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考试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B.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C.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4分)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才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大撤退(节选)赵大年 过了怀远,便是德胜。章校长感叹了一番,话说得相当多。大家心里都萌生了一种预感、直觉——可谁也说不出这是个什么征兆。或者,是他预感到一种什么“大限”将要来临了呢?您听,章校长又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德胜这个地名,让我想起了北京的德胜门。都是以德取胜的意思。怀远这个地名也是如此,它的涵义跟北京的怀柔、湘西的怀化,大致相同。立言老弟,你想想看,皇帝的怀柔政策,施行到这南疆边陲,自然就是怀远了;怀而化之,自然就是怀化了……可惜呀,光把这些好听的地名挂在嘴上,而不富国强兵,还是得不到天下太平啊!”章校长的这一番高论,学生们听不懂,却受到了几位教员的重视。他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一时又理不出个头绪来。只听周立言在说:“校长真有学问,地理课如此讲法,我自愧不如呀!”刘菊淡摇头:“校长讲的不是地理课。”“那是什么呢?”周立言反问道。“我心里明白,可是说不出来。”刘菊淡还是摇头。其实,章树人是在一种特殊心理支配下发议论的。作为难民,一个极端爱国的难民,那种“过一站少一站”的感觉不断袭来,无法摆脱。中国的文化人,原本就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意识,当此国破家亡之际,就更加强烈了。几位教员何尝没有这种感情哩!谁都知道,这条未完工的黔桂铁路已经走完了一多半,能够大家在一起乘坐火车逃难的日子不多了……过了都街,来到了小站东江。“毛虫火车”又要过铁桥了。这里是重镇河池的前哨,也是进入云贵高原的门户。可是,一桩并非偶然的大惨案在这里突然发生了!以致周立言老师的“难民地理”在这里讲授了最后一课,“扶轮中学”也就真正面临着解散的命运了。“发源于九万大山的大环江,在这里纳入龙江。眼前的黔桂铁路和公路,正夹在九万大山以南、都阳山脉以北的龙江河谷里。再往前走,就是龙江的西端——它的上游就是云贵高原的打狗河了。”某种心灵感应可能是存在的。周立言老师讲到打狗河的时候,从来不大说话的十四岁的女孩子李思穗,提出了一个问题:“打狗河,这名字好难听呵!咱们不要到打狗河去……我家住在珠江边上,珠江,多么美呀!我要回家!我不去打狗河……”说着,放声痛哭起来。这一哭可不得了,惹得来自松花江畔的哈玉,黄河南岸的许济和郑周,永定河边的余思燕,黄浦江边的艾沪,滹沱河边的石家壮,湘江桔子洲的何思湘,也都纷纷落泪,泣不成声。甚至呼喊着自己的母亲河,都说不去打狗河。周老师的地理课也就讲不成了。 不是迷信,孩子们往往会有一种预感,比成年人还敏锐的预感——他们必定是感觉到了什么事情即将发生,否则为什么八个孤儿突然同时痛哭起来?教师们大多悚然,劝说不得。章校长不能眼看着这节地理课以哭声作为结尾。他拉过李思穗来,给她擦掉眼泪,自己心里也是戚然。“思穗,珠江当然好哇。我的老家也在珠江三角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珠江,按长度它是我国第五大河,按流量却是第一!她为什么有这样丰富的水源呢?就因为她的支流特别多。打狗河虽然小,名字也不好听,可它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呀!你看,我给你画个图吧:珠江源出云南省的沾盖县,上游叫南盘江;流到黔桂边境,汇合了北盘江之后叫红水河;流到石龙,汇合了柳江之后叫黔江;流到桂平,汇合了郁江之后叫浔江;流到梧州,汇合了桂江之后叫西江;西江就是珠江的干流了,在广东境内,又汇合了北江、东江,最后流到你的家乡,她才叫珠江啊。思穗,你想想看,如果没有这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支流,那浩浩荡荡的珠江水又从哪里来呢?……不可分!同学们,我们的国土江山一寸也不可分啊!”章校长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可是谁也没料到,这竟然是大家最后一次听章校长讲课了……原来是五节难民车厢脱了钩,发生了无法制止的溜车——它从坡度很大的黔桂铁路上溜下来,越溜越快,风驰电掣,像个巨大的扫帚星一样从云贵高原上反扑下来!为何像个扫帚星呢?瞧吧,年轻的难民从车上纷纷往下跳,箱笼包箧也纷纷往下扔,活像扫帚星的花尾巴!车站员工急急忙忙扛来枕木横在铁轨上,也统统被它的钢轮切断!未敢跳车的难民们惊绝惨叫,裂人肺腑的救命声随着扫帚星的狂飚呼啸而过,一泻数十里……结果在河池附近与一列上行的难民火车迎头相撞!巨大的惨案发生了!上行的“毛虫火车”真的像一条毛毛虫,腰脊肚皮一下子拱到半天高,震落了浑身蚂蚁,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然后是火车脱轨,几十节车厢从半天空訇然殒落,东滚西翻,横滚竖翻,驴滚马翻……然后是地震山摇,鸟飞鱼跳,闷闷地响起一阵磨子雷……再然后呢?难民死伤三千,血沃水田,黄禾红浆。“毛虫”堵塞了大铁桥……另一列挂着“扶轮中学”的“毛虫火车”紧跟在后面,哈,短时期内就休想过桥啦! “校长,咱们下车步行吧!”周立言急切地说:“就算学生们走得慢,一天二十里,有个把月也走到啦。要是在这儿死等,那就是等死!不冻死也得饿死。也许日本兵很快就要追上咱们啦……”唉,对于这些,章校长心里何尝不明白!然而,他目光呆滞,嘴唇紧闭,一声不响,像座石雕,坐在闷罐车厢里纹丝不动。师生们全都眼巴巴地望着校长,等待着他的决断……他在想什么?舍不下这十万册图书啊!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校长对“德胜”“怀柔”“怀化”的解说不仅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表明了他对局势动荡的痛心感慨,符合他逃难学者的身份。