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8096

大小:50.1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安徽县中联盟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1至9课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生共荣。如何建构与时代审美和精神向度相吻合的文艺评论,当引起学界深入探索。有效的文艺评论,不仅要植根于文艺创作实践,而且能够对文艺创作做出评判和预测。自20世纪以来,西方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相继登上中国文艺评论的舞台中心。毫无疑问,外来理论的本土化、重新语境化是一个多维而复杂的过程,它关乎文艺评论以何种文化立场来揭示、总结和预判文艺创作实践发展的现实与趋势,以何种主体问题意识切入文艺创作实践内在肌质的审美特性、文艺规律、精神内涵等。一方面,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实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中国文论的累积性、推进性被学科知识的分立、隔阂有所阻滞,使得当代一些文论缺乏一定的知识融贯性,加之文艺作品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也绝不是仅仅依靠理性思辨就可以阐释明晰的。而且,当下有些批评家,似乎很习惯地把学术同艰深联系在一起,喜欢生拼杂凑或硬译照搬西方术语,层层包装成玄奥难懂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艺作品,反倒为其设置了语言障碍。我们在警惕文艺评论走向过度西化和学理化的同时,也要清晰地意识到,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表达空间的拓展的确带来了评论门槛的降低,但其间某些缺乏学理性支撑的评论也导致了文艺评论文体的失范,影响了当前文艺评论的严肃性和公信力。文艺评论是一项有难度的专业,它要求评论主体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以及审美能力,同时还必须遵循理论和思辨的基本方法,以提供价值判断和审美引导为最终目的,否则文艺评论就无所依傍,不仅失去了思想深度和说服力,更无法赢得读者的尊重。 文艺评论是理性的逻辑解析和思辨的建构活动。那么,讲究学理就非得板着面孔说话,就一定要佶屈聱牙、令人读之无味吗?当然不是。好的文艺评论不是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另一个理论术语对文艺作品做阐释,它需要论者带着鲜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去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与读者进行有效对话。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之所以长盛不衰,正在于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把艰深难懂、富有哲理意义的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这种“以己度物”的方式,是以意会的、体验的方式去领悟和把握评说对象。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李健吾的《咀华集》等,都是以典雅优美的文字传达着学术的精髓,让原本枯涩的学术文字贯通着人生的通达之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之外见功夫,学理思辨之间无不充盈着灵动的诗性色彩。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从《论语》《孟子》和《庄子》的对话(语录)体,到两汉的序跋体和书信体至南北朝的骈文和赋,再到唐宋论诗,元明清小说、戏曲评说,在审美思维、批评文体、范畴构建等诸多方面,它们的言说方式无一例外都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文论家们从“气”“味”“神韵”“风骨”“肌理”“情采”“性灵”等概念和范畴,凭借个人的审美感悟,来提炼和运用,凝聚着古文论家的诗性智慧和人生境界。虽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辨性不及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但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独特的审美感悟也是西方文学批评望尘莫及的。文艺评论的诗性与思辨形成渊源和文化背景,显示出中西文学批评本体精神的差别,这不是人为的区别,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诚然,文学理论并非依附于故纸堆的静态存在,而是灵韵生动、盘活历史的具象演绎。中国的文艺评论在汲取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理性分析与哲理思辨的同时,要将中国古代文论放置于现代视野中与现代语境相结合,追求异质同构,实现跨语际的多向交流,从而逐渐建构起一种更为复杂而具有张力的现代文艺批评理论。(摘编自陈冬梅《漫谈文艺评论的思辨与诗性》)材料二:没有批评的文艺不是完整的文艺,没有批评的文化不是正常的文化。遗憾的是,当前文艺界掷地有声的批评并不多见,大量批评文章不受读者待见。当批评成为没有读者的自说自话,也就失去了其效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批评自身出了问题,也即批评语言的文风有问题,至少有以下几方面表现。毫无疑问,大多数读者并不具备专业理论素养,理解学理性文章有困难。而很多批评家动辄用高深莫测的理论与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导致笔下文字越来越拗口。其实,好的批评并不依靠高深的理论和拗口的文字堆砌,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历经百年不衰,首要原因就是作者没有修改其演讲体这种与受众亲近的文风。 很多从国外翻译进来的理论批评著作被奉为圭臬,这些著作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翻译体,如大量使用长句、从句,语序混乱等,一些批评者在阅读中习惯这样的表达模式,进而在中文表达上进行模仿,普通读者接受起来就非常困难。有些批评者为了炫技,大量套用西方批评模板,把西方理论强加在作品之上;有些批评者为与外国理论挂钩而过度诠释与强制阐释等等。批评文章成为西式名词的大杂烩,而读者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批评家长期浸淫西方理论却食洋不化,阅读其文艺批评文章成了“啃天书”,读者自然也就敬而远之了。文艺批评不只是明辨是非,也不只是盖棺定论,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味。