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0046
大小:105.4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4-09-04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3月高二月考测试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据此可知,当时A.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B.新社会阶层正在崛起C.宗法制已经被彻底破坏D.土地兼并的现象严重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推行郡县制B.西汉设刺史制度C.明清改土归流D.清朝设立军机处3.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由不可改变地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这场战争A.是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B.粉碎了国外的政治势力C.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D.使黑人得到真正的解放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该和约A.是为应对英法百年战争而签订的和约B.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C.摒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的陈规D.明确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的核心思想5.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有《金布律》:“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这说明A.《金布律》客观反映了现实B.秦朝尚未实现货币统一C.秦朝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并行D.秦朝的市场管理较为完善6.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类别税率(%)主要商品必需品免税农作物种子、书籍、科学仪器等5农药、飞机、机车等7.5原油、发电机等需用品25小麦、缝纫机、马口铁等 35燃料、麻、木材等非必需品50豆类、咖啡、收音机70糖、蚕茧、风灯等100茶、饮料、海产品等150燕窝、巧克力、衣饰等——摘编自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A.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建立贸易壁垒保护市场C.关税制度发展较为完善D.国际政治局势有所缓和7.传统中国的国家权力与社会治理体系中,尽管其较为健全和正规的系统设置实际上只达到县一级。但是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并非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实际上在县衙以下依然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权力控制体系。这一现象的成因可能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科举制度的推行B.脆弱的小农经济C.君主专制的加强D.权力体系的缺陷8.“在700年至1100年这段时间里,伊斯兰教的早期扩张推动着植物和粮食作物品种传播到了东半球的大部分地区,这些移植的品种在它们所到之处生根发芽,促进了当地人口和经济增长。”由此可知A.哥伦布交换早在8世纪就已经开始B.古代物种交流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C.东半球历史进步得益于伊斯兰教扩张D.古代文明交流以植物和粮食作为载体9.《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如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据此可知A.小农经济在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B.劳作方式的改变推动社会习俗变革C.铁犁牛耕成为农业主要的耕作工具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的持续发展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在西方世界,商业革命为此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乃至资产阶级革命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东方世界,我们只看到了商业和城市规模的表象性促进,而文明内向的性格仿佛岿然不动。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源是A.经济形态的阻碍B.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C.程朱理学的束缚D.大陆文明体系的缺陷11.17世纪荷兰画家笔下呈现出一系列类似题材:画家维米尔描绘妻子秤钱币、地理学家埋首绘制地图;画家布赫笔下则是一位戴帽子的军官与妇人在玩牌,黑人男孩手持青花瓷壶在旁斟茶。男人帽子由产自北美五大湖区的海狸皮制成,青花瓷茶壶可能来自中国。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图1《持秤的女人》图2《地理学家》图3《玩牌人》(约翰内斯·维米尔1664年)(约翰内斯·维米尔1669年)(亨德里克·范·德·布赫1660年)A.全球化的世界曙光已露端倪B.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C.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D.近代商业贸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2012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宣布: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一些行业的“用工荒”越来越突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特征。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这一方案对于我国现行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是A.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B.关注城市化质量C.改变农民工的观念D.完善城市管理体制13.某一时期,巴西最繁忙的火车站圣保罗车站配有三个时刻表,分别对应三条不同铁路线上的火车。同时期的美国匹兹堡火车站甚至有六个不同时刻的时钟。这反映出当时A.人们时间观念得以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制约C.先进计时技术亟需推广D.人员和物资流动被阻断14.1976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上台,适应新情况,提出“全方位外交”,即“多边均衡外交”。其中心思想是,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同任何国家都处于同等地位。它表明当时日本A.致力打造国际新秩序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C.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1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主张A.和而不同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君臣平等16.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争权夺利的阶段。和贵族一样,平民也参加公民大会,在战时要服兵役。经过长期的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A.消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B.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使平民获得了相同权利D.一定程度维护了平民利益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到二战之后,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变化,谈谈中国是如何塑造国际法体系的。(8分)18.在研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有关“工业革命说”的“突变论”“渐进论”等不同见解。以下就是两种观点作出的资料整理。(12分)概念释义突变论汤因比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性的剧烈的大变动”,一次“普遍的工业化”。查尔斯·比尔德在《工业革命》中提出:“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实际上是中世纪的英国,安静、原始、未受商业贸易吼叫所纷扰。突然地,几乎是晴天霹雳,到来了工业革命的暴风雨和紧张的气氛。”渐进论克拉潘在《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艾什顿在《工业革命》中也提出,把一系列变化说成革命是有争议的。革命意味着一种突然的变化,但这并不是经济过程的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任一观点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19.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朝代制度特点秦田赋、人头税、徭役泰半之赋汉编户制度舍地而税人魏晋租调制与均田制配合唐朝初期租庸调制纳庸代役晚期两税法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宋募役法官府募人代役明一条鞭法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清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材料二营改增一般指营业税改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可以促使社会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值税采取即征即退的形式,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在征税后部分或全部退还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其实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免税和减税。营改增在全国的推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摘编自百度词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营改增赋税制度改革的进步性,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启示。(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晚清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1902年清政府废除了八股,但科举尚存。在社会舆论氛围的推动下,清政府颁布了一道上谕,废止了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考试亦即停止。”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新政时期办学成绩斐然,从恢复、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到了1909年,各类新式学堂达59117所,学生数逾160万。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赴国外,尤其是赴日本留学几成一种风气。据统计,到1905年底,留日学生数大约有8000到10000人。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商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育改革的影响。(4分) 2023年3月高二月考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答案BDCBCAA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BADABCCD1.B【解析】材料中的现象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这发生在战国时期。A错在“全面”;C错在“彻底”,宗法制延及战国时期及整个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而加剧的,故D错;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兴起,士阶层也在壮大,故答案为B。2.D【解析】根据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可知题干指的是专制主义的加强,ABC都是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3.C【解析】根据材料“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可知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答案A和B是指美国独立战争,故排除A和B。