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9364

大小:49.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复旦附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⑴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想象天门打开后自己所见如仙府宫殿等瑰丽梦幻的空中之景。⑶《荀子·劝学》中以木材和金属刀剑设喻,来证明学习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答案】【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青冥浩荡不见底③.日月照耀金银台④.故木受绳则直⑤.金就砺则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作、冥、耀、受、砺。按要求选择。2.青年学生参观四行仓库,要引用名句赞扬英雄,以下合适的一项是()。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C.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D.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将人类一切有关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都视为科学,。但即使如此,上面的说法要成立也仍然有困难。,他们之间无法进行谁“领先”的比较,。只有当我们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个概念,即我们经常使用的、极富中国特色的“科技”一词,。(江晓原《技术与发明》导言)①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与西方走的是不同的道路②那么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是有科学的③如果我们使用最宽泛的“科学”概念 ④此时“中国曾经遥遥领先”的说法才有可能成立⑤就像我们无法在一个向东走和一个向南走的人之间进行谁“领先”的比较A.③②①⑤④B.①②③⑤④C.⑤④③①②D.③④⑤①②【2~3题答案】【答案】2.D3.D【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以及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四行仓库”,全称“四行信托部沪分部仓库”,位于上海市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即西藏路桥)西北角,是由交通银行与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与盐业银行)信托部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兴建的联合仓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淞沪会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副团长的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与日本军队在这里鏖战了四昼夜,即四行仓库保卫战。A.意思是:王兴兵打仗,我修理打磨我的矛戈,与你一同对敌。可以表达忠贞爱国同仇敌忾思想,也可以表现战友之间情谊深厚,后来引用此中袍泽之意来指战友。不符合赞扬四行仓库英雄这一主旨思想。B.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表现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引用来赞扬四行仓库英雄针对性不强。C.这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不太贴合保卫四行仓库事件中英雄们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气概。D.意思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一空为总领句,结合“将人类一切有关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都视为科学”分析,空前应该是假设条件,于是确定③“如果我们使用最宽泛的‘科学’概念”置于第一空处;第二空的信息与下文“但”构成对比转折关系,再结合“上面的说法”确定所填句应该有一种说法,于是得出答案为④“此时‘中国曾经遥遥领先’的说法才有可能成立”;第三空,结合后文“他们”分析,空处需要有人物对象,确定答案为⑤“就像我们无法在一个向东走和一个向南走的人之间进行谁‘领先’的比较”;、第四空,①句“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与西方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的关键词“走”照应上文,即⑤句中的“走”,归结原因,衔接自然紧密; 第五空,照应开头句,并总结上文,确定答案为②“那么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是有科学的”,也能与上文关联词“只有”“即”相关的信息相衔接。故选D。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节选)罗杰斯①常有人这样问我,“人们因为什么问题来咨询中心求助?”我以为,人们的问题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但回答只有一个且非常简单。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②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种种烦恼来咨询时,我发现首先最好是与他建立一种自由安全的关系。我的目的是要了解存在于他内心世界里的感受方式,认识他的本来面目,并创造一种自由气氛,使他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怎样利用这种自由呢?③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对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他发现,他在很多时候是按照自认为应该的那样去生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应别人的需要而生存于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自我,只是试图按照别人认为他应该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④在这一点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以他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极其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困境。