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万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2025届2023-2024学年(上)12月名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②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③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人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是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④为了“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可见,庄子的救世,就是要让世人从各种机巧、算计之中解脱出来,回归纯真质朴的本性。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 ⑤在庄子看来,人的物质上的贫困、身体的病态甚至死亡,都不值得悲哀。真正值得悲哀的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这就是《庄子·田子方》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⑥可见,儒家是试图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层面救世,即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而救世;庄子则希图从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层面救世,即通过救心、复性而救世。二者都有救世之心,但主张不同。庄子通过“救心”而救世的主张,难免被世人视为十分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惠施曾经将庄子关于“大道”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谈比喻为樗树,说它“立之途,匠者不顾”(樗树长在路旁边,木匠却不屑于看它一眼),原因就在于它“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大道具有为世人所不知晓的大功用。这种“大用”,乃成就事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救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摘编自余秉顾《“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庄子的情怀》)材料二:①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被王夫之称赞为:“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在庄子眼中,事君之难,是涉世的第一难题。君臣相处之时会面临国与身的两难境地:“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达之,入于无疵”。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②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摘编自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认为儒家仁德救世的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实属一厢情愿,是根本行不通的。 B.庄子认为只要人们破除了“机心”,就能达到“救心”“复性”的理想效果。C.庄子认为事君之难,难在国与身难以两全,理想的方式是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而“达之”。D.庄子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此“大用”成就事物和人的本性。可见,庄子推崇“无用之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儒道思想,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两则材料都比较了儒道思想,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D.由儒道思想共同构建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一项是()A.章太炎曾评价说:“……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B.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C.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D.在治国理念上,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张的是“王道教化”。4.材料一中的“热肠挂住”和“冷眼看穿”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B2.B3.C4.①“热肠挂住”是指庄子对儒家的救世主张和对天下治乱、民间疾苦等世事积极关注。②“冷眼看穿”是指庄子貌似对世事冷漠无情,实则对其认识深刻。他深刻地意识到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世人纯真质朴的本性的丧失,救世的方法在于“救心”“复性”。5.①儒家教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极救世,是为人处世的必需品,所以它是粮食店。②道家教人面对逆境和挫折时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道家在混乱浊世以大道引导人恢复淳善本性,有疗治心灵和疗治社会的作用,所以它是药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五段指出,破除物欲,才能达到“复性”的理想效果,选项以偏概全,改变了句间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说法错误,曲解文意。文中材料一并没有指出二者可以互补、转化;根据材料二“‘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可知,原文说的是“有用”与“无用”可以互相转化,并不是儒道思想可以互相转化。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体现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句子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A.章太炎认为儒家思想比不上道家思想。B.表述是二者之间的对立。C.