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2617

大小:46.9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段素养调研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迭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段素养调研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迭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材料二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每三年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3.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答案】1.C2.C3.D4.①观象授时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②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5.①材料二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②其次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③最后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项,“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表述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分析可知,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有不妥。B项,“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表述错误,由原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可知,帝王们更关注的是“记录奇异天象”。D项,“……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并非“最早的纪日法”。故选C。2.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文材料一最后一段“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并未提及“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研究天体内部规律”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原文根本没有提及这个词。故选D。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探究的能力。首先是“观象授时”的概念。原文材料一“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其概念: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其意义,可以从原文“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意义: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的能力。因此应先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第二、三、四段,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最后一段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写《挽歌》(节选)陈翔鹤在六朝时,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已经满过六十二岁,快达六十三岁的高龄了。近三四年来,由于田地接连丰收,今年又是一个丰年,陶渊明家里的生活似乎比以前要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在身体健康方面,虽说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以后,即“躬耕自资,遂抱羸疾”,但在六十岁以前,他却仍然不断地参加部分劳动。只是当他满过六十岁之后,他才把锄头交给儿子,说:“不成不成,手脚骨头都松了,使用不得力,这些事只好交给你们来做了!"此后即很少自己动手,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这一年浔阳的秋天,来得似乎比哪年都早;每到早晚间,八月里的瑟瑟秋风便使人倍加有畏缩之感。这天早晨,天刚放亮,陶渊明便起来了。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昨天在庐山东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这不能不逼使他去思考一些问题。因为他去庐山,本来是想同慧远法师①谈谈,同时也想在庙里住上几天,静静脑筋,换换空气。却不料一到东林寺,就遇见那里正在大办法事,来烧香的人,真有如穿梭一般,进进出出,十分闹杂。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手中各持着铜唾盂、白玉柄尘尾、紫丝布巾帨等类的东西,俨然是另一种达官贵人的派头。只见他半闭着眼睛,两手合十,让香客们在他座前四礼八拜,脸上纹风不动,连点表情都没有;真不知他是在睡觉呢还是在闭目养神。法会一会儿正式开始了,首先由僧徒们高声唪诵一通《无量寿佛经》,然后又由刘遗民②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③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 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佛号,便算散会。这时他才微微地动了一下眼皮,在钟鼓齐鸣中,喃喃念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普提萨婆诃!”念毕这种神秘而又令人难懂的咒语之后,他什么也没有说,便下得座来起身入内了。对于那些匍匐在地面上的会众,连正眼都不曾看一眼,更不用说和气地来同大家打招呼了!这种毫不理会大家的态度,给陶渊明以一种大有“我慢”之概的印象。而这种“我慢”,又正是慧远本人对陶渊明时常提起,认为是违反佛理的。“渊明公,你看这个念佛法会怎样?”到禅堂里坐下喝茶时,刘遗民对他这样地问。还不等他回答,周续之④接着便说:“真正是名山胜会,世间少有啊!我看渊明公还是加入我们白莲社的好。慧远法师不是说你加入之后,还是特许可以喝酒吗?”“对,对!还是加入的好。‘浔阳三隐’⑤中有两位都已经加入,渊明公再加入,那便算是全数了!”只听得张野、张铨、宗炳、雷次宗等陶渊明儒学中的朋友,当时所谓知名之士的,都一齐异口同声地来劝说。“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陶渊明边说边立起身来,打算出去。“你不坐坐,吃过午斋,去同法师谈谈再走吗?”大家齐声说。“不用啦,今天人多,他也很忙,改天再来。”陶渊明记得自己昨天正是这样起身回家的。虽说“肯负炉峰(香炉峰),旁带瀑布”的东林寺离陶渊明的住处柴桑山的栗里只不过二十多里地,可是陶渊明这次走起来却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他停停走走一直到将近黄昏时候才回到了家。在喝过一碗稀粥之后,他便上床睡觉了。他一方面虽然觉得自己腿酸腰疼,疲乏不堪,但一方面想睡却又睡不着。而更可恶的是那种“铛、铛、铛、铛”的东林寺的钟声,于蒙眬半睡中,还不住阴一下阳一下的在他耳边鸣响。“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有删改)[注]①慧远法师:东晋著名佛学领袖。法师,对佛教僧侣的敬称。②刘遗民:东晋隐士,陶潜的朋友。③白莲神社:慧远、刘遗民等在庐山结社专修念佛法门,因掘池植白莲,故称白莲社。④周续之:东晋隐士。⑤浔阳三隐:陶渊明、刘遗民、周续之,因三人同隐居于江西浔阳而得名。6.下列关于小说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十多岁的陶渊明隐居在江西浔阳,过着清贫、闲适但满足的生活,喝酒、作诗、散步成为他老年生活中的乐趣。B.陶渊明本打算去东林寺拜访慧远法师,再小住几天,不料那里正大办法事,人多吵闹,慧远法师又很忙,他只好改天再来。 C.陶渊明在庐山法会上,看到自己昔日好友慧远和尚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之态时,他心里感到失望。D.陶渊明拒绝了朋友让他加入白莲社的邀请,也谢绝了几位朋友的挽留,提前回了家,并决定再也不去东林寺了。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前两段的描绘,再现了陶渊明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B.