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7335
大小:5.53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9-03
《重庆市渝中区 校2023-2024学年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巴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蛋白质糖基化是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糖与多肽链中特定氨基酸的侧链基团发生反应的过程。真核细胞中该过程起始于内质网,结束于高尔基体。经糖基化形成的糖蛋白对蛋白酶具有较强的抗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氨基酸的种类会影响糖基化修饰B.糖基化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氢键、二硫键和肽键C.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蛋白糖基化途径对比可获得进化的证据D.内质网的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某些细胞间的识别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糖基化是糖与多肽链中特定氨基酸的侧链基团发生反应,所以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会影响糖基化修饰;该过程起始于内质网,结束于高尔基体,若内质网的功能障碍则糖基化不能形成,滞留在内质网,从而影响细胞间的识别作用。【详解】A、根据题意,蛋白质糖基化是糖与多肽链中特定氨基酸的侧链基团发生反应,所以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会影响糖基化修饰,A正确;B、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经糖基化形成的糖蛋白对蛋白酶具有较强的抗性,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其功能,糖基化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氢键和二硫键,不会改变肽键,B错误;C、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有区别,两者蛋白糖基化的途径对比可以获得进化的证据,C正确;D、蛋白质糖基化过程起始于内质网,所以内质网的功能障碍会影响蛋白质糖基化,糖蛋白的形成与蛋白质糖基化有关,与从而影响细胞间的识别作用,D正确。故选B。 2.土壤中过多的Na⁺是抑制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植物的液泡膜上存在Na⁺/H⁺反向转运载体蛋白,植物可利用液泡内外H⁺的电化学梯度(电位和浓度差)将H⁺转运出液泡,同时将Na⁺由细胞质基质转入液泡。部分物质跨液泡膜转运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表示水分子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2O的跨膜运输方式中B比A更快B.Cl-进入液泡时,不需要和通道蛋白结合C.降低Na⁺/H⁺反向转运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D.H⁺通过Na⁺/H⁺反向转运载体蛋白出液泡是被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H+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故跨膜方式为主动运输,则液泡内的细胞液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说明H+运出液泡是顺浓度梯度,因此方式是协助扩散;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a+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因此该过程Na+的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A、图中水通过B是协助扩散,进出细胞速率比A自由扩散快,A正确;B、Cl-借助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不需要和通道蛋白结合,B正确;C、Na+在液泡中的积累能使液泡内Na+浓度增大,细胞液渗透压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进而提高植物的耐盐碱能力,故降低Na+/H+反向转运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会降低植物的抗盐能力,C错误;D、图示中H+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液泡,说明液泡里面H+浓度较高,因此H+通过Na+/H+反向转运载体蛋白出细胞是被动运输,D正确。故选C。3.如图所示,当“黏连”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黏连蛋白被分离酶切割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的后期都需要分离酶发挥作用B.黏连蛋白基因突变后,可能不会形成姐妹染色单体C.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仍可正常发生图示的过程D.在黏连蛋白“黏连”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染色体复制后,姐妹染色单体被黏连蛋白“黏连”在一起,在有丝分裂后期,黏连蛋白被分离酶切割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详解】A、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分开,A错误;B、黏连蛋白基因突变后,不会形成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C、秋水仙素影响纺锤体的形成而不影响着丝点的断裂,C正确;D、黏连蛋白黏连阶段,即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阶段,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D正确。