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1504

大小:48.0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 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隐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B.儒、道能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与其在发展进程中,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有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隐士的气质与风度。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兵贵胜,不贵久。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答案】1.B2.D3.B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C. “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儒道两家‘处处相反’……”错误,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可知,“志士仁人”与“清修隐者”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普其身,不与独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面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乌米〔俄〕阿·马·高尔基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6.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承有关歌声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的原因。B.“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的闪光点。C.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态度埋下伏笔。D.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开头部分写到的“单调且不和谐的歌声”具有设置悬念的效果,为后文乌米的出场做了铺垫和准备,同时也奠定了作品深沉而绝望的基调。B.第五段景物描写运用反衬手法,以声写静,烘托出乌米住处肃穆静谧的气氛,突显出乌米内心孤独而宁静的心境,也含蓄表现了乌米内心的坚定。C.乌米幽怨而充满希望的歌声作为全文线索,贯穿作品始终,充分表现了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使作品笼罩在明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作品感染力。D.作品中“我”作为乌米经历的见证者和歌声的感受者,具有使作品所写人事更客观的作用,也通过对“我”的感受的描写烘托出乌米鲜明的人物形象。8.请以乌米形象为例,分析作品刻画此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方法。 9.小说中乌米的歌声和人生经历让“我”有所触动,请梳理“我”和乌米接触的不同时段,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案】6.C7.A8.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歌声来酝酿情绪、提示内容,引出主角乌米,推动情节发展。②侧面描写,借助村民的口引出乌米唱歌的背景。③运用肖像描写,展现乌米的苍老。④运用大量神态、动作描写,通过她善意的迎接,专心致志的期待,尤其深情的凝望,体现她充满希望的心态。⑤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乌米沉浸于思念,专注而忘我地等待的形象。9.①对乌米的不幸深表同情;②被乌米的乐观所感染,“我”感受到莫大的快乐;③“我”对乌米产生了敬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厌恶的心态”错,文章没有直接写出村民对乌米的心态,隐约表现的是对乌米的行为的不理解。“埋下伏笔”错,“我”的态度与村民的态度没有直接关联。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同时也奠定了作品深沉而绝望的基调”错误。结合全文如“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等语句可知,歌声中交织的是忧伤和希望的色彩,并非只是绝望。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首先,文章第一段“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乌米,而是描写自己所听到的乌米的歌声。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歌声用来酝酿情绪、提示内容,引出主角乌米,推动情节发展。 其次,“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中,作者借助村民这些旁人的说法,从侧面描写乌米,展现她一辈子都在等着她的至亲之人的形象。此后,“我”正式见到了乌米。因此有了“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对乌米的直接肖像描写。白发、皱纹、棕褐色都是超越年纪的印迹,可见乌米正承受生命之重。此外,文中还有大量对乌米的神态、动作描写,如“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这些神态、动作描写,重点展现她善意的迎接,专心致志的期待,尤其深情的凝望,都体现了她充满希望的心态。到文章最后,“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则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乌米沉浸于思念,专注而忘我的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一开始,“我”听到的歌声是“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是幽怨、悲伤的,再结合“我”通过村民之口对乌米的了解,“我”一开始显然是对乌米的不幸深表同情的。但后来,经过与乌米的沟通,“我”能听到歌声中“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而且“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于是,受到乌米举止态度的感染,“我”从中感到莫大的快乐,感受到正能量的传递。最后,“我”的态度是“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从这里可看出“我”对乌米产生了敬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节选自《孝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B.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C.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D.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席,离开席位。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B.大雅,与《小雅》都属于《诗经》中“雅”的部分。《诗经》被视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D.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场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庶人无庙等,以区分亲疏贵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国君可以“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以“孝”立身理家。B.孔子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完满理想的孝行是侍奉双亲,效忠服务君王,建功扬名光宗耀祖。C. 服饰、言语、行为都要遵循先王的礼法准则,方能延续兴盛,这是卿、大夫应行之孝道,其中蕴含了忠君思想。