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ID:83625555

大小:59.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文学作品成为世界文学一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学工作者们的夙愿,也是国家的重要决策。从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目前中国仅有鲁迅、林语堂、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等十多位小说家的作品,被选入具有权威性的世界文学选本中。当代小说家中只有莫言的《老枪》有幸入选2012年出版的由马丁·普齐纳主编的《诺顿世界文学选》最新一版。但是只要对莫言作品稍加了解,都会发现《老枪》并不是莫言最优秀的作品,也无法完全代表莫言的文学风格,更无法代表中国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世界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依然处于管中窥豹的状态,中国文学的边缘地位始终没有改变。造成中国文学边缘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学性的忽视是关键原因。陈大亮等在研究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学的评价时,发现以下倾向:忽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与审美价值,过于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元素,混淆了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使用“禁书”一类的描述方式吸引读者猎奇心理,多数评论并“没有触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学性,而只停留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介绍与简单的评价层面”,甚至中国学者在分析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时,也过于强调经济、政治、国际形势、译介出版等文学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中文学性的重要内在因素。对中国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忽视,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会阻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其初衷是希望不同国家的文学可以相互交流与借鉴。达姆罗什继承了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同时强调世界文学的跨文化沟通与阅读,关注民族文学间交流沟通和交互影响的动态关系。达姆罗什认为:“一部作品在国外旅行时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在新的环境中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每个民族文学如果局限于自身,不通过外国文学的滋养而得以更新,它自身的活力将枯竭。”现代小说的演变过程始终是异国的形式与本国题材的结合。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借鉴外国文学形式,滋养本国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界的普遍共识。莫言的作品深受世界文学影响,对莫言影响最大的两位作家是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莫言曾表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20年,是中国作家当学徒的阶段,因为80年代之前的20年,中国文学中断了与西方文学的接触。因此,刚开始的10年,中国作家需要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补上所缺的课程,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方式是模仿和借鉴,这是中国文学创作者们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莫言的作品并不是对二位作家的简单复制。莫言表示自己与福克纳息息相通,但却坦言他从未把福克纳的任何一部作品从头到尾地读完过。莫言在2007年才读完了《百年孤独》,而这时莫言的代表作已经完成面世。莫言曾说:“我们就应该进入一个自主的、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创新的阶段。”(摘编自邵璐《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材料二: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向全世界描述着各自国家的精神文化。我们总是遗憾我国文学还没有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他本该占有的一份位置,更不用说让全球民族了解我国文化了。但是不得不说,现如今的中国青年,特别是八零九零后,往往更了解的却是世界文学名著,大大超越了其他民族对我国经典文学的了解。通过调查发现:很少有国外的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学感兴趣。虽然随着翻译人员的增加为中国文学融入世界贡献了不少力量,但是仍需要我们深思,只有中国文学很好地走出国门,世界人民才能了解中国,才能分享我国的文化宝藏。出现这样的后果,原因在于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确切地说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悟,讲究意合意会,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意境;而不求眉须毕现的分析,不讲滴水不漏的逻辑,是意境性语言。其他语言则呈现别样风景:它讲逻辑,重分析,追求条分缕析,漠视所谓的整体感悟。由于英汉语模糊性在审美地位、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造成汉语因模糊而生成的美感在翻译过程中多有磨蚀。让国外读者没有办法体会我国文学的用词优美。汉语翻译成英语这一过程中,汉语发生较大的改变,词语所表达的优美氛围无法在英语文学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另外,汉语中常常使用的各种修辞、特别的引用等等都是英语文学无法比拟的。这不仅给翻译工作者加大了难度,同时也是两国文化无法跨越的鸿沟。这一过程好比,我们从一个浪漫的诗情画意的情景中回到一个叙述式的故事中,总是感觉缺少了原本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精神情感。这样即失去了“雅”,但是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追求又不仅仅限制在“真”的程度上。因此,只能是文学修养极高的人才可以译出文学的“真面目”。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融入世界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翻译工作者的职责。那么首先我们必须给出翻译的正确定义,才有可能做好翻译工作。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才可顺利解决。简单说就是用其他民族或国家的语言来表述出我国文学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内容,即首先保证翻译我国文学的一个要求:保真,准确无误地表述出作者的语句。