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8568
大小:1.24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5-01-03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建平中学202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80分)1.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强调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改造自然的抗争精神,这一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A.一万年B.五千年C.三千年D.两千年【答案】A【解析】【详解】距今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人类文明转变,故A项正确,其他时间均不符合题意。3.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代称。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文化B.中华文化起源于祭祀C.中华文化植根农耕文明D.重农抑商理念的萌发【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材料中人们对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祀体现的是农业立国思想,所以材料表明中华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C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文化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华文化起源于祭祀,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具有“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特征的时代是( )A.殷商社会B.春秋战国C.秦汉帝国D.宋元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当时国家分裂,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百家争鸣,文化繁荣,B项正确。殷商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没有社会的大变革,A项错误。秦汉帝国是国家统一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宋元时期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大一统,没有社会的大变革,D项错误。5.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提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由此可知两者A.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D.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认为是否吞并燕国取决于燕国人民是否高兴。根据材料“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认为军队不可以在春天和秋天出征,春天会荒废百姓的耕作种植,秋天会荒废百姓的收获。由此可知,孟子和墨子的主张都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战与不战要符合民意,未体现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排除A项;孟子的主张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项;“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只与孟子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6.春秋战国时期,以下现象或价值观最可能受当政者欢迎的是A.无为而治B.争功逐利C.礼乐教化D.仁义道德【答案】B【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割据混战,所以各诸侯国的当政者都会欢迎那些对富国强兵有直接作用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可知,争功逐利就与当时的统治者价值观一致,故选B;无为而治一般适用于一个新的朝代建立之初,政局刚刚稳定下来的时候,故A不符合题意;礼乐教化和仁义道德适用于和平安定的时期,不适用于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故排除CD。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确立于A.公元前3世纪初期B.公元前3世纪末期C.公元前2世纪初期D.公元前2世纪末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8.下图是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秦砖,上刻“海内皆臣”,其中反映的信息主要是A.国家统一,皇帝集权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交通发达,水陆并用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内皆臣”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国家统一、专制集权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臣民众多,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交通发达,水陆并用,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严苛,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最终集权于皇帝,达到“海内皆臣”的状况。9. 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皇帝却不收容救济。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这说明A.秦亡的传统认识已被颠覆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C.出土文献相对更具可信度D.秦末的历史得到厘清【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史书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而出土文献则显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说明的是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B项正确;材料并未颠覆秦亡的传统认识,排除A项;出土文献也需要进行详细考证,排除C项;材料与厘清秦末历史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0.秦汉政权更替的形式属于A.周边民族入侵B.社会底层革命C.权臣逼宫禅让D.地方坐大替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主要是因为秦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导致其灭亡,在此基础上,刘邦结束天下纷争的局面而建立汉朝,因此汉代秦属于社会底层革命。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三项与汉代替秦无关,排除。11.下图为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其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未有改变B.察举制注重人才的出身C.“推恩令”的效果显著D.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统治后,儒家学者出身的宰相比重较大,这主要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关,D正确;A说法错误,“汉承秦制,有所损益”,A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并非是个人出身,B排除;推恩令针对的是地方王国问题,C排除。故选D。1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1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卷首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A.天命史观B.循环史观C.英雄史观D.进步史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知作者认为天下局势由分裂到统一再由统一到分裂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体现了循环史观,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天命决定论,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决定作用,排除;D项,题干未从社会进步与转型角度分析历史发展,排除。14.如表是小明同学以王朝相似点归纳的专题。它们的相似点是( )①东周②曹魏③东汉④ 北魏A.都城B.疆域C.开国者身份D.治国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国都定都洛阳.故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与东汉的国土面积明显大于曹魏和北魏时期.故排除B;东周开国者是周平王,是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其它三国的建立者都不是天下共主,其地位均低于周平王,故排除C;东周时期还没明确的治国思想,而其他三国均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故排除D。15.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A.