故选A。4.矮小鸡比正常鸡的体型约小35%,二者杂交后获得的中型鸡体型介于矮小鸡和正常鸡之间,具有饲养周期短,消耗饲料少等特点。已知鸡的体型矮小和正常分别由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无基因致死情况(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中型鸡都是雄鸡B.雄鸡不都是中型鸡C.中型鸡与矮小鸡交配,子代不会出现正常鸡D.中型鸡与正常鸡交配,F1再随机交配,F2中矮小鸡占3/16【答案】C 【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详解】A、矮小和正常分别由ZA和Za控制,中型性状只能理解为ZA和Za共同表现,所以中型鸡的基因型为ZAZa,为雄鸡,A正确;B、无基因致死情况,因此ZAZA,ZAZa,ZaZa都能存活,雄鸡有矮小、正常、中型3种表型,B正确;C、因为中型鸡的基因型只能为ZAZa,与之交配的矮小鸡的基因型为ZAW,其子代有ZaW,为正常鸡,C错误;D、中性鸡(ZAZa)与正常雌鸡(ZaW)交配,F1中ZAZa、ZaZa、ZAW、ZaW各占1/4,因此提供的雄配子为1/4ZA和3/4Za,雌配子为1/4ZA、1/4Za和1/2W,随机交配后,矮小鸡ZAZA占1/4×1/4=1/16,ZAW1/4×1/2=1/8,因此矮小鸡一共占3/16,D正确。故选C。5.如图为某段双链DNA的单链部分,Met、Ser、Gln等表示基因表达后相应位置的氨基酸,其对应的数字表示氨基酸的排序,碱基上的数字表示碱基的排序,起始密码子是AUG,终止密码子是UAA、UGA、UA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基因一共含有462个脱氧核苷酸B.E基因翻译出的多肽链含有92个氨基酸C.D、E、J基因均以该DNA单链为模板进行转录D.从进化的角度和基因突变的特点分析,多个基因重叠部分的碱基可能很容易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密码子共用64种,包括2种起始密码子、3种终止密码子和59种其他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子不仅可以作为翻译开始的信号,还能编码相应的氨基酸。【详解】A、显示的D基因只是编码区段对应该单链一共有(153+1)×3=462个碱基,所以双链DNA共有924个碱基,因此D基因本身应大于924个碱基,A错误; B、根据D基因的碱基序列,E基因应该是从第179到第454个碱基翻译多肽链,此多肽链有(454-178)÷3=92个氨基酸,B正确;C、D、E、J三个基因是以该单链的互补链为模板进行转录的,如果有其他的基因则可能以该单链为模板进行转录,C错误;D、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如果多个基因重叠部分的碱基发生改变会影响多个基因,这样可能影响多个性状而导致生物适应性的降低从而被淘汰,因此能存活到现在的生物,其重叠基因的碱基不会很容易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6.人体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能运输O2和CO2其部分结构和功能如图所示,①~⑤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所代表的气体有可能相同B.神经细胞兴奋传导中会存在与③相似的转运过程C.代谢废物只能通过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D.红细胞内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K+以及血红蛋白等含量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内环境;内环境中包含水、激素、神经递质、缓冲物质、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盐等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如呼吸酶和血红蛋白等,不能进入细胞的大分子不属于内环境,如纤维素等,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细胞膜上的载体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①②可代表O2的进出细胞自由扩散,A正确;B、神经细胞兴奋过程中钠钾泵主动运输产生与③相似的转运过程,B正确;C、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需最后经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产生的CO2 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C错误;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细胞内部K+含量较多,故红细胞内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K+以及血红蛋白等含量有关,D正确。故选C。7.胰岛素受体是由两个α亚单位和两个β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糖蛋白。图是某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示意图,激酶能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底物。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A.若此细胞的生长基因能表达,则该细胞所在器官还能释放抗利尿激素B.酶磷酸化是吸能反应,该过程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C.一部分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会转移到细胞膜上参与葡萄糖的转运D.如果某病人的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量下降,则其体内胰岛素浓度可能比正常人要高【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包括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α亚单位结合,进而使β亚单位上的酪氨酸激酶激活,引起酶的磷酸化,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效应来降低血糖。