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ID:83624789

大小:1.30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定远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宇宙是浩瀚无边的,需要我们努力去认识它、探索它。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①所示天体系统是()A.河外星系B.总星系C.银河系D.太阳系2.此图可以说明()A.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天体B.地球是生命存在的少数天体之一C.宇宙形状为圆盘状D.天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吸引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图中,按照天体系统的级别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信息进行判断,③天体系统的范围为200亿光年,为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应为总星系;①为总星系的构成部分为银河系或者为河外星系,同时又包含②和④两级天体系统,据此判断①为银河系,C正确;②为银河系的构成部分,根据图中的逻辑关系,应为太阳系,④为地月系。综上本题选择C。【2题详解】据图可知,该图中主要体现的是天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吸引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构成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D正确;而地球存在生命的特殊性并没有通过该图体现,AB错误;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因此目前宇宙没有具体的形状,C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错误,综上本题选择D。【3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信息进行判断,③天体系统的范围为200亿光年,为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应为总星系;①为总星系的构成部分为银河系或者为河外星系,同时又包含②和④两级天体系统,据此判断①为银河系,C正确;为银河系的构成部分,根据图中的逻辑关系,应为太阳系,为地月系④。结合所学知识,④为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较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②太阳系,比太阳系再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最高-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综上由高到低依次③①②④,故选B。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某研究员表示:目前我们处在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2019—2023年),太阳活动日益频繁,预计2025年7月达到极大期,然后逐渐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地球上降水增多B.大同地区极光现象增多C.有线电话中断增多D.卫星通信故障增多5.科学家推测由于太阳活动的变化,2030年后地球将迎来小冰河期,这主要是因为()A.温室气体减少B.太阳活动频发C.太阳辐射减弱D.太阳进入衰老期6.据材料推测第26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可能是()A.2026—2030年B.2030—2034年C.2035-2039年D.2040-2044年【答案】4.D5.C6.B【解析】【4题详解】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降水,但有的地区可能增多,有的地区可能减少,所以A项错误。只有两极地区会出现极光,大同位于中纬度,不可能出现极光,所以B项错误。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导致卫星通信故障增多,但不会影响有线电话,所以D项正确,C项错误。【5题详解】依据材料可知,2025年7月太阳活动达到极大期然后逐渐减少,这意味着2025年7月以后太阳所产生的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在2030年后地球将迎来小冰河期,所以C项正确,ABD错误。【6题详解】太阳活动一定的周期性,约为11年。由材料可知,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在2019—2023年,加上11年,就可以推测出第26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在2030—2034年,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影响地球气候。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关联性,且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的概率增加,反之气候状况相对平稳;②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产生极光现象;④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⑤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2019年5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含有菊石、螺臭及昆虫的化石集科。菊石属于软体动物门,有螺旋外壳,与现代海洋中的鹦鹉螺、章鱼和乌赋是近亲。据此完成下列题目。7.推测菊石最有可能的生活环境()A.温暖的浅海B.茂密的丛林C.干旱的沙漠D.寒冷的冰原8.菊石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大约是()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9.下列事件与菊石处于同时期的是()A.地球“生命大爆发”B.被子植物繁盛C.人类出现D.背藏高原隆起【答案】7.A8.B9.A【解析】【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菊石与现代海洋中的鹦鹉螺、章鱼和乌贼是近亲”推测菊石为海洋生物,故应为温暖的浅海环境,A正确,排除BCD。故选A。【8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菊石属于软体动物门”判断菊石在地球上出现时间应为无脊椎动物出现的时间——古生代,B正确。故选B。【9题详解】菊石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为古生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古生代,故A正确;被子植物繁盛为新生代,故B错误;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晚期,故C错误;青藏高原隆起为新生代,故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1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12.下列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下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答案】10.C11.A12.D【解析】【10题详解】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中氮的体积约占干洁空气的78%,氧的体积约占21%,A不符合题意。水圈通过水循环把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连接起来,因此是连续的圈层,但有的地方水很多,如海洋,有的地方水很少,如内陆干旱地区,因此水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B不符合题意。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下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不只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C符合题意。各圈层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D不符合题意。【11题详解】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因此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速度的变化,选项A符合题意。人们很难直接获得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的信息,因此它们不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排除B、C、D。【12题详解】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不是地壳的一部分,A错误。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上,而不是软流层以下,B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是上地幔的全部,C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错误。