小说详细叙述了陶渊明去东林寺的经过,通过描写陶渊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陶渊明的思想和性格。C.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走了二十多里地,他“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D.小说结尾“直翻腾了一整夜”与前文“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相照应,也强调了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的反应。8.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为什么表示再也不去东林寺了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原因。9.小说是如何塑造陶渊明的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在庐山法会上,慧远法师傲慢、淡漠的态度让陶渊明看穿了他的虚伪和装腔作势,这引起了陶渊明的反感,所以陶渊明决定不再去东林寺。②刘遗民等隐士对慧远法师磕头礼拜、五体投地的行为与陶渊明看淡生死、看清世事的人生观不一致,所以陶渊明决定远离他们,不愿与之为伍。9.①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塑造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对钱财之物毫不在意,而注重修身养性,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旷达宁远的形象。②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陶渊明拒绝加入白莲社时说的话、躺在床上时的想法都表现出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③运用衬托的手法。小说将慧远法师的装腔作势、刘遗民等人的盲从附庸与陶渊明做比较,衬托出陶渊明特立独行的精神立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他只好改天再来”错误,原文的“改天再来”是陶渊明谢绝朋友的挽留的托词。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错误,还有主观上的原因,东林寺之行给他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从“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可知,在庐山法会上,慧远法师傲慢、淡漠的态度让陶渊明看穿了他的虚伪和装腔作势,这引起了陶渊明的反感,所以陶渊明决定不再去东林寺。从“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可知,刘遗民等隐士对慧远法师磕头礼拜、五体投地的行为与陶渊明看淡生死、看清世事的人生观不一致,所以陶渊明决定远离他们,不愿与之为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可知,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塑造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对钱财之物毫不在意,而注重修身养性,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旷达宁远的形象。 从“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表明了陶渊明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从“‘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可知,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从“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然后又由刘遗民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可知,运用衬托的手法。小说将慧远法师的装腔作势、刘遗民等人的盲从附庸与陶渊明做比较,衬托出陶渊明特立独行的精神立场。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圣人A处无为之事B行不言之教C万物作焉D而不辞E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4.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答案】10.BCE11.B12.D13.(1)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2)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14.“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老子指出,如果以强力而有所作为或以暴力统治人民,都将是自取灭亡,理想的统治者往往能够顺任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这可以看作老子以“无为”之治,对于“有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圣人用无为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处无为之事”与“行不言之教”属于主语一致(都是“圣人”),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其间断开,其后断开,选BC;“万物作焉而不辞”中“而”关联“作焉”和“不辞”,其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开,选E。故选B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鯫生”并非指百姓,而是指浅薄鄙陋的小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可知,“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行”,同“形”;“或”,有的;“处”,为、做。(2)“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勤勉而行的人;“志”,意志、志气、志向;“所”,处所,可引申为根基和本分;“亡”,丢失、丧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内容评价探究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老子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老子指出,如果以强力而有所作为或以暴力统治人民,都将是自取灭亡,理想的统治者往往能够顺任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这可以看作老子以“无为”之治,对于“有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即“有为”必然招致失败。参考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10年后又从永州贬到更偏远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这首诗就写于柳州任上。②皇树,即柑树,屈原喜欢柑橘,在《橘颂》中称柑橘为“后皇嘉树”,赞美它有“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③三国时吴国太守李衡曾遣人种柑千株,临死时交代儿子说,他“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身为刺史,却亲自种树,且一种就是“二百株”,首句写出了诗人对柑树的喜爱之情。B.第二句描写柑树新叶“遍”缀枝头,既写叶的繁茂和勃勃生机,也暗示诗人对前途的信心。C.颔联两处用典,一褒一贬,既点明种柑树的原因,又含蓄表达诗人高洁坚贞、不求获利之情。D.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柑树开花比作“喷雪”,把柑树结出的累累硕果比作“垂珠”。16.后人评价柳宗元的诗歌“言淡而意远”,请以尾联为例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尾联字面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尾联语言平和,语调平缓,感情似乎也平淡无波。②联系诗人长期贬谪的经历和诗歌中屈原典故的使用,尾联深层意思应该是:恐怕到黄柑成林结出了果实,“我”还不能回京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品尝果实以自慰了。身世坎坷的愁绪、长久贬谪的哀怨都包含其中,感情复杂,意味深远。/暗含终老此地,回归无望的忧愤。