【详解】A、生长基因和生长激素基因不同,不能由此判断此细胞是垂体细胞,而此细胞能合成糖原,所以此细胞所在器官应该是肝脏或者肌肉,不能释放抗利尿激素,A错误;B、酶的磷酸化伴随着ATP磷酸基团的转移(ATP水解),是吸能反应,因为发生了功能的变化,因此其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B正确;C、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可能原因是胰岛素促进细胞合成转运葡萄糖的膜蛋白,C正确; D、胰岛素受体表达量下降,则细胞对血糖的降血糖效应较弱,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会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因此该病人的胰岛素浓度可能比正常人的还要高,D正确。故选A。8.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视锥双极细胞(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神经节细胞(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和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发生相应的作用。据此分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示物质进出细胞并非均需消耗能量B.甘氨酸的释放可间接促进谷氨酸的释放C.内源性大麻素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D.图中乙膜为突触前膜,甲膜和丙膜为突触后膜【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图中所示物质进出细胞并非均需消耗能量,如Ca2+内流为协助扩散,A正确;B、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B正确;C、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C正确;D、若只考虑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乙膜为突触前膜,甲膜和丙膜为突触后膜,但图中有多个突触结构,D错误。故选D。9.人类基因D编码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基因型为DD或Dd的被称为Rh 阳性(Rh+),基因型为dd被称为Rh阴性(Rh-)。只有当Rh-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才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抗RhD的抗体。当Rh-的母亲怀有Rh⁺的胎儿时,胎儿的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RhD抗体可以透过胎盘。如果此抗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以下是关于Rh-母亲的说法,合理的是()A.若其丈夫是杂合子,则分娩后在母亲体内检测不到抗RhD的抗体B.在生第一胎时一般不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是因为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C.在第二次生育时,可能发生二次免疫,导致新生儿溶血D.若第一胎生了个Rh+的孩子,则在二胎妊娠末期或分娩时给母亲注射RhD蛋白的抗体,可预防二胎的新生儿溶血【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是因为第一胎胎儿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是少量的,并且大多数是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期进入母体的,此时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的就更少了,所以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但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详解】A、父亲基因型Dd,母亲基因型dd,孩子为Rh+的概率为1/2,因此母亲分娩后在体内检测到抗RhD的抗体的概率为1/2,A错误;B、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是因为第一胎胎儿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是少量的,并且大多数是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期进入母体的,此时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的就更少了,所以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也有可能是Rh−的母亲第一胎也是Rh-,B错误;C、当题述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C正确;D、该母亲在分娩第一胎之后的很短时间内接受RhD蛋白的抗体注射,以消耗掉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她体内的RhD蛋白,若等到二胎时再注射则无用,因为母体已有相应记忆细胞,妊娠末期或分娩时会分化出浆细胞而大量产生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D错误。故选C。10.如图表示自身的细胞或组织被免疫系统不断攻击,结果使机体因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细胞甲可以由某些种类的APC分裂分化而来C.该病会导致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的敏感度升高,从而使激素乙分泌量增加D.