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5512
大小:69.4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9-03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高二语文期末联考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并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有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叙事性是非虚构文学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以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非虚构文学,作为近些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从目前已发表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 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为焦点,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记录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以此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对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经验和习惯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非虚构文学并没有完全还原现实的真实,它的“真实”还包含了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B、非虚构文学引起关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它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个原因是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C、非虚构作品从学理角度看,其概念并不严谨,它并没有涵盖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比如,已发表一些非虚构作品就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文体特征。D、很多作品之所以“不接地气”,是因为作家总是蛰居书斋进行想象性写作,没有通过一手的资料去了解社会,只凭借经验对现实进行习惯性处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A、近些年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非虚构写作不但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而且使人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辨析。 B、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的创作过程可以表明,部分当代作家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运用微观化的方式和现场直击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度思考。C、材料二的三、四、五段,先通过对比突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然后客观地指出其艺术性地不足,最后再次强调了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D、虽然现实调查类非虚构作品的艺术性上偏弱些,但是当代作家能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训练,那么会帮助他们的虚构性写作。3、下列选项对《包身工》真实性的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A、《包身工》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以旁观者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只客观的叙述目之所及而不凭空添加。B、《包身工》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同时也讲究形象性、抒情性,运用文学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C、全文穿插了“五卅惨案”等社会事件,将包身工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表现,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另外文中引入了大量的数据也显示了对客观事实的严谨考察。D、“非虚构”作品和报告文学能够成立的共同前提是真实性,创作者都注重在生活现场关注土地、人民和国家,重在记录个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4、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非虚构性写作”对作家的写作带来了哪些好的影响。(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催粮差赵树理催粮的差人叫崔九孩。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事派到他头上,他觉得油水少,不想去,就雇了个人。这人一到村里,闯入二先生家,不知深浅,挨了二先生一耳光。拘票也被扣下了。崔九孩只得亲自出马,先到二先生家,赔礼说好话,把票要了出来。见票上有个叫孙二则的农民,打听知道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就决定去。到了庄上一问,才知孙二则早就去世了,有个孙子叫甲午。孙甲午被找来,崔九孩二话不说,掏出小铁绳套在孙甲午的脖子上,用小铁锁“嘣”的一声锁住。甲午和刘老汉都吃了一惊。甲午老婆和女儿黑女都哭着跑来。甲午老婆向刘老汉哭道:“大伯!黑女他爹闯下什么祸了?”刘老汉道:“没有什么祸,粮缴得迟了。”甲午老婆也不懂粮缴得迟了犯什么罪,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铁锁。 崔九孩把票折好包起来,就牵住铁绳向刘老汉道:“老邻长,你在吧!我把他带走了!”又把绳一拉向甲午道:“走吧!”说着就向门外走。甲午老婆和黑女都急了,“哇”一声一齐哭出来。刘老汉总还算有点经验,便抢了几步到门外拦住道:“人我保住,要说到一点什么小意思啦,也不要紧,总要打发你喜喜欢欢地起身啦!”刘老汉又向九孩道:“老头,我保住他,你暂且把他放开吧,他是一手人,借个钱跑个路都得他亲自去。”九孩见这老汉还能说几句,要是叫他保住,他随便给弄个块儿八毛的,又把人弄个不见面,难道真能把他这保人带走?便道:“人是不能放呀!住一夜倒可以。”刘老汉道:“不放也不要紧。你也累了,到炕上顺便歇歇,咱们慢慢商量!”九孩便把甲午拴到桌腿上,躺到炕上休息。刘老汉见他躺下了便问他道:“你且躺一下,我给你看饭去!”刘老汉到了甲午家,天也累了,庄上人也都回来了,都挤在甲午家里话弄这件事。刘老汉一进去,大家都围着他问情形。刘老汉说:“不怕!他不过想吃几个线,祭送祭送就没事了。”甲午老婆问:“不知道得几个钱?”刘老汉道:“你们不要多到他跟前哭闹,只要三两个人来回跑跑路,里外商量商量,要叫他看见咱不十分着急,才能省个钱。”大家又选了两个会说话的人跟刘老汉一同去,都向刘老汉说:“大伯的见识高,这会儿全凭你啦!”九孩吃过饭,刘老汉他们背地咬着甲午的耳朵给他出了些主意。又问了他一个数目,有个青年去借了一块现洋递给刘老汉。刘老汉拿着钱向九孩道:“本来想给老头多借几个盘货,不过甲午这小家人,手头实在不宽裕,送老头这一块茶线吧!”高二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那时候,一块线可以买两斗米,数目也不算小,可是住衙门的这些人,到了山庄上,就看不起这个来了。崔九孩说:“小家人叫他省个钱吧!不用!我也不在乎这块儿八毛。带他到县里也没有多大要紧,不过多住几天。”庄稼人最怕叫他在农忙时候误几天工,不说甲午,别人也替他着急了。那个青年又跟甲午咬着耳朵说了一会儿话,又去借了两块钱,九孩还不愿意。一直熬到半夜多,钱已经借来五块了,九孩仍不接,甲午看见五块钱摆在桌上,有点眼红了,便说:“大伯!你们大家也不要作难了,借人家那么些钱我指什么还人家啦?我的事还是只苦我吧!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把钱都还了人家吧!明天我去就算了!”九孩接着道:“对!人家甲午有种!不怕事!你们大家管人家作甚?”说了又躺下自言自语道:“怕你小伙子硬笨啦?罪也是难受着啦!一进去还不是先挨一顿板子?”甲午道:“那有什么法?没钱人还不是由人家摆弄啦?” (1)刘老汉也趁势推道:“实在不行也只好由你们!”把桌子上的几块钱一收拾,捏在自己手里向那个借钱的青年一伸。青年伸手去接,刘老汉可没有立刻递给他,顺便扭头轻轻问九孩道:“老头!真不行吗?”九孩看见再要不答应,五块现洋“当啷”一声就掉在那个青年手里跑了,就赶紧改口道:“要不是看在你老邻长面子上的话,可真是不行!”刘老汉见他改了口,又把钱转递到他手里道:“要你被屈了!”