钟嵘《诗品》对诗人的排序引起不少异议,但因其独特的体例和优美的文笔历经千年而不衰;鲁迅在《门外文坛》提出“将文字交给一切人”,也可看作对批评文字的要求。灵动的批评语言不仅需要作家“腹有诗书”,更需“情动于衷”“文气贯通”。总之,文风问题首先是态度问题,抱以推心置腹、真诚交流的态度,才会有真诚流畅、直指人心的批评文字。消除批评语言接受障碍并不是说批评家必须彻底转向通俗的表达方式进而迎合受众,而是要端正批评的态度,富有批评耐性,打磨出生动而富有灵气的批评文字,用优质的作品召回读者。(摘编自刘小波《僵化文风是文艺批评的大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创建了“以己度物”的文艺评论方式,把艰深难懂、富有哲理意义的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令人心领神会。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虽然没有思辨性,但其独特的审美感悟却是远超西方文学批评的,这体现了中西文学批评的差异。C.当前文艺界掷地有声的批评并不多见,批评类的文章不受读者待见,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批评者的文风出现了问题。D.虽然钟嵘《诗品》对诗人的排序引起异议,但出彩的体例和文笔却使其历经千年而不衰,这提醒文艺批评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因表达空间的拓展而使得评论的门槛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评论可以缺少学理性的支撑。B.文艺评论讲究学理与评论者带着鲜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尽可能地与读者进行有效对话之间并不冲突。C.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凝聚着古文论家的诗性智慧和人生境界,被西方文论家借鉴与模仿。D.坚持与受众亲近的演讲体风格是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历经百年不衰的首要原因,这说明好的评论可以不用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四段举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例子,阐明了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理思辨与诗性色彩。B.材料一第五段运用事实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源远流长的观点。 C.材料二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其中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并列式论述。D.从论证方式上看,材料二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如第二段是先立后驳,第三段则以驳论为主。4.当前文艺批评僵化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5.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D2.C3.C4.①很多批评家过度使用高深莫测的方式和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使得笔下文字越来越拗口,一般读者难以理解;②批评家大量套用西方批评模板,为与西方理论挂钩而强制阐释,表达过度追求西化,大大削弱了文章的可读性。5.①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联系紧密,有效的文艺评论能够对文艺创作做出评判和预测;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艺作品,为读者提供价值判断和审美引导;③有利于彰显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本体精神,即学理思辨和诗性色彩的有机结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朱光潜创建了‘以己度物’的文艺评论方式”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这种‘以己度物’的方式……”可知,文中只是说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的表达符合“以己度物”的评论方式的特点,并没有说这种方式是朱光潜创建的。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虽然没有思辨性”错误,断章取义。由材料一“虽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辨性不及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可知,文中只是说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思辨性不及西方,并没有说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没有思辨性。C.“批评类的文章不受读者待见”错误,过于绝对。文中是说“大量批评文中不受读者待见”,选项缺少限制词“大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C.“被西方文论家借鉴与模仿”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说“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源远流长。……它们的言说方式无一例外都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文艺评论的诗性与思辨形成渊源和文化背景,显示出中西文学批评本体精神的差别”,这只是点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并没有说被西方文论家借鉴与模仿。故选C。【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证以及论据的能力。A.“阐明了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理思辨与诗性色彩”错误,由“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之所以长盛不衰,正在于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把艰深难懂、富有哲理意义的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可知,这里并没有阐述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具有诗性色彩,此处举这一例子是要阐明讲究学理并非要“板着面孔说法”,并非要“佶屈聱牙”。B.