因此,不得不认真看待翻译工作,不是说你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你就完成了翻译工作。目前,国际社会也有多种不同翻译理论,根据语言功能进行翻译和语言目的进行翻译的多元系统论。慢慢便比较注重翻译过程中的功能问题,目的、性质问题等等。跟我们两千年来局限在文本以内的语言文字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理论相比,这些理论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认识到翻译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的行为。(摘编自严宁《对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一些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稍加了解莫言作品的人都能发现《老枪》并非莫言最优秀的作品,可见世界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还处于管中窥豹的状态。B.中国现代小说在保有本国题材的基础上逐渐吸收着异国优秀形式,但因为作品的文学价值被忽视而始终处于世界文学边缘地位。C.调查发现很少有国外的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学感兴趣,这是因为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D.与讲逻辑、重分析的他国语言明显不同,汉语追求一种语言的意境,汉语词语所表达出的优美氛围不能通过英语得以体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歌德和达姆罗什都认为中国文学作品成为世界文学一部分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中国作家还需要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才能补上所缺的课程。B.对中国文学如何融入世界文学这一问题的回答,邵璐更侧重向内的翻译传播,而严宁更侧重向外的吸收借鉴。C.严宁认为翻译人员的增加为中国文学融入世界贡献了不少力量,我们可以对汉语的翻译传播始终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D.材料二用“诗情画意的情景”“叙述式的故事”这样的类比论证,形象地写出了汉语与英语在美学上的巨大差异。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3分)()A.“莫言的作品,故意放大了几十年前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它是与社会价值主流背道而驰的,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是按西方的价值观标准。”——部分中国学者言论B.“莫言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尊重和喜爱。”——《波士顿环球报》C.“莫言的作品过于依赖神话和超自然元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质。”——《纽约书评》D.“虽然莫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但他在处理政治题材时过于谨慎,缺乏直接性。”——《伦敦书评》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在翻译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时,宇文所安将“潜人”译为“enter”(意为“进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翻译的利弊。(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鸭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展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卓,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早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以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删改)文本二: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节选自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依次描绘了冬晨谈天、寒郊草木、寒冬闲步、寒村微雨和江南冬雪五幅图画,传神描绘了江南冬景特有的景象和情致。B.作者在描写寒村微雨的冬霖景象时,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描绘了一幅富有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C.文章构思巧妙,描写江南冬景,却从北国冬天写起,此处宕开一笔,运用类比联想表现江南冬天的温和可爱、恰到好处。D.同是写景抒情散文,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意境和情感方面迥异:前者温润清朗,闲适恬淡;后者清静悲凉,并流露出深远的忧思。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B.全文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同时语调舒缓,情调悠闲,在洒脱中又不可避免地透露着一丝丝惆怅。C.“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将“酒”比作“姑娘”,“调戏”将“雪月梅”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冬雪的美丽。D.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8.文本一第七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雪景,而是引用了大量古诗文。这些诗文的顺序可否调整?为什么?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4分)9.文本二画线句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两则文本和下面的语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日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 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有删改)【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相同。D.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以万乘为诸侯的代称。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C.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D.材料二认为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登霍山驿楼①李商隐庙列前峰迥,楼开四望穷。岭鼷岚色外,陂雁夕阳中。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壶关有狂孽,速继老生②功。【注】①唐武宗会昌四年(844)秋,讨伐叛贼刘稹的战争尚未结束,诗人处丁母忧期间,往返永乐(今山西芮城)、太原途中写下此诗。