九孩接住钱又笑回道:“这我可爱财了!”(2)九孩把手往衣袋里一塞,装进了大洋,掏出钥匙来,开了锁,解了铁绳,把甲午放出。第二天早上,崔九孩又到别处催粮,孙甲午到集上去粜米。(节选自赵树理《催粮差》,有删改)备注:抗战以前,还没有解放区那样统一的进税制度,征收田赋,用的还是前清的粮银制,俗话叫“完粮”,也叫“点粮”。每次开了征以后不几天,县政府就把未来完粮的户口,随便挑一些,写成一张单子,并且出一张拘人的票,把单子粘在后边,派个差人出来走一趟,俗话叫催粮。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甲午被锁住时,刘老汉说的话体现了他作为老邻长敢于担当的品格,以及他对崔九孩锁拿孙甲午真实目的的洞察。B、崔九用锁锁在普通百姓甲午的脖子上,体现出当权者视百姓如牲畜,百姓毫无尊严,之后,“甲午老婆和黑女都哭着跑来”,自然又不乏幽默趣味。C、文中刘老汉到了甲午家,一语道出崔九孩的目的,其中“祭送祭送”,本为祭祀恭送神仙鬼怪之类的,用在此处,体现出刘老汉等人对崔九孩的厌恶、痛恨。D、小说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交代了崔九孩和孙甲午的去处,而且暗示这样的情形极其普遍,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按照传统小说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模式来叙述故事的:先是交代崔九孩锁拿孙甲午,接着叙说刘老汉等人筹借钱款,最后写崔九孩拿走钱款。B、文中的甲午老婆是个没有文化的妇女,当丈夫被锁时,她不明所以,表现出“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铁锁”的憨痴神态,她与文中的乡下邻长刘老汉形象各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本文采用的是有限视角,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并且在讲述故事时采用连贯叙述、倒装叙述等多种叙事方式。D、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来推进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人物对话极富特色,例如崔九孩与刘老汉的对话充满机锋,富于动态变化,话里有话,蕴含丰富的心理活动,耐人琢磨。 8、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4分)(1)(2分)(2)(2分)9、赵树理是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本文的“乡土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10、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成祖降A榻B劳曰C先生毋D自苦E予F欲法周公G辅成王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旬九食,即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意为家境贫困,得食困难。旬,十天叫一旬。B、“复从濂卒业”中的“卒”与《屈原列传》中的“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秦、顷襄王”中的“卒”的意思不同。C、“此庄士当老其才”中的“当”与《苏武传》中的“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中的“当”意思相同。D、“诏檄皆出其手”中的“其”与《五代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的高二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后,惠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下狱。D、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诏书,激怒明成祖而被处死。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14、姚广孝曰:“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李贽:“孝孺自幼精敏绝伦,双眸炯炯,日读书积寸。为文雄迈深醇,乡人呼为小韩子”。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的例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书愤①五首(其二)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④。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张巡,唐朝将领,据说每次打战皆欲气吞逆贼,嚼齿皆碎。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之久,最终力尽城破,尽忠而死。③上林苑:汉代园林建筑。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④洛阳宫:唐东都洛阳城内宫名。在今河南洛阳市。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孤卧泽中,犹不忘为朝廷尽忠,此心天地可鉴。开篇即点出了诗人衷肠无处可诉的愤懑之情。B、颔联诗人抚今追昔,借苏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借张巡的典故写自己虽然被俘但仍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C、尾联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情却依旧炽热而强烈。D、陆游一生都在坚持北伐抗金的主张,本诗笔调雄健深沉,充满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特点。16、本诗前两联情感激昂,尾联则慷慨悲壮。有人认为,颈联的描写不符合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用秦国前盛后衰进行对比,“”一句表明秦国统治八州征服六国,“”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2)在《屈原列传》中,“”一句用蝉作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3)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将士是古诗中常见的艺术形象。如《燕歌行》中,身处绝境的士兵想的不是个人安危,“,”是他们视死如归精神的绝佳写照。(4)古诗文中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美妙动人的音乐,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家激励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己任,_____①____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于是,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_____②____,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____③_____。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超然物外的宣告。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C、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D、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B、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C、这种超脱不是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D、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高二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有删改)2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3分)A、比喻 比拟 设问B、比拟 夸张 反问C、夸张拟人 排比D、比喻 排比 设问2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B、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C、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D、“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院子里很干净也很凉爽”,与原文句式相比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研习课上,老师说,未经思考的历史没有价值。