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9741

大小:40.0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原浆散文”倡导类似复活传统酿酒工艺,是文学事件,更是身体力行的文学行动。其志在矫正当下散文创作的某些误区。不过,仅仅依靠“原浆散文”稀贵的“原浆”,很难彻底矫正散文界由来已久的勾兑注水风气。但即便如此,倡导“原浆散文”依然是有意义的。就其行动和实践而言,我认为说它是一场静悄悄的散文文体变革也不为过。类似“原浆散文”,《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用稻谷的有机生长,煤和石油的形成对应好散文的发生。大概在2017年,他曾经说:好散文是一种娇贵的恩赐,你可以等待、酝酿、诱导,却很难策划和炮制。那等待的过程,有时如稻谷的有机生长,需要耗费几个节气,有时如煤和石油的形成,要耗费几十年或上百年。和一般只看文本最后的呈现结果不同,这里将好散文的生成视为包含了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全程控制。怎样的散文算得上是“原浆散文”?《原浆散文精选集》最前面有范晓波的短文《痛饮生活的原浆》。这篇类似宣言的短文是“原浆散文”的“行业标准”。其中写道:“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不依赖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像乡村酿谷酒一样用真本实料,高投入低产出。尤其期待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与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可以发现,“原浆散文”既强调材料,也看重流程和工艺。从中国当代散文史看,“原浆散文”不是孤立的文学事件。每至散文走到高蹈地疏离大众、时代、现实生活、人与文之常情常理的时刻,就有类似“原浆散文”的倡导和矫正。远的不说,2007年,针对“新散文”疏离现实和大众,沉溺于智性和炫技,杨献平等人提出原生态散文写作。差不多同时,周闻道等人提出无遮蔽、敞亮和本真的“在场主义散文”。其内涵和边界并不统一,文学批评家陈思和的理解相对平易,“就是作者必须在场,必须面对生活的实际状况,不要用文字当烟幕把生活遮蔽住,要直接明确地表达生活的本来状况和作者最冲动、最原始的想法,这是散文的灵魂”。尽管重心有别,预期也不尽相同,“原浆散文”还是可以被视作和“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是一脉上的。(摘编自何平《光明日报·“原浆散文”重视一手生活经验》,2023年10月11日)材料二:姜广平(以下简称姜):原生态散文似乎是你的标签,重要标签。你也是这个流派下的标志性作家。虽然我看到你在书上说,你不愿意站到某个旗帜下,也不愿意被归类。但至少,你是散文原生态的首倡者。杨献平(以下简称杨):关于“原生态散文”这个主张和提法,它有个背景。即,2000年到2006年左右,整个中国的散文写作一方面求新求异,另一方面追求形式、语言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基本上沦入了“向内转”“玄怪异”的窠臼。 “原生态散文”与其说是理念,不如说是主张;与其说是另立流派和旗帜,不如说是对当时整个散文写作的一个呼吁。当然,说校正我觉得也可以。但是,一个毫无力量和“资源”的写作者,做这样的事情,是对批评家的僭越,也是自不量力的。幸亏,有一些朋友支持,我们一起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原生态:散文十三家》一书。为了证实或者说呼吁,更为了引起一些注意,我为该书写了一篇万余字的后记,明确提出,散文应当具备“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的品质。其实这几个关键词,也不是我首创,古人早就说到了这层意思。所幸的是,这本书在散文界还是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姜:你当初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文学概念呢?就“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而言,其实所有文学种类都应该有着这样的理念啊!杨:正如你所说,这个理念不仅是散文的,也是艺术的根本之道。“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和众生关怀”,这一理念不仅深植于我们传统文学的血脉,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重新提出和张扬这样一个理念,一是基于当时的散文写作氛围。这一点上面已有解释。二是强调回归传统。所幸的是,大致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散文整体性地回到了传统甚至时代现场来了。这一点有目共睹。抒情、变异性的书写与呈现,怪癖和过度审丑的书写从大面积涌起到自觉地撤离,相信身在散文场中的人也是有所觉察的。姜:现在,原生态散文的状态,与原生态散文刚刚提出伊始的状态相比,有了哪些变化呢?