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3399

大小:547.8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B.考古发现C.神话传说D.学术论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通过考古文物以对其进行研究,B项正确;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没有有效的史记书记载,排除A项;神话传说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通过考古文物以对其进行研究,而不是学术论著,排除D项。故选B项。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右图是仰韶村遗址出土月牙纹彩陶罐,表面打磨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鼓腹平底,呈红褐色。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A.掌握了彩绘陶器制作技术B.出现明显阶级分化C.部落之间存在频繁的战争D.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表面打磨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鼓腹平底,呈红褐色”,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已经掌握了制作彩绘陶器的技术,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掌握制作彩陶的技术,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部落之间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出土的陶罐,不能证明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排除D项。故选A项。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D项正确;ABC项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BC项。故选D项。4.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姜寨遗址是用来研究仰韶文化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崧泽遗址是用来研究崧泽文化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殷墟遗址是和商朝有关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5.《尚书•酒诰》在追述商朝的制度时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反映出商朝实行A.王位世袭制B.内外服制度C.封建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商朝的制度”“越在外服”“越在内服”中可以看出,商朝实行的是内服外服制度,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从夏朝开始实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位世袭制,故A项排除;C项是指分封制度,排除;D项是从秦朝开始实行,排除。【点睛】“商朝的制度”“越在外服”“越在内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6.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说明当时()A.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以部落联合为统治基础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D.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明确 【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拥有很大权力,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官僚政治体系形成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的义务,排除D项。故选A项。7.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基于下表中的史实能够得出的正确解释是时间事件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互相承认为“王”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韩、赵、魏、燕、中山等五个诸侯国国君也同时称“王”A.宗法破坏,井田瓦解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分封破坏,王室内讧D.华夏认同,走向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继称霸称王,说明的是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B项正确;材料与井田制瓦解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王室内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百家争鸣的出现C.分封制的瓦解D.各国变法图强【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生产力获得发展,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A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分封制的瓦解”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各国变法图强”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9.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这一学派主张“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和德治,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而非“为政以德”,排除A项;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节葬,没有“以德治国”的观点,排除C项;法家强调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并非“为政以德”,排除D项。故选B项。10.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A.创立禅让制B.建立内外服制C.实行分封制D.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制度,秦朝实行世袭制,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制度,排除B项;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分封制也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1.云梦秦简《效律》规定:“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黄金衡赢(累)不正,半朱(铢)以上,赀各一盾。”这反映了秦朝()A.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B.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C.民众赋税负担沉重D.将铸币权收归于中央【答案】A【解析】【详解】从云梦秦简《效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十六两到八两”、“黄金衡赢(累)不正”这些问题,要分别进行“一甲”、“一盾”、“一盾”的处罚,可见秦朝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A项正确;仅从度量衡的处罚规定上无法反映秦朝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排除B项;赋税负担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铸币权收归问题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政治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尊崇儒术军事反击匈奴袭扰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侵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为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并没有政权更迭,排除C项;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D项。故选B项。13.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体现出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A.扶植豪强地主B.强化中央集权C.以“柔道”治天下D.遏制地方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宽松而非放任,柔和而非软。其在位期间,实行的开明政策,其中材料“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体现的是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14.东汉中期以后,诸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B.强化相权带来严重后果C.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旨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所学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选项 A正确;外戚宦官专权与相权无关,而且东汉时期相权较弱,选项B排除;材料中外戚宦官专权属于中央政权之争,与地方势力无关,选项C、D排除。【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根本特征为皇权至高无上,这种特征导致依附皇权的势力如外戚、宦官会在皇帝怠政、年幼等特殊时期形成专权。15.高一(1)班同学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主题,制作如下示意图。图中选官制度的标准依次是()A.军功、品行门第、才能B.血缘、品行门第、军功C.军功、血缘、才舱门第D.品行、军功、才能、血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军功爵制的选官标准是按照军功的大小,西汉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道德和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道德和才能,唐代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根据才能进行相对公平的考试,所以题目中选官制度的标准依次是:军功、道德和才能、品行门第、才能,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关于血缘的选官标准,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16.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①正确;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②正确;契丹族是在宋朝时期兴起的,并未实现全国统一,③错误;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南宋,④错误。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17.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18.