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1357
大小:795.8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4-09-04
《重庆市铜梁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地理试卷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45分,每小题3分)位于南岭附近的江西南康市是传统的“木匠之乡”.2008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乡乡成片家具厂”的格局,2011年南康市筹建了家具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向家具企业提供各规格家具零部件产品,并相继引进众多家具设计机构。2020年该市重点打造的某家具龙头企业成功上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建设共享智能备料中心主要利于家具企业()①提高品牌知名度②提高生产技术③缩短生产流程④降低运输成本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众多家具设计机构集聚南康市,主要是因为该市()A.技术基础好B.劳动力丰富C.原材料充足D.市场广阔3.南康市打造家具龙头企业主要是为了()A.引领行业发展B.降低营销成本C.丰富产品款式D.扩大生产规模【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可以为家具企业就近提供大量的原料,有利于降低远距离运输原料的成本和时间,从而缩短生产流程,③④正确,选C;共享智能备料中心主要负责家具产业的前期生产原料,对于品牌知名度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关系不大,①②错误。排除ABD;故选C。【2题详解】众多家具设计机构集聚南康市主要是因为该地众多家具企业在此集聚,有着广阔的家具设计的市场,D正确;家具设计机构主要是作为一种营利机构入驻,科技基础对家具设计机构不是吸引力,排除A;家具设计机构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该地的劳动力丰富和原材料充足与其关系不大,排除BC;故选D。【3题详解】 南康市打造家具龙头企业是一种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区域产业的发展,树立龙头企业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故选A;降低营销成本、丰富产品款式和扩大生产规模是南康市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举措,不是最终的目的,排除BCD;故选A。【点睛】家具厂一般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但是与之相关的设计机构属于科技指向型工业,要根据工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区分。新疆地区传统棉花种植需要在前一年冬季土壤冻结前适时冬灌,春播前补灌才能保证春播出苗顺利进行。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则不需冬春灌水,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待达到出苗温度时通过滴灌供水,使土壤墒情达到棉种出苗要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传统棉花种植中冬灌主要作用是()A.提高土温B.蓄水保墒C.淋洗盐分D.增加肥力5.与传统棉花种植相比,干播湿出技术会使()A.棉种出苗时间延迟B.棉花生长期延长C.棉田土壤风蚀加剧D.棉种出苗率提高6.干播湿出技术的创新主要源于当地()A.生态环保的需求B.管理水平的提高C.自然条件的限制D.生产效率的提升【答案】4.B5.D6.C【解析】【4题详解】传统棉花种植中冬灌距离出苗时间还早,提高土温意义不大,且冬季低温,冬灌后结冰对保持土温作用不大,A错误。传统棉花种植中冬灌可以增加土壤水分,蓄水保墒,B正确。冬季土壤盐分比较稳定,一般是夏季淋盐,C错误。春播出苗,冬季增加土壤肥力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B。【5题详解】干播湿出技术是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待达到出苗温度时通过滴灌供水,使土壤墒情达到棉种出苗要求,可以使棉种出苗率提高,D正确。地膜覆盖提高土温,可以使棉种出苗时间提前,A错误。干播湿出技术对棉花生长期影响不大,B错误。干播湿出技术是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地膜可以减少土壤风蚀,C错误。故选D。【6题详解】 干播湿出技术是在地膜下干地直接播种,待达到出苗温度时通过滴灌供水,使土壤墒情达到棉种出苗要求,干播湿出技术的创新主要源于当地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力侵蚀强,是考虑自然条件的限制才出的创新,C正确。干播湿出技术使用地膜,可能导致土壤白色污染,A错误。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升不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BD错误。故选C。【点睛】通过干播湿出技术,土壤不需要进行春灌就可直接播种,再依靠膜下滴灌方式给水,不仅节省大量水资源,还有效提高棉花出苗率。秸秆纤维地膜是一种用秸秆制成的可降解纸质地膜,在45天到60天的时候,能自动降解到土壤中,同时具有保温、保湿、抑制杂草的作用,在东北地区水稻种植中普遍推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东北地区水稻种植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8.与传统地膜相比较,秸秆地膜()A.生产成本更低B.保温、保湿作用更强C.使用更方便D.环保效益更佳【答案】7.A8.D【解析】【7题详解】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生长期短,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A正确;地膜的作用在于保温保湿,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因此水稻种植夏季使用地膜覆盖作用不大,B错误;秋季水稻已经收割,C错误;东北冬季寒冷,农作物不能露天生长,D错误。故选A。【8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秸秆地膜在45天到60天的时候能自动降解到土壤中,而传统地膜很难降解,因此与传统地膜相比较,秸秆地膜环保效益更佳,D正确;与传统地膜相比较,秸秆地膜生产成本更高,A错误;两种地膜在使用的方便程度、保温、保湿作用等方面相差不大,BC错误。故选D。【点睛】秸秆护地膜以水稻、玉米、大豆等各类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利用现有造纸设备,不添加化学助剂,通过纯物理方法提取秸秆纤维原料加工成可降解环保地膜,既可综合循环利用秸秆减少资源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又可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水保墒保肥培肥地力替代塑料地膜杜绝“白色污染”。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主要包括地下隧道和地上高架桥等布局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物流运输B.缩短通勤时间C.带动房产发展D.提升城市形象10.下列因素中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的布局关系最小的是() A.地面交通分布B.地下管线布局C.地表起伏大小D.沿线地质条件【答案】9.B10.C【解析】【9题详解】轨道交通是快速大运量的公交系统,主要承担客运,方便人们出行,A错误,B正确。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可以提高沿线地区的交通通达度,从而带动沿线房地产发展,但这些不是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主要目的,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的布局靠考虑地面交通分布,方便人们转乘,形成立体交通网络,A与题意不符。地下线路的布局需要开挖隧道,在地下施工要根据地下管线布局、沿线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选线建设,避免造成经济损失,BD与题意不符;因在地下施工,与地表起伏大小关系不大,C与题意相符。故选C。【点睛】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有地形、经济、科技、政策等。地形影响选线,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科技因素是保障性因素。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A.西南地区B.华东地区C.北方地区D.周边省级行政区12.安徽、河南两省迁入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地域开放程度不同C.人口迁出数量不同D.