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7361
大小:438.4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4-09-03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五中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世纪70年代前,日本作为欧美等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海外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业高速成长,之后开始将部分生产转向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同时本土企业转型,形成全新生产方式。2000年后,日本纺织服装业逐步从单一制造产业成功转型为集制造业、流通业、广告业、化妆品及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生活关联产业体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20世纪70年代前,日本成为欧美等国纺织服装产业海外生产基地的主要条件是A.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B.人口众多,市场广阔C.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外运D.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2.材料中的“全新生产方式”可能是A.欧美品牌、本土生产、海外销售B.欧美品牌、本土设计、本土销售C.日本品牌、本土设计、海外生产D.日本品牌、本土生产、海外销售3.2000年以后,生活关联产业体系形成会使日本纺织企业①就业岗位减少②市场适应能力提高③专业化水平降低④获得规模效益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A2.C3.D【解析】【1题详解】劳动密集型产业总是向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地区转移。20世纪70年代前,日本成为欧美等国纺织服装产业海外生产基地的主要条件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A对。日本国内市场狭小,B错。交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影响因素,C错。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高,不适宜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D错。【2题详解】同时本土企业转型,形成全新生产方式。材料中的“全新生产方式”可能是日本品牌、本土设计、海外生产,C对。将部分生产转向东南亚和中国等地,不是本土生产,A、D错。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不是本土销售,B错。【3题详解】2000年以后,生活关联产业体系 形成,产业链延长,会使日本纺织企业就业岗位增加,①错。服务范围扩大,市场适应能力提高,②对。分工细,专业化水平提高,③错。规模增大,利于获得规模效益,④对。D对,A、B、C错。【点睛】劳动密集型产业总是向劳动力丰富、价格低的地区转移。20世纪70年代前,日本成为欧美等国纺织服装产业海外生产基地的主要条件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全新生产方式”将部分生产转向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可能是日本品牌、本土设计、海外生产。钓鱼这项高古朴的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穿山越谷的溪流为无数钓鱼爱好者陶醉于这项活动提供了自然约,图为我国某水库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春钓浅(滩),夏钓深(潭),秋钓阴,冬钓阳是钓鱼爱好者们总结出的钓点选择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水质优劣B.水底地形C.水温高低D.水位涨落5.早钓太阳红,晚钓鸡人笼”,可见夏钓最佳时是早晨和傍晚。夏日傍晚,某钓鱼爱好者发现太阳照射水面,波光耀眼,严重影响其观察浮漂,该钓位最可能位于()A.甲B.乙C.丙D.丁6.毛毛雨打在水面上,水中容氧量大增,鱼类因呼吸了足够的氧气,显得特别活跃,摄食欲望十分强烈,容易上钩,因此是钓鱼的好时机。以下描述与此钓鱼经验相符的是()A.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B.宽钓窄,窄钓宽,不宽不窄钓中间C.大雨过后去钓鱼,定越钓越欢喜D.人穿袄,鱼穿草,冬日草窝钓鱼好【答案】4.C5.D6.A【解析】【4题详解】春季气温回升,阳光充足,在浅滩可形成暖水区,微生物、植物、虫类最先在此复苏生长,这为鱼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类丰富;夏日,高温酷暑,浅水区的水温过高, 鱼儿大多到深水区去活动和觅食,深水区鱼多;秋季秋高气爽,晴天较多,因水温下降,阴坡比阳坡降温快,阴处最先出现适宜鱼类生活的温度;冬季水温低,鱼儿在水温高的地方活动多,向阳背风的水域,其水温明显高于其它地方,鱼类更多。选C正确。【5题详解】夏季日落西北,太阳从西北方向照射水面波光耀眼影响其观察浮漂的位置应是在水库区的东南,即丁地。选D正确。【6题详解】毛毛雨时钓鱼与斜风细雨钓鱼环境吻合,A正确;“宽钓窄,窄钓宽,不宽不窄钓中间”、“人穿袄,鱼穿草,冬日草窝钓鱼好”是说钓鱼的位置,与雨中垂钓不相关,B、D错;“大雨过后去钓鱼,定是越钓越欢喜”,是雨后天晴钓鱼的感觉,C错。选A正确。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可用季风指数的大小来度量。图中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冬、夏季风指数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期间,我国季风环流变化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弱B.冬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夏季风小C.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强D.