表述的是二者以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D.表述的是二者的不同之处。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三段“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可知,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不是不理不睬,而是很关注。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三段“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可知,庄子并非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的“出世”之人。据此分析可得出“热肠挂住”主要是指庄子对儒家思想的关注,对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的关心。根据原文材料一“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可知,“冷眼看穿”是指庄子分析的天下混乱的原因以及救世的根本方法,他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世人纯真质朴本性的丧失,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复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粮食店”是指人生在世的必需品,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和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知,儒家教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奔走救世,坚持自我提升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人处世的必需品,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评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是在强调道家思想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由表及里,解决人生的大问题。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可知,道家的思想具有疗愈作用,当我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道家的逍遥意识有助于缓解焦虑,帮助我们战胜挫折,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由材料一第五段“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和材料一最后一段“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教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可知,在混乱的浊世,外界的诱惑会让我们迷失本性,道家思想可以“救心”,恢复我们的淳善本性,有疗治心灵和疗治社会的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此刻我躺下海明威那天夜间,我们躺在房中的地板上,我听着蚕在吃桑叶。蚕吃着一层层搁板上的桑叶,整夜你都听得见它们在吃,还有蚕粪掉在桑叶间的声音。我本人并不想入睡,因为长期以来我一直怀着这个想法:如果我在黑暗中闭上眼,忘乎所以,我的灵魂就会出窍。自从夜间挨了炸以来,我这样已经有好久了。我躺着睡不着的时候自有种种消遣的方法。我会想到小时候一直去钓鳟鱼的一条小溪。会在心里仔仔细细地想象沿河一路钓鱼的情景:凡是那些原木的下面,凡是河畔的每个转弯处、深潭和清澈的浅滩,我都一一钓个明白,有时钓到鳟鱼,有时钓不到。有时我在沼泽草地里、草丛间、羊齿植物下找到些虫子,就用来当鱼饵。有时小溪流经一片开阔的草地,我在干燥的草丛里逮蚱蜢来当鱼饵。有时逮到了蚱蜢,把它们扔进水里,看它们随波逐流,一会儿在水里游,一会儿在水面上打转,待到一条鳟鱼跃起才不见影踪。不过有几天夜间我没法钓鱼,在那几天夜间我完全清醒,便反反复复地祈祷,竭力为我所有认识的人祈祷。如果你为他们每个人祈祷,就得花上好长时间,因为,如果你尽量回想你所有认识的人,会一直回溯到你记忆中最早的往事——对我来说,那是在我生活的那幢住房。 关于那住房,我记得母亲如何经常搞大扫除,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一回父亲出门去打猎了,她给地下室来了个彻底的大扫除,把凡是不该留在那里的东西统统烧掉。等父亲回到家,我出去迎接他,他把猎枪递给我,瞧着火堆。“这是怎么回事?”他问。“亲爱的,我在地下室里大扫除呢。”母亲在门廊上说,对他笑脸相迎。“把枪和袋子拿到屋里去,尼克,给我拿张纸来。”他说。这时母亲早已进了屋。我拿了猎枪,枪太沉,在我腿上碰碰撞撞,还拿起那两个狩猎袋,就朝屋里走。“一回拿一件,”父亲说,“别想一口气就拿得那么多。”我放下狩猎袋,把猎枪拿进屋,从父亲诊所里那堆报纸上拿了一份。想起这件事,只想起这两个人,所以我要为他们俩祈祷。有几天夜间我就尽量回想世上所有走兽的名称,然后回想飞禽的名称,然后是鱼类,然后是国家和城市,然后是各种各样的食品以及我所记得的芝加哥的街……而在这一夜,我听着蚕在吃桑叶。在夜间,蚕吃桑叶你能听得一清二楚,我就睁着眼睛躺着,听蚕吃桑叶。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人,他也醒着。“你睡不着吗,中尉先生?”他问。“是啊。”“我也睡不着。”“怎么回事啊?”“我不知道。我睡不着。”“你身体舒服吗?”“当然。我感觉蛮好。就是睡不着。”“想要聊一会儿吗?”我问。“好哇。”“跟我谈谈芝加哥的事吧。”我说。“啊呀,”他说,“我都跟你谈过一回了。”“跟我谈谈你结婚的经过吧。”“这事我跟你谈过了。”“星期一你收到的信是——是你妻子的吗?”“当然。她一直给我写信。她那地方可赚大钱呢。”“那你回去倒有个好去处了。”“当然。她经营得不错。她在赚大钱呢。我说,中尉先生,真有什么心事让你睡不着吗?我从没见你睡着过。自从我跟了你以来,你夜里就没睡过。”“我不知道,约翰,”我说,“今年开春以来,我的健康状况就一直不妙,一到夜里就让我心烦。”“就跟我一样,”他说,“我本来就不该卷入这场战争。我神经太紧张了。”“也许会好转的。”“等仗打完了,我们回到美国,你打算干什么?” “我要在报馆里找份工作。”“在芝加哥?”“没准。你的孩子怎么样?”“孩子们都很好。有个女孩儿现在念四年级了。不瞒你说,中尉先生,要是我没孩子现在也不会当你的勤务兵了。他们就会把我一直留在前线了。”“很高兴你有孩子。”“你应当结婚,中尉先生。结了婚就不会犯愁了。”“我不知道。”“你应当结婚。干吗不挑个有很多钱的意大利好姑娘呢?”“我会考虑的。”“不要考虑了,中尉先生。”“行啊。”“男人应当结婚。你决不会后悔的。人人都应当结婚。”“行啊,”我说,“我们想办法睡一会儿吧。”“行啊,中尉先生。可你别忘了我说的话。”“我不会忘记的,”我说,“现在我们睡一会儿吧,约翰。”“行啊,”他说,“希望你也睡一会儿,中尉先生。”我听见他在稻草垫上的毯子上翻身,后来就声息全无了,我倾听他均匀地呼吸着。