②据《旧唐书·高祖本纪》,李渊起兵反隋受屯守霍邑的隋将宋老生阻击,后得一自称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相助,李渊依其言进军,斩杀宋老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登上霍山驿楼,一个“穷”字写出视野之开阔,为下文写景作铺垫。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由近及远,苍茫寥落的黄昏之景融入了诗人的家国之愁。C.颈联“弱柳”与“衰荷”对举,写出了它们在遭到霜露和秋风摧残后的衰败景象。D.全诗融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情与景交融,情感深沉,颇有韵味。16.清代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曰:“诗忌议论,憎其一发无余耳。”此诗以议论做结,全诗却依然情味丰富,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绝句《夜筝》中的“弦凝指咽声停处”一句,是从《琵意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而来。(3)梦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有人说,苏轼的才华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常人可望而不可即。苏轼刚满20岁,参加“千年科举第一榜”,就从众多才俊学子中,a。只是好景不长,他初入仕途,就碰上新党王安石变法,触怒新党,几次差点被陷于死地,众亲友力挽狂澜,才保其性命。可接下来的岁月,变得更加b。1079年,40多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入狱103天。在此之前,①,王公贵戚、贩夫走卒,无一不是他的挚交。可一朝跌落,身边问津之人,却c。等他好不容易得到释放,却因一纸诏令,再度下放黄州。面对眼前的荒芜之地,他感到无措,又很茫然,直到有一日雨后,他听到不远处的寺庙,有悠然的禅音奏响。声韵萦绕在苏轼心头,他仿佛领悟到人生之真谛:无争、无抢、自得。从此,②,并非只是孤寂荒凉之地,而是灵魂的寄托之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命的旅程千千万,我们只不过是过客,何必在意那些荣辱兴衰呢?升沉得失、聚散逢离,③,那么就不要为之伤感,越是人生艰难处,越要好好爱自己。18.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在文中①②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畴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20.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鹑鸽箱里的生活,鹑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A.还有这么久,那谁知道呢?B.那才有意思呢!C.他在吃饭呢。D.你要是想去呢,我也不反对。21.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深情地说:“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D选项中“汉语词语所表达出的优美氛围不能通过英语得以体现”表述太绝对,原文表述是“汉语翻译成英语这一过程中,汉语发生较大的改变,词语所表达的优美氛围无法在英语文学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说明有体现,但效果不是很好。)2.D(A选项中“中国作家还需要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才能补上所缺的课程”并不是歌德和达姆罗什的观点;B选项应改为“严宁更侧重向内的翻译传播,而邵璐更侧重向外的吸收借鉴”;C选项中“我们可以对汉语的翻译传播始终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于文无据。)3.B(A项,符合“中国学者在分析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时,也过于强调经济、政治、国际形势、译介出版等文学外在因素”;C项,符合“混淆了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界限”;D项,符合“过于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元素”。)4.①指出问题:中国文学并未在世界文学中占据应有的位置;②分析问题:因为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所以翻译难度很大,以致国外读者没有办法从翻译的作品中体会我国文学的优美;③解决问题:首先保证翻译我国文学的一个要求:保真,准确无误地表述;④提出倡议:翻译理论始终在发展变化,呼吁大家重视翻译工作,认真对待翻译工作。(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5.利:①讲清了基本的事理逻辑:将“潜入”译为“enter”清晰地传达了主体随着风进入夜晚的形象。②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在英语中,“enter”是一个常见、通用的词汇,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符合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弊:①丧失原诗意境美:将“潜入”简单译为“enter”可能丧失了原诗中“潜入”所带来的隐秘、灵动和轻盈的意境,以及对夜晚的一种融合和包容的内涵。②丧失原诗修辞美:英文中的“enter”并没有像“潜入”那样将雨水拟人化,无法表达出诗人对雨水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6.C(“类比联想”错误,应为衬托)7.B(“在洒脱中不可避免地又透露着一丝丝惆怅”错误,原文有“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应为“得失俱亡,死生不问”,全文没有惆怅之感。)8.①不可以,因为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组合诗文的。(1分)②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1分)巧借诗句意境,展示江南雪景的美丽,抒发了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1分)③增添了文采,烘托了意境,丰富文化意蕴,激发读者的联想。(1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2分)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中写微雨寒村冬霖景象中的悠闲,感悟到了“得失俱亡,死生不问”,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4分)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2分)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4分)【解析】此题给出能够显示主旨观点的语句,让考生结合文本和材料进行探究,是一个有较大探究空间和一定表达难度的题。考生需按照题干的各项要求,充分利用文本、材料两大块,从语句含意、文本内涵和材料作用等方面,去深入“思考”,探究“观点”,悟出道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0.CDG(句意: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忘民不可谓仁义”主谓宾结构完整,“义”后断开,选C;“仁义者”作主语,独立断开,起到强调的作用,选D;“不失人臣之礼”和“不败君臣之位”都以“仁义者”为主语,结构相同,之间断开,选G。)11.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礼”和“水”都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并不善于游泳。