杨:“原生态散文”从一开始就不排斥散文任何层面上的创新和想象力,尤其是采取多种方式发现和呈现当下时代之本质的高强度的“试验”与“创造”。“原生态散文”也绝不直接模仿和照搬现实生活,成为现实生活及其场景的“纸上陈列”。但是,最初的原生态散文,很多在文学的典型性和艺术性上做得不够,或者不够精致和独到。我愿意“原生态散文”的主张能成为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以才华和思想,能够真正书写并且建立起迥然相异于此前任何时代的、专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万峰耸峙”与“江河并流”。姜:还有个现象,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很多散文家,其实第一身份并不是散文家,而首先是小说家或诗人。散文倒是作为他们写作的“边角料”存在着的。恰恰是这些边角料,反倒别有情趣,也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学存在。杨:事实正是如此。专业的往往有匠气。当工匠时间久了,就有了套路和模式。我个人还是喜欢那种剑走偏锋的,不经意之间的自然书写。在文艺这条路上,自然永远是一种葆有创造力的“老师”。(摘编自杨献平、姜广平《西湖·“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2015年7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不易策划、炮制,需要作者等待、酝酿和诱导,所以“原浆散文”的“原浆”稀贵,问世的作品数量少。B.《痛饮生活的原浆》一文明确了“原浆散文”的认定标准,把它编排在《原浆散文精选集》全书最前面,别有深意。C.提及原生态散文,姜广平自然想到其代表作家及理念的首倡者杨献平,并急于了解杨献平不愿被归类的原因。D.杨献平在《原生态:散文十三家》后记中援引古人的话,指出了散文的必备品质,这本书在散文界也颇有作用。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我国当代散文史而言,即便是没有“原浆散文”,也会有类似的文学事件发生,以校正散文创作的问题。B.如果作者的文字不能表现生活的实际情况,即便作者在场,也和“在场主义散文”本真等特征不符。C.为校正当时散文写作的诸多弊端,杨献平倡导呼吁原生态散文的写作,他的主张在散文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D.杨献平认为专业散文家写的时间久了,难免会陷入写作的套路和模式化,也就丧失了文艺路上的创造力。3.下列对“原浆散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浆散文强调对材料的高要求,好比乡村酿谷酒使用真材实料,散文家创作原浆散文需要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B.范晓波用稻谷的有机生长、煤和石油的形成形象地譬喻了好的散文的创作过程,这一过程耗时良久,作家要有耐心,能等待。C.范晓波期待散文作家们“经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是对原浆散文创作流程和工艺的提倡。D.相较于“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原浆散文的登场,虽难以彻底扭转散文界不良风气,其实践效果却大大优于前二者。4.材料二为人物访谈,请简要分析姜广平在这次访谈中的提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5.材料一认为,“原浆散文”可以被视作和“原生态散文”是一脉上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师傅(节选)何顿①我们应该叫师叔的周进元,突然出现在武馆里,我就预感会有什么事发生。师叔扫一眼武馆的人,把师傅拉到一隅叽叽咕咕地说了些话,声音很小,听不清,只见师傅走过来对师爷说:“师傅,我恩师向恺然老师找我。我今天要去长沙。”师爷捋着灰白的长须,朗声道:“去吧。”师傅给师爷一个拱手,跟着师叔匆匆而去。这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下旬的一天,这一年橘树开花的时间推迟了半个月,四月初就应该开的,直到这个时候屋两旁的橘树才开花,香气袭人,招来了蜜蜂和蝴蝶。杨四喜走到我身边,用肩头碰下我,说:“我爹说沅江要打仗哒。共军要打来哒,县城里人心惶惶。”我觉得杨四喜脸上的表情很滑稽,“你是说县里的官员们吧?”杨四喜说:“嗯啰,我爹讲他们都急晕哒。”三天后师傅和师叔又回来了,两人在县城街上贴招兵告示,白纸黑字,招交通警察。我很奇怪,问:“师傅,交通警察是干么子的?”师傅说:“维持社会秩序的。”我说:“我可以报名吗?”师傅说:“可是可以,不过湖南马上要打仗了,这很危险的。”我不怕道:“不危险我反倒冇兴趣。”师傅扫我一眼:“那你去跟你爹娘说,我们是去省城受训。”爹反对,娘也不同意。我去杨四喜家,杨四喜的爹娘也反对杨四喜当兵。我们走进武馆,武馆里很多弟子围着师傅和周师叔,问这问那,积极报名。师傅问我:“打铁,你爹娘同意有?”我撒谎:“我爹娘讲,跟着师傅,他们放心。”师傅就把我的名字登记了,转头问:“四喜你呢?”杨四喜答:“我爹娘随我。”师傅又在报名册上写下杨四喜的名字。师傅说:“你们也不要有太多顾虑,我带你们去会对你们负责的。” 我们报完名,师爷走拢来,拈着胡须道:“杞荣,国民党大势已去,你考虑过后果吗?”