我有一件新鲜事好想了,就躺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回想我平生认识的所有姑娘,她们会做什么类型的妻子。然而到头来我还是回到钓鳟鱼的事上,因为我发现我能记住所有的溪流,可是姑娘呢,想了她们两三回以后就印象模糊了,脑子里记不起来了,终于都变得模糊,都变成差不多一个样了,我索性几乎统统不去想她们了。接着他打起呼噜来了。我听他打了好一阵子呼噜才不再听下去,便一心听蚕吃桑叶了。它们不停地吃着,蚕粪掉在桑叶间。(有删减)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战争间歇的夜晚,屋里的约翰和我一样不能入睡,可见他对战争也充满焦虑。B.文中写我寻找鱼饵和钓鳟鱼的相关内容,是为了展现我儿时无聊、空虚、单一的精神世界。C.文中写我在丛林溪流的钓鱼生活和童年旧居中跟父母有关的往事,是未经选择的随意联想。D.约翰劝我结婚,我也“回想我平生认识的所有姑娘”,可以看出两人对婚姻的态度是一致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我”既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亲历者,还属于典型的有限视角,令读者有代入感。 B.故事围绕着“我”的心理活动和“我”与约翰的对话展开,侧面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C.这篇小说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海明威一贯冷静简洁的电报体风格,丝毫没有繁复与啰嗦。D.文中关于“我”的辗转难眠、浮想联翩的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8.文中多次出现“蚕在吃桑叶”的相关细节,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战争是海明威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枪林弹雨、血流成河的宏大战争场面,但是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凝重的战争气息,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A7.C8.①贯穿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②衬托了夜的寂静;③表现主人公尼克(“我”)的孤独和战争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极度紧张和痛苦。9.示例:①以尼克(“我”)的失眠来烘托战争的紧张和激烈;②以尼克寄情于儿时的美好回忆和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怀念来反衬战争的残酷;③以尼克对婚姻的犹豫逃避,对战后生活缺少期待,反映战争带给人沉重的精神伤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为了展现我儿时无聊、空虚、单一的精神世界”分析错误,此处展现了他儿时悠闲有趣、无忧无虑的精神生活。C.“是未经选择的随意联想”分析错误,两个部分都在回忆曾经生活中的美好和温馨,显然是有意挑选的联想,“仔仔细细地想象”“反反复复地祈祷”都代表是尼克(“我”)刻意联想。D.“可以看出两人对婚姻的态度是一致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可是姑娘呢……我索性几乎统统不去想她们了”可知,“我”并不如约翰那样向往婚姻。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丝毫没有繁复与啰嗦”分析错误,这篇小说多处出现繁复啰嗦的语言,例如,丛林溪钓和为亲人祈祷的相关内容,皆有此特征。而且,此处的繁复与啰嗦是有意味的,他的精神需引导与控制才能集中注意于钓鱼。然而,钓鱼也无法抵消对战争的恐惧,恐惧实在太过于强烈了,很多时候,尼克(“我”)不能在想象中钓鱼。他只能祈祷,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方式获得平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从三处出现的有关“蚕在吃桑叶”的位置,一处在文章开头,引出全文内容,一处在文章中间部分,引出“我”与勤务兵的对话,一处在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可知这些描写贯穿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2)“蚕吃着一层层搁板上的桑叶,整夜你都听得见它们在吃,还有蚕粪掉在桑叶间的声音”本身就是很细微的声音,除非环境特别安静,否则也听不到这些声音。所以,这也衬托了夜的寂静。(3)结合第一段“我本人并不想入睡……自从夜间挨了炸以来,我这样已经有好久了”等可知,“我”无法入睡,听到“蚕在吃桑叶”的声音,本质上是因为战争导致了“我”的精神极度紧张。由此可知,这表现主人公尼克的孤独和战争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极度紧张。【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1)结合开头“我”无法入睡,以及最后“接着他打起呼噜来了。我听他打了好一阵子呼噜才不再听下去,便一心听蚕吃桑叶了”,可看出从文章开头到结尾,“我”一直处于失眠状态,可知文章以尼克的失眠来烘托战争的激烈沉重。(2)文章前半段,“我”因为失眠而不断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在回想中有“凡是那些原木的下面,凡是河畔的每个转弯处、深潭和清澈的浅滩,我都一一钓个明白,有时钓到鳟鱼,有时钓不到”“我记得母亲如何经常搞大扫除,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等,这些都是在安静和平的环境中才能去做的事情。所以,文章以尼克寄情于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怀念来反衬战争的动荡不安。(3)勤务兵劝“我”说“男人应当结婚。你决不会后悔的。人人都应当结婚”,“我”对此的态度一开始是“我有一件新鲜事好想了,就躺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回想我平生认识的所有姑娘,她们会做什么类型的妻子”。后来则“可是姑娘呢,想了她们两三回以后就印象模糊了,脑子里记不起来了,终于都变得模糊,都变成差不多一个样了,我索性几乎统统不去想她们了”。可见“我”对婚姻的态度仍然是犹豫逃避的,这说明“我”对战后生活缺少期待,充分反映战争带给人沉重的精神伤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 ,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遂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E对F人人G各如其意H所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意思相同。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正朔,指每年第一天,正即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每月的第一天。