B.相比周立言,刘菊淡更能理解章校长一番话的情感和深意,她心里明白,可却“说不出来”,不是真的说不出,而是不想说出来惹得章校长伤心。C.章校长对于珠江流域的阐述貌似冗长,却清楚地告诉了李思穗珠江和打狗河之间的渊源,不仅安抚了孩子们的心,也表明了江山一寸不可分的信念。D.惨案发生,使扶轮中学的师生陷入了不可知的命运中,然而身为主心骨的章校长却在生命和图书之间犯难,体现出知识分子保存祖国传统文化的气节和品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善设悬念,章校长的反常,不断提及的“预感”渲染了不祥的氛围,如同阴云笼罩着读者的心,也为后文惨案的发生做了铺垫。B.文中用铺陈的手法叙述八个孤儿来自不同的地方,使小说内容得到拓展;此处以小见大,凸显了战乱波及的范围之广,民不聊生的现实。C.将五节脱钩溜车的难民车厢比作“扫帚星”,不仅暗示了灾祸将造成惨烈损失,也形象地展现了脱轨时难民和箱笼纷纷掉落的形态。D.大撤退既指扶轮师生抗战时成为难民,撤退湘桂的事实,也指章校长为保存10万册图书而采取的隐忍做法。题目既具双关义又有象征性。8.文中描写大惨案,却写道“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著名地理学家托马斯莫尔曾说: “地理学是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的学科。”请结合本文,谈谈章校长和周老师的地理课是如何体现这一学科理念的。(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注】①武安君,古代封号名,这里指苏秦,苏秦说服六国合纵之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即为此义。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4分)(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4分)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根据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三)王安石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鹰隼②奋飞凰羽短,骐驎③埋没马群空。中郎④旧业无儿付,康子⑤高才有妇同。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注】①王逢原:王安石的连襟和好友,英年早逝。②鹰隼(sǔn):泛指凶恶的鸟。③骐驎(qílín):良马名,“每一日走千里”(《商君书·画策》)。④中郎:汉末蔡邕曾任中郎将,博学多才却无子嗣。王逢原亦无子。⑤康子:战国时齐隐士黔娄,其妻贤慧,共守贫困。王逢原妻亦颇贤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对王逢原怀有极大的期待,不想英才陨落,期待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B.诗歌巧用典故,“无儿付”与“有妇同”对比,突出了王逢原逝世之后的悲凉。C.诗歌以景作结,诗人想象王逢原墓上之景,意境悲凉,情感上回扣诗题之“思”。D.全诗熔景、事、情于一炉,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意蕴丰富,真挚感人。16.王安石在《寄王逢原》一诗中说:“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请据此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本诗颔联“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驎埋没马群空”情感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在《屈原列传》中,“”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相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2)《过秦论》中表现陈涉家中贫穷的句子是“”;写秦国统领天下,使六国前来朝拜的句子是“”。(3)诗词中常有“明月”这一意象,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都寄托了深沉的相思之情。(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两句表明庄宗解决了仇敌,大仇得报。四、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4小题,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19题。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一段果子的历史。看到梨枣,人们便有①“一叶知秋”之感,而天气是热的,一早一晚却是相当的凉爽,还可以做事。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不会受到暑气的侵袭。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②“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地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愿意洒脱一点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滩或高亮桥的西边,在河边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钓。听戏是好时候,天越热,戏越好;名角儿们都唱双出。夜戏散台差不多已是深夜,凉风儿,从那槐花与荷塘吹过来的凉风儿,会使人精神振起,于是便哼着《四郎探母》什么的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天气是热的,而人们可以躲开它!