D.孔子认为士应该用尊敬之道来奉事国君,用孝道奉事上级,然后即能保住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2)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14.对于诸侯而言,如何做才能安其社稷,和其民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C11.C12.D13.(1)曾参离开座位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我不聪明,怎么能知道这个呢?”(2)所以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奉守孝道没有止境,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没有的事情。14.①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自矜。②俭省节约而慎守法度。③谨守富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爱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敬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侍奉父母竭尽爱、敬之心,并能用此孝德教化万民,使四海百姓得以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者”,解释为“……的人”,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和后面的谓语之间要断开,所以应在“者”后断开;排除AD。“爱敬尽于事亲”和“德教加于百姓”句式相同,各自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误。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孔子认为士应该用尊敬之道来奉事国君,用孝道奉事上级”错误。由原文“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可知,奉事国君是用孝道,奉事上级则是用尊敬之道。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避席”,离开座位;“敏”,聪明;(2)“终始”,止境;“患”,担心;“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可知,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就不会有危险。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自矜。由原文“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可知,约俭费用,奉守法度,虽财用充足而不浪费。身居高位而无危险,就能长期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用充足而不浪费,就能长期保持富有。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俭省节约而慎守法度。由原文“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可知,只有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国民和谐相处。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谨守富贵(富贵不离开自身)。参考译文:孔子闲居在家,曾参在一旁陪侍。孔子说:“古代圣王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德和无比重要的道理,以此治国,能顺应天理人心,因此百姓和睦相处,上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种美德和道理吗?”曾参离开座位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我不聪明,怎么能知道这个呢?”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你坐下来,我告诉你:懂得人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来自父母而不敢有所损坏和伤害,这还只是尽孝的开始。通过建立功名来奉行孝道,自己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使父母的名声得到显扬,这才是奉行孝道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大雅》说:‘应该思念你的先祖,发扬他们的仁德。’”孔子说:“爱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敬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侍奉父母竭尽爱、敬之心,并能用此孝德教化万民,使四海百姓得以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甫刑》说:‘天子有善德,万民无不仰赖他。’”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就不会有危险。约俭费用,奉守法度,虽财用充足而不浪费。身居高位而无危险,就能长期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用充足而不浪费,就能长期保持富有。只有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国民和谐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诗·小雅》说:“提心吊胆,犹如走在深潭边,犹如走在薄冰上。” 不合乎先代圣王所制定的礼法的服装,不敢穿;不合乎先代圣王所制定的礼法的言论,不敢说;不是先代圣王所恭行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不敢去做。不是合乎礼法的不说,不是合乎道德的不做。说话不选择言辞,做事不选择行为,言论天下尽知,虽然很多,却没有说错一句话,行为天下尽知,却没有人怨恨厌恶。上述三个方面完全做到了,然后才能守住自家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诗·大雅》说:“从早到晚都不要懈怠,要专心侍奉君主。”用侍奉父亲的孝心来侍奉母亲,其中的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恭敬之心来侍奉君主,其中的尊敬之心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是用爱心,侍奉君主是用尊敬之心,而侍奉父亲则二者兼而有之。所以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就会表现出忠诚;用敬爱之心来侍奉尊长,就会表现出顺从。既具有忠诚的品德,又具有顺从的品德,并以此侍奉君主和尊长,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俸禄和职位,进而能长守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的孝道。《诗·小雅》说:“无论是早上起床或是晚上睡觉,都不要玷污生养自己的父母。”利用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分别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种土地类型。谨慎行事,节约费用,以侍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所以,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奉守孝道没有止境,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没有的事情。曾子赞叹说:“孝道真是伟大啊!”孔子说:“孝道,就像上天永恒不变的规律,就像大地永恒不变的法则,是民众必须奉守的德行。天地的规律、法则,是民众应该效法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舟中晚起[注]白居易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泊处或依酤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该诗写于赴任途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中的“犹”字意蕴丰富,照应“晚起”,说明旅途中天已大亮诗人仍关着窗子在睡觉。B.