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择或意愿而成为他自己;但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另一方面,“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而这种自由选择正是人的最高责任。当我在读他的著述时,我几乎觉得他曾听我们的咨询者描述过自我探索。这种探索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安。因为要除掉自己曾以为是真正自我的一部分的面具,这确是一种令人极度不安的经验。不过,一旦人们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他们便会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当他充分体验到自己处于活生生的有机状态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后,他才能肯定他确实是他的真正自我的一部分,正如咨询者曾经体验过自怜、自恨和自爱等各种情感一样。⑤我想再进一步谈谈关于情感体验的问题。这种体验实实在在是对我们自身中未知因素的发掘。我将尽力描述出这种现象,尽管它很难用任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原因使我们不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情感态度。但是,一旦人们处于安全而自由的关系中时,他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如实地获得种种体验。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体验者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恐惧、愤怒、柔情、妒嫉、狂怒、绝望、或信心、骄傲、敏感的柔情、使人不寒而栗的恐惧等情绪中。 ⑥我从这类体验中渐渐懂得,人正是在这种时刻才接近他的本来面目,真正成为他自己。如果一个人能够以自己清楚意识到的、公开的方式体验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经体验到了他自己,体验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内在。这时,他就真正成为他自己了。⑦让我们就如何成为自己本身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所谓成为自己,就是要去发现存在于不断变幻的经验中的模式或内在秩序,而不是把经验纳入某种轨道,变成某种伪装或面目全非的结构。“成为自己”的意思就是去发现存在于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中的统一与和谐。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强加。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⑧我想有些人可能会问,“仅仅对我们说抛弃面具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面具后掩蔽的是什么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决非易事,尽管如此,我仍然可以根据我所治疗过的人来进行一些概括。⑨首先,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变得比较开放地对待自己的经验。当人们处于安适的关系中时,他们的防御戒备心和僵化态度往往会消失,而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经验。他们变得更易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一味硬套。他们能够看到,并非一切树木都是绿的,并非一切男子都像刻板的神父,并非一切女性都拒人千里,并非一切失败都证明自己毫无是处。他们从新的环境中如实地获得证据,而不是曲解存在,使之符合早已持有的模式。可以想见,一个人越是开放地对待其经验,他就越能够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他的新环境,处理他所面临的新问题。这就意味着他的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本文选自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4.第④段中的“有机状态”在文中的含义是。5.根据前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得出第④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这一结论的。6.根据本文,以下哪句描述表现咨询者正在“成为他自己”()A.我对女儿很生气,就说不出对她的爱。B.我常想克服自己在晚餐后产生的疲乏感。C.我感觉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为此而内疚。D.我拆掉曾筑起的防御后,发现里面还有大坝。7.根据文意可以推断后文不包含以下哪一选项()A.信任自己的感性经验B.评判的基点源于自身C.愿意成为变化的过程 D.良心监管本能的冲动8.概括文章写作思路。【4~8题答案】【答案】4.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的生命状态。5.(1)人们并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大多是戴着面具和伪装,受别人的要求和束缚,按照别人的需要而生活,没有自我;(2)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3)人只有真正成为他自己,卸下伪装和面具,摆脱别人的要求和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才“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因此作者说“这种自由选择正是人的最高责任”。6.B7.D8.(1)提出问题,人常常按照别人的需要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从而提出人应当“自由选择”“成为真正的自己”的问题。