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所对应的朝代全部正确的是()①西晋②东晋③北魏④唐朝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存在时间是266年至316年,①正确;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②正确;北朝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存在时间是439-581年,③正确;589年隋朝灭亡陈朝,统一中国,④错误。故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9.中国古代某部农书记载了食物原料以及各种主副食的加工、烹饪方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肉食制作方法,体现出当时饮食文化胡汉融合的特征。这部农书是()A.《神农本草经》B.《禹贡地域图》C.《齐民要术》D.《元朝秘史》【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记载了食物原料以及各种主副食的加工、烹饪方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肉食制作方法,体现出当时饮食文化胡汉融合的特征,C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A项;《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B项;《元朝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C项。20.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①广设赈灾仓库②修建都江堰③开通大运河④修建赵州桥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建立之初广设赈灾仓库,开通了大运河,修建了赵州桥,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赵州桥是隋朝时期修建的,A项概括不全,排除;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②的BC项。故选D项。21.唐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文言意为:自从贞观年间以来,太宗皇帝励精图治,到了贞观八年九年的时候,时常丰收,一斗米卖四五钱,马与牛这类牲畜遍布原野,百姓外门几个月不关闭,到了贞观十五年,米价只有一斗二钱了。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皇帝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粮食丰收,粮价下降,社会安定,根据所学,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西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排除A项;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加强皇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整顿吏治,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22.唐朝三省六部制,直接掌管六部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皇帝【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之下,尚书省下设六部,C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批,排除B项;皇帝集大权于一身,排除D项。故选C项。23.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启开元”“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内容,排除A项;根据“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材料重点强调“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并非强调武则天导致政局不稳,排除C项;唐玄宗“开元盛世”开创了唐代的全盛局面,排除D项。24.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控制土地日益减少,财政收入下降。为改变此种情况,唐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均田制B.打击豪强地主C.实行两税法D.推广以庸代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为增加政府收入,唐政府实施两税法,C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唐朝并未打击豪强地主,排除B项;推广以庸代役属于租庸调制,排除D项。故选C项。25.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A.武力征服B.实行和亲C.册封吐蕃首领D.设机构直接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唐政府通过实行和亲以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26.唐人喜穿胡靴,其华丽者有锦靴、皴文靴等。红靴为女子所穿,诗人多用作“锦靴”,在唐时颇为盛行,如李白的《对酒》:“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这反映出唐代()A.中原流行西域风俗B.文化的开放和包容C.尚武成为社会风尚D.胡汉民族差别淡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人喜穿胡靴,其华丽者有锦靴、皴文靴等”等信息可知,唐人喜穿胡靴,说明唐朝积极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这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B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原流行西域风格,这属于表象,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没有强调尚武成为社会风尚,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积极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体现了唐朝文化开放和包容,不代表胡汉民族差别淡化,并且这不属于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7.世界上最早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唐本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唐本草》是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学典籍,具有法律效力。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国家颁行的著作,排除ABC项。故选D项。28.北宋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管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在地方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以上措施体现的特点是()A.守内虚外B.强干弱枝C.分化事权D.崇文抑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管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在地方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可知,宋朝通过分化事权,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守内虚外是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内部敌人,武将叛变)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外部敌人,外敌侵略),而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排除A项;强干弱枝是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只符合材料部分意思,排除B项;崇文抑武的国策带来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与经济飞速发展,却造成尚武精神的逐渐弱化,最终导致亡国,排除D项。故选C项。29. 据史书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20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缓解了财政困境B.触及了权贵利益C.改善了百姓处境D.实现了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支20年之用”,缓解了财政困境,A项正确;材料与触及权贵利益及改善百姓处境的说法无关,排除BC项;王安石变法并未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0.某校组织研学活动,寻觅南宋初年抗金将领的故事,应参观()A.河南省新乡市陈桥驿B.河南省濮阳市澶州城C.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庙D.北京市东城文丞相祠【答案】C【解析】【详解】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寻觅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的故事,应参观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庙,C项正确;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排除A项;澶州城是辽和北宋作战地点,与抗金无关,排除B项;北京市东城文丞相祠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排除D项。故选C项。31.史料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史料记载的制度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辽朝南、北面官制度C.金朝“猛安谋克”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因地制宜,B项正确;唐朝不属于契丹,排除A项;金朝属于女真族,排除C项;元朝属于蒙古族,排除D项。故选B项。32.下列辉城中,常常有流动小歌于夜市中“遍路歌叫”“至三更绝”情景的是()A.秦朝的咸阳B.东汉的洛阳C.隋朝的长安D.南宋的临安【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流动小歌于夜市中‘遍路歌叫’‘至三更绝’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夜市在唐代后期的大城市中已出现,北宋年间统治者明令允许夜市,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D项正确;秦朝的咸阳、东汉的洛阳和隋朝的长安,此时夜市尚未出现,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3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①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④门第观念日趋淡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更为松弛,体现了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①正确,宋代贱民基层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体现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正确;宋代伴随着科举制的日益完善,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局面,体现了门第观念日趋淡化,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并没有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中国古代外戚和宦官专权较为明显的朝代是东汉晚期、唐代晚期和明代晚期,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34.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依据。若研究北宋东京的发展状况,可选择的史料是()A.