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但黑人仍备受歧视,故D错,答案为C。4.B【解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应对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而签订的,故A项错误;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是在1928年《非战公约》中提出的,排除C;D是在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中提出的;该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故答案为B。5.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既有金属货币“金”,也有实物货币“布”,因此选C,选项AB本身是错的,D与材料无关。6.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新中国初期必需品的税率较低,必需品依赖进口,同时非必需品关税税率高,以保护国内市场,表明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答案选A。B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反映不出关税制度的发展程度,排除。C、D不符合史实。7.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仰赖地方乡绅势力与宗族关系,而乡绅势力的壮大与科举制度的推行不无关系,因此答案选A。权力真空状态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有关,与脆弱性无关,排除B;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D并非成因。8.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教扩张推动了物种交流,推动了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整体的历史进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答案选B。材料与哥伦布交换无关,排除A,CD均未对材料做出全面概括,排除。9.B【解析】从“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得知,集体耕作的方式被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取代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于是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鼓励发展,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必须分家这一社会习俗的变革,以适应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AC不是材料的主旨,D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史实错误,故排除。 10.A【解析】宋朝时期发生的商业革命没有使封建社会发生根本变革,而西方世界的商业革命却为近代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根源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及其重农抑商等经济政策的阻碍,故A正确。BCD是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不符题意。11.D【解析】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17世纪荷兰画家笔下呈现出一系列类似题材,妻子秤钱币是商业发展的体现,地理学家绘制地图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人们对地理知识需求的体现,军官与妇人玩牌则体现了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故D符合求答项反映的共同主题。ABC都只应对了部分内容。12.A【解析】由于大陆地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改变,导致一些行业的“用工荒”问题,而“90后”农民工习惯了城市生活,不愿意回到农村。英国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同乡村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我们解决现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故A符合题意,BCD不能有效解决现行城市化的问题,故排除。1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火车站有多个时刻表,说明时间比较混乱、没有统一,这不利于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因此答案选B;A选项并非材料主旨,故可以排除;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时间不能统一,并非计时技术问题,因此C错误;D选项中的“阻断”说法太绝对,错误。1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同任何国家都处于同等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因此答案选C;打造国际新秩序、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并非日本的真实意图,故A、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军国主义”的相关信息,因此D选项错误。15.C【解析】由材料可知,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故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应该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因此答案选C。A项中“和而不同”指与人和睦相处,不随便附和他人,与题意不符,因此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民本思想和君臣平等观点,因此B、D选项错误。16.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经过长期的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平民经过与贵族的长期斗争,推动了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错误;C选项与材料中“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信息不符,因此错误。17.【参考答案】(1)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主权意识的增强。利益纷争加剧: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加剧了新旧国家间的矛盾;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推动:从“万民法”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国际法”,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任答三点6分)(2)变化:国际法主体增加并日渐多元,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国际法的内容更加充实,形成了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逐渐形成完整体系,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国家本位观念逐渐淡化。(每点2分,共6分) 根据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变动的国际法体系和国际秩序中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逐步引导改变不合时宜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有力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2分)(要求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作答,答新中国外交相关史实给1分)18.【参考答案】示例一:渐进论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从背景而言,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基于几个世纪的长期积累。一是资本的积累,从新航路开辟至殖民扩张,英国通过海盗式的掠夺、建立商业贸易公司,进行了前后将近3个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二是政治上的准备,自光荣革命及颁布宪法后,英国进行了长期的民主制度的探索,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三是市场的开辟及探索,英国通过殖民争霸,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从过程而言,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至18世纪70、8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使用和推广,而直至19世纪30、40年代,主要经济部门大机器生产占主导地位,机器由机器生产出来,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前后亦历经半个多世纪。工业革命并不是偶然间的突然爆发,而是基于长达几百年的历史积累,其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渐进论的观点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征。示例二:突变论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甚至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给社会带来全面且巨大的变革,这一过程是迅猛且深刻的。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工场,并从纺织业部门迅速扩展到了其他行业。近代企业创造的生产力,是过去几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的迅猛浪潮,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也诞生了诸如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第二、三产业兴起发展,推动了就业与经济结构的改变。工业革命也直接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为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由主义兴起发展,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些变化是工业革命在半个世纪所创造的。因此,从影响角度而言,突变论的观点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19.【参考答案】(1)趋势:赋役的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向以田亩、资产为主;赋役征收由实物、劳役为主向货币转变;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任答两点4分)意义: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任答三点4分)(2 )进步性:减少重复征税,能有效降低企业税负;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决策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采取即征即退的征税方式,使纳税人受到税收优惠。(任答两点4分)启示:合理的赋税制度的调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赋税制度的实质是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度加强行政权力(公权力)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任答两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给1分)20.【参考答案】(1)背景:科举考试阻碍社会发展;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西方思想的传入;(任答两点4分)特点:改革比较彻底;设立新的机构进行管理;成效显著,成果丰硕;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任答两点4分)(2)影响:废止了沿用上千年的科举制度;推动教育近代化进程;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任答两点4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