“材料一第五段运用事实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错误,由“《论语》《孟子》和《庄子》的对话(语录)体,到两汉的序跋体和书信体至南北朝的骈文和赋,再到唐宋论诗,元明清小说、戏曲评说”可知,这里运用事实论证,并没有使用类比论证。D.“先立后驳”错误。第二段先驳斥很多批评家“动辄用高深莫测的理论与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接着明确自己的态度,“其实,好的批评并不依靠……”,可见是先驳后立。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材料二中筛选出当前文艺批评僵化的原因,且由“哪些”可知要分点作答。由第一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表现”可知,答案应在下文。结合第二段“大多数读者并不具备专业理论素养,理解学理性文章有困难。而很多批评家动辄用高深莫测的理论与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导致笔下文字越来越拗口”可知,很多批评家会用高深莫测的理论和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而大多数读者又不具备相应的素养,导致理解起来有困难。结合第三段“有些批评者为了炫技,大量套用西方批评模板,把西方理论强加在作品之上;有些批评者为与外国理论挂钩而过度诠释与强制阐释等等。批评文章成为西式名词的大杂烩,而读者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可知,一些批评家会套用西方的批评模板,为了和外国理论挂钩过度诠释,这些过于西式化的表达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自然难以接受,削弱了文章的可读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材料思考中国文艺评论发展的价值,可以从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读者以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重视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的原因。设题区域在材料一。由“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生共荣”“有效的文艺评论,不仅要植根于文艺创作实践,而且能够对文艺创作做出评判和预测”可知,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的关系密切,有效的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可以评判和预测。 由“以提供价值判断和审美引导为最终目的”“在更大的范围内与读者进行有效对话”“把艰深难懂、富有哲理意义的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以典雅优美的文字传达着学术的精髓”“从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艺作品,反倒为其设置了语言障碍”可知,文艺评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体验文艺作品,为读者提供价值判断和审美引导。由“文艺评论是理性的逻辑解析和思辨的建构活动”“学理思辨之间无不充盈着灵动的诗性色彩”“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源远流长”“凝聚着古文论家的诗性智慧和人生境界”“但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独特的审美感悟……文艺评论的诗性与思辨形成渊源和文化背景,显示出中西文学批评本体精神的差别”可知,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自有其特点,即学理思辨和诗性色彩的结合,而重视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可以更好彰显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本体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球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第一个报告【意大利】莫拉维亚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这儿居住着两个种族,他们不论在精神方面,或者就某种意义来说,在肉体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种族叫富人,另一个种族叫穷人。“富人”和“穷人”这两个字眼的涵义颇为含糊,由于记者不太精通这个国家的语言,因而无法加以考证。我们的情报绝大部分是从富人那里获得的,因为跟穷人比较起来,富人更善于交际,喜欢闲谈,并且以殷勤著称。据富人说,谁也不清楚,穷人这个种族究竟是打什么地方来的,至于他们定居在这里的年代,或许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此,他们不干别的什么事情,只是一个劲儿地繁衍生殖,而且始终不肯改变他们那种不讨人喜欢的习惯。凡是了解穷人这种习惯的人,或许都会加以责备,并且认为富人是有道理的。首先,穷人不喜欢整洁和美观。他们身穿的衣服总是打满了补丁,龌龊不堪。他们的住房阴暗简陋,家具不但十分破旧,而且式样难看得很。可是,由于一种古怪的毛病作祟,他们似乎都宁愿身穿破烂的衣服,却不肯穿戴时新的服装;宁愿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却不肯搬进别墅和华屋大厦;宁愿使用价格便宜的家具,不肯要富丽堂皇的陈设。事情确实如此。①富人说,事实上,谁敢断言自己曾经见过一个打扮漂亮、身居豪华府邸和过着奢侈生活的穷人呢?事情不止于此。穷人还不喜爱文化。很难看到有什么穷人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或者去音乐厅欣赏音乐。至于说艺术,穷人更是茫然无知,他们可以毫不在意地把石印油画当作艺术大师的作品,把卢卡的半身雕像跟普剌克斯忒利的雕像混为一谈,把庸俗的小调当成巴赫的前奏曲。富人告诉我们,穷人的娱乐是最粗俗低级不过的:酗酒,跳不堪入目的舞蹈,玩木球或者踢足球,拳斗以及其他同样庸俗的消遣。富人异口同声地说,可以肯定,穷人是更喜欢愚昧,而不要文明的。 还有,穷人讨厌大自然。每当美好的季节来临的时候,富人总是离开城市,到海边、乡村,或者到山区去度假,在碧蓝的大海里洗海水澡,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阿尔卑斯山幽静的风光,以休养生息。然而,穷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他们那个散发着难闻的臭气的住宅区。他们不去享受田野风光,却宁愿去令人生厌的郊区草场;他们甘愿待在自家的阳台上,也不去欣赏山区的美丽景色。富人不禁问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怎么能够不喜爱大自然呢?那么,穷人留在城市里,至少是为了进行社交活动吧。