在家里,在公园里,在城外,都可以躲开它。假若愿远走几步,还可以到西山卧佛寺、碧云寺与静宜园去住几天。18.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的“会”,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祝福》)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故都的秋》)C.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雷雨》)D.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9.引号在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语言符号,可以为作品增强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音律和谐、①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诵,其中蕴藏的中国智慧也在②地滋润着一代代中国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节气的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农业生产③ ,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当下,虽然很多节气已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多数人或许已经离农耕很远,但“二十四节气”却如润物无声的春雨,仍然浸润着百姓的生活,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走进“二十四节气”,向祖先学习,跟随节气生活,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体验中华民族独有的乐趣与美好,或可让寻常生活更加有趣,让有限的生命历程体验更加丰盈。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6分)五、写作(60分)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习题训练后常常会提供参考答案。这些参考答案能帮助我们检查解题步骤,规范后续作业;也能给予我们启发,提供新的解题思路。面对生活中各种“题目”,小到个人的选择如文理分科、就业方向等,大到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决策,我们也总在寻找已有的“答案”作为参考。而到最后,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已不需要参考答案,我们自己就是答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2024.01123671011121518CBDBDBDGDABD1.C(C.“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错,原文表述是“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可见,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是受苏联文化和文学传统影响。)2.B (B.“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错,从原文“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当代作家都已抛弃西方作家开始文化寻根。)3.D(A.谈国外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B.谈不要“似我”“学我”“随人”,要“自成一家”,即创新,不是谈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C.谈不要“随人”,要“自成一家”,即创新,不是谈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D.谈有足够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材料一要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要有文化自信的思想一致,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4.(4分)①选入的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②选入的古诗文,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③将大量的古诗文选入教材,更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④将大量的古诗文选入教材,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解析】从材料一“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可知,课本中选入的大量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从材料一“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可知,课本中选入大量古诗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让学生也接受古典文学的积极影响。5.