、就是闪电和雷.云层之间、云
3、层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可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2)雷电触电是怎么回事?云团与大地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即发生了“落地雷”.这时,高大的建筑物、大树、室外天线、和行进在空旷的原野上的人都可能成为放电的路径.造成建筑物、树木被烧毁,人受到“雷击”(3)防止雷电触电.a.高大的建筑物、室外天线等必须正规地安装避雷装置,绝不能破坏这些装置.(避雷针通过尖端放电,使电荷不过多积累,避免强烈的放电)b.雨天不能在大树下避雨.不少人应该记得2004年是干旱的一年,但据统计仅仅广州市就发生的雷
4、电灾害300宗,死亡17人,伤32人,导致经济损失3.4亿元,居全省榜首。而且一天最多发生16宗雷电灾害。http://www.gdfl.gov.cn/ldzh/2006/2005leidianzaihaidiaochatongjibiao.htm1.1通过人体的电流量对电击伤害的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越明显,引起心室颤动所需的时间越短,致命的危险就越大。对于交流电,按照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不同,人体呈现不同的状态,可将电流划分为三级:①感知电流:引起人感觉的最小电流称为感
5、知电流。人对电流最初的感觉是轻微麻抖和刺痛。②摆脱电流:电流大于感知电流时,发热、刺痛的感觉增强。电流大到一定程度,触电者将因肌肉收缩,发生痉挛而紧抓带电体,不能自行摆脱电源。人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③致命电流:在较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大都是电流引起心室颤动造成的。心室颤动的电流与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当时间由数少到数分钟,通过电流达30~50mA时即可引起心室颤动。1.2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对人体的影响通电时间愈长,愈容易引起心室颤动,电击伤害
6、程度就愈大,这是因为:①通电时间愈长,能量积累增加,就更易引起心室颤动。②在心脏搏动周期中,有约0.1秒的特定相位对电流最敏感。因此,通电时间愈长,与该特定相位重合的可能性就愈大,引起心室颤动的可能性也便越大。③通电时间愈长,人体电阻会因皮肤角质层破坏等原因而降低,从而导致通过人体的电流进一步增大,受电击的伤害程度亦随这增大。1.3电流通过人体不同途径的影响电流流经心脏会引起心室颤动而致死。较大的电流还会使心脏即刻停止跳动,在通电途径中,以从手经胸到脚的通路为最危险,从一只脚到另一只脚危险性较小。电流纵
7、向通过人体要横向通过人体时,更易发生心室颤动,因此危险性更大一些。电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失调而造成呼吸抑制,导致死亡。电流通过头部,会使人昏迷,严重时会造成死亡。电流通过脊髓时会使人截瘫。1.4电流种类、电源频率对人体的影响相对于220V交流电来说,常用的50~60Hz工频交流电对人体的伤害最为严重,频率偏离工频越远,交流电对人体的伤害越轻。在直流和高频情况下,人体可以耐受更大的电流值,但高压高频电流对人体依然是十分危险的。1.5人体电阻高低的影响人体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当接触电
8、压一定时)由人体的电阻值决定,人体电阻越小,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也就越危险。人体电阻包括体内电阻和皮肤电阻。体内电阻基本上不受外界影响,其数值一般不低于500Ω。皮肤电阻随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使人体电阻也在很大范围内有所变化。一般人的平均电阻值是1000~1500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