该病在治疗中常使用免疫抑制剂来缓解病症【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细胞甲能分泌抗体,则细胞甲是浆细胞;激素乙是由甲状腺细胞分泌的,则激素乙是甲状腺激素;激素丙是由垂体分泌的,且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则激素丙是促甲状腺激素。【详解】A、图中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受体结合,说明抗体敌我不分把自身结构物质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当成抗原,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B正确;CD、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受体结合从而促进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乙(甲状腺激素),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受体结合,使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结合的少,从而使激素乙(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C错误,D正确。故选C。11.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本细胞定义为内源性信号,作用于其他细胞定义为外源性信号。如图是根据细胞壁松散学说绘制的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原理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刺激下,ATP可促进结构A的磷酸化 B.生长素刺激仅为内源性信号C.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酶X所处溶液pH背光侧低于向光侧D.酶X促进细胞壁松散的过程中也存在水分子的消耗【答案】B【解析】【分析】在生长素的作用下,细胞内的H+通过结构A向外运输到细胞壁,该运输需要结构A和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故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高,在生长素的作用下H+通过结构A向外运输到细胞壁的量更多,故背光侧酶X所处的溶液pH更低。【详解】A、结构A参与H+运输到细胞壁需要ATP供能,供能的同时促进结构A的磷酸化,A正确;B、生长素刺激为内源性信号和外源性信号,B错误;C、图示可知酶X可以促进细胞伸长,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背光侧生长较快,因此酶X所处溶液H+浓度更高,pH背光侧低于向光侧,C正确;D、从图中可知,酶X的直接作用是使细胞壁松散,促进细胞伸长、多糖链断裂的过程中也存在有水分子的消耗,D正确。故选B。12.ABA(脱落酸)可促进离体绿豆插条不定根的生成,增加生根数量和生根范围。为探究其促进生长的机理,研究人员探究了ABA(脱落酸)对IAA(生长素)分泌的影响及ABA对绿豆插条基部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BA的作用存在浓度上低促高抑的特点B.ABA可能通过影响IAA的合成或分解来影响生根数量和生根范围C.ABA处理后很有可能抑制了DNA聚合酶的活性D.插条的生长发育状态取决于IAA和ABA的绝对含量的多少【答案】D【解析】 【分析】ABA可促进离体绿豆插条不定根的生成,增加生根数量和生根范围,分析分析图1ABA浓度在10-4mol/L左右促进作用最强;图②ABA处理后,S期细胞数目可能增加、DNA合成增多。【详解】A、分析图甲和CK组对比,ABA浓度为10-2mol/L时,IAA含量比对照组更少,说明ABA高浓度也会抑制插条基部细胞中IAA含量的增加,A正确;B、IAA能促进插条生根,ABA可能通过影响IAA的合成或分解来影响IAA含量,进而影响生根数量和生根范围,B正确;C、ABA处理后,S期所占比例增大,说明S期细胞数目增加,有可能抑制了DNA聚合酶的活性,C正确;D、植物的生长发育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插条的生长发育状态取决于IAA和ABA的相对含量的多少,D错误。故选D。13.图分别表示甲、乙两地人口的年龄组成图(假设性别比例=1:1)。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数据无法预测甲地和乙地的人口增长率变化B.若乙地的平均寿命增大,出生率不变,则乙地的人口将会增加C.设甲地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X,人口基数为a,则n年后的人口总数为aXnD.若研究甲地和乙地的人口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一个地方的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当地的人口增长率,甲地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可知甲地属于增长型,但两出生率、地人口的死亡率不明确,故不能预计两地的人口增长率变化,A正确;B 、乙地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所以乙地是稳定型。如果乙地的平均寿命增加,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将会增加,B正确;C、设甲地人口平均增长率为X,人口基数为a,则n年后的人口总数应该是a(1+X)n,C错误;D、若研究甲地和乙地的人口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D正确。故选C。14.图甲表示某长期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内,喜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比值的变化,图乙表示该种群一段时间内增长速率的变化,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图甲a、b时刻种群的增长率相同,增长速率不同B.若图甲cd段对应图乙BC段,则R表示死亡率/出生率C.若在图乙B点时少量喜鹊迁出到其他地区,则该地区喜鹊的K值将增大D.