我们把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D正确。【点睛】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占地球总质量的67.8%,是地球的主体部分。从整个地幔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以650km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级圈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圈,约从70km延伸到250km左右,其特征是出现地震波低速带。物理实验表明,波速降低可能是由于软流圈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使其强度降低而引起的。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13.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A.升高,④增强B.升高,③增强C.降低,②增强D.降低,①增强14.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答案】13.D14.B【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由材料分析可知,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尘埃颗粒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①会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温度较低,故D正确,A、B、C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14题详解】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臭氧总量减少,会导致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A错误;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臭氧减少,平流层吸取太阳辐射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平流层温度降低,B正确;臭氧总量减少与酸雨的形成没有关系,C错误;臭氧可以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加,地面辐射加强,D错误。故选B。【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选择性吸收、反射、散射,同时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金佛山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最高峰海拔2238米,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年秋季经常出现“霞光满天,云雾漫山”(下图)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金佛山“霞光满天,云雾漫山”景观最易出现的时间是()A.6:00-8:00B.12:00~14:00C.14:00~16:00D.22:00~24:0016.金佛山秋季出现“霞光满天,云雾漫山”现象时的天气状况通常是()A.无风且阴雨B.微风且阴雨C.大风且多云D.微风且晴朗17.冬季,金佛山高海拔的山谷地带常出现结霜现象,是因为()A.山谷海拔低气温高,蒸发旺盛B.山谷处冷空气易堆积,气温低C.山谷地势低,不易受到阳光照射D.山谷处尘埃多,凝结核较丰富【答案】15.A16.D17.B【解析】【15题详解】“霞光”多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出现,BD排除;金佛山秋季水汽充足,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出现在日出前后,即秋季早晨6:00~8:00,水汽更易遇冷凝结,形成云雾漫山,A正确,C错误。故选A。【16题详解】“霞光”出现时多为晴天,昼夜温差大,微风条件促进水汽逐步扩散凝结,形成“云雾漫山”景观,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题详解】金佛山海拔高,冬季气温较低,高海拔地区易低于0℃,加之山谷地区空气湿润,植被茂密,水汽充足,山谷冷空气易下沉堆积,更易结霜,B正确、AC错误;山谷处树木多,尘埃少,D错误。故选B。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点睛】山谷风是由谷风和山风组成的,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为谷风,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山坡流向谷地,谷地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地吹向山坡,夜间则相反。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属于水循环中地下径流环节的是()A.aB.BC.cD.d19.该城市在路面改造中,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种改造会使图中四个环节量的变化()A.a增加B.b减少C.c增加D.d不变20.“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参与水循环的圈层有()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18.C19.C20.D【解析】【18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表径流,b下渗,c地下径流,d蒸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19题详解】根据在城市地面铺设透水砖是加强地表水下渗,c(地表径流)增加,C正确;下渗增加之后,a(地表径流)减少,A错误;透水材料铺设之后,会导致(下渗)b增多,B错误;d(蒸发)增多,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据题干可知,“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说明联系了水圈;“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说明联系了大气圈;“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说明联系了岩石圈;“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说明联系了生物圈。所以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下面四幅图是不同地貌景观图片。据图完成下列各题。①②③④21.①~④地景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2.关于①~④地景观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貌景观发育在河流的入海口处B.②景观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侵蚀作用C.③景观壮观的峡谷由岩层断裂形成D.④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答案】21.C22.D【解析】【21题详解】①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②是褶皱形成的背斜山,③是流水溶蚀、侵蚀形成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22题详解】①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分布在山前,A错误;②是褶皱形成的背斜山,主要是内力作用,B错误;③是流水溶蚀、侵蚀形成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故C错误;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D正确。故选D。【点睛】河流堆积地貌:出山口---冲积扇,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入海口----三角洲平原。若地表易积水,土壤中的好氧细菌无法活动会导致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变慢,久而久之土壤表面就会积累一层厚厚的有机物,即泥炭。一般情况下,泥炭的含水量很高,但也有不可不察的潜在火灾风险。苏门答腊岛泥炭层广布,2019年某月当地发生大面积山火,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久。下图为苏门答腊岛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3.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形成大面积泥炭层的是()A.西西伯利亚平原B.大自流盆地C.巴西高原D.南非高原24.印尼大面积在泥炭层上破坏天然植被种植棕榈树,导致当地山火发生后持续时间久,可知棕榈树()A.多枯枝落叶B.喜高温C.喜肥D.吸水性强25.某月,苏门答腊岛发生大面积山火,导致新加坡马来西亚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该月最可能是()A.1月B.4月C.8月D.12月【答案】23A24.D25.C【解析】【23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地表积水的地区,有机物积累多,易形成泥炭。