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除了那些叫作工厂的地方以外,他们似乎不晓得其他的交际场所。简直难以想象这些工厂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可悲:在用混凝土和玻璃造成的房子里,阴森森的,到处污秽不堪,烟雾弥漫,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冬天,室内冷得滴水成冰,夏天炎热炙人。坦率地说,有些穷人不肯住在城市里,却极愿在荒僻的乡村落户。②他们只热衷于一件事,请相信,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嗜好,就是用一把笨重的铁家伙,整天翻弄土地。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大雨倾盆,都是如此。富人说,请你们想想看,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比这更需要智慧、更富有乐趣的事情要做啊!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古怪的穷人,他们喜欢深深的黑暗,而不要明媚的阳光,宁愿待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里,也不喜欢明朗的蓝天。他们蜷曲在深邃、漆黑的地道里,埋头开采一种什么石头,仿佛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据说,这种地方叫作矿井。不过,从来没有一个富人异想天开,想下矿井去的。穷人用一个很特别的字眼来称呼这一切:劳动。这个字眼的涵义,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捉摸和神秘莫测的。穷人极其喜爱他们的这种劳动,由于某些我们无法弄清的原因,当工厂关门、矿井瘫痪的时候,穷人就提出抗议,高声呼喊什么口号,并且以骚乱和暴动相威胁。富人说,他们对此实在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他们看来,在某个舒适的大厅里;或者在某个颇为体面的俱乐部里集会,不是轻松得多,更能赏心悦目些吗?穷人还有一种令人奇怪的表现:他们对健康漠不关心。事实上当人们看到他们对待恶劣气候的那种漫不经心的神情,他们生病时那满不在乎的态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他们从来不进药铺买药,不去疗养院休养,甚至在必须卧床休息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候,他们也根本不愿意躺在家里。富人解释说,穷人之所以对健康持满不在乎的态度,是这样一种荒唐的癖好在作祟的缘故:他们无论在工厂、矿山或者是田间,都不愿意旷一天工。③这真是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然而事情确实如此,原因就在这里。关于穷人,关于他们留恋那些有害的、粗野的和古怪的癖好的情形,那是永远也讲不完的。不过,探讨这种反常行为的根源,倒是更有趣的事儿。 富人告诉我们说,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穷人这个种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学者认为,穷人的反常行为不妨说是由于性格乖戾造成的,是自觉自愿的,因此可以帮助他们纠正恶习,把他们改造过来。相反,另一派学者却断言,穷人的性格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无可救药。前一种学者主张对穷人采取积极开导和说服教育的办法。后一种学者颇为悲观,认为采取镇压手段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看来,后者是有道理的,因为,迄今为止,一切关于整洁、美观、华贵、娱乐文化修养的教育,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益。此外,尽管富人对穷人关怀备至,穷人却一点儿也不领情,不喜欢富人。但是应当承认的是,对于穷人的生活方式,富人也从来不掩盖自己厌恶的情绪。如同过去的访问一样,我们也想听听另一方面的声音。为此,我们向穷人作了调查。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穷人除了本国语言之外,对其他语言一概不懂。然而,我们最终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答案。原来,造成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的唯一根源在于,富人拥有一种称作“金钱”的东西,而穷人恰恰相反,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很想看看,这种能造成如此巨大隔阂的金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发现,这不过是一些印花的纸张,或者是金属的圆片而已。由于穷人喜欢掩盖真相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怀疑这种所谓的金钱竟是导致如此奇怪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再重复一遍:④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啊!(吕同六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作者假托一位来自月球的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报告,将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贫穷现象,进行了全新的展示和揭露。B.文中富人眼中的穷人都是不可理喻的、古怪的,穷人都不喜欢整洁,不喜爱文化,甚至讨厌大自然,只喜欢在阴暗的地道中劳动。C.文中穷人的特点大多是在与富人的对比中归纳出来的,如富人懂得欣赏艺术,讲究文明,而穷人对艺术茫然无知,更喜欢愚昧。D.小说语言极具讽刺意味,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故事之中,揭示出生活中贫富差距之大这一现象。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反问手法,强化了生活中没有打扮漂亮、住豪宅和生活奢侈的穷人,表明了穷人与富人截然不同。B.句子②中富人把一些穷人的劳动说成是他们“唯一的嗜好”,体现了富人对穷人劳动的不解,表明二者差距之大。C.句子③中特派记者对穷人热衷劳动而不关心自己健康的做法感到十分不解,由此也能看出其对穷人的同情。 D.句子④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使得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内容上通过月球特派记者的再次感叹,引发人们深思。8.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其独特之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9.