影响该地区喜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A、a、b时刻只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比值相同,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不一定相同,增长速率无法判断,A错误;B、图乙BC段增长速率不断减小,但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如果要对应图甲cd段,则cd段需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R表示死亡率/出生率,B正确;C、物种少量的迁入迁出不影响该地区的资源,K值基本不变,C错误;D、该地区长期气候适宜,因此可判断非生物因素影响较小,主要是密度制约因素影响,D错误。 故选B。15.水稻纯合品系H是经过改良的优良人工栽培稻,纯合品系D是野生水稻。品系H和品系D中与花粉育性相关的基因分别为SH和SD,与某抗性相关的基因分别为TH和TD.现构建甲、乙两纯合品系,均只有一对基因与品系H不同(品系甲含有TD品系乙含有:SD),构建流程如图表示。图中的BC6F1指回交六次后的子一代。现已知甲、乙品系杂交后的F1自交,得到的F2中SDSD、SDSH、SHSH数量分别为15、75和60,TDTD、TDTH、THTH数量分别为50、101和4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每一代的F1杂交时都应选择品系DB.图中每次分子检测筛选的淘汰对象均是THTD或SDSH的杂合子C.甲、乙品系杂交,F1产生的SD可育花粉:SH可育花粉为1:4D.F2的SD和SR所在片段互换时,TD和TH所在片段一定没有互换【答案】C【解析】【分析】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方法: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互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详解】A、图中每一代的F1杂交时都应选择品系H,回交是为了获得更多品系H的基因,A错误;B、培育品系甲回交时子代有THTH和THTD两种类型,需淘汰THTH留下THTD,培育品系乙回交时子代有SHSH和SHSD两种类型,需淘汰SHSH留下SHSD,B错误;C、F2中SDSD、SDSH、SHSH比例为1∶5∶4,在卵细胞全部正常的情况下,SD花粉和SH花粉比例为1∶4,C正确;D、根据F2中性状分离情况,判定TH/TD和SD/SH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一对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与另一对无关,即F2的SD和SR所在片段互换时,TD和TH所在片段未必一定没有互换,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图中①~⑦表示代谢途径。Rubisco是光合作用的关键酶之一,CO2和O2竞争性地与其结合,使其可分别催化C5(RuBP)的羧化与氧化。C5羧化固定CO2最终合成糖,C5氧化则产生乙醇酸(C2),C2在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协同下,释放CO2,形成C3,完成光呼吸碳氧化循环C2循环)。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红光照射条件下,参与途径①主要色素位于________上,如果用纸层析法将这些色素进行分离后,在纸条上所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途径①生成的电子e⁻经过传递,可用于与________生成NADPH。(2)Rubisco酶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③过程所催化的物质变化为___________(反应式)。(3)当环境中O2与CO2含量比值偏高时,叶片容易发生光呼吸碳氧化循环的原因是________。(4)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分析,光呼吸碳氧化循环与有氧呼吸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答案】(1)①.叶绿体类囊体结构的薄膜②.蓝绿色和黄绿色##黄绿色和蓝绿色③.NADP+与H+(2)CO2+C5→2C3(3)O2竞争性地结合到卡尔文循环关键酶Rubisco上(4)光呼吸净消耗ATP,有氧呼吸净产生ATP【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小问1详解】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红光照射条件下,参与途径①水光解过程的主要色素是叶绿素,在纸条上所呈现的颜色是蓝绿色和黄绿色。途径①水的光解生成的电子e⁻经过传递,可用于与NADP+与H+生成NADPH。【小问2详解】Rubisco酶参与暗反应阶段(卡尔文循环),催化CO2+C5→2C3【小问3详解】环境中O2与CO2含量比值会影响光呼吸过程,当环境中O2与CO2含量比值偏高时,O2竞争性地结合到卡尔文循环关键酶Rubisco上,叶片容易发生光呼吸碳氧化循环。【小问4详解】光呼吸与有氧呼吸最大的区别是光呼吸净消耗ATP,有氧呼吸净产生ATP。17.研究人员为验证小鼠的肥胖与“瘦素”(一种抑制食欲的因子)有关,将两种体型肥大的小鼠A、B分别与正常鼠的皮肤连在一起以实现血液循环连通(如图所示),共同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其摄食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组别肥大鼠摄食量正常鼠摄食量A肥大鼠一正常鼠无明显变化明显减少B肥大鼠一正常鼠明显减少无明显变化(1)过度饮食会导致肥胖,是因为饮食中的___________供应充足而大量转化为脂肪。小鼠的性成熟是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驱动的,但机体供能不足时HPG会被抑制,因此长期节食的幼年小鼠可能会出现___________(填“性早熟”或“性晚熟”)现象。(2)若小鼠肥胖是与“瘦素”含量或其受体有关,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测A、B小鼠肥胖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前述原因推测是正确的,请利用A鼠、B 鼠设计实验来证明,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思路: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答案】(1)①.