师傅扫我们一眼,有点犹豫。周师叔说:“师傅,他们是当交通警察,不会有危险。”师爷有些担心:“就怕他们的爹妈以后找上门来,我无法交代啊。他们毕竟是我贺家武馆的弟子,我的意思你明白吗?”②师爷是站在我们父母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师傅望一眼天空,对师爷说:“师傅,咯和您冇关系,您并冇要他们报名,他们是自愿报名。”师傅、周师叔在县城招了三天兵,陆续有一百八九十人报名,武馆里六十多名年轻弟子都报了名,都想跟着师傅出去闯。另外报名的人有乞丐、无业人员,还有县里的警察和原国军官兵——他们是在长江以北的战场上随长官向共军投降,领了路费回家的,见家里日子不好过,又来当兵吃粮。师傅和周师叔在县城里招兵,早引起保安团和县警察局留意了,那天保安团长和警察局长都来到武馆,还带了几个荷枪实弹的兵。师傅扫一眼熊局长,道:“我想二位公务繁忙就冇跟你们打招呼。我也不是私下招募,是奉命行事。”师傅从口袋里掏出委任状,递给刘团长看,说:“我是奉湖南省交通警察总队少将总队长之命,回沅江招交通警察。”打发走这两人,师傅对周师叔说:“我猜他们是奉县党部之命来的,我们得赶快启程,以免夜长梦多。”周师叔说:“你讲得对,我马上去包船。”周师叔包了一艘客轮,因怕有的人领了大洋就开溜,师傅让我和杨四喜把一麻袋银元抬到船上,等大家都上了船,船驶离岸边后先发一半军饷,另一半军饷,从警一个月后再发。我和杨四喜把军饷抬到船舱里,守着。大家陆续上船后,船鸣的一声,掉头,朝长沙驶去。周师叔拿着花名册进来,叫一个人的名字,让我们发一个人的军饷,发完一个打一个勾,直到最后一个人领完军饷,麻袋瘪了,周师叔才站起身,走到拿了军饷的人中,提高嗓门警告道:“弟兄们,你们拿了军饷就是军人,交警就是军队,都得服从命令。我丑话讲在前面,不听命令者,军法从事。”大家都望着他,显然有的人不懂“军法从事”的意思。周师叔解释道:“军法从事就是枪毙。枪毙,你们总懂吧?”众人听毕,个个咋舌。③周师叔又大声道:“所以,大家都得服从命令。”师傅把我和杨四喜、胡山中队长和马赢中队长等几个“要人”叫到船头开会。马赢是县警察局治安队队长,为人有些嚣张,与周师叔是表亲,他愿意舍弃那个能捞海水的官职跑来当交通警察,倒真让我和杨四喜意外。师傅的脸色在黄昏的光芒下很严肃,这是师傅要宣布重要之事。他看着当过国军连长的胡山和当过县警察局治安队队长的马赢,开口道:“弟兄们,我们名义上是省交通警察,实际上是湖南地下党领导的起义队伍。”我们都惊愕不已地望着师傅。师傅接着道:“共产党的第四野战军马上就要进攻长沙哒,湖南省主席程潜不忍心湖南的父老乡亲生灵涂炭,决定和某些退守到长沙的国军将领一起起义。战火一旦烧起来,死的都是老百姓。我们其实是一支湖南地下党领导的起义部队。上面给我们的任务是第四野战军攻打长沙时,要我们做内应,你们明白吗?”师傅这话一说完,我心里一亮,原来师傅是带我们起义,难怪师爷讲国民党大势已去和劝说师傅时师傅脸上略带微笑!当过治安队队长的马赢说:“长官,我早就猜到了。咯个时候还有谁肯为国民党卖命?我问进元,进元要我莫问,在我一再追问下,进元才对我讲,我会带你弃暗投明。”④杨四喜说了句让大家都安心的话:“我们是跟着师傅走向光明。”(选自2023年第9期《湖南文学》,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叔来武馆找到师傅,两人躲到一边悄悄说话,可见他们商量的事情非常重要,不想让过多的人知道,然后师傅借口长沙的恩师有事找师爷告别。B.虽然“我”和杨四喜两个人的父母都不同意我们应征,但我们两人还是瞒着他们在师傅那里报了名,一句“不危险我反倒冇兴趣”,写出了“我”的耿直。 C.仅仅三天时间,就有将近二百人报名应征交通警察,但是这些应征者来源复杂,应征的动机不一,这是开船后才分发军饷和强调服从纪律的原因。D.听了师傅关于作内应任务的解释,我们几个骨干都十分惊讶,“我”终于理解了师爷劝说时师傅的神情,马赢则进一步验证了师叔告诉他的“弃暗投明”计划。7.关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处,开篇即设置悬念,师叔周进元为什么会突然到武馆来,究竟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的预感准确不准确?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②处,这一叙写是对师爷这一人物的评价,他从长辈的立场看待“我”和杨四喜报名应征一事,虽然思想守旧,言语中却满是对后辈的关爱。C.第③处,是对周师叔的语言描写,因为大家伙儿领了军饷,已经成为了军人,所以周师叔强调有令必从,树立声威,由此看出他善于驭下的一面。D.第④处,借杨四喜的话写出了大家此刻的心理,“跟着师傅”和前文师傅说的话“会对你们负责的”相照应,“走向光明”则凸显革命必胜的信心。8.因为前文埋下的伏笔,师傅最终宣布队伍性质的情节并不突兀。请简要梳理这些伏笔。(4分)9.何顿说:“福克纳用美国南方的方言描绘密西西比河边的小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谈谈你对何顿的话的认识。(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袪,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选自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集序》)材料二: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怀抱,指情怀,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或取诸怀抱”中意义相同。