(2)分析“如何成为真正自己”——通过情感体验认识到自己的内在;(3)分析“如何成为真正自己”——开放地对待自己的经验。【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原文“不过,一旦人们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他们便会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当他充分体验到自己处于活生生的有机状态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后,他才能肯定他确实是他的真正自我的一部分”可知,“有机状态”指的是“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的生命状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第③段说,咨询者在创设的自由安全的情境下“开始抛弃那用来对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发现,他在很多时候是按照自认为应该的那样去生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应别人的需要而生存于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自我,只是试图按照别人认为他应该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可见人们并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大多是戴着面具和伪装,受别人的要求和束缚,按照别人的需要而生活,没有自我;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还认识到“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而人只有真正成为他自己,卸下伪装和面具,摆脱别人的要求和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才“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因此作者说:这种自由选择正是人的最高责任。【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A.自己的情绪受到别人的干扰,不是“成为他自己”; B.“克服自己在晚餐后产生的疲乏感”是自己的身体状态和感受,并非受其他人影响,这是“成为他自己”;C.“受到严重伤害”是别人的行为,而自己却产生“内疚”感,表明自己受到别人行为的影响,不是“成为他自己”;D.“发现里面还有大坝”表明并未绝对敞开心扉,不是“成为他自己”。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第⑦段说“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强加。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A.对应“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B.对应“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C.对应“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D.与“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相反。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前四段谈的是“自由选择”“成为真正的自己”的问题。第③段说“在很多时候是按照自认为应该的那样去生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应别人的需要而生存于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自我,只是试图按照别人认为他应该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第④段说“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不过,一旦人们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他们便会朝着这一目标迈进”;第五、六段谈的是“情感体验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够以自己清楚意识到的、公开的方式体验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经体验到了他自己,体验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内在。这时,他就真正成为他自己了”,也就是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体验到自己有具有的内在,这样就真正成为他自己了,这部分谈的是“如何成为自己”的方法;后面也是谈的如何成为自己,“让我们就如何成为自己本身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个人越是开放地对待其经验,他就越能够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他的新环境,处理他所面临的新问题。这就意味着他的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可见人应该开放地对待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成为自己”。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蛮子大妈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那是四个胖胖的少年人,毛发是金黄的,胡子是金黄的,眼珠是蓝的,尽管他们已经熬受了许多辛苦,却依旧长得胖胖的,并且虽然他们到了这个被征服的国里,脾气却也都不刁。这样没人统率地住在老太太家里,他们都充分地表示对她关心,极力设法替她省钱,教她省力。早上,有人看见他们四个人穿着衬衣绕着那口井梳洗,那就是说,在冰雪未消的日子里用井水来洗他们那种北欧汉子的白里透红的肌肉,而蛮子大妈这时候却往来不息,预备去煮菜羹。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这个老太太,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瘦而且长的、弯钩鼻子的,棕色眼睛,嘴上盖着黑黑的两撇浓厚髭须的儿子。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因为农人们都不大有什么仇恨,这种仇恨仅仅是属于高等人士的。