冬季风和夏季风均偏强8.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1960~1965年期间()A.华北地区河流结冰时,冰层偏厚B.北方出现降雪的频率偏低C.东北地区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提早D.江南地区桃花开花较早9.与2000年相比,1960年黄河三角洲()A.泥沙沉积少,面积减小B.泥沙沉积多,面积增大C.泥沙沉积少,面积增大D.泥沙沉积多,面积减小【答案】7.B8.A9.B【解析】【分析】【7题详解】 由图可知,冬季风指数变化幅度小于夏季风指数,由材料可知,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可用季风指数的大小来度量,故冬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夏季风小,B正确;夏季风指数和冬季风指数有些年份呈正相关,有些年份成负相关,AC错误;冬季风和夏季风指数有的年份高于平均值,有的年份低于平均值,故有的年份强,有的年份弱,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由图可知,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1960~1965年冬季风和夏季风指数都高于平均值,说明冬季风和夏季风都较强,冬季风强,华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河流结冰厚,A正确;冬季风强,会导致北方地区降雪次数多,春季气温回升晚,农作物播种晚,BC错误;江南地区受强冬季风影响,春季气温回升晚,桃花开放晚,D错误。故选A。【9题详解】与2000年相比,1960年冬季风和夏季风指数都高于平均值,说明冬季风和夏季风都较强,夏季风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量大,含沙量大,在黄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多,三角洲面积增大,故选B。【点睛】三角洲平原: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居延海是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黑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两片戈壁洼地,形成的东、西两大湖泊。居延海是一个会“移动”的湖泊,位置漂泊不定,湖区面积忽大忽小,甚至有时还会分出两个甚至多个湖区。历史上居延海一带水草丰美,但是自从1961年干涸以来,当地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完全成为一片沙漠。2013年干涸了42年的居延海又出现了湖水。截止2017年10月,居延海面积已达66.3平方公里,是近一百年面积最大的湖区。下图为黑河流域及居延海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据材料推测居延海位置不定,面积忽大忽小的原因可能是()A.气候的变幻莫测B.地下水出露的多少C.地壳运动导致的结果D.人类活动导致的结果11.历史上居延海一带水草丰美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现象【答案】10.D11.D【解析】【10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居延海是一个会“移动”的湖泊,位置漂泊不定,湖区面积忽大忽小。实际上就是注入湖泊的水量变化或河流改道引起的,这种变化在几十年内一般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比如大量地引河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变小甚至干涸,或引黑河水注入导致湖泊面积扩大等。气候指长时间的天气情况,不会变幻莫测,A不对。地下水出露多少只会导致面积变化,并且地下水受外界影响较小,B不对。根据材料,该地地壳运动没有频繁发生,C不对。所以选D。【11题详解】居延海是内陆地区的一个湖泊,它的形成与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和地下水有关,黑河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因此居延海水草丰美景观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特征变化的分析及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的判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进行分析。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0米以上,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高原面的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形成降水,使高原面上冰川、积雪广布,成为众多湖泊、大江天河的补给来源,被称为“亚洲水塔”。高原面上的热力上升运动对周边地区也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打破周边区域的水平衡,如导致我国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越来越少,下图为夏季热力作用下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大气运动示意图。(1)分析夏季青藏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的原因。 (2)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原因。(3)简述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冰川积雪、湖泊产生的影响。