同学们热烈讨论历史的作用:有人说应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传承文化;有人说应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或者放下曾今的荣光,轻装上阵,重新开始。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对上述讨论,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期末联考高中二年语文试卷评分细则1.B2.A3.D4.引用论证,引用韦勒克论述,指出对物理意义的真实的反对,增强了论证说服力。对比论证,将物理意义的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对比,引出了非虚构文学的核心。举例论证,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例,论证文学真实的特点。(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5.①(创作模式)非虚构写作从习惯上改变了传统写作的模式,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创作更接“地气”。②(创作意愿和创作过程)创作者的主观意愿更明确,问题意识更强烈,其创作过程更显理性。③(创作关注内容)作家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对重要问题深入思考。(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6分,直接照抄原文只能给3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B.“一个是因为它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个原因是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理解有误,与原文“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说法不符。引起关注的原因主要是“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句子逻辑关系分析的能力。 A.“非虚构写作不但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而且使人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辨析”理解有误,原文“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可知,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选项是递进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D.“重在记录个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分析有误,原文“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可知,报告文学“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非虚构”作品强调创作主体带着主观介入的姿态对事件本身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论证方法,并在文中辨别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运用了引用论证。“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运用了对比论证,引出了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并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例,论证文学真实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二共有五个文段,全文围绕“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之话题展开论述。文章第一段“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文章第二段分析指出“‘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文章三段,指出非虚构写作的现实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文章四段,“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从创作模式的改变,创作意愿和创作过程的改变,创作关注内容的改变三个角度去归纳概括。 6.B 解析:“甲午老婆和黑女都哭着跑来”,这一情节体现了甲午老婆和女儿对他的担心,而非幽默趣味。7.C解析:“有限视角”、“倒叙”两处出错。文本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读者能够纵观事件全貌,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采用的是连贯叙述,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行文。8.(1)通过对刘老汉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活化出一个机智老道、深谙崔九孩利欲熏心心理的乡下邻长形象。(2)“塞”“装”“掏”“开”“解”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体现了崔九孩动作的熟练,说明崔九孩经常做这个工作;刻画出崔九孩鱼肉乡里、敲诈勒索农民的丑恶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崔九孩这类人的鄙视、憎恶和批判。【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描写的对象分别是“刘老汉”和“崔九孩”,需抓住细节描写品析其语言效果及人物形象。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展开,只要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合理,即可酌情给分。9.①环境具有乡土特色。小说的催粮故事发生在南乡红沙岭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普通农村,庄上民风淳朴,邻里乡亲间也是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②故事具有乡土特色。小说讲述的是以崔九孩为代表的旧社会收税人和南乡农民的刘老汉、甲午之间展开了看似友好,实则暗含机锋的较量的催粮故事,而催粮故事是发生在当时农村的普遍现象。而且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就像民间故事或者是说书人讲故事。③人物富有乡土特色。小说从人物刻画的角度体现浓郁的风俗人情,无论是崔九孩、刘老汉还是甲午老婆,说话、做事都具有乡民特征,人物语言也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④语言富有乡土特色。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高度个性化、口语化,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生活气息浓郁。具体的呈现是新鲜活泼的方言,质朴简洁的口语,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的使用。比如用“犯下什么祸”“祭送祭送”等。⑤主题属于乡土小说范畴。小说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通过崔九孩催粮的故事来表现乡间的世态人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BCE(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11.C(“复从濂卒业”中的“卒”的意思为“完成”“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秦、顷襄王”中的“卒”的意思为“终于”;“此庄士当老其才”中的“当”的意思为“应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中的“当”意思为“判处”;“诏檄皆出其手”中的“其”为“他的”,《五代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的意思为表祈使语气“一定”) 12.B(由文中“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可见并未得到明太祖的重用)13.(1)事情到这个地步了,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及”,牵连;“见犯”,“被侮辱”;“负”,“对不起”)(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力”,竭力;“济”,成功;“死”,为……而死。)14.