至于微末的人们,因为本来贫穷而又被新的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所以他们付出的代价最高;因为素来人数最多,所以他们成群地被人屠杀而且真的做了炮灰;因为都是最弱小和最没有抵抗力的,所以他们终于最为悲惨地受到战争的残酷祸殃;有了这类情形,他们所以都不大了解种种好战的狂热,不大了解那种激动人心的光荣以及那些号称具有政治性的策略;这些策略在半年之间,每每使得交战国的双方无论谁胜谁败,都同样变得精疲力竭。当日地方上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了安身之所的。”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平原里,有一个人正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不久,她认出那个人了,那就是担任分送信件的乡村邮差。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于是她从自己的眼镜盒子里,取出了那副为了缝纫而用的老光眼睛;随后她就读下去: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那时候正在跟前,因为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 我从他衣袋里头取出了他那只表,预备将来打完了仗的时候带给您。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这封信是三星期以前写的。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力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她以后抱不着他了,她的孩子,她那长个儿孩子,是永远抱不着的了!保安警察打死了老子,普鲁士人又打死了儿子……他被炮弹打成了两段,现在她仿佛看见那一情景,教人战栗的情景:脑袋是垂下的,眼睛是张开的,咬着自己两大撇髭须的嘴巴,像他从前生气的时候一样。他的尸首是怎样被人拾掇的,在出了事以后?从前,她丈夫的尸首连着额头当中那粒枪子被人送回来,那么她儿子的,会不会也有人这样办?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他们四个人全是笑呵呵的,高兴的,因为他们带了一只肥的兔子回来,这无疑是偷来的,后来他们对着这个老太太做了个手势,表示大家就可以吃点儿好东西。她立刻动手预备午饭了;但是到了要宰兔子的时候,她却失掉了勇气。然而宰兔子在她生平这并不是第一次!那四个兵的中间,有一个在兔子耳朵后头一拳打死了它。那东西一死,她从它的皮里面剥出了鲜红的肉体;但是她望见了糊在自己手上的血,那种渐渐冷却又渐渐凝住的温暖的血,自己竟从头到脚都发抖了;后来她始终看见她那个打成两段的长个儿孩子,他也是浑身鲜红的,正同那个依然微微抽搐的兔子一样。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兔子并没有注意她。她一声不响地从旁边瞧着他们,一面打好了一个主意,然而她满脸那样的稳定神情,教他们什么也察觉不到。忽然,她问:“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又已经一个月了。”他们费了好大事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饭吃完了,她向那些兵说:“我来给你们做事。”于是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 他们望见这种工作不免诧异起来,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于是他们就帮着她搬了。他们把那些成束的干草堆到房子的茅顶那样高,结果他们做成了一间四面都围着草墙的寝室,又暖又香,他们可以很舒服地在那里睡。吃夜饭的时候,他们中间的一个瞧见蛮子大妈还是一点东西也不吃,因此竟担忧了。她托词说自己的胃里有些痛。随后她燃起一炉好火给自己烘着,那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的寝室里了。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随后她悄悄地打开了那张通到外面的房门,接着又搬进了好些束麦秸塞在厨房里,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响亮而长短不齐。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随后那简直是一大堆骇人的炭火,一座烧得绯红的巨大焖炉,焖炉里的光从那个窄小的窗口里窜出来,对着地上的积雪投出了一阵耀眼的光亮。随后,一阵狂叫的声音从屋顶上传出来,简直是一阵由杂乱的人声集成的喧嚷,一阵由于告急发狂令人伤心刺耳的呼号构成的喧嚷。随后,那块做楼门的四方木板往下面一坍,一阵旋风样的火焰冲上了阁楼,烧穿了茅顶,如同一个巨大火把的火焰一般升到了天空;最后,那所茅顶房子整个儿着了火。房子里面,除了火力的爆炸,墙壁的崩裂和栋梁的坠落以外,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屋顶陡然下陷了,于是这所房子烧得通红的空架子,就在一阵黑烟里面向空中射出一大簇火星。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地闪闪发光。一阵钟声在远处开始响着。蛮子大妈在她那所毁了的房子跟前站着不动,手里握着她的枪,她儿子的那一杆,用意就是害怕那四个兵中间有人逃出来。等到她看见了事情已经结束,她就向火里扔了她的枪。枪声响了一下。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一个德国军官,满口法国话说得像法国人一样好,他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她伸起那条瘦的胳膊向着那堆正在熄灭的红灰,末了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她回答:“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后来,大家正都围住了她并且听她说话,她就把这件事情从头说到尾,从收到那封信一直到听见那些同着茅顶房子一齐被烧的人的最后叫唤。凡是她料到的以及她做过的事,她简直没有漏掉一点。等到说完,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并且为了要对着那点儿余火的微光来分辨这两张纸,她又戴起了她的眼镜,随后她拿起一张,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她从从容容把这张白纸交给那军官,他这时候正抓住她的双肩,而她却接着说:“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我在娘家的名姓是威克多娃·西蒙,到了夫家旁人叫我做蛮子大妈。请您不要忘了。”这军官用德国话发了口令。