(6分)①要有文化自信,创作心理上认同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及力量;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③注重创新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每点2分,3点6分)【解析】由“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必须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由“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须自觉产生对自身母语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由“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由“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作家要从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文学资源。6.B(“不是真的说不出,而是不想说出来惹得章校长伤心”错,原文“‘我心里明白,可是说不出来。’刘菊淡还是摇头”,可见刘菊淡不是不想说,而是真的说不出来。)7.D(“也指章校长为保存10万册图书而采取的隐忍做法”错,“大撤退”指的为了保命不得不舍掉十万册图书。)8.(6分)①用“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与惨案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惨案的描写越好看越浪漫,越使人感受到战乱年代人命如草芥;②“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带有反语意味,是在面对惨案无可奈何时的愤激之语,寄寓作者对惨案的巨大悲痛之情。(每点3分)【解析】①此处描写的是“惨案”的场景,“上行的‘毛虫火车’真的像一条毛毛虫,腰脊肚皮一下子拱到半天高,震落了浑身蚂蚁”,这所谓的“蚂蚁”指的是从拱到半天高的火车上掉落的人和东西,却用了“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这样美好浪漫的描述,这样写与惨案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惨案的描写越是浪漫,越使人感受到战乱年代人命如草芥;②“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带有反语意味,是在面对惨案无可奈何时的愤激之语,寄寓作者对惨案的巨大悲痛之情。9.(6分)①了解过去的文化,总结历史的教训。从地名分析国家落后的原因;②分析当下局势,了解自身所处环境;③给孩子们授课,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每点2分) 【解析】①“过去”“现在”在文章中指章校长说的“德胜这个地名,让我想起了北京的德胜门。都是以德取胜的意思。怀远这个地名也是如此,它的涵义跟北京的怀柔、湘西的怀化,大致相同。立言老弟,你想想看,皇帝的怀柔政策,施行到这南疆边陲,自然就是怀远了;怀而化之,自然就是怀化了……可惜呀,光把这些好听的地名挂在嘴上,而不富国强兵,还是得不到天下太平啊!”。此处借助地名了解过去的文化,总结历史的教训,从地名分析国家落后的原因。也由过去联系现实,突出“不富国强兵,还是得不到天下太平”分析当下局势,了解自身所处环境。②“现在”也指周老师说的“发源于九万大山的大环江,在这里纳入龙江。眼前的黔桂铁路和公路,正夹在九万大山以南、都阳山脉以北的龙江河谷里。再往前走,就是龙江的西端——它的上游就是云贵高原的打狗河了”,分析当下局势,了解自身所处环境。③“未来”指的是章校长给孩子们授课“珠江,按长走它是我国第五大河,按流量却是第一!她为什么有这样丰富的水源呢?就因为她的支流特别多。打狗河虽然小,名字也不好听,可它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呀!……思穗,你想想看,如果没有这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支流,那浩浩荡荡的珠江水又从哪里来呢?……不可分!同学们,我们的国土江山一寸也不可分啊!”。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心。10.BDG(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11.D(A.正确。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D.错误。两处“所以”意思不同。句意:用来自我完善/推究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12.A(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13.(1)(4分)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相毙”,相互杀伤;“制”,牵制;“犯寇”,受敌人侵犯。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2)(4分)他的作品描写的是寻常的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指”,同“旨”,意旨;“举”,列举;“见”,同“现”,表现、表达。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14.(3分) 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1点2分,答出2点即可。)【解析】①根据“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根据“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根据“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呼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燕文侯曰:“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 材料二: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15.B(“对比”错误。