颔联对诗人旅途中泊宿的环境进行概括式描写,简笔勾勒出诗人旅途中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C.“退身江海”一语双关,既指诗人请求到外地任职,也暗指诗人远离政治斗争的情感倾向。D.本诗语言平易朴实、通俗易懂,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典型特点,起承转合的结构也非常严谨。16.分析尾联中蕴含诗人的情感态度。【答案】15.B16. ①尾联是诗人对去往杭州任上生活的想象,想象自己做个闲官,饮酒赋诗;②“且”字流露出诗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③“冷吟闲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调任杭州后无所事事的调侃与无奈。【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项,“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错误。从注释来看,诗人是自己请求调离京城的,因此虽有些失落,但并不至于借酒浇愁,也不是“落魄”,且“泊处或依酤酒店”也不能表明作者的落魄。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诗歌尾联。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前往杭州赴任途中写的。诗人因不被朝廷重用而无奈请求离开朝廷,一方面他认为自己应“退身江海”,另一方面他又惦念朝廷,内心是矛盾的,尾联“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就是承接这些内容而来的,诗人想象去往杭州任上的生活,想象自己选择做个闲官,饮酒赋诗。这样的生活看似悠闲,实则是诗人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前句“且向钱唐湖上去”是说暂且只能去杭州任职,其中“且”字流露出诗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心情。后句“冷吟闲醉二三年”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其中“冷吟闲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调任杭州后无所事事的调侃与无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2)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答案】①.滟滟随波千万里②.何处春江无月明③.仁以为己任④.死而后已⑤.千里孤坟⑥.无处话凄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滟”“己”“孤”“坟”“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预防便秘。此外,绿豆中钙的含量在杂豆中也算优秀,分别是红豆和白扁豆的1.1倍和1.2倍;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素食主义者常吃可以补一补铁。绿豆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它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②_,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特别是在绿豆皮中存在的类黄酮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还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绿豆是夏季解暑“小能手”,闷热的三伏天儿,③,不仅能“带走”热气,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简直美妙极了。绿豆中的钾和维生素B族营养都不错,正好可以弥补高温出汗导致的这部分营养流失。所以,绿豆汤“解暑”的说法是有道理的。18.下列句子中的“还要”与文中加点的“还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B.上天看到一个痛悔的罪人,比看到一百位从不犯罪的人还要高兴。C.我们每星期就只放一天假,一天就一天吧,好歹还要休息一天。D.除了食疗,医生建议他还要注意休息,再就是日常补充微量元素。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D19.①从绿豆的营养来看/绿豆富含营养②这让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③喝上一碗清爽的绿豆汤【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还要”表示“又要”。A.“还要”表示“仍然要”;B.“还要”表示“更要”;C.“还要”表示“尚且要”;D.“还要”表示“又要”。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句“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预防便秘”可知,讲的是绿豆富含营养,所以此处可以填写“从绿豆的营养来看”或者“绿豆富含营养”。第二空,结合下句“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可知,讲的是抗氧化活性,说明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所以此处可填写“这让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第三空,结合下句“不仅能‘带走’热气,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简直美妙极了”可知,讲的是喝绿豆汤的价值意义,所以此处可填写“喝上一碗清爽的绿豆汤”。(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连日来,广东依托几万个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好评。一支支多层次、立体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各个领域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同干部群众面对面谈学习体会、谈思想认识、谈贯彻落实,力求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 ① 。在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肇庆市文联“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志愿者走进端州区前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群众 ② 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进千家万户。“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日前,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战功”获得者汤超荣站上讲台,将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 ③ ,不时赢得与会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从城市到乡间,从机关到企业,从工厂到学校……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广东各地的宣讲队伍,用“接地气”“带露珠”的语言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述过去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横线处的两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宣讲语言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落地生根 ②喜闻乐见 ③娓娓道来21.广东依托全省几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广泛好评。22.①“接地气”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实标,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广大干部群众易于消化接受。②“带露珠”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用来形容“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应用“落地生根”。