【答案】(1)大气的主要热源来自地面辐射;高原面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高原大气离高原地面近,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接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2)青藏高原隆升,阻挡了海洋水汽进入;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环流流向高原,在广阔的高原面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雪);通过环流返还到盆地的气流水汽含量少,盆地上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青藏高原的北面为阴坡,冰川积雪融化量少,返回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少(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后绝大部分流向印度洋、太平洋,通过径流返回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少)(后面三点答对2点即可)(3)冰川积雪蕴藏量减少;冰川积雪分布面积退缩(雪线上升);湖泊的数量增多;湖泊面积扩大(水量增加)。【解析】【分析】本题以夏季热力作用下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大气运动示意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从原理上分析,大气的主要热源来自地面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面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注意问的是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高原大气离高原地面近,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接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2)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夏季风带来的水汽,青藏高原隆升,阻挡了海洋水汽进入;高原面的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环流流向高原,在广阔的高原面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雪);通过环流返还到盆地的气流水汽含量少,盆地上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青藏高原的北面为阴坡,气温较低,冰川积雪融化量少,通过径流返回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少,返回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少,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后绝大部分流向印度洋、太平洋。(3)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量增大,冰川积雪蕴藏量减少;冰川积雪分布面积退缩,雪线上升;地表水增多,湖泊的数量增多;水量增加,湖泊面积扩大。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的的喀喀湖是安第斯山区的高原湖泊,面积约为8300千方千米,平均水深140—180米,周围高山环绕。有众多河流注入。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数百年前,躲避外族侵略的乌鲁斯人逃到此地,他们用岸边的芦苇、香蒲草在湖面建成一座座浮岛,并住在岛上以捕鱼为生。下图示意的的喀喀湖位置及浮岛景观。 (1)的的喀咯湖海拔高而不冻,试分析原因。(2)说明乌鲁斯人选用芦苇作为浮岛主要材料原因。(3)分析乌鲁斯人定居在浮岛上的有利水环境条件。(4)近年来,当地政府鼓励乌鲁斯人离岛上岸居住,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地处低纬地区;周围群山环抱,阻挡冷空气侵袭;湖泊面积大,水深,水量大,热容量大。(2)湖岸附近芦苇丰富(内陆高原地区木材匮乏):材质轻、易漂浮:芦苇收集、加工方便。(3)该湖有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且通过河流外泄盐分,属淡水湖,水源丰富(用水方便);湖泊面积大、水体深,众多河流汇入,渔业资源(食物来源)丰富;地处内陆高原,高山环绕,风浪小(安全平稳)。(4)赞同。抵御外族侵略(防御)功能丧失(无需躲避外敌);岛上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差);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易造成环境污染,破坏水环境。不赞同。保持原有生活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浮岛旅游业,可提高经济收入;浮岛数量不多,对水环境破坏不大。【解析】【分析】本大题的的喀喀湖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的的喀咯湖海拔高而不冻的原因、乌鲁斯人选用芦苇作为浮岛主要材料的原因、乌鲁斯人定居在浮岛上的有利水环境条件、的的喀咯湖浮岛开发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的喀喀湖地处南纬15°附近,在低纬地区,属于热带,气温应该高;的喀喀湖是安第斯山区的高原湖泊,周围有高山环绕,能阻挡冷空气侵袭,受冷空气影响小;湖泊面积约为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0-180米,说明湖泊面积大,水深,水量大,热容量大,水温变化小,所以的喀喀湖海拔虽然高而不冻。【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的喀喀湖是安第斯山区的高原湖泊,内陆高原地区木材匮乏,但湖岸附近芦苇和香蒲草丰富,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芦苇为草本植物,材质轻,易漂浮;芦苇在湖泊岸边浅水区,收集、加工方便,所以乌鲁斯人选用芦苇作为浮岛的主要材料。【小问3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的的喀喀湖是安第斯山区的高原湖泊,周围高山环绕,所以该湖有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且通过河流外泄盐分,属淡水湖,水源丰富,利于取水;湖泊面积大、水体深,众多河流汇入,渔业资源丰富,为乌鲁斯人定居提供充足且稳定的食物来源;地处内陆高原,且有高山环绕,风浪小,相对安全平稳。【小问4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