/屡受打击,甘愿终老迁谪之地的漠然。【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也暗示诗人对前途的信心”错误。联系全诗可知,“几岁”“何人”“若教”等词语含蓄表达的是诗人久遭贬谪、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的忧虑之情,作者对自己的前途并无信心。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特点的把握能力。“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中“坐待”为等待之意,“滋味”为美味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尾联的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言非常地平和,感情表面上也平淡无波。 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被贬为永州刺史,10年后又从永州贬到更偏远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这首诗就写于柳州任上,可见诗人长期遭遇贬谪。再联系颔联中“方同楚客怜皇树”这句诗,这里运用了屈原的典故,赞美柑橘有“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所以尾联深层意思应该是:恐怕到黄柑成林结出了果实,“我”还不能回京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品尝果实以自慰了。身世坎坷的愁绪、长久贬谪的哀怨都包含其中,感情复杂,意味深远。或暗含终老此地,回归无望的忧愤。或屡受打击,甘愿终老迁谪之地的漠然。(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6分)17.默写。(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延绵长久的,表明诗人虽然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人生代代无穷已 ④.江月年年望相似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析】【详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焉、省、庶、壹、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们大都当过放羊娃。他们现在看见这些乱石,觉得每块石头都像绵羊,绵羊的耳朵好像还在动,绵羊好像还能发出咩咩的叫声。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是他们,破开了石头,雕琢着石头。不知何时,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①。他们虽然性格各异,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②,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片滚沸的激情,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 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物我两忘。这时候再看看他们吧,他们目不视手,他们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他们动作纯熟,③,完全成了盲打盲敲,但手下却锤锤都准确无误。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18.“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中的“像”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像”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对于一个在北京住习惯的人,像我,冬天要不刮风,便觉得像是个奇迹。B.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像刚结出来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C.绕过这个山头,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突然出现了。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月亮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B19.①严丝合缝②不苟言笑③游刃有余20.①原句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②原句单独成句,“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强调“月亮”在歌声和伴奏里升起来的美感,语调舒缓,富有画面感;③原句强调月光泼在石头上,与上文“他们打凿着石头”相照应,行文更严谨,逻辑更严密,也进一步体现出凿石工人们的生命热情。改后将“泼在石头上”删去,只是强调月亮升起来的状态,缺少美感,上下文衔接不紧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像”字表示比较;A.表示举例,有“比如”的意思;B.表示比较;C.表示猜测,有“好像”意思;D.是比喻词。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歌的节奏和打石的节奏严密结合,应用“严丝合缝”。“严丝合缝”,指缝隙严密闭合。第二空,慈湖语境是指他们有的不随便说笑,应用“不苟言笑”。“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他们动作纯熟,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应用“游刃有余”。“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能力。原句多用短句,这些短句“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改句“月亮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升起来了”是个长句,原句是两个短句“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单独成句,强调“月亮”在歌声和伴奏里升起来的美感,语调舒缓,富有画面感;原句“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强调月光不仅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与上文“他们打凿着石头”相照应,行文更严谨,逻辑更严密,“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进一步体现出凿石工人们的生命热情。改后“月光如水,泼了满地”将“泼在石头上”删去,只是强调月亮升起来的状态,“泼了满地”,缺少美感,上下文衔接不紧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四个阶段组成。②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③轻症中暑阶段会发生体温升高、发热等症状,④如此时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⑤可达40℃至42℃左右的高热,⑥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⑦此时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⑧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⑨即热射病。轻度的中暑一般发烧38℃以上,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会出现抽风、意识不清、各脏器的衰竭。一旦发生中暑情况,应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立即远离高温环境,但(1),适宜的温度为22℃~25℃。要迅速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用冷水擦身时,(2),过冷的水可使皮肤神经末梢因突然受到冷刺激后,造成血管收缩而不易于散热,且过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虚脱。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1)不宜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地方 (2)开始时注意水温不宜过冷22.第①句可修改为: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四个阶段。第③句可修改为:轻症中暑阶段会出现体温升高、发热等症状。