糖类(蛋白质)②.性晚熟(2)①.缺乏“瘦素”的受体②.缺乏“瘦素”③.将A、B鼠采用相同方式相连,观察摄食量的变化④.A鼠摄食量无明显变化,B鼠摄食量明显减少【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正常小鼠与A肥大鼠连体共生,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说明A肥大鼠肥胖的原因可能是不能识别抑制食欲的物质;正常小鼠与B肥大鼠连体共生,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正常小鼠无变化,B肥大鼠摄食量略微减少,说明B肥大鼠肥胖的原因可能是抑制食欲的物质分泌不足引起的。【小问1详解】如果饮食中的糖类或蛋白质供应充足而大量转化为脂肪就会导致肥胖;小鼠的性成熟是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驱动的,长期节食的幼年小鼠会导致机体供能不足,会使HPG被抑制,幼年小鼠就可能会出现“性晚熟”现象;【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肥胖小鼠肥胖的原因为缺乏某种食欲抑制因子(后来命名瘦素)或者该因子的受体(瘦素受体)。若小鼠体内缺乏瘦素,与正常小鼠连体后,正常小鼠的瘦素会作用于该小鼠,使得该小鼠摄食量减少;若小鼠体内缺乏瘦素的受体,与正常小鼠连体后,正常小鼠的瘦素无法作用于该小鼠,该小鼠的食量不变。A肥大鼠无变化,B肥大鼠摄食量减少,说明A、B两类小鼠肥胖的原因可能是:A肥大鼠缺乏食欲抑制因子的受体(无瘦素受体),B肥大鼠不能合成食欲抑制因子(无瘦素);如果上述推测是正确的,可将A、B鼠采用相同方式相连来验证,观察摄食量的变化,则会出现A鼠摄食量无明显变化,B鼠摄食量明显减少的现象。18.图Ⅰ为某植物去掉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图Ⅱ为用不同条件对石芽(菹草种子)进行处理后,其出苗率的结果统计图。据图分析: (1)图Ⅰ中激素乙的名称是___________,主要可促进细胞___________(填“核”或“质”)的分裂。在促进侧芽萌动方面,主要是___________(填“高”或“低”)浓度的生长素和___________(填“高”或“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共同调控。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___________等都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2)图Ⅱ中各组对石芽的处理有“浸种、有光照”“浸种、无光照”“未浸种、有光照”“未浸种、无光照”四种方式。已知特定浓度外源赤霉素浸种和光照都能促进石芽出苗,判断其中___________(填字母)组的处理是“未浸种、无光照”。若光照因素比外源赤霉素浸种影响更大,则___________(填字母)组的处理是“浸种、无光照”,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答案】(1)①.细胞分裂素②.质③.低④.高⑤.比例(相对含量)(2)①.D②.B③.从A组与C组出苗结果差不多,结合“光照因素比外源赤霉素浸种影响更大”可以分析出A组与C组都有光照,所以B组为“浸种且无光照”(A或C组与D组出苗率的差异比B组与D组出苗率的差异大,结合“光照因素比外源赤霉素浸种影响更大”,说明B组是影响较小的无光照)【解析】【分析】1、生长素产生于幼嫩的根芽叶以及发育的种子,作用包括促进生根发芽茎生长、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细胞分裂素主要产生于根尖,发挥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2、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起协同作用;3、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4、顶端优势:(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小问1详解】 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顶芽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所以图中去顶芽后浓度下降的激素是生长素,上升的是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生长;由图可知,对侧芽萌动起促进作用的是低浓度的激素甲(生长素)和高浓度的激素乙;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比例等都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小问2详解】已知特定浓度外源赤霉素浸种和光照都能促进石芽出苗,因此可判断出D组的处理是“未浸种、无光照”,因为从图Ⅱ可以看出D组处理后石芽(菹草种子)的出苗率最低;若光照因素比外源赤霉素浸种影响更大,则B组的处理是“浸种、无光照”,因为从图Ⅱ中可以看出A组与C组出苗结果差不多,结合“光照因素比外源赤霉素浸种影响更大”可以分析出A组与C组都有光照,所以B组为“浸种且无光照”。19.青藏高原东部牧区,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此的有一种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了监测和预报牧区内高原鼠兔对牛羊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以下方法调查了其种群密度。(1)研究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6次实际调查结果。(去除取样法的原理: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捕获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量逐渐增大)①结合图中信息,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______只。