文学才能:①总管负责《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的编纂;②燕兵作乱,朝廷的讨伐文书和檄文均出自方孝孺之手;③成祖发兵时,姚广孝劝说他不要杀害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侧面表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参考译文: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的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座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藏着宣谕诏命不敢拿出来,燕王没有接受诏书。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15.B解析:“用张巡的典故写自己虽然被俘但仍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错,诗人没有被俘,借张巡的典故主要表现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16.不同意。①颈联融情于景,想象虚写春雨中长满杂草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实际上暗写南宋国势衰微。景中寄托了诗人对南宋国势衰微的感伤和对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之情。与其“悲愤”之情相符。(3分)②颈联由抒情转到写景,起到舒缓节奏的作用,有助于舒缓之前激昂的情感,以利于尾联悲壮之情自然地抒发出来。(3分)(一点3分。两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同意。①颈联由抒情转到写景,突然插入萧瑟凄凉的景物描写,和前面两联诗人或直接或间接抒发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诚之情,不协调。(3分)②上林苑和洛阳宫,分别是汉朝和唐朝的建筑,充满了历史的沧桑破败之感,与尾联诗人壮心不老,即使死后也要作鬼中的强者,继续和敌人搏斗的慷慨悲壮之情也不协调。(3分)(一点3分。两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7.(1)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蝉蜕于浊秽(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4)示例一: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示例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示例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个空格一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最后一题,《李凭箜篌引》中还有很多句子都是侧面描写,其他古诗文中还有不同答案的,言之有理均可得分。)18.①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在所不辞②饱经风霜、命途多舛、风波迭起③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意思符合即可)19.D 【解析】D项,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宦海经历和心态的变化”,下句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只有D项“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照应前文,“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照应下一句“中国古代文人”。D项与上下文衔接的最紧密。20.A【解析】画波浪线句子中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可改为“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或“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二是语序不当,“带来的”作定语,修饰“束缚”,故应将“社会秩序”和“带来的”交换位置。只有A项全部改正了错误。2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等句子都是比喻;“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则是比拟;“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是设问。故选A,22.C【解析】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23.答案:①原文短句突出强调的点出了院子处于月色的笼罩下,写出院子环境的美好。(1分)②原文连续两个“得很”写出院子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1分)③原文句式短促,富有节奏感,更具有口语化特点,表现力更强。(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先以“月亮升起来"点明时间,其实也点出了院子处于月色的笼罩下,也是一处环境描写,再写女人劳动的“院子”,连续两个“得很”,既写出院子环境的美好,又反映院子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且句式短促,更有表现力。改后的句子“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把环境变成单纯的时间表述,失去了月色笼罩的美;“很干净也很凉爽”,不像原句那样把副词置后,没有强调作用,同时把原本几个短句改成长句,缺乏了语言表现力。24.试题解析:本试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与价值,历史的意思是“已经过去的事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是记载在史书上的事情,是人类已经选择并记录下来的事情。在外延上可以指向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历史著作,诸子百家思想,科学文化发展历史,指向近代历史,革命历史,也包括外国的历史,全球的通史等。另外,学生从“家庭、个人”的角度谈自己的历史,也是符合题意的。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是苏格拉底的名言,他要求人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明确其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老师”模范名言句式,认为历史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对个人有价值。这个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价值,思考历史应该怎样记取,怎样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鉴往知来;或者发现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放下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放下曾经的光荣历史,重新开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切,乃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就要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同样的热情来解决它。立意参考:1、铭记历史,鉴往知来。2、甩掉包袱,奋勇前行。3、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促进文明交流发展。评分细则:满分60分,以45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1.一类文:60—52(15%)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②文体特征鲜明,论述说理深入,逻辑严密;③语言流畅,有文采。2.二类文:51—45(45%)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能基本辨明关系型话题;③语言通顺。3.三类文:44—38(30%)①只体现单层立意;②中心松散,内容单薄;③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④病句较多。4.四类文:37—30(包括五类文10%)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5.五类文:29—0,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需要注意的问题:1.缺少题目扣2分。2.错别字1字1分,不累计,上限3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3.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以下。4.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