“无儿付”表达对友人才华无人传续的惋惜,“有妇同”侧面表现友人的德行,一怜惜一欣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对比关系。)16.(6分)①诗人对王逢原才华的赞美。将王逢原比为“凤凰”“骐驎”,可见他是“奇材”。②诗人对奸邪小人横行的愤懑。诗人将奸邪小人比作“鹰隼”,认为他们是“异端”,“鹰隼奋飞”描摹了奸邪小人得意横行的状态。③诗人对王逢原英年早逝的惋惜。用“凰羽短”“骐驎埋没马群空”喻指英才陨落。④诗人为失去可以辅佐自己的战友而感悲痛。王逢原是如同“凤凰”“骐驎”般的“奇材”,可惜“羽短”“埋没”,英年早逝,诗人痛失能够辅助自己力排异端邪说的人。(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 《寄王逢原》中“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二句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王逢原是“奇材”,可以辅助自己力排“异端”,王逢原去世之后,就无人可以辅助自己了。而在本诗的颔联中,作者认为“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驎埋没马群空”,此处说鹰隼能够展翅高飞,而凤凰却无法飞翔;骐驎得不到赏识而野马却受到重用。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真正人才得不到重用,奸邪小人得意横行的现象的愤慨之情。而诗中将王逢原比为“凤凰”“骐驎”,正与“忆见夫子真奇材”中的“奇材”相呼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逢原才华的赞美之情。“力排异端谁助我”中,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王逢原这为有才华而又与自己有着相同政治倾向的好友的惋惜之情,本诗中“凰羽短”“骐驎埋没马群空”即喻指英才陨落,暗示王逢原去世后无人辅助自己。17.(8分)(1)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序八州而朝同列(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18.D(文中加点的“会”的意思是“擅长”。A.一会儿时间;B.必然,,一定;C.可能;D.擅长。)19.(4分)第①处:①引号表示引用,彰显文章底蕴(或引号表示着重强调,突出重点);②突出梨枣给人们带来的由夏入秋的细微感触。第②处: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增强文章趣味性;②突出容易被大众广泛接受的纳凉方式。(选一处即可。指出引号作用2分,阐述具体内涵2分,共4分)【解析】第①处,“一叶知秋”直接引用成语(典故),引号表示引用,引用成语(典故)彰显文章底蕴。“一叶知秋”的意思是:通过一个小细节可以推断出整体的情况。(或引号表示着重强调,突出强调天气的细微变化);“看到梨枣,人们便有‘一叶知秋’之感”,突出梨枣给人们带来的由夏入秋的细微感触;第②处:“通俗”在这里是“普遍”的意思,而不是“浅显易懂”的意思。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增强文章趣味性,“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地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这些都是普遍的纳凉方式,突出容易被大众广泛接受的纳凉方式。20.(3分)①朗朗上口 ②潜移默化 ③息息相关【解析】①根据语境“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诵”可知是评价歌曲的“音律和谐”,顺口,可填“朗朗上口”。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②根据语境“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节气的文化内涵”可知是二十四节气歌中蕴藏的中国智慧让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影响,可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③根据语境“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可知二十四节气歌与农业关系密切,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21.(6分) ①比喻的构成:本体——二十四节气;喻体——润物无声的春雨;比喻词——如。(也可表述为将……比作……。)②表达效果:将二十四节气比作润物无声的春雨,表现了二十四节气在百姓生活及滋养人们精神方面的重要性;生动形象,使说理通俗易懂。【解析】①比喻的构成需要找出比喻的本体、喻体、比喻词。“‘二十四节气’却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是比喻句,本体是“二十四节气”;喻体是“润物无声的春雨”;比喻词“如”。②比喻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二十四节气’却如润物无声的春雨”将二十四节气比作润物无声的春雨,生动形象表现了二十四节气在“浸润着百姓的生活,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在百姓生活及滋养人们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使说理通俗易懂。22.作文题解析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描述了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即习题后面的答案以及这些答案的功用。