②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则估算值会__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2)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调查,将待测区域(图17的A区)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图的B区)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再捕尽该区域内的高原鼠兔。①若记录B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A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12个,则A 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____只。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重新填埋;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测数量会____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答案】(1)①.94②.偏低(2)①.105②.需要③.偏低【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总数目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小问1详解】①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Y=0时求X,得X≈94,则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94只。②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会导致曲线下降更快,估算值会偏低。【小问2详解】①根据有效洞口数和高原鼠兔的比例,可以计算A去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4×35=105。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需要重新填埋,以保证每天盗开的洞口都是当天的有效洞口。因为幼年高原鼠兔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算的数量只包含了成年高原数量,会比实际偏低。20.为探究藏系绵羊种欧拉羊的一对相对性状长绒和短绒的遗传规律,并揭示其在羊毛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1)研究人员在野生型的短绒欧拉羊的10号染色体的~1023kb至~1028kb区间设计连续的重叠引物,提取突变体和野生型的___________进行PCR扩增,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知分子量较小的扩增产物与点样处的距离较___________(填“远”或“近”),推测10 号染色体上第___________对引物对应的调控序列(简称M)___________是突变体长绒出现的根本原因。(2)为了进一步证实突变体的长绒表型与调控序列M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利用表型为长绒的突变体与表型为短线的野生型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统计F1随机交配后代F2的表型及比例为长绒:短绒=9:7,然后研究人员对F2中长绒个体的细胞进行PCR扩增以检测短绒基因在突变型与野生型中的差别,扩增结果显示F2中长绒个体中完全没有短绒基因的比例为___________。(3)研究人员从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克隆出不同长度的DNA调控序列M后,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分别导入到报告基因载体中,并将含有M序列的报告基因载体转染到细胞中,以检测M调控序列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因此图中用报告基因的表达量/内参基因的表达量用来衡量___________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说明突变体的调控序列M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且其作用的发挥与调控序列M插入的___________有关。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欧拉羊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基因ASIC2的表达也会影响欧拉羊短绒的发育,但是检测发现突变体ASIC2蛋白结构与野生型一致。综合上述研究推测突变体长绒表型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1)①.基因组DNA(10号染色体的DNA)②.远③.2和3④.碱基对缺失(2)1/9(3)①.报告基因(或插入M序列后对目的基因表达的影响)②.长度和方向③.突变体调控序列M突变后,影响了下游基因,如ASIC2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了欧拉羊短绒的发育(表达量不同)【解析】【分析】根据组①子二代的分离比为3:1可知,该性状至少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根据组②F2的分离比为13:3可知,该性状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小问1详解】 由于10号染色体的~1023kb至~1028kb区间与突变体的短绒表型相关,故应该提取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10号染色体上的DNA进行扩增。由图可知,分子量较大的扩增产物迁移速率慢,与点样处的距离较小。根据野生型和突变体甲经引物2、3扩增的产物不同可知,10号染色体上的第2、3对引物对应的区间两对基因突变是长绒性状出现的根本原因。【小问2详解】根据F2的分离比为9:7,为9:3:3:1的变式可知,A_bb、aaB_、aabb为短绒,即有bb和aa表达即为短绒,即a或b是短绒基因;A_B_为长绒,其中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基因型,只有AABB完全没有a和b基因,因此比例为1/9。【小问3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