有人评论莫拉维亚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类的自省意识,批判了社会冷漠、堕落的习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以月球特派记者的身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展现月球特派记者了解到的奇怪国家;中间大部分内容则通过富人这一第三人称叙述,展示穷人的生活。②采用月球特派记者这一第一人称便于情感抒发,使描述内容更为真切,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采用富人这一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展现了富人眼中的穷人,符合本文的报告体裁,更具有说服力。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使得文章情节的展开更加通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9.①自省意识:本文借一位月球特派记者的报告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贫富分化、贫富差距悬殊的反思:同是地球人,为什么穷人需要劳动,而富人不需要劳动就能享受生活?为什么富人视穷人为异类?为什么富人拥有金钱,而穷人几乎一无所有?②社会的冷漠:文中富人自诩为文明人,高高在上,对穷人嗤之以鼻,面对穷人的困境只是一味地指责,并不是真心关心穷人,他们认为穷人无可救药,甚至要镇压穷人,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冷漠的批判。③堕落的习气:文中富人贪图享乐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喜欢劳动却享受劳动的成果,十分虚伪,这些都包含了作者对社会堕落习气的批判。【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穷人都不喜……只喜欢在阴暗的地道中劳动”错,“喜欢阴暗的地道”是“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古怪的穷人”,原文并不是说所有的穷人都喜欢阴暗的地道。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由此也能看出其对穷人的同情”错,文中特派记者只是对穷人的行为感到奇怪、不理解,并没有同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根据开头“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我们的情报绝大部分是从富人那里获得的”和结尾“我们也想听听另一方面的声音。为此,我们向穷人作了调查”“我们很想看看”“我们发现”“我们再重复一遍”可知,在本小说的开头结尾部分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是月球特派记者以自我的吻,表述自己所了解的国家的奇怪,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这个国家的“奇怪”之处显得更为真实。根据“他们不干别的什么事情”“他们的住房阴暗简陋”“他们似乎都宁愿身穿破烂的衣服”“他们可以毫不在意地把石印油画当作艺术大师的作品”……可知,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是以富人的口吻表述他们眼中的穷人的生活,这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方式,可以使被叙述的对象——穷人的生活表现得更为真实,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色彩,同时这也符合“报告”这一体裁的特征。两种人称叙述方式的结合运用,更加通畅合理地展开了文章的情节,更加突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月球特派记者,见证了地球上的贫富分化。记者所记录表达的是对人类社会不公的深沉反思。同样是地球上的人,为何穷人需在劳碌中度过一生,而富人却能坐享其成?富人的奢华与穷人的困顿形成鲜明对比。富人视穷人为异类,仿佛他们是社会的累赘,是他们高雅生活的污点。然而,富人的财富难道真的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吗?或者,这难道不是社会不公的产物,是贪婪和欺诈的结果?这些会引起整个人类的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价值观。这篇小说体现出了人类的自省意识。在我们的社会中,富人常常自诩为文明人,他们高高在上,对穷人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自己拥有财富和地位,因此对穷人的困境只是轻蔑地指责,而不是真心关心。他们认为穷人无可救药,甚至要镇压穷人,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冷漠的态度,不仅仅体现在富人对穷人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我们常常看到,当弱势群体遇到困难时,社会往往只是给予他们一些表面的帮助,而没有真正地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实际需求。这种冷漠的态度,实际上是我们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无论他们的财富、地位、种族、性别等因素如何。如果我们不能打破这种冷漠的氛围,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这篇小说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冷漠。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富人的堕落习气。他们贪图享乐,认为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劳动的成果,而自己却不愿意参与其中。这种虚伪的行为,让人感到十分悲哀。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对社会堕落习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仿佛是建立在别人的辛勤劳动之上。他们不尊重劳动的价值,只看到眼前的享乐。这种心态,不仅让富人自己陷入堕落,更让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浮躁和虚伪。在堕落习气的侵蚀下,富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他们忘记了劳动的价值,忘记了社会的责任。