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D.“谊追伤之,因以自喻”与“君子喻于义”(《论语·雍也》)中的“喻”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才华出众,他十八岁时在当地就很有名气,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B.贾谊向文帝上奏议,希望改订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C.文帝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但是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和诋毁,文帝后来也就疏远了贾谊。D.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对他的才华备加赞赏,于是拜他为梁怀王太傅,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2)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14.班固认为贾谊“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0.BDF11.A12.A13.(1)但是此后各项法令更改,诸侯到封地去上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2)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心愿没有实现,等到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14.班固认为贾谊虽然没有位列公卿,但也得到了赏识和重用。理由如下:①早年文帝征召他为博士,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并有意让他位列公卿。②他提出的“法令更定,列侯就国”等主张也被文帝采用。③后来文再度征召他,让他辅佐自己宠爱的怀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诸老先生未能言”中,“诸老先生”是主语,其前B处断开;“谊尽为之对”主谓宾齐全,单独成句,前后DF处断开,且“人人各如其意所出”中,“人人”是主语,其前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撰写;/接连。句意:因为诵读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B.正确。C.正确。D.正确。比方,类比;/明白,知晓。句意: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比。/君子知晓的是义。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错误,结合原文“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可知,被汉文帝征为廷尉的是“河南守吴公”。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更定”,更改;“就”,上任;“说”,主张。 (2)“以”,因为;“意不自得”,心愿没有实现,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及”,等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文帝召以为博士……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可知,早年文帝征召他为博士,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并有意让他位列公卿。②由原文“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可知,他提出的“法令更定,列侯就国”等主张也被文帝采用。③由原文“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可知,后来文再度征召他,让他辅佐自己宠爱的怀王。参考译文: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为诵读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吴公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黄色,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上奏皇上。汉文帝刚刚即位,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但是此后各项法令更改,诸侯到封地去上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心愿没有实现,等到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人了解我。”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比。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做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过了几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经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去了。贾谊去世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刘向认为:“贾谊论述夏、商、周三代和秦王朝兴衰的道理,他的论述非常好,能透彻地了解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即使古代的伊尹、管仲也比他超过不了很多。如果贾谊当时被重用,他的功绩和影响定很大,但是他受到大臣中平庸之辈的排挤和打击,令人非常惋惜痛心!”回头看看汉文帝,沉静俭约,身体力行,移风易俗,贾谊提出的政治措施大体上施行了。贾谊过早地病逝,虽没有官至公卿,还不算是没有受到赏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①孟博,即东汉人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黄大仙。《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夜不成寐,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照应了题目“枕上作”。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犬踏枯叶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直接刻画了诗人静夜不寐的情景。C.颈联将“壮日”和“残年”相对,几十年的光阴跨度暗含了诗人经历与心理的变化。D.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又由此生发出深沉激烈的情感。