D.“周制以万乘为诸侯的代称”说法错误,应为“以万乘为天子的代称”。故选D。)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原文信息是“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可见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13.(1)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下”,以礼相待;“忧”,为……忧虑;“不行”,不愿出来做官。每点1分。语意1分)(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纵”,纵使;“骜”,看轻;“庸”,怎么、难道、岂。每点1分,语意1分。)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作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齐桓公见贤士的决心是不可阻止的。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恐怕就不止称王了。15.B(“由近及远”错,颔联写雾气中屹立着的山脉只现出岭脊,望去就像一只只小鼠,是从远处落笔。)16.①诗人极目远眺,夕阳下满目萧瑟景象,弱柳沾着露珠愈发沉重,衰荷向一边倒去,诗人借景抒情,慨叹自身处境艰难,仕途前景难料,此一味也;②诗人登楼远眺,想国家遭难,乱贼猖獗,百姓困苦,其关心国事,心系天下苍生的爱国之情喷薄而出,此二味也;③诗人面对国家战事,只望朝廷早日平叛,却用意婉曲,寄希望于霍山神,实是对当时执政者无能的指责,此三味也。(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诗歌赏析】诗歌背景:由太原沿汾水南下,依次将经过唐代较大的城市霍县、洪洞、临汾、汾阴;到汾水流入黄河处附近,有远古时即已著名的龙门。在霍县东南,有霍山,为太岳山的一部分,霍山之神在历史上有些名气,春秋末年,晋国权臣赵家就供奉霍山之神,在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时,赵襄子率众逃入晋阳,这时赵家的家臣原过,因跑得慢而落在后面,在途中见到一位神人,站在半空中,给他两根竹筒托交给赵襄子,赵剖竹后见朱砂写的字说“我是霍山之神,奉上帝命使你灭智伯”,后智伯果然被赵襄子捉住杀死。唐代的开国之君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时,从晋阳出发,大军沿汾水南下,首先阻拦他们的是镇守霍县的隋将宋老生,当时正是连绵阴雨,唐军粮食吃尽,形势很不利。这时来了一位白衣老者,自称是霍山神的使者,要唐军在八月雨止时向前进攻,霍山神会暗中保佑。果然八月雨止,同时粮食也运到,唐军大举进攻,击溃隋军,斩了宋老生,打开了通向长安的大门。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秋,诗人李商隐来往于永乐(今山西芮城县)和太原之间,在途中经过霍县时,曾登上霍山的驿楼(驿为古代官办旅舍,供传递公文人员及往来官吏换马、暂往等用)眺望。这时有藩镇刘稹盘踞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并举兵叛乱,唐朝廷派军讨伐,战争正在进行。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他自己此时又在丁母忧期间,在浏览楼下秋景的同时,心绪起伏难平。于是,联系霍山之神护佑唐王朝的传说,写了下面这首五律。诗歌大意:登上驿楼,可极目四望开阔的景色,霍山岳庙耸立在远处的山峰上。在遥远的云雾之中,点点峰峦好似小鼠(鼷是一种很小的老鼠),在西下夕阳斜照的池塘里,已经来了新雁。柔弱的柳枝,条条都凝结着露水。衰败的荷叶被风吹得向一面翻卷。在潞州盘踞着猖狂的叛乱者(潞州为今山西长治市,即叛乱者老巢所在地,其附近有壶关山,诗中用壶关指潞州)。希望霍山之神能再一次显灵,像开国时打败隋军,斩杀宋老生一样,保佑朝廷迅速消灭叛乱者。17.(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3)(示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每空1分) 18.a.脱颖而出b.动荡不安/风雨飘摇c.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所剩无几/寥寥可数(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情境即可。)19.①苏轼的朋友可谓遍布天下/苏轼朋友甚多②黄州对于他而言③既然无法改变(每空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0.B(原文“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这句中的“呢”,正是在自问自答中表达作者对“趣味干燥”的强调和确认。这种情感意味,正与B项相同。A项,表示反问语气;C项,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明动作正在继续;D项,用在句中表示停顿。)21.“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2分)“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2分)【详解】“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倾向于“地方……不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倾向于“秋虫……不屑”。这两种语言表达方式,蕴含了不同的意味:“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当然,对于本题的答案,考生如有其他表述,只要能从言语形式和言语意味的角度去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给分。22.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2分)②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3.【审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对“平凡”和“不平凡”关系的论述,写作时需要注重对材料的分析论述,根据材料的分析来理解材料,确定立意,构思作文。考生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谁才是“平凡的人”,“平凡”和“不平凡”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也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不平凡的贡献”出自“平凡的人”,“平凡”为什么可以造就“不平凡”?还可以从“怎么样”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平凡”和“不平凡”,如何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考生在具体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平凡与不平凡”进行具体立意,辩证看待,不能片面。题目要求考生“联系现实”,所以考生在写作时,不能一味务虚,高谈阔论,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材料和现实结合,可以先概述材料,引出话题;然后明确“平凡”“不平凡”两个概念的内在联系,辨析清楚二者的关系;然后可以阐述其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引入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可以发出呼吁,回应开头。【参考立意】①平凡铸就非凡;②人皆平凡,但向非凡而生; ③汇聚点点平凡之力,成就巍巍非凡之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