甲骨文B.《汉书》C.唐蕃会盟碑D.《清明上河图》【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是研究北宋东京的发展状况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时期的重要史料,排除A项;《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断代史,主要记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排除B项;唐蕃会盟碑是唐朝时期所立的石碑,是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排除C项。故选D项。35.宋人著作中提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据此可知,当时指南针已用于()A.战争B.陶瓷制造C.航海D.粮食种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宋朝人在航船遇到隐晦天气时,通过观察指南针来辨别方向,这说明当时指南针已用于航海,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指南针用于航海辨别方向,而战争、瓷器制造、粮食种植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一名言强调了()A.男女平等B.心外无物C.民主法治D.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强调社会责任,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排除A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37.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管辖地方乃至边疆事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这一制度()A.加强了地方诸侯的势力B.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衰落C.破解了藩镇割据的难题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没有分封诸侯,排除A项;科举制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衰落,排除B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难题,排除C项。故选D项。38.元政府为经略台湾而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澎湖巡检司B.宣慰司C.湖广行省D.宣政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政府为经略台湾而设置的管理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为经略台湾而设置的管理机构是澎湖巡检司,A项正确;宣慰司是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排除B项;湖广行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宣政院负责处理西藏事务的,排除D项。故选A项。39.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邮票中的一组,分别介绍了蔡伦、孙思邈、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关于他们的科学成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蔡伦发明造纸术B.孙思邈完成《唐本草》C.沈括写著《天工开物》D.郭守敬编订《授时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守敬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D项正确;蔡伦改进了造纸术,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苏敬主持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唐本草》,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0.有学者用轻重之说解释王朝的更替,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称之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而轻重相维是一种理想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商朝内外服制导致“内重外轻”②西汉“推恩令”有利于缓解“外重内轻”③唐朝的灭亡体现“外重内轻”的教训④北宋吸取历史教训,采取措施强化“内重外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外重内轻”、“内重外轻”及所学知识可得,西汉“推恩令”打击了地方的势力,有利于缓解“外重内轻”,②符合题意,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不利于中央集权,唐朝的灭亡体现“外重内轻”的教训,③符合题意,北宋吸取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强化“内重外轻”,④符合题意,综上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商朝没有形成中央集权,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几个时期的政治状况时期政治状况秦末秦始皇大兴土木,漠视民生,迷信严刑峻法;农民起义频发;六国旧贵族趁机起兵复国,天下大乱。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互争斗:正直的士大夫抵制外戚宦官专权,出现“党铟之祸”;张角等发动黄巾起义;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西晋后期晋惠帝缺乏理政能力,八位宗室藩王卷入宫廷政变,导致“八王之乱”;天灾频发,流民和内迁诸民族的起义此起彼伏。唐末五代十国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藩镇割据,政局不稳,内乱频作;农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北方民族南下,政权更迭频繁;昏庸、残暴之主比比皆是。——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写出该时期,并简要说明造成其政局动荡的原因。(2)从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答案】41.示例1:时期:秦末;原因:统治者施行暴政;阶级矛盾尖锐;六国旧贵族对秦朝不满。示例2:时期:东汉后期;原因:皇权衰弱;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朽黑暗;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土地兼并,百姓负担沉重。示例3:时期:西晋后期;原因:皇权衰弱;实行分封,宗室内部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尖锐。示例4:时期:唐末五代十国;原因:统治集团腐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争夺激烈;土地兼并,民不聊生。42. 应当提升执政者素质;国家治理要以民为本;应注重加强廉政建设;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需要协调各方利益,缓和社会矛盾。【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任意选择一个时期,结合材料和所选时期的背景进行阐述。例如,根据材料“秦始皇大兴土木,漠视民生,迷信严刑峻法;农民起义频发;六国旧贵族趁机起兵复国,天下大乱。”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末年,其政治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施行暴政;阶级矛盾尖锐;六国旧贵族对秦朝不满。根据材料“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互争斗;正直的士大夫抵制外戚宦官专权,出现‘党锢之祸’;张角等发动黄巾起义;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其政治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皇权衰弱;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朽黑暗;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土地兼并,百姓负担沉重。根据材料“晋惠帝缺乏理政能力,八位宗室藩王卷入宫廷政变,导致‘八王之乱’;天灾频发,流民和内迁诸民族的起义此起彼伏。”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后期,其政治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皇权衰弱;实行分封,导致宗室内部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尖锐。根据材料“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藩镇割据,政局不稳,内乱频作;农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北方民族南下,政权更迭频繁;昏庸、残暴之主比比皆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其政治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统治集团腐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争夺激烈;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尖锐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表格中涉及的朝代后期出现的政治状况,并结合所学可从提升执政者素质、国家治理要以民为本、加强廉政建设、协调各方面利益,缓和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表现。材料二元政府征调的粮食,主要是产要江南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而元大都“去江南极远”,因此在粮食、生活用品等多个方面都是仰仗于江南。早在元代初年,由于战争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元代统治者就开始考虑南粮北调的问题了,持续地实施多项工程。——整理自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元》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格局的角度简析元朝“南粮北调”的原因,并指出元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实施的“多项工程”。【答案】42.表现:经济与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与传播、物种交换、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43.原因:经济重心完全移到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需要南粮北运。工程:运河裁弯取直;开辟长从江苏刘家港到直沽的海运路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可直接得出,经济与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与传播、物种交换、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元政府征调的粮食,主要是产要江南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而元大都‘去江南极远’”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完全移到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需要南粮北运。工程:根据材料二“元代统治者就开始考虑南粮北调的问题了,持续地实施多项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实施的“多项工程”是运河裁弯取直;开辟长从江苏刘家港到直沽的海运路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