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3348

大小:43.7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阳泉一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钱穆肯定了郡县制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说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ABD都是郡县制的影响,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2.王其榘认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阁臣是皇帝选用的代言侍臣”。材料表明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内阁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C.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一致D.内阁拥有草拟政令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表明了内阁没有实质性的权力,没有决策权,内阁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因此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是不一致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项正确,排除BC项;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草拟政令的权力,故排除D项。3.在讨论是否远征西西里时,雅典政治家尼西阿斯从城邦整体考虑,劝阻公民大会出兵西西里。但在野心家亚西比德的蛊惑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却遭惨败。面对失败的教训,公民大会本应总结教训,但是却把责任完全推到当初赞成远征的将领身上。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A.内部矛盾尖锐B.滥用国家权力C.维护贵族利益D.缺乏理性分析【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雅典公民受到别有用心的演说家的蛊惑,容易被感情左右,缺乏理性分析。D正确;A项意见不同不代表矛盾尖锐,排除;B项该事符合公民大会程序,没有滥用权力,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4.古代雅典城邦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A.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B.执政官的数量不同C.古代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D.古代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雅典是民主制,古罗马实行是贵族寡头政治,A项正确;执政官数量不是本质区别,排除B项;罗马更重视法律建设,排除C项;两者都重视平民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5.汉密尔顿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个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两个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汉密尔顿的“双重保障”是指A.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B.权力的分立与制衡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D.分权制衡与联邦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体现分权制衡和联邦制的特点,故D正确;A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B和C只是反映出材料部分信息,排除。6.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A.恢复三代秩序B.托古改制的策略C.尊崇儒学的思想D.遵循传统的意识【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试图利用儒家经典来为变法寻找依据,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体现的是托古改制的策略,B项正确;恢复三代秩序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尊崇儒学、遵循传统意识均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托古改制,排除CD项。故选B项。7.近代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入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国家领导及公务人员就职时需对宪法进行宣誓。北洋政府时期,元首宣誓制度得以建立,现代宣誓制度得到初步发展。这一制度A.有助于巩固民主政治B.维护了军阀的独裁统治C.制约了袁世凯权力D.保证了政府的廉洁自律【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宣誓制度一步步在中国得以确立,这有助于增强宪法的权威性,维护民主政治。故答案为A项。对宪法进行宣誓,不是为了维护军阀独裁统治,排除B项;宣誓制度并没有起到制约袁世凯权力的作用,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宣誓制度不能保证政府廉洁自律,排除。8.《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A.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批判了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政策C.推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D.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可知,材料属于中国共产党实施的三三制,通过党外人士参加民主合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三三制与国民党无关,排除B项;三三制属于民主政治建设,不会推进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排除C项;三三制只在陕甘宁边区实施,不会改变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9.《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A.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B.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C.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D.开放稳定企业改革【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10.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行政效率提高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D.官员腐败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反映出官员考核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行政效率与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安排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官员管理包括考核制度、权责分配、协调分工等方面的内容,仅凭考核官员的变化不能得出官员管理制度化,排除C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B.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D.保证了文官群体的素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材料“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体现的是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之一,即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于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发挥巨大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加强中央集权和保证文官全体的素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2.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A.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欧洲影响深远B.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C.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D.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部分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模式,说明这些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肯定立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为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不是单纯的说明科举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西方的文官制度不等于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表明,当时中国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学堂分为三级,体现了新教育体制的特点;材料“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说明当时科举制仍然存在,体现旧教育体制,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点睛:图片中关键信息是学堂分为三级和“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从中得出答案,其余的选项说法绝对,错误。14.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系列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修订,反映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情况,排除B项;公务员改革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开始推行”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排除D项。故选A项。15.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它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古代法律由“刑→法→律”的演变,反映了法律效力的加强和使用范围的变化,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故选C;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古代法律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的本质变化,排除B;法律体现的治国思想是法治,但是实质是人治,排除D。【点睛】16.所谓“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等级表明亲属范围和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制度。它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并用作刑事法律判罪定刑的一个标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中国人治为主法治为辅B.古代中国统治者主张以法入礼C.古代中国法律儒家化的特点D.古代中国服制是制定法律的唯一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等级表明亲属范围和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制度”可知,古代服制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服制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中国法律儒家化,选项C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是以礼入法,选项B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17.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各国人格保护的发展开始颠覆近代以来人与物大一统的损害赔偿观念,出现了回归罗马法传统与价值的趋势,重新把“人的保护”与财产权保障区分开来,优先保护人格利益.逐步构建出一套独立于财产保护的人格保护体系与规则。这表明A.各国制定法律更倾向于对人的保护B.罗马私法精神渗透近代社会生活 C.现代法律对古罗马法的借鉴与创新D.古代法律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现在法律借鉴罗马法,一方面重视财产的保护,又重视对人的保护,“构建出一套独立于财产保护的人格保护体系与规则”,说明即有对罗马法的借鉴又有所创新,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是每个国家都倾向于对人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罗马私法精神渗透近代社会生活,且材料时间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大趋势已进入现代史,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现代国家在借鉴罗马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未强调罗马法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性,故排除D项;故选C项。18.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A.王权开始走向衰落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C.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D.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英国。材料“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体现的是该文件把王权限制在了法律之下,确立了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的原则,彰显的是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D项正确;材料与王权开始走向衰落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均属于近代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19.如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成就。这说明()时间名称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共十五大召开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1997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反分裂国家法》A.立法工作完善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法方面在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立法,说明的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C项正确;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清王朝的民族政策强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雍正帝曾说:“朕思回民之有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亦犹中国之人,……是以回民有礼拜寺之名,有衣服文字之别,要亦从俗从宜,各安其习。”