有人抓住了她,把她推到了那堵还是火热的墙边。随后,十二个兵迅速地在她对面排好了队,相距约莫二十米。她绝不移动。她早已明白;她专心等候。一道口令喊过了,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响完之后,又来了一声迟放的单响。这个老婆子并没有倒在地下。她是弯着身躯的,如同有人斩了她的双腿。那德国军官走到她的跟前了。她几乎被人斩成了两段,并且在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选自《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集》有删节9.文中多次出现“报丧信”,请分析其作用。10.结合文中划线句“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分析蛮子大妈此时的心理状态。11.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12.学校文学社公众号拟推一期以“战争与苦难”为主题作品选,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为本文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9~12题答案】【答案】9.①使人物性格转变合情合理,正是因为收到儿子的“报丧信”,蛮子大妈才残忍地复仇。②是故事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揭示主题,控诉战争对人的心灵、对生命的戕害。10.她的心理状态是安静(宁静)、满意。“满意”是指蛮子大妈成功复仇,烧死了那四个德国兵。“安静”是指她终于为儿子报仇,做了一个母亲面对杀害自己儿子的敌人该做的,并且她毫不畏惧死亡。11.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生命的残害,表明作者反对战争,呼唤人类和平的人道主义思考。12.《蛮子大妈》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短篇小说。该书讲述了一位善良的农村大妈,因丧子之痛发生性格裂变,放火烧死了四个曾儿子般敬爱她的德国士兵,该书塑造了一个善良与残忍兼备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战争的非人道实质,表达了作者反战争,呼唤和平的人道主义思考。 【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报丧信”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是故事的线索,贯穿整个故事。第一次是蛮子大妈接到儿子“报丧信”。“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力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她以后抱不着他了,她的孩子,她那长个儿孩子,是永远抱不着的了”,使人物性格转变合情合理,正是因为收到儿子的“报丧信”,蛮子大妈才决定残忍地复仇。第二次是打定主意为儿子报仇,问了普鲁士兵各人的名字和家庭住址后,把他们写在纸上装作若无其事时“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蛮子大妈把写有普鲁士兵各人的名字和家庭住址的纸条和儿子的报丧信放在一起,更坚定了复仇的信念,也为后文有条理地实施复仇计划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三次是她放火烧死了普鲁士兵后,军官问她时“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并且为了要对着那点儿余火的微光来分辨这两张纸”,与前面的内容呼应,说明她始终不忘给儿子报仇,同时也出于人道主义,虽报了仇,但也不忘给普鲁士士兵的家人报信。第四次是文章结尾蛮子大妈被打死之后“她几乎被人斩成了两段,并且在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战争没有赢家,蛮子大妈的儿子死了,普鲁士士兵死了,蛮子大妈也死了,控诉了战争对人的心灵、对生命的戕害。【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心理的能力。由“蛮子大妈在她那所毁了的房子跟前站着不动,手里握着她的枪,她儿子的那一杆,用意就是害怕那四个兵中间有人逃出来。等到她看见了事情已经结束,她就向火里扔了她的枪。枪声响了一下”可知蛮子大妈成功复仇,烧死了那四个德国兵,对于复仇的成功她是满意的。由“后来,大家正都围住了她并且听她说话,她就把这件事情从头说到尾,从收到那封信一直到听见那些同着茅顶房子一齐被烧的人的最后叫唤。凡是她料到的以及她做过的事,她简直没有漏掉一点”“她绝不移动。她早已明白;她专心等候”,她在杀害德军小伙后直截了当的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她毫不畏惧死亡,只是做出来了一个普通国民面对侵略祖国的敌人该做的,做出了一位母亲面对杀害自己儿子的敌人该做的。因此她的心理状态是宁静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因为农人们都不大有什么仇恨,这种仇恨仅仅是属于高等人士的”,蛮子大妈在长期没有儿子的消息的情况下,慢慢变得疼爱起眼前四个敌人,表现出蛮子大妈淳朴善良的一面;“房子里面,除了火力的爆炸,墙壁的崩裂和栋梁的坠落以外,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屋顶陡然下陷了,于是这所房子烧得通红的空架子,就在一阵黑烟里面向空中射出一大簇火星”,原本善良的蛮子大妈在得知儿子的噩耗后决定复仇,成功烧死了那四个德国兵,最后她自己也被枪决,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生命的残害。“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后来,大家正都围住了她并且听她说话,她就把这件事情从头说到尾,从收到那封信一直到听见那些同着茅顶房子一齐被烧的人的最后叫唤。凡是她料到的以及她做过的事,她简直没有漏掉一点”,蛮子大妈最后坦荡的表白说明她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这样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表明作者反对战争,呼唤人类和平的人道主义思考。【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推荐语的能力。推荐语一般可以介绍作者,本篇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接着可以讲述故事梗概。本篇讲述了一位善良的农村大妈在得知自己儿子死于战争中后,计划并杀死四个与她和睦相处的德国士兵的故事。这个短篇小说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其中的心理转折更让人喘不上气。