这种堕落习气,不仅让富人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更让整个社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篇小说通过一些细节,批判了当前社会的堕落习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洪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安用礼A乎B昔者C吾与夫子游D于公阜E之上F一日而三G不听H寡人I今其孰J能然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今十有七年”与“犹其有四体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有”意思不同。B.“弦章归”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两句中的“归”意思不同,C.御,指驾驭车马人,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意思不同。D.“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见”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在菑地游玩时,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后,便立马赶了回来,之后用被章子指出超越礼制的方式悼念晏子。B.景公认为,自己过于放纵而不知收敛的行为,使百姓积累了怨恨,但上天没有降祸于自己,却降祸给了晏子C.景公在宴请大臣时拉弓射箭,不料箭射得脱了箭靶,而大臣们却异口同声地称赞景公,这使得景公恼羞成怒。 D.弦章认为若自己接受景公的赐鱼会违背晏子的行为准则,便拒绝了景公,为此君子称赞弦章与晏子一样廉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2)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14.弦章认为大臣为景公叫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0.BFI11.D12.C13.(1)(下车后)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等回到都城时,已经像这样上上下下反复了好几次,他边走边哭前往奔丧。(2)之前那些叫好的人,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从前晏子以拒绝赏赐来匡正君王,所以君王有什么过失从不遮掩。14.①大臣不贤能,其才智不足以发现景公的过失;②大臣没有勇气冒犯景公的威严;③景公可能喜欢听奉承的话,大臣为谋求私利而奉承景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哪里还用得着礼仪啊?从前我和先生在公阜之上闲游,先生一天中对我劝谏三次而不屈从于我(的意见),现在谁还能这样做啊!“乎”为句末语气词,“安……乎”为固定结构,翻译为“哪里……呢?”,应该在B处断开;“吾与夫子”作主语,“游于公阜之上”作谓语,“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意思相对独立完整,构成主谓句,F处断开;“寡人”作“不听”的宾语,故需要在I处断开。故选BF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前者通“又”,后者表示存在。句意:到现在十七年了。/就像他有四肢一样。B.前者是“回去”的意思,后者是“称赞,称许”的意思。句意:弦章回去。/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为“仁人”。C.“六艺”中的“御”指驾驭马车的技能,两者意思不同。D.前者是“显现”的意思,后者表被动。句意:现在我辅佐国君还没有被众人所了解。/诚信却被怀疑。 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使得景公恼羞成怒”错误,文中是“公作色太息”,意思是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不是恼羞成怒。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等;“国”,都城;“趋”,快步走、赶着向前走。(2)“曩”,从前;“昔者”,从前;“正”,匡正;“掩”,遮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①根据“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可概括出:弦章认为大臣不贤能,大臣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王的过失。②根据“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可概括出:臣子们畏惧君王,不敢冒犯景公的威严。③根据“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可概括出:弦章认为君主的平日的作风影响着臣子的是非观,景公若喜欢听奉承的话,大臣会阿谀奉承以讨好景公。参考译文:景公在菑地游玩,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便换下华丽的服饰,驾马驱车赶回来。他觉得驾车走得太慢了,于是就下车快走。(下车后)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等回到都城时,已经像这样上上下下反复了好几次,他边走边哭前往奔丧。到了晏子家之后,景公将一块玉放在晏子的尸体上失声痛哭,眼泪沾湿了衣襟。章子劝谏说:“(这样做)不合礼仪。”景公说:“哪里还用得着礼仪啊?从前我和先生在公阜之上闲游,先生一天中对我劝谏三次而不屈从于我(的意见),现在谁还能这样做啊!我失去先生就要完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先生日夜督促我,连很细微的事也不放过,但我还是肆意放纵不知收敛,在百姓身上积累了多少怨恨和罪过。现在上天把灾祸降给齐国,却不加在我的身上,反而嫁祸于先生,恐怕齐国很是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摘下帽子痛哭,极尽哀伤之后离去。 晏子死了,十七年了,(有一天,)景公宴请各位大夫喝酒(并亲自射箭助兴),景公的箭射得脱了靶,厅堂上的大夫却齐声叫好,好像出自一人之口。景公变了脸色,长叹一声,抛下弓和箭(便退席了)。弦章走了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至今已有十七年了,(十七年来我)从未听到有人指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脱了靶,可是叫好声却好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回答说:“这是众位臣子的不才。(他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王的过失,(他们的)勇气不足以冒犯君王的威严,但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我听说过,君主喜欢穿的服饰,那么臣子也喜欢穿;君主喜欢吃的食物,那么臣子也喜欢吃。尺蠖吃黄色的东西,那么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它吃青黑色的东西,那么它的身体就变成了青黑色。大概君王您有时仍然爱听谄谀之人说的话吧?”