这一观点A.体现了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B.确保了民族关系的稳定和睦C.加速了中华民族一元化进程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政策。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学生能够依据“悉因其俗”和“从俗从宜”等内容判断,这一政策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是正确选项;选项A,材料所体现的仁政思想不明显,故不是正确选项;选项B,与史实不符,清代的民族关系并不是和睦稳定的,故B不是正确选项;选项C,这种观点的落实有助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但不是一元化,故C不是正确选项。21.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改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B项正确;改土归流不是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改土归流不是优待少数民族、也不是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D项。故选B项。22.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该规定()A.导致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B.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C.否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D.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西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四分五裂,但和约没有导致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当时尚未形成,排除C项;宗教改革以后,神学思想和天主教会统治受到动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支持天主教和教皇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势力被削弱,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并未瓦解,天主教在法国、西班牙等地依然是很多民众的信仰,排除D项。故选B项。23.“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可知,题目主要涉及民族治理问题,新中国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4.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一些国家建交的具体时间表。对此合理的解释应是 时间1964.01.271970.10.131972.02.131972.10.111972.09.291972.12.211979.01.01建交国法国加拿大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A.中法建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重返联合国推动中国外交政策调整C.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外交决策D.中苏关系的恶化直接促成中美建交【答案】C【解析】【详解】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是由于中法建交,故排除A项;表格中无法体现重返联合国对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推动,故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在70年代与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了中国的外交决策,故选C项;中苏关系的恶化推动了中美建交,而不是直接促成中美建交,故排除D项。【点睛】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影响中国外交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影响中国外交的决定因素。2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得到更大发展。”这反映了当代中国()A.打破了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局面B.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C.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结伴而不结盟,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努力,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早在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已经步入国际舞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联合国,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6.中华法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以农业立国、统一多民族的固有国情决定和制约着法律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传统。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材料二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捂而流于具文。他还亲自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修律为例,指出近代法律转型与传统法律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法律转型发展的启示。【答案】(1)特点:立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法尚公平;立足实际,体现国情;立法体现以农为本;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德主刑辅(礼法结合)。(2)变化:把修法与图强相结合(修法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引进西方现代法律,增加民法、商法等私法内容建立近代法律体系。原因:列强入侵,国家丧失治外法权;清末新政的推动;传统法律受到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文明的冲击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启示:法制建设要与时俱进;法律转型需要处理好法律引进与法律本土化(国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法律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法律转型要注意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民众法律意识。【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可知,立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立法体现以农为本;根据材料“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以农业立国、统一多民族的固有国情决定和制约着法律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传统”可知,法尚公平;立足实际,体现国情;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可知,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2)变化:根据材料“‘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可知,把修法与图强相结合(修法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根据材料“参考古今,博稽中外”“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可知,引进西方现代法律,增加民法、商法等私法内容建立近代法律体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列强入侵,国家丧失治外法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法律受到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文明的冲击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启示:修订法律本身说明法制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材料“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捂而流于具文”可知,法律转型需要处理好法律引进与法律本土化(国情)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处理好法律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法律转型要注意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民众法律意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英国文官考试研究》材料二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人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背景:旧的选官制度(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导致政治腐败和效率低下;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东印度公司公开考试竞争原则的影响;社会力量的推动;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政府管理事务多样化和复杂化,亟需建立一支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文官队伍;英国政府顺应时势,两次颁布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 (2)变化:从禁止到逐步接纳;从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从受到年龄、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法律上可以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主要原因: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妇女的不断斗争;英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背景:根据材料“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可知,旧的选官制度(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导致政治腐败和效率低下;根据材料“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可知,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可知,东印度公司公开考试竞争原则的影响;根据材料“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可知,社会力量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政府管理事务多样化和复杂化,亟需建立一支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文官队伍;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可知,英国政府顺应时势,两次颁布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以来的英国。变化:根据材料“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可知,从禁止到逐步接纳;根据材料“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可知,从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和从受到年龄、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根据材料“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可知,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法律上可以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妇女的不断斗争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等角度进行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史视野下,“汉化”固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胡化”也不容忽视,或言之“同化”更为恰当。作为外来文化,它曾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如胡服、胡食、胡乐、胡舞、胡骑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研究“汉化”和“胡化”能够更客观的反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格局与特征。所谓胡与汉并非是独立的两个民族概念,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相互影响、兼并、融合、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或文化面貌,不可简单地评价为此之琼浆,彼之糟粕。事实上,两者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摘编自《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研究》根据材料,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答案举例:观点1:唐代的胡汉交融,使唐朝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观点2:宋元时期政权动荡,促使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观点3: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特色,是民族交融、胡汉融合的重要体现。【解析】【详解】观点1:从唐朝时期的文化政策以及特征分析,得出唐代的胡汉交融,使唐朝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论述的过程中,列举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事例,如:唐与吐蕃的关系,与突厥的关系等等即可。最后得出唐朝时期的文化特征。观点2:依据材料“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相互影响、兼并、融合、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或文化面貌”,结合宋元时期的历史,得出宋元时期政权动荡,促使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论述的过程中,列举宋朝与辽夏金元之间的民族关系即可。最后得出结论:宋元时期政权动荡,促使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观点3: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角度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特色,是民族交融、胡汉融合的重要体现。论述过程中,列举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如:绘画、雕塑、文学等等即可。最后得出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特色,是民族交融、胡汉融合的重要体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