善良的蛮子大妈未必不会残忍,“残忍”的德国士兵未必不会善良。战争使得人面目全非,使人在善良与残忍间游走。接着可以揭示小说的寓意,《蛮子大妈》血淋淋地揭示战争的非人道实质,表达了作者反战争,呼唤和平的人道主义思考。(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13.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________(填人名)。14.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B.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指月亮。D.两首诗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15.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13~15题答案】【答案】13.甄英莲14.C15.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浅。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名著相关内容的能力。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五岁的时候被拐子拐走,后来辗转被卖到了薛家,薛宝钗给她取名叫香菱,后来给薛蟠做了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错误,这里把月亮比喻为玉制的镜子,冰做的盘子,以显示其光清冷皎洁,亮而圆的特点。是比喻的修辞。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第一首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套。“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内容单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 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精华欲掩料应难”,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红袖楼头夜倚栏”,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望月出神。“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影子:“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她出身高贵,她的聪明和才华总要表现出来。“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说她本质美好清白。“缘何不使永团圆”又像是对她自小与家人离散的命运的质问。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立意上,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诗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士录(明)宋濂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一日,独饮酒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扣 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有删改)16.解释加点字。(1)即不能答,当血是刃()(2)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17.选择合适的释义。邻牛方斗不可擘()A.分出胜负B.分开C.冒犯D.斥责18.反奄奄欲绝()A.恹恹欲睡的样子B.情绪低下的样子C.反感的样子D.气息微弱的样子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20.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21.简要概括邓弼的人物特征。22.有评论者认为,此文在写作思路上“通篇围绕‘雄’字而作”。你是否同意这一判断?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16~22题答案】【答案】16.①.让血沾染②.问17.B18.D19.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20.不要跑,我邓某人也是粗知书理之辈,先生何至于把我看得像眼泪唾液一样呢?今日原本不是真心请你们喝酒,只不过是借机稍吐心中的不平之气罢了。21.(1)身怀绝技、勇猛无敌;(2)豪爽狂放、博学多才22.同意。文章开篇点明邓弼以力雄人,以举石鼓为例,表现其恃气力雄人。第二段则表现其恃学力雄人,以其读书精博、读书养气的言行傲视俗儒。由此,全文围绕“以力雄人”塑造了智勇双全、豪爽狂放的英雄形象。【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如不能回答,便以此刀自刎。血:动词,让血沾染。(2)句意:便从诸经中,挑出几十个难题,连续发问。扣:问。【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邻居两只牛在打架,谁也分不开。擘:分开。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反而气息奄奄。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邓弼自坐中间,拱手示意书生陪坐左右,随即大声要酒,吟啸高歌,尽情作乐。“据”是动词,后面省略“于”,“中筵”是其后置状语,“中筵”后断开;“据”“指”“揖”“呼”都是动词谓语,主语相同,都是“弼”,故“指”“揖”“呼”前面均要断开。最后的断句是: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走”,跑;“弼亦粗知书”,判断句;“相视如涕唾”,看作和鼻涕、唾液一样的东西,极言轻视;“速”,邀请;“少”,稍微。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概括出:身怀绝技、勇猛无敌。结合“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概括出:豪爽狂放。结合“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概括出:博学多才。【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构思思路的能力。首先理解“通篇围绕‘雄’字而作”的含义,“雄”指的是“以力雄人”的英雄形象。