西西伯利亚平原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升高,融雪补给量大;河流多,汇水量大;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有永久性冻土,水分不易下渗;有凌汛现象,易形成积水,因此最有可能形成泥炭,A正确。大自流盆地属于热带草原与热带沙漠气候,地表不易积水,B错误。巴西高原、南非高原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地表不易积水,C、D错误。故选A。【24题详解】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从泥炭的形成原理可以看出,这种特殊物质的形成往往是伴随着丰富的积水和降雨的,所以在自然情况下不太会有火灾危险。在泥炭层上破坏天然植被种植棕搁树,这些植物强大的吸水能力就会把空隙中的水分尽数吸收,使泥炭层过分干燥,导致当地山火发生后持续时间久。由此可知棕榈树具有较强的吸水性,D正确,与天然植被相比,棕榈树枯枝落叶并不格外多、对高温和肥力要求也并不特殊,A、B、C错误。故选D。【25题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受西南风的影响,可以把苏门答腊岛山火导致的雾霾吹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境内。7、8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右偏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沙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水(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提示“红层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图示红层地貌区,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容易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能答地震,地震是内力作用引起的。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根据上题回答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书上所学的知识来回答带来的危害,此问难度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危害: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水(生态破坏),表土流失;破坏、冲毁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畜伤亡。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养料的源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能提高土壤微粒的胶结力和土壤的抗风蚀能力。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划分为砾石、极粗砂、粗砂、中砂、细砂、极细砂、粉粒、黏粒。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附着在土壤细颗粒中,形成较稳定的团聚体,而砂粒吸附有机质的能力较差。下图示意毛乌素沙漠地理位置,下表为毛乌素沙地不同种类土地表层(0~5Cm)和亚表层(5~10Cm)有机质含量表。样地类型深度/cm有机质含量平均值/g·kg-1留茬地0-511.305-1013.05翻耕地0-511.535-1012.67草地0-518.755-1013.36半固定沙丘地0-58.135-107.73(1)指出影响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与翻耕地相比,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分析主要原因。(3)请为改良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成土母质;气候;植被覆盖度;微生物活动;人类耕作方式。(2)草地能减轻风蚀作用,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草地结皮层较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草地植被枯落物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草地对降尘和细颗粒物质具有截流效应,有利于有机质在表层积累。(3)实施休耕制度,减轻人类活动对沙地的耕作强度;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牧还草;植树种草,提高沙地植被覆盖率;增施有机肥;采用铺设草方格措施治理风沙。【解析】【分析】本题以毛乌素沙地不同种类土地表层和亚表层有机质含量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的原因以及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合理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规律的能力。【详解】(1)影响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可从成土母质,植被覆盖度、微生物活动以及人类耕作方式进行思考。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题目主要要求指出因素,因此无需对其进行分析。(2)其主要原因可从草地对土壤有机质的保持、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为土壤提供的枯落物以及对降尘和细粒物质的藏流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思考。草地表层有草覆盖,水蚀风蚀较轻,表层有机质保持较好,同时植物枯萎也补充了表层的有机质;而翻耕地地表没有有机质补充,同时作物生长消耗了表层有机质,所以与翻耕地相比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3)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合理化建议可从实施休耕制度、提高沙地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结构、增施有机肥、治理风沙、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等方面进行思考。土壤改良的目的在于,增加土壤厚度,改善土壤通透性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创造适合根系生长的良好的土壤环境。具体措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该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有机质含量;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恢复土壤肥力。【点睛】28.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海洋表面(寒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说出②海域容易出现海雾的理由。(2)简述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3)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答案】(1)②海域是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2)P地冬季吹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后,补充了大量水汽,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又因P地受暖流的影响,湿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3)北海道渔场位于温带浅海大陆架地区,又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解析】【分析】本题以洋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海雾的成因、影响降水的因素、渔场的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寒暖流交汇处很容易形成海雾。由图可知,②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暖湿空气流经较冷海洋表面(寒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海雾。【小问2详解】P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西北风经温暖的日本海海面后,增温增湿,在P地登陆时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同时P地受暖流的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P地湿度较大,导致P地冬季多降水。【小问3详解】图示海域为日本附近,世界著名的大渔场为北海道渔场。该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海底的营养盐类被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丰富;且该渔场位于温带浅海大陆架地区,阳光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