玄武门之变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符合材料“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一转折点,B项正确;AC项与转折无关,排除AC项;D项是宋代,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为“虎溪三笑”图,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的高僧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不觉间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视大笑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朝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当时A.佛道的兴盛B.三教合流C.儒学式微D.理学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虎溪三笑”图中涉及的三人分别代表儒家、道家和佛教,虽然是虚构,但三人能和睦相处,寓意即“佛道儒”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说明当时三教合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儒的和谐相处,不只是佛道的兴盛,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三教合流,没有反映儒学式微,排除C项;理学将佛、道教中的合理因素融入儒学,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7.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种新的赋税制度是指()A.租调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答案】D【解析】【详解】新的赋税制度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结合材料涉及的人物可知,这是唐代两税法,D项正确;租调制、租庸调制依然按照人丁征税,排除A、C项;均田制属于土地制度,排除B项。故选D项。18.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这一历史佳话出现在A.唐太宗统治时期B.唐高祖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时期D.武则天统治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为密切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和吐蕃的关系,对于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A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19.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图片表示的是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唐时期,所以C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0.如图是宋代诗人分布图,据此判断影响宋代诗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宋代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②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③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④科举取士以诗赋为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从“宋代诗人分布图”可以看出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即此时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联系南宋定都杭州,可知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并且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也是影响词人分布的重要因素,②③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①错误;宋朝的科举考试经义和策论,④错误。根据分析可知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1.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B.西夏C.金D.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信息可知,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A项正确;1044年,宋夏达成“庆历和议”,但与信息不符,排除B;宋金发生战争是在12世纪,与材料不符,排除C;宋元战争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与信息不符,排除D。22.宋代金盈之在描绘汴京城景象时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一描绘反映出当时A.商业发展市场繁荣B.各地交通拥堵严重C.政府放弃市场监管D.休闲娱乐成为时尚【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等信息反映的市场状况可以看出,当时东京商业发展市场繁荣,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各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政府没有放弃市场监管,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时尚的变化,排除D项。23.“废沉丞相”、“锦衣卫”、“东厂”、“西厂”、“文字狱”是一个朝代的关键词,则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废沉丞相”、“锦衣卫”、“东厂”、“西厂”、“文字狱”可得出明朝废除丞相,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明清时期,在《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不再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君王形象,而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变化A.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B.意在颠覆正统的孔子形象C.符合市井民众的审美情趣D.反映了主流价值观念嬗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是明清时期市井民众价值观的体现,说明这一时期孔子形象的变化符合市井民众的审美情趣,故答案为C项;明清时期的孔子形象并非就是真实的孔子形象,排除A项;孔子的形象有变化,但并非就是为了颠覆其正统形象,排除B项;仍然尊崇孔子,说明主流价值观没有变化,排除D项。25.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其主要表现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等方面考虑,①②③符合主题内容,可作论据,选A。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不能成为论据,排除④,排除BCD。 26.如果要求你在以下书目中找出述及鸦片战争的著作来阅读,应选择()①《利玛窦中国札记》②《英使谒见乾隆纪实》③《中国通商口岸:贸易与最早的条约港》④《天朝的崩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③《中国通商口岸:贸易与最早的条约港》涉及的是《南京条约》,④《天朝的崩渍》讲述是茅海建写的关于鸦片战争的著作,C项正确;①《利玛窦中国札记》涉及的是明朝;②《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并不在近代,排除ABD项。故选C项。27.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28.“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与歌谣相关的史实为()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天父天兄”“天国”等信息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9. 下图是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对外笑容,对内怒容”。该漫画巧妙地将两种表情结合在一张画上。这幅漫画意在A.批评列强对华采取双重标准B.抨击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C.讽刺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D.建议政府应采用灵活的统治策略【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对外微笑即妥协、对内怒容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符合题意;材料讽刺的是清王朝的内外政策而非列强的双重标准,故A不符合题意;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本意不是建议政府应采用灵活的统治策略,而是讽刺清政府的内外政策失当,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0.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答案】B【解析】【详解】 依题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此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综上所述,①是中国同盟会成立;②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故答案为B项。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宣统帝退位后,排除CD项。31.《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推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完成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可知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成就,A选项符合题意。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选项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是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D选项排除。32.