B.卒,终究,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卒”意思不同。C.得意,此处活用作名词,指感到非常满意的作品,与成语“扛鼎之作”意义不同。D.贻,意思是“留下”,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将陶渊明的诗比作清澈的流水和蓝天上的白云,称赞他不认为亲自耕作是可耻的事情,虽然生活贫穷也不感到忧虑。B.萧统认为《闲情赋》没有起到文章应有的劝百讽一的作用,所以是否收录入《陶渊明集》无关紧要,故只为此文写传录于集子中。C.苏东坡认为之前虽有模拟前人作品的,但并没有追和古人诗歌的,而自己先后和陶渊明诗多首,是开了追和古人诗作的先河。D.材料二写苏东坡对陶渊明给儿子的临终遗言深有感触,并且认为自己和陶渊明实属同病相怜,因此佩服他,想学习陶氏长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萧统和苏东坡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西河·大石金陵①周邦彦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注】①北宋末年,宋王朝危机四伏。词人仓猝间从杭州一路颠簸来到南京任江宁溧水令,观景生情,写下此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佳丽地”“南朝盛事”赞美南京,点出其古来之盛名,但“谁记”却流露出历史兴亡之感。B.上片末两句呼应“谁记”一词,潮水拍打声反衬出金陵城的寂静冷漠,天际风帆让人感到空旷落寞。C.中片末两句承上启下,既表明前面所写的断崖树、半垒等为此次观览所得,又引出下片怀古之感慨。 D.下片化用刘禹锡的《乌衣巷》,以眼前所见的繁华街市开端,借燕子讨论兴亡大事,表达咏史题意。16.同为怀古之作,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抓住了标志着沧桑之变的景物或人物来写,但行文脉络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大相径庭,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别简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看似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却是向读者渲染现在扬州凄凉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刚学习没有打好基础,又不喜好问老师问题,班主任老师就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说明君子的天性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君子超越般人的原因是他们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弥补自身不足。(3)冰雪、霜雪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但诗人往往巧借自然特征在诗词中进行比喻化运用,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来成县,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去探访隐藏在深山中的黄龙碑,去看看一千八百多年前被勒刻在崖壁上的《西狭颂》。《西狭颂》碑文记述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为官政绩,颂扬了他开山修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中对西狭之险峻、修路之艰难,有很生动的描绘。走进山谷中,从四面八方传来流水的声音。水声如交响乐,层层叠叠,此起彼伏,近处的溪流激越喧哗,高处的瀑布如泣如诉,远处的激流如天边传来隐隐约约的雷声。路边的峡谷越来越幽峭,两边的绝壁不断逼近,争相展示着陡峻的面孔。沿着搭在崖壁上的栈道,我和刘君一起走进了护碑亭。飞檐下那一方凹陷平坦的崖壁,就是黄龙碑。()的摩崖书法石刻《西狭颂》,突然以最近的距离展现在我的面前。光滑如玉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一大片隶书汉字。每字四厘米见方,笔迹看似粗犷,但字体方整雄健,刚毅中又带圆融,结构和疏密极为讲究。可以想象书写者挥毫落墨时的气度,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大气沉稳,是俯仰天地的才情横溢,是发自灵魂的力量。这是汉字由篆书演化成隶书的过程中,一次()的创造。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写成“路边的峡谷幽峭,两边的绝壁陡峻极了”,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进入秋季,我国很多地方会迎来一段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的日子,人们感觉舒适惬意。