第二段在第一段材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引申到更广阔的天地,从学习的题目引申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各种“题目”,如个体的人生选择问题、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等,从个体到社会,从有限走向无限。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答案。材料中体现了答案的“标准”“模板”“参考”三种作用的层次性:有的人只将答案作为检查解题对错的标准,其所见只是眼前的问题、固定的问题;有的人将答案的功用发挥得更大,不仅着眼于检查解题,还能触类旁通,用来规范后续的作业;也有的人能立足当下,又能超越当下,将习题答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仅用于解答习题,还能从中启发新思路,获得新认知,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知新”。材料中列举了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切身问题开始思考,然后将个人的发展问题引申到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已有答案的作用,此处的已有答案可以是成功的经验、措施,正确的理念等。最后,材料还概括地把第一段所描述的答案功用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让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然后从实际出发,告诉学生生活的真相——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答案。意在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从既有的答案中领悟新的思路,从求索答案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参考他人提供的答案中做到反求诸己。主要思考的方向有:第一,面对已有的“答案”,我们要认识其标准、模板与参考等不同层次的功用,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力;第二,面对已有的“答案”,我们要发挥其标准、模板与参考等不同层次功用,从学习中训练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面对已有“答案”,我们要重点发挥其参考作用,从中获得“反求诸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并从解决个人发展问题中学会解决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问题。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已有的“答案”是什么,然后指出这个“答案”对于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分析如何运用这个“答案”。立意:1.参考“答案”,检视自我,启发思想。2.活用“答案”,形成自己的独有“答案”,指导实践。3.参考已有“答案”,助力国家民族的发展。例文:参他人之经验,书自我之答案“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在大势如砥、大道如潮的时代中,有太多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参考答案。然俯颔深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戏剧,主角由自己担任,答案由自己书写,所以青春的我们,当执如椽之笔,不做莽撞行走客,去书写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择参考答案之优,扬其长,让自我答案有如棠棣之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在《六国论》中之言振聋发聩。的确,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让自己的答案更为完整。君不见,唐太宗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之信条,乐于借鉴臣子谏言,使得大唐河清海晏,昌和盛世;君不见,李大钊、陈独秀借鉴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共和之帆航起新中国之船;君不见,邓小平择世界开放之优,让1979年的春天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参考答案亦有其可取之处,方能使之如明月之清辉洒向自己的答案,从此我们的答案就有暗香浮动。避参考答案之劣,舍其短,使自我答案有如桃李之芬。米兰·昆德拉之言发人深省:“盲从是通往地狱的毒药。”诚哉斯言,若人们陷入参考答案之怪圈难以自拔,终落得迷失自我,万劫不复。我感慨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品质,他没有一味盲从国外潜艇技术,避其短,终让中国深海事业蒸蒸日上;我钦佩于高伯龙在激光陀螺领域书写的答案,遇见最绚烂的火树银花。“大多数人如落叶踉跄着归于尘土,只有极少数人能坚守内心的一片纯净。”所以青年们当免于参考答案之牢笼,不囿于陈规旧法,去开创人生之答案。谱自我答案之曲,求其精,令自我答案有如璀璨之星。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的豪言壮语如雷贯耳。墨守前人答案的心自然不该被诟病,但值得尊敬的仍应是能谱写出独特答案的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青蒿素之答案是屠呦呦对疟疾的回答。