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如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出处观点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孙中山《建国方略》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答案】D【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与《建国方略》,《辛亥革命史》中的论述都有出入,由此反映出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而不能听信版面之词,故D项正确;当事人的回忆并不一定更接近史实,排除A项;革命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排除B项;史学家的著作并不一定更为可信,排除C项。故选D。33.请选出下图中A处或C处相关的重大活动,并指出东交民巷使馆区的设置源于哪一条约的规定。()A.八国联军入京、《辛丑条约》B.义和团运动、《马关条约》C.五四运动、《辛丑条约》D.五四运动、《北京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A处的天安门及赵家楼都与五四运动有关。而《辛丑条约》中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区,C项正确;八国联军入京、义和团运动与赵家楼无关,排除A项;《马关条约》、《北京条约》与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区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34.“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受十月革命影响,在上海南湖召开,并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只有中共一大,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35.陈独秀曾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一一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陈独秀意在指出中共二大时A.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C.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D.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中共一大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不符合当时国情:而到中共二大时,中共在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健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体现了中共的“脚踏实地”,C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排除D项。故选C项。36.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秋收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军队归共产党领导”,可知“起义成功”指的是南昌起义,故答案为B项。武昌起义不涉及“周恩来”和“军队归共产党领导”,排除A项;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但周恩来没有参加,排除C、D项。【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军队归共产党领导”的解读。3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称誉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A.北伐战争B.秋收起义C.红军长征D.挺进大别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因此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红军长征,C项正确。北伐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排除A。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排除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以“《红星照耀中国》”“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为切入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38.“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遵义会议B.中共诞生C.五四运动D.挺进中原【答案】A【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A;中共诞生于1921年的中共一大,当时党还未受到左倾错误影响,何来批判一说,排除B;五四运动时期,中共都还未诞生,故其不可能是党的生死攸关转折点,排除C;挺进中原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党的领导人一直是毛泽东,不存在重新确立领导人的说法,排除D。39.历史地图与历史学习关系密切。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A.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B.使我国大部分国土沦于敌手C.加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日军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柳条湖”等反映的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D项正确;揭开中国全面抗战序幕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并未使我国大部分国土沦于敌手,B项错误;1935年中共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C项错误。40.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函》,标志中国十四年抗战和全面抗战开始的对应事变分别是:①九一八事变②西安事变③卢沟桥事变④八一三事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A【解析】【详解】十四年抗战是指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全面抗战是指七七卢沟桥事变,①③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择A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0分)《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是魏源的《海国图志》(1842年初版),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数年之后,徐继畬的《瀛寰志略》(1848年初版)也付梓问世,成为又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海国:中国以外四周环海,其他海外各国分为海岛之国与海岸之国(与中国在地域上相连的国家)瀛寰:大海所围绕的陆地有全球图、亚细亚总说而无中国和朝鲜清朝全图置于亚洲总图之后,后经友人提醒,置于亚洲总图之前根据距离中国远近分全球为六大洋、四大洲。中国居于“亚细亚之东南”叙述英国状况用“英夷”、“英首”称谓叙述英国状况用“英吉利”、“英官”称谓“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三策“米利坚合众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41.为何近代中国会出现这两部地理著作?42.《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有何不同?4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两本地理著作的差异?【答案】4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士大夫经世致用思想;西方思想的传入。42.不同:从目的看,《海国图志》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意图,意在谋求国家富强,抵御列强;《瀛寰志略》则侧重客观介绍西方;从写作思想看,《海国图志》有较强的华夷观,以中国为中心,《瀛寰志略》突破了华夷观;从内容看,《海国图志》侧重技术介绍,但是《瀛寰志略》还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43.认识:两本著作都立足于救亡图存,但是受到写作的时代特征和动机影响,出现了差异性。两者从不同角度介绍西方,对当时的思想界都产生了影响。 【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本地理著作出现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后,因此其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本著作出现也受到了传统士大夫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思想的传入。(2)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目的看,《海国图志》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意图,意在谋求国家富强,抵御列强;《瀛寰志略》则侧重客观介绍西方;从写作思想看,根据材料“叙述英国状况用‘英夷’、‘英首’称谓”可知,《海国图志》有较强的华夷观,以中国为中心。根据材料“叙述英国状况用‘英吉利’、‘英官’称谓”可知,《瀛寰志略》突破了华夷观;从内容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侧重技术介绍,但是根据材料“米利坚合众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可知,《瀛寰志略》还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3)认识: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本著作都立足于救亡图存,但是受到写作的时代特征和动机影响,出现了差异性。两者从不同角度介绍西方,对当时的思想界都产生了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