第⑤句可修改为:可达40℃至42℃的高热。【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句前的“但”字可知,该句与前文的“立即远离高温环境”构成转折关系,再结合“适宜的温度为22℃~25℃”可知,此处的意思是不能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温度过低的地方,据此可写“不宜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地方”;第二空,后文“过冷的水可使皮肤神经末梢因突然受到冷刺激后,造成血管收缩而不易于散热,且过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虚脱”都是在说水温过冷的危害,据此可写“开始时注意水温不宜过冷”。【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分为……四个阶段组成”句式杂糅,可修改为“分为……四个阶段”或“由……四个阶段组成”;第③句“发生……症状”搭配不当,可修改为“出现……症状”;第⑤句“可达40℃至42℃左右”不合逻辑,应删掉“左右”。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一个人的本分。——陶行知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班级想据此开展主题为“强国有我”的班会,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班会上进行发言,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例文:把自我融进祖国江河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在今天的班会课上进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把自我融进祖国的江河”。一抔土只有融进巍峨的泰山,才能享受五岳至尊的光环;一朵浪花只有融入奔腾的江河,才能汇入广阔的海洋;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伟大祖国的怀抱,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火爆银幕的《战狼Ⅱ》让我们知道国家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异国他乡,祖国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图腾。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只有我们每个人把自己融进祖国,国家才能够富强,而我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创办人严修先生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为南开大学制定的校训。而这八个字中的“允公”,指的是“大公”,即要为社会谋福利,为民众谋幸福,为国家谋未来。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南开学子把自己与时代、与民族、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时代变革的弄潮儿,成为时代进步的引领者。犹记得南开校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周恩来总理一生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奔走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的得失,直到去世之前,心中依旧想着国家、想着人民,展现出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还记得那一天,一位老人,一身戎装,坐在轮椅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佩戴上了象征着军人最高荣誉的“八一勋章”。这时,老人一个标准的军礼深深震撼了在场的人们,他就是年近百岁、人称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院士。程开甲院士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来在李约瑟的推荐下,投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恩的门下,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他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他回国后多次改变研究方向,这在学术界是非常罕见的。有人疑惑,问他原因,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国家需要。正是程老一次次地为了祖国需要改变研究方向,正是他一次次地不计较小我的得失,把自己融入祖国这个大家庭之中,才有了我国日益牢固的国防力量,才有了国家的日益强盛。18岁的我们,风华正茂;18岁的我们,也正处在人生中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但是无论何时,只要心中想着国家,把自己与祖国紧紧相连,那么即便未来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目标清晰,无往而不胜。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第一句选取的是作为革命家的方志敏坚信中国有光明的前途的话。学生学过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两者一结合,可以读出方志敏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第二句子选取的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直接点出“爱国”二字。第三句选取的是科学家黄大年的入党申请,表达了希望把自己这朵小浪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热望。正因为有这份爱国情,才有他归国后的努力拼搏,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综合三则材料,关键词是“爱国”,写作方向应该是:在新时代,我们如何把“小我”融入“大我”。要求写一篇发言稿,明确了文体,开展主题为“强国有我”的班会,明确了范围,作为学生代表在班会上进行发言,明确了身份。在审题上不设置障碍,注重对学生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的考察,用意在为国家选拔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有志青年,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我们虽然是学生,但我们应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有了大格局,还要找到小的切口。可从四个维度思考。时代维度——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有了哪些新的内涵?文化维度——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个“大”就是勇担道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个人维度——我们是随波逐流的一代,还是有着坚定信仰的一代?有人说我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怎么看?教育维度——南开大学校训内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行文思路:开篇以排比引入中心论点,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伟大祖国的怀抱,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以火爆银幕的《战狼Ⅱ》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的重要讲话阐述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以南开校训进一步说明“把个人融人祖国的怀抱”的时代意义;再者,举出周恩来总理与程开甲院士的例子,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国家需要为重,将文章的议论推向高潮;最后,发出号召——18岁的“我们”要与祖国紧密相连。立意:1.把自我融进祖国的江河。2.爱国和报国,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3.心系祖国,毅然前行;生之所向,爱国为本。4.有一件平凡的小事叫“爱国”,有一件终生的事叫“报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