16.陆游在另一首《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中有“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的诗句,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B16.《冬夜》诗表达了诗人晚年不忘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枕上作》表现了多年来情感的变化:壮年像孟博一样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报国。然而由于备受打击,报国无望,所以晚年希望修道成仙,远离尘世,但成仙之事渺远。诗人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实则是壮志未酬的愤激、无奈。【解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从听觉的角度直接刻画了诗人静夜不寐的情景”错误,“听觉角度描写穴鼠出行和犬踏枯叶的声音”是侧面、间接表现诗人静夜不寐。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语言、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看《冬夜》,“残灯无焰穴鼠出,槁叶有声村犬行。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意思是“房里的油灯孤零零地已经没有火焰了,洞里的老鼠悉悉索索地触动了,枯叶落地发出声响,村里有狗儿走动的声音。八十的将军能够灭地敌虏,虽然已经白头但我依然能够建功立业”,“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能”“欲”充分表现诗人虽然年老却依然不忘收复失地、报效朝廷、建工立业的雄心壮志,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看《枕上作》,诗中同样提到“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但紧跟着颈联说“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前一句提到自己壮年之时也期望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但报国之志多次受挫,如今残年只想“慕初平”,即远离尘世,修道成仙,实在不行,也想“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看似诗人想要泛舟江湖,看明月,沐清风,但结合前面诗句的内容可知,最后的清风明月为伴的心愿其实是诗人无奈之下的愤激之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虽然个体的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绵延久长,自然乃至宇宙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相顾无言②.惟有泪千行③.人生代代无穷已④.江月年年望相似⑤.邪曲之害公也⑥.方正之不容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顾、惟、已、望、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①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②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③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④,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为了完成一幅精美的苏绣作品,苏绣艺术家需要将一根不足一毫米的丝线劈成一百二十八分之一,染色师需要将一种颜色染成深浅各二十个色级来保证色彩细腻。苏绣技艺之精巧,心思之繁复,令人(甲)_______________。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苏绣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乙)_______________。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从传统苏绣十指春风极尽天工之巧,到近代苏绣西学东渐展现融合之美,再到现代苏绣与时偕行描绘锦绣中华,苏绣作品的题材包罗万象,文化内涵博大深厚。苏绣,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万千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以绣化墨,于纵横交叠中氤氲万物之灵。你在春秋战国抖开的丝线,绵延千年岁月,终在新时代绣制出了锦绣江南。18.文中加序号的“一”的用法与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苏绣的称呼由“它”到“你”,这种人称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答案】18.C19.甲:叹为观止/赞不绝口/拍案叫绝;乙:与时俱进20.①“它”是第三人称,代指叙述对象苏绣,便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其特点;②“你”是第二人称,将苏绣拟人化,便于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苏绣的赞美;③“它”到“你”的转换,有利于逐渐强化作者情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①与③处的“一”用在量词“件”“枝”前,表示是最小的正整数;②处的“一”与“味”合起来是“盲目,一个劲儿地”的意思;④处的“一”是“相同”的意思。所以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甲处,此处是说苏绣精巧的技艺、繁复的心思令人赞叹,使用“叹为观止”或“赞不绝口”或“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指的是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乙处,结合后面“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可知,此处是说苏绣在几千年的发展里程中并没有止步,应使用“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它”和“你”这两个代词区别。“它”专指人以外的事物,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更为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你”是第二人称代词,如用来指称物体,一般含拟人色彩,可以拉近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情感。