景公说:“说得好!凭今天这番话,你是国君,我是臣下。”当时海边渔民进献鲜鱼,景公就将五十车鱼赏赐给弦章。弦章回去时,鱼车塞满了道路,(他)拍着赶车人的手说:“之前那些叫好的人,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从前晏子以拒绝赏赐来匡正君王,所以君王有什么过失从不遮掩。现在这些臣子以谄媚阿谀来求取利益,所以箭脱了靶反而齐声叫好,如同出自一人之口。现在我对君王的辅佐还未在众人之中显现,却要接受这些鱼,这是违背了晏子的行为准则,却迎合了阿谀奉承者的欲望。”(因此他)坚决退还了鱼不接受赏赐。君子说:“弦章的廉洁,是晏子的遗风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王孝廉觐省李白彭蠡①将天合,姑苏②在日边。宁亲③候海色,欲动孝廉船。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注】①彭蠡:彭蠡湖,在今江西南昌。②姑苏:即江苏苏州。③宁亲:省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围绕诗题中的“送”字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及友人此行的目的地等内容。B.首联上句描写彭蠡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色,下句“在日边”表现了友人此行路程之远。C.颔联写友人王孝廉静候风向,等待顺风时扬帆回家省亲,表现了王孝廉对归家的期盼。D.颈联选取长江、峰峦等意象,营造出清新幽美的意境,将诗人的离别之情融于山水之中。16.本诗尾联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写法相同,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A16.手法:都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心中的情感比作流水,使情感具体化。思想感情:本诗尾联诗人将思念友人的眼泪比作长江水一样日夜流淌不息,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绵长;李词中词人将心中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突出了词人心中的愁绪连绵不绝。【解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送别的时间”错,诗中没有提到送别的时间,“姑苏在日边”意思是姑苏城远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我对你的相思之情,昼夜不间断,向着你离去的方向哭泣,似长江日夜不停息。把因思念而流的泪比喻为日夜流淌不息的长江水,有夸张的意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两组诗句都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心中的情感比作流水,使情感具体化。本诗尾联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将思念友人的眼泪比作长江水一样日夜流淌不息,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绵长;李词中表达的是亡国之愁。词人将心中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突出了词人心中的愁之多、之重,愁绪连绵不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表明他从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出人世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描写屈原《离骚》对道德的推崇及治国条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古来圣贤皆寂寞②.惟有饮者留其名③.人生代代无穷已④.江月年年望相似⑤.明道德之广崇⑥.治乱之条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惟”“已”“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粤之前,很好奇岭南地区的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来莞翌日,便____①____地去了趟住所附近的大岭山。大岭山植被茂密,遮天蔽日,驾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好似在密林中穿行。山路十八弯,斜斜弯弯入云端。在观音寺附近泊车,先参观这座有着“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寺庙。寺院规模宏大,建筑金碧辉煌,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三部电梯上下连通,四方信众____②____。清梵妙音流云壑,佛号声声香火红。出了寺庙西行,沿着石洞溪边小路往上继续攀登。一路上,溪水潺潺,在山涧缓缓流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苔痕上石绿,藤蔓绕树生。此处名为碧幽谷,果然____③____。溪边两个小姑娘在翻石块,问她们在干什么,姑娘说是在抓螃蟹玩。密林幽谷,溪水清浅;确实是个山蟹生长的好地方。未知两位姑娘能否带着满满的收获而返。呼吸着负氧离子,享受着森林的乐音,不多时便到了霸王城。霸王城是多条通往大岭山至高点茶山顶路线的交汇处,在山间茶庄品茗小憩,于微风清水池旁倚栏观鱼,好不惬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使补写的句子与前一句构成排比。【答案】18.①迫不及待(或兴致勃勃)②摩肩接踵(或络绎不绝)③名副其实(或名不虚传)19.清风习习,在耳旁细细荡漾鸟鸣啾啾,在林间高低抑扬【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形容着急去大岭山的心情,可填“迫不及待”“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②此处形容去观音寺的人很多,可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③此处意思是碧幽谷的名字和实际景况相称,可填“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名不虚传:名声与实际相符,而非徒有虚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文段写山间自然景色,分析例句,句式为:景物+叠音词,介宾短语+动词。叠音词描摹景物的声音,动词描绘其状态,介宾短语表示其方位。由溪水可想到清风、鸟鸣、虫声等自然景象,对应的声音可以是“习习”“啾啾”“唧唧”等,位置可以在耳旁、在林间、在草丛,最后加上表示相关状态的词语即可。比如虫声唧唧,在草丛轻重交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锻炼方式。