那么,秋季①?秋季,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渐渐加强,南方输送的暖湿气流慢慢减弱,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下降;同时受到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影响,盛行的下沉气流减少了出现降水的可能性,天空不再下雨,晴空万里的天气开始多了起来。 另外,经过了此前雨季降水的洗刷,空气中尘埃等粒径较大的颗粒物数量减少,大气透明度提升,对阳光中较长波长的光的散射能力下降,蓝紫光的散射比例有所增加,让秋夭的天空看起来更蓝、更高远,有一种天高云淡的感觉。而且,随着太阳辐射热量下降,气温逐渐降低到人体感觉较为舒适的区间,空气中的湿度②,此时便令人感觉舒适、神清气爽。当然,不同地区出现这样天气的时间不同。由于冷空气自北向南推进,副热带高压③,各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影响的时间不同,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差异较大。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材料一和材料二加点的词都是叠词,请简要分析其表意层面的效果。(4分)(1)水声如交响乐,层层叠叠,此起彼伏,近处的溪流激越喧哗,高处的瀑布如泣如诉,远处的激流如天边传来隐隐约约的留声。(2)秋季,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渐渐加强,南方输送的暖湿气流慢慢减弱,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下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很多羽毛球初学者,喜欢暴力杀球,“嘭嘭嘭”,一拍钉死,却不太看重防守,毛里毛躁,失误多。而高手的明显标志就是动作稳定,技术全面,以稳致胜。行稳方能致远,单纯依靠速度和锐气,离开了“稳”住那口气的坚韧和耐性,怕是不能够“致远”……“稳”是人生、社会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等,无论是个人、集体、民族、国家等,都离不开“稳”。“稳”能够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参考答案1.(3分)B(A项,“问世的作品数量少”在原文中无依据。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虽然我看到你在书上说,你不愿意站到某个旗帜下,也不愿意被归类。但至少,你是散文原生态的首倡者”,意在启发被采访对象对于首倡原生态散文原因的阐释,而不是“急于了解杨献平不愿被归类的原因”。D项,“援引古人的话”分析不当,原文说“其实这几个关键词,也不是我首创,古人早就说到了这层意思”,并非援引古人的话语。)2.(3分)D(“也就丧失了文艺路上的创造力”推导不当,过于绝对。)3.(3分)D(“其实践效果却大大忧于前二者”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对它们的实践效果进行比较。)4.(4分)(1)特点:①非常熟悉采访对象杨献平的情况,围绕“原生态散文”概念的提出、实践及发展等进行提问,针对性强;②提问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启发性强;③提问的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逻辑性强。(2)作用:①有针对性的提问,拉近了自己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使访谈能够顺利进行。②最后一次提问对被采访对象未涉及的内容进行延伸,拓宽了对散文创作的认知领域,避免了片面性。评分标准:特点和作用,每点2分:其中特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二人物访谈中采访者的提问技巧的分析概括能力。就提问的特点而言,从第一次提问看,他非常熟悉杨献平的情况,因此几个问题围绕“原生态散文”概念的提出、实践及发展情况等设计,富有针对性。“从提问看,“但至少,你是散文原生态的首儒者”就‘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而言,其实所有文学种类都应该有着这样的理念啊”。设计的问题中不乏自己的见解,这样对被采访者而言,也起到了启示作用。再有,提问时由对杨献平创作理念的解说开始切入,继而涉及到“原生态散文”这一文学概念的提出原因、实践情况,最后再挖掘其他相关信息,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就作用而言:一方面,提问有针对性,这样能够使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拉近,这也是访谈顺利进行的保障:另一方面,最后一个问题与前文作者所讲的内容不属于同一层面,但又和前面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是采访内容的合理延伸,能够拓宽对散文创作的认知领域,从而避免认知的片面性。