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工作。第二空,此处用来形容“文艺志愿者”用群众们欢迎的方式宣传二十大精神,应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第三空。这里用来形容汤超荣同志生动地表达“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应用“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几万个”应置于“全省”之后;②结构混乱,“受到广泛好评”应另起一句,或者把“推出了”改为“推出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接地气”一词为民间谚语,意思是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用在此处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老百姓生活,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利于广大干部群众消化和接受。“带露珠”指说话内容生动形象、鲜活易接受。用在此处,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更好地领会宣讲队伍关于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内容。六、材料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管子·乘马》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意思是;事情总是产生于谋虑,成功于努力,失败于骄傲轻心。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远虑实干,戒骄戒躁,终成大业《管子·乘马》中说道:“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这句话揭示了成功的铁律,提前的谋虑规划,脚踏实地的求真务实,戒骄戒躁的低调谦逊,才能行有所得,终有所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任何事都需深谋远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唯有运筹帷幄,事情才能游刃有余。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十三五”规划完成,一个个五年规划,成为指引中国步伐的路碑,带领我们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工程,计划用15年的时间分三步完成,沿着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的探月工程取得圆满胜利。“远虑”是智慧的结晶,是前行的灯塔,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若做事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就会像“无头苍蝇”,漫无目的,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日子,不足以抵挡一丝风雨,稍微遇到变故,就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成于务,方可将蓝图转变为现实。做成一件事的关键不仅在于谋划决策,还需要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否则,再完美的计划都只是一纸空文。常年奔走于田间地头,袁隆平将“禾下乘凉梦”变为现实;用脚步丈量每一个贫困的角落,黄文秀用行动带领民众实现脱贫致富。“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燃灯校长张桂梅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人活此生,路途再远,一直走就终会抵达,事情再难,坚持熬才终见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失于傲,警示我们戒骄戒躁,才能立不败之地。古有关羽大意失荆州,马谡自恃失街亭,庞涓轻敌死于马陵,近有清政府自诩天朝圣国,终被历史无情抛弃,现有“直播一哥”李佳琦傲慢嘲讽消费者“买不起眉笔是因为工作不够努力”而惨遭翻车,凡此失败,皆是因为“傲慢”。人一旦有了傲的心,会丧失对事物的敬畏之心,逐渐让人狂妄自大,自视甚高,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灭亡之道。“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不自满的人生,才能吐故纳新,源源不断地收获新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让我们凭借着对“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的笃定,未雨绸缪,周密考虑,脚踏实地,抓铁有痕,不骄不躁,切忌自满,将理想变为现实,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名言警句,想要说明的道理是,欲成大事,要有深谋远虑的眼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戒骄戒躁的意识。“生于虑”,就是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在古人看来,凡事都应反复考虑、三思而行,才能够事半功倍,《大学》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在告诉我们周密考虑是做事成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庸》提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是说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应该思虑周全、做足准备。“成于务”,这里的“务”指的是努力和实践,做成一件事的关键不仅在于谋划决策,还需要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否则必将陷入“过缓则无及”的困局。古代的鸿儒学士喜欢把道理寄托于生活的细微处,借此启发后人躬行实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脸炙人口的名言最能体现“务”的意义。成事不仅在干善谋,更要“成于务”,注重实干。无数事实清晰地证明,空谈阔轮无济于事,只有真抓实干才是成功奥秘所在。“失于傲”,古人云:“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因此,要真正做成一件事,还需时刻警惕“傲”这一顽疾,牢记“失于傲”的道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古人说骄兵必败。一个高傲的人,必然不能容忍别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谦虚戒傲为品格修养的头等大事,只要不傲慢,其他良好品格就会随之而来,不傲是做人成事的基础。以上三条对于个人为人处世,求知成事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写作时当扣住三方面,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展开论述。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谋虑实干,戒骄戒躁,成就伟大事业。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做好谋虑规划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前提。“事者生于虑”,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周密考虑;二、成就伟大事业不仅要善谋,更要注重实干。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戒骄戒躁,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要真正做成一件事,就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立意:1.谋虑实干,戒骄戒躁,成就伟大事业。2.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3.忧患在心,勤奋不懈,戒骄戒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