根据研究表明,快速走与慢速走步数相同时,每天快走约30分钟能降低心脏病、癌症、死亡和痴呆症等疾病的风险。这是否能够说明,在行走锻炼时,速度比步数更重要呢?专家表示,行走步数越多,并不等同于能量消耗越多,锻炼效果越好。如果想通过走路达到锻炼的目的,①,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比如在起身倒水、丢垃圾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因为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人们行走的速度较慢,②。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则难以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如何判断行走时的强度是否达标呢?最直观的判断标准,③。一般而言,人的最大心率数值为220减去年龄。而运动时我们需要达到的心率,应当为最大心率数值的60%—75%。只要在运动时让心率保持在这个范围内,并且运动半小时以上,便能取得比较好的锻炼效果。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啊!B.中国大陆消防救援电话号码是119,请谨慎拨打。C.李玉和面对日寇时说:“是中国人都会这样做。”D.对方扰我边界,杀害我边民,是可忍,孰不可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B21.①那么除了步数外②运动强度不达标③便是行走时的心率22.研究表明,快速走与慢速走步数相同时,每天快走约30分钟能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等疾病的风险。【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加点“是”表示判断。A.“是”用于前后相同的名词中,表示所说事物不相干。B.“是”表示判断。C.“是”用作副词,表范围。D.“是”用作代词,解释为“这”。 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从句式来看,前面说“如果……”,后面应有“那么”与之搭配;从内容来看,由前面“如果……”可知,后面应是说到这一目的的因素,再由后面“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中“也是”可知,补写的应是另一个因素,即上文所说“行走步数”,即填写“那么除了步数外”。第二处,结合“比如”可知,后面是以“起身倒水、丢垃圾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为例来解说“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些日常活动产生的步数之所以是“无效步数”,是因为“速度较慢”“运动强度不达标”,据此填写即可。第三处,由前面的问题可知,此处是对“最直观的判断标准”的解说,应使用判断句;结合前面“如何判断行走时的强度”和后面“……我们需要达到的心率”可知,这最直观的判断标准是“行走时的心率”。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根据研究”和“研究表明”杂糅,去掉“根据”或“表明”;二是成分残缺,缺少与“心脏病、癌症、死亡和痴呆症等疾病”搭配的动词“罹患”,在“降低”后加“罹患”;三是归类不当,“死亡”不属于“疾病”,故去掉“死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材料二:鉴,初文为,字形像人跪或立在器皿旁边自鉴其容。对镜自视,其实也就有审视之意。材料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马飞扬在沙特阿拉伯调研学习时,用英文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倡议。发言最后,他化用经典的阿拉伯谚语“求知,哪怕远在阿拉伯”作结尾,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马飞扬说:“用阿拉伯语说出我们此行的核心主张是一种对对方文明的尊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由三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是费孝通先生针对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经典论述。“各美其美”强调我们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即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第二则材料是对“鉴”字的解读,提醒我们要对本国及他国文化进行客观审视,在两相对照中加深对彼此的认识。第三则材料用一个具体事例体现了对他国文化的尊重。综观三则材料,都是围绕“文化交流与互鉴”这一大主题展开,第一则材料从总体上提出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原则,第二、三则材料则分别探讨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做法,那就是既要客观地审视文化,又要抱有尊重的态度。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正确看待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启示我们,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我们首先应坚定本民族文化,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出来的美,同时,还要包容和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在尊重的基础上交融互鉴,博采众长,合作共赢。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我们应尊重文化多样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然后由古溯今论述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权威、深入,如可以引用余秋雨“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的名言加以论证。接着进一步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如何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考生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使论证更全面。立意:1.尊重文化多样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坚持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3.海纳百川,善于借鉴。4.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