5.(6分)①都更接近于文学事件和文学行动,二者都是对当时整个散文创作的呼吁和新的实践。②都以矫正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原浆散文”意在矫正散文界由来已久的勾兑注水风气:“原生态散文”为了解决“新散文”疏离现实和大众,沉溺于智性和炫技等问题。②都针对散文的材料及创作提出了本质相似的要求。“原浆散文”要求作家将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作品要厚重:“原生态散文”要求散文要具有“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的品质,不能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模仿和照搬。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能力。解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原文中筛选整合信息,从题干可知,本题要求对“原浆散文”“原生态散文”同属一脉理由的筛选整合,故要从文中筛选两概念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材料一,“原浆散文’是文学事件,更是身体力行的文学行动”“说它是一场静悄悄的散文文体变革也不为过”:材料二,“‘原生态散文’与其说是理念,不如说是主张;与其说是易立流派和旗帜,不如说是对当时整个散文写作的一个呼吁。当然,说校正我觉得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可知,二者的性质相同,都更接近于文学事件和文学行动。材料一,“其志在矫正当下散文创作的某些误区”“仅仅依靠”‘原浆散文’稀贵的‘原浆’,很难彻底矫正散文界由来已久的勾兑注水风气”“2007年,针对‘新散文’疏离现实和炭众,沉溺于智性和炫技,杨献平等人提出原生态散文写作”;材料二,“2000年到2006年左右,整个中国的散文写作一方面求新求异,另一方面追求形式、语言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基本上沦入了‘向内转’‘玄怪异’的窠臼”,这些信息表明二者的目的相同,都为了矫正当时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材料一,“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既强调材料,也看重流程和工艺”;材料二,“散文应当具备‘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的品质”“绝不直接模仿和照搬现实生活,成为现实生活及其场景的‘纸上陈列’”。这些信息表明二者对散文的材料及创作提出了本质要求相似。6.(3分)B(“写出了我的耿直”错误,从原文看,此处体现的是我的勇敢。)7.(3分)B(“思想守旧”分析不当,从原文看,这里是说师爷担心“我”和杨四喜报名未经过各自的父母同意,担心他们找上门来。)8.(4分)①1949年4月,杨四喜听他父亲说共军要打过来了,县里的官员非常害怕。②师傅告诉“我”湖南要打仗了,非常危险。③“我”和杨四喜报名时,师傅表示会对我们负责。④师傅招兵并未经过保安团和县警察局,在遇到干扰时决定要赶快启程。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乙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中伏笔的概括。首先.这是1949年的4月下旬,杨四喜和我交谈时告诉我,他爹说典军要打来了,县里的官员们人心惶惶,这是背景上的伏笔:其次.师傅张贴告示招兵,并且告诉我湖南要打仗了,而打仗将会是很危险的,这一伏笔再次明示了背景,也意味着师傅要做的事情是很危险的:我和杨四喜都报了名,师傅表示带我们出去.会对我们负责,这一伏笔潇味着负责任的师傅是不会把我们带向邪路的;再有,师傅招兵并没有通.过保安团和县警察局,所以打发走来察看情况的保安团长和警察局长之后,他就和师叔商量要抓紧出发,免得夜长梦多。这一伏笔意味着师傅带领的这人队伍的性质是不能让像安团长和警察局长知道的。9.(6分)①何顿以福克纳的创作然历肯定了文学创作中方言的恰当运用不会影响作品的质量,能够体现出地域色彩的富有魅力的语言让创作更成功。②《师傅》的一般叙述语言用书面语,而人物的对话却大量运用活泼生动的长沙土话,标准的书面语和特色的长沙话形成两个不同的层面,形成了亦庄亦堦、大雅大俗、相得益彰的效果,增强了小说语言的张力。③长沙话中的方言词语如“嗯啰”“哒”“咯”“冇”等的运用、让人物的语言更具顿挫感、节奏感,表现出长沙地区的语言韵味和地域文化,营造础独特的地方氛围,唤起人们的地缘情结。④小说通过运用长沙方言,丰富了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也丰富了读者的文学感受,“长沙土话”的味道让本地人感到亲切,让外乡人感到新奇。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第①点必答,其余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从塑造人物形象,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等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时小说语言特色的探究能力。