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指代的对象以及达到的效果。从题干和句中可知,这二者都是对苏绣的称呼,上文“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以“它”指代苏绣,客观真实反映其特点;下文“苏绣,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万千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以绣化墨,于纵横交叠中氤氲万物之灵”换用“你”指代苏绣,显然具有拟人的效果,同时好似作者在面对苏绣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这种转换有利于强化作者的情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他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①。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②。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讽刺他为人表面正经,③。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21.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为“粤省事”,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为“渝快办”,山西的为“晋快办”等等。请从中任选一例咀嚼其含义及妙趣。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答案】21.①广东省简称“粤”,“粤省事”有“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轻松享受到各种政务服务的决心。②重庆市简称“渝”,“渝快办”有“愉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暖心态度。③山西简称“晋”,“晋快办”有“加快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山西政务平台急人民所急的态度以及高效的办事效率。22.①而且(或还)构建了一座修辞(或语言)艺术的殿堂(而且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②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③实则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实则道貌岸然。【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广东省简称“粤”,而“粤”与“越”谐音,利用这一谐音,再结合“政务服务平台”的语言环境,“粤省事”就有了“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表达了广东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办事轻松、方便,各种政务服务到家的题旨。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重庆市简称“渝”,而“渝”与“愉”谐音,有愉快之意,利用这一谐音,“渝快办”就有了“愉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暖心态度。山西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晋快办”,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山西简称“晋”,而“晋”与“尽”谐音,利用这一谐音,再结合“政务服务平台”的语言环境,“晋快办”就有了“加快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山西政务平台急人民所急的态度以及高效的办事效率。【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在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性,“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从文学和语言两个角度高度评价曹雪芹,而“在文学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是文学层面,下句应从语言层面评价《红楼梦》,下文有“修辞手法”一词,“不仅”后面用“而且”呼应,句式与前句一致,应填:而且(或还)构建了一座修辞(或语言)艺术的殿堂(而且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②语境在说《红楼梦》中的谐音的广泛运用,“其中”的“其”指的是“人名、地名”,而下文主要是说人名,应填: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 ③语境在说“贾政”谐音“假正”的讽刺意义,“表面正经”,下文强调实际上是一个伪君子,应填:实则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实则道貌岸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一种追求快的旅行方式——“特种兵式旅游”主要在大学生和初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中兴起。”大学生两天跨三省旅游”“凌晨1点的西安站挤满大学生”等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这些年轻人白天“暴走”,晚上赶路,以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打卡尽量多的景点,不浪费一分一秒,旅行结束后没有任何缓冲,他们便立即回到原本的求学或工作中。与此同时,另一种追求慢的旅行方式——“城市漫步”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旅行“新宠”;约上三两好友,漫步街头巷尾,闲逛特色小店,品茗论茶,喝杯咖啡……相较“特种兵式旅游”,“城市漫步”以“随心所欲”“慢节奏”“沉浸式”为主要标签,可以让我们于寻常的城市里探索不寻常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可见,快与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同的效果。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放慢脚步,用心欣赏今日,“特种兵式旅游”火遍全网,无数大学生趁周末步履匆匆,“走马观花”地一个接一个打卡。而我却想起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谷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有人说,旅行的意义在于欣赏,而欣赏的意趣在于慢。