“彼其之子,美如英才。”杂交水稻的答案是袁隆平对饥饿的回答。青年们,你们的回答呢?“热忱倾江海,丹心入天地。”择参考答案之优,避参考答案之劣,以此为两种最锐利的武器,在人生的战争中打最漂亮的仗,书写属于自我最完美的容案,劈波斩浪地勇毅前行吧!乘舟寻“灯塔”为舵,劈波斩浪以“己”为帆人生到处知何似?莫若如在浩瀚大海中航船,在迷惑不解、迷失方向时,寻“灯塔”以掌舵,但大浪袭来,叫嚣着惊涛拍岸前,唯有以“己”为帆,方可劈波破浪,立于潮头。乘舟寻“灯塔”为舵,以凝聚万千智慧的标准为参考,指明茫茫前行路!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先人的经验,存在着参考。习题训练后必然也有答案,否则,我们便不能及时纠正错误,以后便会一错再错。分科选择、专业填报中,我们也会参考父母的建议,以他们的经验指导向前。揆诸当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作为执政标准,而我们人民群众也在中共的指导领导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已有的答案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方向,诚如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提出后,完善科学社会主义,让科学共产主义的光芒熠熠生辉。当今时代,青年一辈也应在前人的指导下,寻“灯塔”为舵,直下看山河。劈波斩浪以“己”帆,破“己”作海,敢于以“己”为标准,走特立独行路。在大浪袭来之际,灯塔也会丧失光辉。在很多时候,除了以他人为目标模板以外,更应以“己”为帆,将自己作为标准答案。揽过山川,抚尽繁华,君可见,钱伟长以文史满分考入清华,原可以按照往昔历史大家的标准,踏上学文之路,却在“九一八”一声刺耳的枪响后弃文从理,兴实业以救国;揆诸当下,缀下繁花,君可见,“蓝天的女儿”秦桂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顽强毅力,成为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以果敢翱翔天际,以热血写意蓝天;“闪光少女”胡月,意外失去一条腿,安上假肢的她没有以周围人“劝诫不要出门,而挡住假肢”的标准模板,大胆自信展露在残奥会上,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书写人生的标准答案……以“己”为帆,方能在困厄中突围,若是固守陈规,终会落得“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下场。既然矣,在别人经验指导下,我们在迷茫时刻,当然要寻“灯塔”为舵,不断纠错;但在经验模板标准失效时,我们更要大胆破例,以“己”为帆,相信自己就是标准答案。“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人生何处知何似?我言,乘舟寻“灯塔”为舵,劈波斩浪以“己”帆,终会“轻舟已过万重山”。坚定立场信念,做好时代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题目”。小到人生道路,大到国家民族发展道路,我们都要对这些“题目”进行回答。私以为,只有坚定理想信念,走好自己的路,才能做好时代答卷。于个人,不拘于固定发展标准,结合实际,坚定理想信念,方可活出青春独特风采。习题,会有参考答案,可作标准,可参考,但不宜照搬。正如习题的答案不一定完美无缺,用一个标准规划每个答案,怎有奇思妙想,何来妙笔生花。只有破除对固定“答案”的迷信,才能应对更加复杂人生的“习题”。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发展之路也应因时制宜,随人而动。作为当代青年人,不应被常规所束缚,应结合实际,坚定自己理想信念,大胆逐梦。君不见,邹子龙放弃城市优渥待遇,主动回乡创业,只为乡亲们吃上放心菜;君不见,钟芳蓉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大考古专业,只为探寻古文明景致。他们不盲目追随他人发展之路,而以坚定理想信念,做出对自身人生道路的回答。可见,坚定自我往往能冲破常规,启发全新的发展思路。于国家,不受限于“零和博弈”的标准,立足国情,坚定理想信念,绽放大国瞩目光彩。当今世界,有些国家秉“弱肉强食”之丛林法则,奉行单边主义,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正如“吹灭别人的灯,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走得更远”,何不摒弃损人以利己的发展之路之“固定标准”,走“命运与共,共谋互赢”的发展之路?放眼中国,缘“天下大同”之理想信念,我国奉行多边合作外交原则,一带一路,共促世界“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之繁荣;缘“风雨同舟”之理想信念,疫情肆虐,中国积极向世界抗疫提供中国方案,谱“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之美话。中国坚守和平发展之理想信念,积极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在促进世界发展中,也发展自身,彰显大国气度与风采。因此,作为当代中学生,更应从他人智慧、本国发展中汲取营养,结合自身情况,创造条件,以坚定理想信念之姿,在青春的考场上挥洒才华,做出自己的回答。“标准”不代表模仿,不加思考,盲目模仿,如同胶柱鼓瑟;借鉴参考,结合实际,方可创造辉煌。如零零后刘让,自制火箭发射升空,终圆航天之梦;如江梦南付出卓绝努力,学会听说,终考取清华博士,为人生开创新道。可见,唯坚定理想信念,借鉴参考,走出自己的道路,那么成功,虽穷山聚海,亦不可限也。我欲穿花寻路,直至白云深处,浩气斩红泥。在祖国现代化的赶考路上,风正好扬帆,奋斗正当时,愿吾辈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坚守理想信念,坚定走自己的路,做好对时代最好的回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