题干给出了何顿的一句话,所以首先要对这句话进行整体评价。“福克纳……文学大师”,这是例析文学作品中方言的重要价值。因此这句话体现了何顿关于文学创作中方言具有重大作用的观点。再看题干中的要求,评析这句话时要“结合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运用的是书面语,而人物的对话中多含有长沙方言,围绕这两燕对本小说中方言的重要价值进行解读分析即可。 10.(3分)B、F、G(根据上下文判断此句是说“我”对于陶渊明的作品及为人的态度,再结合“岂……哉”固定格式,可判断B、F为停顿处;再比较剩余两处,则较易判断G处应断开。参考标点: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11.(3分)A(“或取诸怀抱”中的“怀抱”意思是“心怀”。)12.(3分)D(“同病相怜”分析不当,两人虽然都性子刚烈,和社会多有抵触,但陶渊明选择的是宁可受穷也要辞官,而苏东坡则是做官被贬,表达的是苏东坡对陶渊明的钦佩之情,既非同情之心,更谈不上相互同情。)13.(8分)(1)(4分)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爱不释手,仰慕他的人品,遗憾没能和他同处一个时代。(“爱嗜”“尚想”“恨”,各1分;句意通顺,1分)(2)(4分)现在我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集,来把它们留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集”“遗”“志”,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3分)(1)相同点:都敬佩其为人,喜爱其作品。(2)不同点:①萧统赞美陶渊明不同凡响的作品对风俗的教化作用,肯定其志节的高尚。②苏轼欣赏陶诗的看似朴质、瘦削,实则华美、丰腴,赞美他的为人和处世方式。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评分细则: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要求比较萧统和苏东坡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从两则材料的整体看,二人都非常喜爱陶渊明的作品,并对陶渊明的为人持敬佩态度。而不同之处在于,萧统在诗集的序文中,先直书陶渊明的文章特点,“其文章不群……干青云而直上”,指出其作品的与众不同,又评价他“贞志不休,安道苦节”“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此亦有助于风教尔”,进一步指出他的作品对于风俗的教化作用,肯定他的志节。材料二中,苏辙在诗集引中则首先指出苏东坡唯独喜好陶渊明的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解释了喜好的原因,又以“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开启对陶渊明人格的评价.援引陶渊明给儿子信的内容,指出并赞美陶渊明为人及处世的方式。15.(3分)D(“以眼前所见的繁华街市开端”分析错误。“酒旗戏鼓甚处市”,意思是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街市如今在哪里,也就是说词人所见的金陵是荒凉破败的。)16.(6分)(1)周词通篇写金陵之景,以景象之巨变抒怀古之情。土片写金陵的地理形势,中片写金陵的古迹,下片写眼前金陵的景象,由远及近,以富有韵味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物是人非、历史盛衰的沧桑之感。(2)苏轼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怀古,由眼底的“大江东去”着笔,写到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再联想到自己当前的境遇,抒发了怀才不遇、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行文脉络的梳理2分,词人的情感概括准确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处“标志着沧桑之变的景物或人物”“行文脉络”“抒发的情感”,这些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及关键。周词分为三片,由题目看主要是写金陵,上片“佳丽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是写其重要的地理形势;中片“断崖树”“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等主要写其古迹:下片“酒旗戏鼓甚处市”在写自己眼前所见之景。全词通篇写景.由远而近,每片之中词人都运用对比,抒发出物是人非、历史盛衰的沧桑之感。苏词分上下两片,开篇先写眼前所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引出对三国赤壁时周瑜、孙权等“英雄豪杰”的回忆,下片最后再联想对比自己的境遇,于是怀才不遇、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油然而生。