然后,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分析。第一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可知,开篇点明邓弼以力雄人,以举石鼓为例,表现其恃气力雄人。第二段,“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表现其恃学力雄人,以其读书精博、读书养气的言行傲视俗儒。全文围绕“雄”塑造了邓弼智勇双全、豪爽狂放的英雄形象。参考译文:邓弼,字伯翊,秦地人。身高七尺,双眼藏锋芒,很有威势,眼睛睁开便闪闪如电。臂力过人,凭力量称雄于人。邻居两只牛在打架,谁也分不开,邓弼只需一拳,就砸断牛脊,斗牛应声倒地;集市门口有面石鼓,十个大汉都无法抬动,邓弼两手一用劲,抱起就走。不过,他老是借醉酒发脾气,怒目视人,人们看见就躲,都说:“这是一个狂人,不可靠近,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有一天,邓弼独自在酒楼上喝酒,忽然看见萧、冯两个书生从下面经过,不由分说,就强拉着他们一起喝酒。两个书生平日就瞧不起他的为人,极力推拒。邓弼不由大怒,威胁道:“二位如果不依从我,就将你们杀死!哪怕杀了人亡命草泽,我也不能受你们的窝囊气!”两个书生迫于无奈,只能任由他摆布。邓弼自坐中间,拱手示意书生陪坐左右,随即大声要酒,吟啸高歌,尽情作乐。喝得兴起的时候,便叉开双腿,大敞衣襟,拔出佩刀拍在桌上,咣当一声。两个书生素来听说他常借酒寻衅,见此光景,就想起身溜走,邓弼厉声制止说:“不要跑,我邓某人也是粗知书理之辈,先生何至于把我看得像眼泪唾液一样呢?今日原本不是真心请你们喝酒,只不过是借机稍吐心中的不平之气罢了。凡是经、史、子、集,任凭二位发问,如不能回答,便以此刀自刎!”两人听了惊奇不已,说:“竟有这样的事?”当下,便从诸经中,挑出几十个难题,连续发问。邓弼从容不迫,引据经典注疏,倒背如流,一无遗漏。于是,又问各朝史事,上下三千年,邓弼洋洋洒洒如数家珍。至此,邓弼笑问:“这下,二位服不服气?”两个书生,四目相视,大惊失色,不敢再问。邓弼要来酒碗,开怀痛饮,披头散发,跳跃呼叫:“老子今天,镇服老儒啦!古时学者,重在培养浩然之气,今日书生,一穿长衫,反而气息奄奄,光想凭着舞文弄墨的雕虫之技,小看天下豪杰。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你们这种人,还是趁早算了罢!”这两个书生一向以多才多艺自负,听了邓弼此言,无地自容,下楼梯时,连脚都不知该怎么迈步了。回去以后,向和邓弼有来往的人悄悄打听,却都说,从未见他捧过书本,吟过诗文。(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统①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②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③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④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⑤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此亦有助于风教尔。23.第①段方框处填写的语气助词,正确的一项是()A.矣B.也C.耳D.哉2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炫自媒”与“不忮不求”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作者极力否定前者,肯定后者。B.怀藏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养生全身。C.陶渊明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的作品很少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D.人生稍纵即逝,不应当整日被忧虑畏怯、庸俗杂事驱使。25.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6.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陶渊明文集的评价。【23~26题答案】【答案】23.B24.C25.(1)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有才华者比喻为玉石,把隐士比作兰草;(2)用“以见珍而招破”和“虽无人而犹芳”对比,写出其不同的命运;(3)从而生动地阐明一个道理:像陶渊明之类的隐者摒弃世俗的功名利禄,独善其身,虽然当时知音寥寥,终会传名后世,受人敬仰。从而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赞赏和崇敬。26.(1)“文章不群”、“独超众类”,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总评价;(2)“词采精拔,跌宕昭章”;“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主要是对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评价;(3)“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是对陶渊明作品断代地位和时代意义十分准确而又崇高的评价;(4)萧统认为陶渊明的《闲情赋》“卒无讽谏”,是“白璧微瑕”。【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其故何□?”大意是“这是什么原因?”虽然是在问句当中,但也是判断句,因此需要一个表判断的语气词。A.表陈述语气;B.表判断语气;C.表感叹或反问语气;D.表感叹语气。 故选B。【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生来就是一个隐士”错,陶渊明并非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有少年的理想,盛年的壮怀,原文说“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说明陶渊明是因为当时的时代原因,小心谨慎地保全自己才选择做一个隐士,并非“生来就是一个隐士”;“很少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错,文中有“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这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内容的肯定,萧统认为,陶渊明作品有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故选C。