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

ID:8365611

大小:482.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3-05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_第1页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_第2页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_第3页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_第4页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N17「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在偉大的宗教孕含的種種可能性中,或許沒有比那宗教中大多數成員實踐的普通之道更重要、更值得反思。即使你自己的興趣是在該宗教的不同尋常的表現,是在神秘主義者、先知、聖人、經典等方面,這也並不足以詮釋或實踐人和宗教。意識到這一點的確是使人謙遜的。──特雷西(馮川譯 1995:162)宗教的經典與實踐之關係是研究上的重要主題,本文一開始引述美國基督宗教神學家、芝加哥大學神學院講座教授特雷西(DavidTracy)特雷西著,馮川譯,《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香港

2、九龍: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的觀點,他賦予宗教實踐和經典同等重要的位置,原因是經典做為文本並無定論解釋,除了闡釋者會以不同於原作者和先前讀者的方式去理解外,經典的理解與闡釋並非是理論家的專利,特雷西強調,「每當我們行動、算計、判斷、理解或甚至經歷、體驗的時候,就是在進行解釋」(1995:18),這些經驗來自具體的實踐活動,理論不能取代它,只能為它服務,其闡釋的好壞程度「視其能夠照亮我們發現或發明的那些困難問題的能力,視其能夠增加有益行動的能力」而需接受檢驗(1995:19)。對於宗教在生活中實踐的重要性,他更進一步說:「宗教至少在同樣程度上是被過著日常宗教生活的普通老百姓推向

3、前進的,正如它在同樣程度上也是被經典的先知、神秘主義者、聖人等推向前進的一樣。」(1995:163)依特雷西之見,經典理論皆不能決定實踐活動為何,前者的價值意義常須由後者來彰顯。N17「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目前在台灣已蔚為佛教發展的特色,印順導師指出其精神是「脫落鬼化、神(天)化,回到佛法本義,現實人間的佛法」,朝向「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的目標,方法上是「自利與利他的統一」,即「為了要利益眾生,一定要廣學一切,淨化身心」,所謂「不為自己利益著想,以悲心而學而行,那所作世間的正業,就是菩薩行」《華語集》第四冊,47-48頁,新竹:正聞出

4、版社,1998。。導師強調要在現實人生中發揚佛法,為了適應眾生根性不一而需種種方便,只要「能順應世間人心,激發人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那就是方便了」同上,42-43頁。;依機施教的方便包括使眾生生歡喜心,使眾生生善,使眾生止惡,使眾生了脫生死佛法究竟的種種法門參《妙雲集》下編之一《佛在人間》,29-31頁。。如此說來,順應世間人心的法門就有非常多的可能,關連到本文開始所說的實踐面向,這部分跟「人間佛教」的理論敘說應該同等重要,甚至可能擴展後者的文本或詮釋。因此,本文選擇以證嚴法師的人間佛教實踐為研究對象,其創建領導的慈濟功德會,精神法脈上為人間佛教的傳承,即法師皈依印順導師,四十年來奉

5、導師當初的教誨「為佛教,為眾生」為行事依止,但法師非從文字相,而是從濟世的行動事相闡揚佛法。他廣開行善法門,不論在適應人心需求或信仰活動上,都貼近常民生活,甚至造成某種社會印象,認為慈濟性質上偏慈善團體而非宗教團體,筆者認為,此正可以提供我們對何謂宗教入世有深入探討的機會。本文將以證嚴法師領眾度眾所闡述的「人間菩薩的生命觀」為主題,其濟世工作雖分別有慈善、醫療、教育與文化等多元志業,但背後有「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精神原動力,法師在勸勉信眾時,常以啟發、成長、延續慧命來標示行菩薩道的內涵,他對生命/慧命的種種對比譬喻,觀念上雖受傳統佛家的影響,但闡揚與實踐方式也有在此一時空脈絡下創

6、發的特色,皆在回應現代人如何面對苦難無常,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等問題,顯現人間佛教落實於現代社會中的諸多途徑樣貌。本文將敘述法師在「人間菩薩的生命目標」之見解立論,論及其在此一時空發揮影響力的緣由意義。把握生命的時空N17「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證嚴法師在佛教的宗派思想上並無明顯師承,其佛學教育屬自修,後來拜「人間佛教」思想家印順導師為師,是因臨受戒需剃度師,在慧日講堂請購導師彙編的「太虛大師全書」時巧遇導師,便請求皈依而結下師徒緣,他並未因此成為學問僧,只是謹記導師對他的勉勵「為佛教為眾生」。出家前證嚴法師原住在台中豐原幫父母親經營戲院業務,二十三歲時父親突然中風過世,

7、他遇此打擊,又在父親往生後的佛事中接觸佛教,便開始到寺院聽經,尋求「生命所謂何來」的答案,並萌生棄俗出家的心念。一年後他隨留學日本的修道法師至台東潛心修行,後來行至花蓮落腳,在寺院講經,並自行剃度,到信徒安排的普明寺安頓下來。當時法師帶著四位弟子,原本打算清修,以研讀經書(如法華經和四書)和做手工度日,然而目睹東部貧窮落後,在一次與三位修女的談話後,他從天主教博愛濟世的工作獲得啟示,決心改變佛教拜懺做法會的消極避世形象,開始將佛法具體實踐在社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