其实,无论旅行还是人生,我们一定要学会适度放慢脚步,用心去欣赏人生风景。放眼于自然之色,游走于山水之间时,何不放慢脚步放宽心境,在柳绿花红之中全心享受?昔日的跟团旅游曾被人用一句话概括:“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旅途便显得索然无味。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驴友团”正越来越受欢迎,这正是因为它比一般旅行团“慢”很多,不必赶路,不受催促,可以在中意的地点驻足细品,纵情美景。慢下来,驰骋于天地,才是真理!翻开色彩斑斓的书页,何不放慢目光,在文字的海洋中细细品味?作者的深意、情怀藏在字里行间,只有一字一句地慢慢欣赏,才能还原出意境。宋词有一种叫“慢词”,如《木兰花慢》《扬州慢》等,配上一字一句的慢曲,诗中悠长韵味便显香醇。要是没有慢,一目十行,一不小心便错过了精彩;要是没有慢,风急雨赶,不经意间就丢失了内涵。慢下来,用心欣赏,遨游于书海,何乐而不为! 站立于舞台之上,与人交流沟通之时,何不放慢语速,在话锋之间游刃有余?被喻为相声艺术之旗帜的马三立先生,有自己独特的“慢艺术”。开口并不开门见山,而是从生活琐事谈起,在絮叨细碎之间流水无痕地转入正题,不慌不忙,循循善诱,慢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常让观众在幡然醒悟之时忘情失笑。马三立先生的慢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风度。放慢语速,恰恰体现了讲演者的胸有成竹。慢下来,气长而韵足,请用心!请欣赏!在欧洲有个学说,谈到人类的灵魂只会步行,当我们因世事而焦虑,为生计而奔走,灵魂便落在了后头。慢下来,让灵魂跟上;慢下来,欣赏人生。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慢,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还会用相机取代眼睛去看旅行美景吗?你愿意用眼慢慢品味四时光阴,用心慢慢体悟岁月流转吗?我要“放慢脚步,用心欣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提出了人们对于旅游方式的两种观点,一是“特种兵式旅游”;二是“城市漫步”。“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时间紧、花费低、强度高的旅游方式,是当代年轻人的旅行新玩法。年轻人由于时间和资金有限,在旅行周期内安排密集的行程,通过高强度的运动完成旅行计划,尽可能使用最少的时间游览最多的景点。选择“特种兵式旅游”的群体,主要以大学生或者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囊中羞涩,因为课程安排紧凑或工作繁忙,时间也不够充足。也许有人会批评年轻人的这种“特种兵式旅游”是走马观花,不能沉浸式感受旅游胜地的风土人情,过于密集的行程甚至可能搞垮身体。然而对于有精力、有时间、有同伴,又恰在正好年纪的年轻人来说,行程安排紧密一些又有何不可?旅游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高效领略世界精彩的创新形式,它为广大的年轻人提供了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性。“城市漫步”,意为参与者行走在一条独特的城市路线上,用双脚探索,深入城市的肌理,贴近城市的呼吸,感受城市独特的气质。有人觉得,这不就是饭后遛弯、没事压马路,有什么值得新奇的?但也有不少人将其视为一种沉浸感受世界美丽的旅游模式、时髦的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寻找安放心灵的地方,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努力调整呼吸的节奏。以往人们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但是,城市漫步的风靡恰恰是一种提醒,风景不只有人头攒动的热门景区,旅游也不一定就是“诗和远方”,心仪的景可能就在身边,入目的美可能就在平时。 “特种兵式旅行”和“城市漫步”这两种旅游方式其实本质上就是“快”与“慢”,两者既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容的。纵观这两种旅游方式,其实可以让我们从旅游迁移到人生的思考。正如“特种兵式旅游”,用最短的时间领略这个世界的精彩,挑战自己的极限,需要锻炼自己的规划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些人的人生追求的就是快节奏,他们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时不我待”之感,于是他们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永远在奋进的路上。但是,对这种一味求快的态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对物质生产来说,一味追求过快的速度,可能导致品质下降,造成各个环节发展的不平衡;对精神生产来说,很多本可以更纯粹更伟大的东西,会变成快餐文化、速成科学等等。与此相反,有些人则注重对人生的享受,他们过的是慢生活,他们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总在奔波,而是更注重享受生活的滋味,更注重这个过程。这样的人生与前者是截然不同的。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没有错,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也可以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人生方式。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比如若赞同慢节奏,可以在首段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放迈脚步,享受惬意人生。文章的主体可以写享受慢生活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慢人生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可以谈慢人生有什么样的好处;最后就是怎样才能做到慢人生。文章结尾照应开头,重申观点。当然,也可以由“特种兵式旅游”与“城市漫步”并不冲突的观点,引出对“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思考论述。如“特种兵式旅游”的快节奏是用最短的时间领略这个世界的精彩,挑战自己的极限,需要锻炼自己的规划能力和应变能力;城市漫步的慢节奏可以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慰藉,更有温度、舒展、松弛、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呼唤人生与社会都应该慢下来。将二者结合,取彼之长补此之短,也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立意:1.快,用高效领略世界的精彩。2.慢,用闲适感受世界的魅力。3.快慢相宜,相辅相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