17.(6分)(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示例:①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③洛阳佳丽本神仙冰雪颜容桃李年(武元衡《代佳人赠张郎中》)①遮莫髯问点霜雪何曾笔下减琼瑰(杨万里《六月十八日立秋,送客夜归雨作》)评分细则:每句1分,句中出现一个错别字,或多字、少字等,该句均不得分。18.(2分)示例:①名扬天下(或“心驰神往”“年深日久”)②精妙绝伦(或“精美绝伦”)评分细则: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义亦可得分。【解析】第①空,此处是写《西狭颂》突然近距离出现在“兮”面前,从语法上看,要求填写的是《西狭颂》的定语,根据前面的内容可判断此处可以是说它天下闻名,可以是说它历夷久远,也可以是说它是自己非常向往见到的,因此可填写“名扬天下”“心驰神往”“年深日久”之类意思的箴语。第②空,根据上下文。这是从书法史的角度对这一书法石刻进行的评价,结合“那是一种……灵魂的力量”等,可以判断作者评价这一创造应是精美到了极点,故可填写“精妙绝伦”“精美绝伦”之类意思的成语。19.(4分)①原句中“越来越”“不断”“争相”等词语写出了登山的过程,景象层次分明,富有动态感。②原句后半部分运用拟人修辞,赋予绝壁以人的动作,将绝壁的陡峻描写得更加形象生动。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到原句和改句的不同之处,然后再看这些不同之处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原句中“越来越”突出了路边的峡谷幽峭特点的变化。“不断”“争相”写了绝壁的变化过程,这是对登山过程的描写,景象的变化使得画面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感。另一方面,句子的后半部分“不断逼近,争相展示着陡峻的面孔”,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绝壁的陡峻。20.(4分)示例:同时受到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影响,盛行的下沉气流降低了出现降水的可能性,天空极少下雨,晴空万里的天气开始多了起来。评分细则:每正确修改一处语病,得2分。【解析】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减少”“可能性”动宾搭配不当,可以修改“减少”为“降低”。二是“天空不再下雨”与前句矛盾,不合逻辑。前句只是说“降低了出现降水的可能性”,并不能断定“不再下雨”,可将“不再”修改为“极少”或直接删去“天空不再下雨”都可。21.(6分)示例:①为何更显天朗气清呢②也会明显下降③逐渐南退评分细则: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第①处,从画线句子上下文可如,要求填写的内容是对开头一句话的概括,抓住前面句子的关键词“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和画线处的问号,可推断此处应填写的是“为何更显天朗气澹呢”之类意思的句子。第②处,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此处要填写的是空气中的湿度变化情况,结合“太阳辐射热量下降”“令人感觉舒适、神清气爽”等,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也会明显下降”之类意思的句子。第③处,从画线句子前面的内容可知,这是填写冷空气向南推进给副热带高压带来的影响,根据冷空气推进的方向,可推断此处可填写“逐渐南退”之类意思的句子。22.(4分)(1)层层叠叠,突出了水声的变化繁复、连续不断:激隐约约,形象地描写出远处激流声音的若隐若现、若有若无。(2)“渐渐”“慢慢”分别呈现了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变化过程,生动揭示了空气水汽含量下降的原因。评分细则:每句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叠词在表意层酝的作用。层层叠叠,写的是水声,一是突出声音的繁复,二是写出声音的连续不断;隐隐约约,是形容远处激流发出的声音,它若隐若现v若有若无,强调声音的模糊不清晰。渐渐,指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加强的频率;慢慢,指南方输送的暖湿气流减弱磅频率,二者合用在于形象地写出了空气中水汽含量下降的原因。23.(60分)写作指导:审题指导:本题中材料的关键字为“稳”,正如材料中所说,它是人生和社会的关键词之一.对于局势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而言,也是关键所在。材料先由生活中人们熟知的打羽毛球的技术切入,将初学者和高手打球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稳”的重要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