与沿海发达地区距离远近不同【答案】11.D12.D【解析】 【11题详解】从图上看,武汉终身迁移人口来自最多的省份有河南、湖南、四川等省,主要来自武汉周边的省份为主,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安徽靠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主要迁移到长三角沿海地区为主,河南与武汉距离较近,迁移到武汉人口较多,D正确。安徽与河南经济不大,A错误;两省的开放程度差异不大,B错误。人口迁出数量与迁入武汉人口多少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距离往往会影响迁移的方向。2020年7月11日是我国第十六个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国家设立航海日,对于我国开发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实现建设航海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有着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我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中面积最大的是()A.内水B.领海C.专属经济区D.毗连区1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具有____国情。()①人均海域相对较小②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③海洋划界问题已经解决④部分岛屿归属存在争议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5.本次航海日的主题是“携手同行维护国际物流畅通”。该主题体现了我国____的态度。()A.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海洋权益B.巩固海防C.维护我国对外贸易航运通道D.公平分享海洋利益【答案】13.C14.C15.C【解析】【13题详解】沿海国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相邻的一带海域为领海,最大宽度为12海里;毗连区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国家享有部分主权权利及其他管辖权的海域宽度不超过200海里;故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中,专属经济区范围最大,B、D选项错误。我国内水主要包括渤海、琼州海峡及陆地河流、湖泊等,我国海洋面积广阔,海岸线漫长,其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远高于我国内水的面积,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故选C。【14题详解】 我国虽海洋面积广大,但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海域面积相对狭小,①正确。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工业不断发展,大量的污水排放海洋,目前海洋环境的整体质量并未出现好转,②错误。目前我国在南海、黄海、东海海域均有海域划界问题,③错误。部分岛屿归属存在争议,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C正确。故选C。【15题详解】2014年“航海日”的主题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员服务”,该主题体现了我国维护我国对外贸易航运通道的态度。C正确。ABD侧重于维护海洋主权方面,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中国内水包括:河流,主要大河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雅鲁藏布江等。我国湖泊面积共8万多平方千米,主要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主要的咸水湖有青海湖、纳木错等。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也属于内水范畴。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4个大题,共计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它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发生显著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国家采取大量的工程和生物措施,使其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1)指出甲图所示黄土地貌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甲、乙、丙所示黄土地貌演变的过程,并说明判断理由。(3)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该区域是黄河三角洲主要的沙源。环境改善后,推测未来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理由。【答案】(1)黄土塬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沟谷变深、变宽、变长、变多。(2)形成的先后次序:甲被侵蚀后形成乙、继续侵蚀形成丙。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地形越破碎,保留下来塬的特征越少。梁和峁相比,保留的塬的特征更多一些,所以峁最后形成。(3)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贫瘠化、耕作条件变差。(4)面积变小;水土流失减弱,泥沙携带量减少;河口堆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海岸线。【解析】 【分析】本题目以黄土地貌为背景材料,涉及黄土地貌成因、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据甲乙丙分析,甲图所示黄土地貌形成是风力沉积形成的厚黄土层,因流水侵蚀加剧,落差加大,黄土塬被流水侵蚀、切割,水土流失严重,地形起伏加大,黄土塬面积变小,黄土塬周边沟谷变深、变宽、变长、变多。【小问2详解】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公里或十几公里。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小问3详解】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黄土地貌的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导致平坦区域减少,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沟谷地形增加,起伏加剧,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逐渐贫瘠化,耕地条件越来越差;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限制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的过程,植被减少,旱涝灾害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小问4详解】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看自黄土高原,环境改善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水土流失减轻,黄河携带泥沙减少,导致入海泥沙淤积量减少,加上海水侵蚀增强,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甚至三角洲萎缩。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周边地区居民主要以放牧为生。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沙丘编号测量时间长度/m宽度/m高度/m①3月52.218.21.66月53.81851.89月53.215.91.4②3月80.014.7236月81.015.62.89月53.213.41.5③3月52.113.23.16月54.3143.59月49.313.62.8(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2)分析该地区大风天气对牧草生长带来的危害。(3)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答案】(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体积先变大后变小。原因是夏秋降水多,沙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2)蒸发加剧,水分流失;风力侵蚀,带走土壤,土壤贫瘠化;沙粒掩埋,影响牧草正常生长。 (3)沙丘长度、宽度、高度、体积减小,原因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某河漫滩上沙丘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外力作用与地貌、大风天气对牧草生长带来的危害、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小问1详解】分析表中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可知,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是长度先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根据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可知,体积先变大后变小。原因:由材料“冬春季盛行西北风”可知,该地3-6月,多西北风,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湿,风力小,沙丘移动速度慢,长度和宽度及高度变小。【小问2详解】由材料知,该地区冬春季盛行西北风。大风加快空气流动,加速牧草蒸腾和土壤蒸发,导致牧草变干枯萎;大风风力大,破坏力强,会损伤牧草,吹蚀土壤,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牧草生长;大风搬运能力强,搬移大量的碎石和沙尘,在风力减弱时沉积下来,掩埋低矮稀疏的牧草,导致草原退化。【小问3详解】在河流两岸种树,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是树木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减弱,风力搬运作用减弱,沙丘长度、宽度和高度减小。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我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推动下,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启动铁路合作建设项目,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大理至瑞丽的铁路(简称大瑞铁路),建成后将与缅甸段相接,构筑更加完整的泛亚铁路大瑞铁路也被各国称是“世界最难修建的铁路”。下图为泛亚铁路示意图。(1)分析大瑞铁路被称为“最难修建的铁路”的地质原因。 (2)简要说明大瑞铁路建设的意义。(3)说明大瑞铁路的建成通车,对中缅两国开展国际贸易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大瑞铁路穿越了云南省西部的众多山脉、河流,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桥梁、隧道比例较大,长度较长;沿线经过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断裂活动带众多,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岩层岩性复杂,施工中存在涌水、突泥、岩爆、岩溶、易变形溜塌、高地热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2)完善我国西南地区铁路网布局;进一步促进西部开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滇西矿产及旅游资源开发,加速各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提升云南对外开放水平,打通我国西南进出境通道,是中国连接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重要环节;确保中缅能源进口战略通道安全。(3)该铁路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与缅甸之间的便捷通道,缩短了货运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促进了中国西南地区和缅甸之间、中缅两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该铁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可进一步拓展中缅两国的贸易范围。【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瑞铁路修建的相关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详解】(1)地质原因主要从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分析回答。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桥隧比高;位于地壳活跃地带,易发生地震;夏季降水频繁,易发生泥石流;岩石性质复杂,易发生事故。该地区岩性复杂,施工时可能会发生地下水上涌,岩溶、坍塌等。(2)大瑞铁路建设的意义主要分析积极影响。大瑞铁路的建设完善了我国西南地区交通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协作等。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该地区是连接东南亚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铁路的建成有利于打通我国西南地区的出境通道,相关能源也可以此铁路干线输入,有利于确保中缅能源进口战略通道安全。(3)交通线路开通的影响一般分析客货运输量的变化、运输效率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货物的运输范围变化。中缅两国国际贸易可借助大瑞铁路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费用,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来往。同时,该段铁路还可以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效对接,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范围等。【点睛】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般要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气候、地形地质条件、线路长度、施工时间等。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左图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右图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2)成昆铁路是我国当时修建难度最大的铁路。分析其修建难度大的原因。(3)分析攀枝花发展铜加工业的有利条件。【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桥隧比例高;板块交界处,地质结构不稳定;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域经济落后;区域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3)丰富的铜矿资源;丰富的水能资源,靠近水电站;有铁路、河流经过,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社会协作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解析】【分析】本题以“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为载体,涉及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工业区位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地势、距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等。从材料“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可知,与昆明、成都相比,攀枝花1月(冬季)平均气温较高。从图中可知,攀枝花的纬度比昆明高、比成都低,所以纬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攀枝花地处高山峡谷之中,峡谷地形,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不易进入。气流下沉增温等导致气温较高,且位于谷地,风力小,热量不易扩散。因此地形是影响攀枝花冬季温度较高的主要因素。 【小问2详解】成昆铁路位于西南川渝滇黔地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需要修建大量桥梁、隧道;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状况非常复杂,断层带和断裂带的数量非常多;铁路沿线山地灾害频繁,如滑坡、落石、崩塌、泥石流、山体错落、岩溶、软土、粉砂等等;解放以前交通闭塞,民生艰难,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小问3详解】工业区位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攀枝花接近铜矿区,原料丰富;而且接近水电站,能源丰富;此外有河流经过,水源充沛;有成昆铁路经过,有河流发展航运,水陆交通便利;攀枝花是一座因矿而建、因钢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协作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