【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意思是“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有才华者比喻为山中的玉石,将贤人隐士比作生长在山谷中的兰草。作者在此即通过自然界的这两种现象说明了深刻的道理。玉虽珍贵,终究被破;兰生幽谷,却能自芳。就像陶渊明之类的隐者,超凡脱俗,质性自然,摒弃世俗的功名利禄,独善其身,虽然当时知音寥寥,终会传名后世,受人敬仰。作者以形象的比喻,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表现了对陶洲明的无限崇敬之情,且切中时弊,见识卓著。【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概括信息的能力。“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彻底突破了颜延之《陶征士诔》、沈约《宋书·隐逸传》等只赞扬陶渊明人品的囿限,在钟嵘屈列陶诗为“中品”之后,第一次给陶渊明作品这样高度评价。“文章不群”、“独超众类”,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总评价。在陶渊明逝世整整一百年后,萧统独具慧眼,笔下波澜,“文章不群”,“独超众类”,“莫之与京”,横波傍流,干云直上,寥寥数语,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词采精拔,跌宕昭章”(“跌宕”这里是放纵的意思);“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主要是对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很准确的,抓住了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风格特点。萧统热情褒扬陶渊明作品直抒胸臆,任其自然,爽朗精拔,无与伦比。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这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内容的肯定,萧统认为,陶渊明作品有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陶渊明诗文之所以千百年来获得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的人喜爱,关键在“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真”,是他做人准则,更是他做诗准则。萧统道出了他诗文最高美学境界。“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是对陶渊明作品断代地位和时代意义十分准确而又崇高的评价。陶渊明诗文出,如萧统所说,似滔滔清流横绝江河,若一束平地而起的清辉直射云霄。萧统拘于汉儒赋必讽劝的认识,认为陶渊明的《闲情赋》“卒无讽谏”,是“白璧微瑕”,并为之惋惜。参考译文:①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人,是女子的丑陋行为;不嫉妒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就光明通达。所以说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这是什么原因?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天地之间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的在人间生活!②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踩着薄冰一样谨慎;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里耕种。至于子常、宁喜等人,苏秦、卫鞅等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怀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他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③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④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地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⑤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这篇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三写作27.正所谓“慈母多败儿”“严师出高徒”,有人认为严格的管教有助于孩子成才成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7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给的非常简单,先由两则俗语“慈母多败儿”、“严师出高徒”引出,然后指出,有人认为严格的管教有助于孩子成才成人。从写作意图来看,就是让考生对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认为严格管教不利于孩子成才成人,也可以认为严格管教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当然你也可以有第三种观点,那就是需要严爱相济,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才成人。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比如你认为严格管教更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在文章的开篇可以简明扼要的引出观点,接下来进行论证。论证结构可以安排成并列结构,如果是并列结构就选择古今中外的事例,比如孟母三迁中的孟母,严格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颜之推,还有就是曾国藩,这些人都是严格教育孩子的典范,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孩子们最终都成才成人。最后总结,照应开篇的观点。论证结构也可安排成正反对比式,因为现实当中因为对孩子不严格管教,最终教育不成功的例子也非常多,正面反面的例子进行比较,更有助于证明观点。写作本文,不要把这几种观点放在一起论证,这样就会观点不明确,论证缺乏力度。立意:1.严格管教不是孩子成才成人的必要条件。2.严爱相济更有助于孩子的成才。3.“慈母多败儿”此话不假。4.严师确实可以出高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