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

ID:83620250

大小:34.1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1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2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3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4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5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6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7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8页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_第9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2025届高二(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庸》慎独的前提是“道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说在道面前人的言行都是敞开的,都是没有秘密的。《大学》讲究“正心”,心是知晓一切的,因而要诚恳。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见人在佛面前是无法隐瞒过错的。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人在上帝面前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中国儒家、佛教的忏悔还是西方的忏悔,都是因为人无法隐瞒过错,而选择了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对于过错的认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思想家会有所不同。如果认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过错的产物,则人生来就有原罪,则人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样人才能成为神性的生命。《圣经》记载着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犯了罪的故事,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个人找不到依存对象,丧失了秩序和确定性等绝对尺度,此即人之“原罪”状态。人们对罪的界定不再依据行为是否违背某种道德或价值准则,罪不再是人们基于道德的一种取向,而具有一种宗教和存在的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忏悔观由道德选择的价值上升为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辨精神。相比于西方的忏悔意识,儒家和佛教对罪过的忏悔意识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缺乏西方的宗教精神和“原罪感”,中国人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就没有“犯罪”,更不必认罪,而人只需要为自己的过错忏悔。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忏悔的发生离不开内和外两种因素。外在的因素可以是一面镜子,其构成了忏悔的对象,因为把自己和对象相对照,而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的不足。忏悔总是涉及谦卑。但是单纯的外在对象并不一定能造成忏悔,忏悔总是涉及内心的某种认识,涉及对自我的认识。一般来说,自我感知力强的人羞愧感强烈,乞求改过的忏悔意识也相对强烈。反之,自我感知力不强的人羞愧感相对较弱,忏悔意识也相对薄弱。但内外不是截然对立的,忏悔会导致自我谦卑感和对某种境况优越感的产生。 ——支克蓉《中西方忏悔观再探》材料二对于俄罗斯文学来说,两个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是爱,一个是罪。在俄罗斯大师的情感世界里,对人和万物的爱,也具有高于一切的意义。这是一种博大而深刻的爱。它因为跨越了一般爱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臻达宗教的境界。这种爱,我称为“圣爱”。有了圣爱的心灵,一个人常常是敏感、谦卑和痛苦的,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虚妄的自大,也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心怀圣爱者是用悲悯的眼睛看一切的。他视别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甚至觉得他人的不幸和罪恶里也有自己的责任。这种及于万物的同情之心愈切,则他们对自己的罪责愈加敏感,反省亦愈加自觉和彻底。而由罪感导致的焦虑和不安,更是经常性地折磨着俄罗斯作家的灵魂。这样,便形成了俄罗斯文学忏悔的情感倾向和特殊气质。俄罗斯文学的忏悔意识如此自觉,而列夫·托尔斯泰则将忏悔叙事推进到惊心动魄、令人赞叹的高度。在托尔斯泰几乎所有作品里,忏悔伦理都是具有灵魂意义的精神力量。在他的作品中,也总是有一个或几个可以被称作“良心”的人物。这些人物大都正直、善良,心地单纯,富有同情心,是社会中高尚而纯洁的道德力量。他们中间,有的尽管从来没有做过错事,始终保持着道德、健康的生活状态,但是,他们的良心仍然是痛苦的,不安宁的。他们为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不幸而痛苦,自愿担荷社会的罪责,把为他人谋求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有的虽然做过错事,但是他们最后都经过痛苦的精神炼狱,经过痛苦而虔诚的忏悔,完成了从“罪”到“罚”的精神澡雪,完成了从罪犯到赤子的人格升华,托尔斯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就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物。但在俄罗斯作家的忏悔叙事中,即使那些作为良心和正义代表的人,也没有在道德上表现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怀着痛苦、不安的心情,去爱那些犯罪的人。在《复活》里,西蒙松对玛丝洛娃的爱,则是毫无功利目的地实践了这种爱。他告诉聂赫留多夫:“我是把她当作一个很好的、少有的、苦难深重的人那样爱她的。我对她一无所求,只是非常想帮助她,减轻她的厄运……”当然,人在忏悔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感觉。俄罗斯的忏悔伦理似乎并不赞赏这种轻飘飘的满足感。托尔斯泰甚至认为,聂赫留朵夫因为发现自己作为“精神的人”的觉醒而流出的“泪水”,都是“坏的泪水”,“因为这是自恋自爱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美德所感动的泪水”。这一事象体现了俄罗斯文学叙事中的忏悔伦理在道德上的彻底性。——节选自李建军《忏悔伦理与精神复活——论忏悔叙事的几种模式》1.对于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因为无法隐瞒过错,因此必须选择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B.因为人生来就有原罪,所以人人需要通过忏悔来洗清自己的罪过。C.是否具有忏悔意识和人的自我感知力的强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D.东西方在忏悔意识上的最大差异在于二者对过错的认识完全不同。2.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推论是()A.依据材料一,东方人比西方人缺少忏悔意识。B.依据材料二,聂赫留朵夫并未真正忏悔。C.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忏悔可以带给人心理满足感。D.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若无过错没必要有忏悔意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举《中庸》《大学》《忏悔录》,论述东西方文化都认为过错无法隐瞒。B.材料二作者提出“圣爱”观念,意在揭示俄罗斯文学忏悔意识产生的根源。C.两则材料都围绕“忏悔意识”展开,一个偏重文化观念,一个偏重文学表现。D.两则材料都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材料一东西对比,材料二中作品主人公对比。4.材料二提到托尔斯泰作品中的“‘良心’的人物”,聂赫留朵夫是否属于这样的人物?请简要分析。5.材料一中画线句的论证是否充分?请说明理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坚硬的荒原【注】[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⑨……⑩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个小孩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严重脱离了现实。B. 三个孩子艰难耕耘后“依然是孩子”却“满头白发”,写出了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抗争的过程之漫长,付出的代价之大。C.小说提到“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可以推想到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应该代表着我们的身体机能。D.小说中的老人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两篇小说主旨也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老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硬汉”形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荒原的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播种耕耘埋下了伏笔。B.作者对老人的肖像描写处处都跟对荒原的描写照应起来,似乎他的身体、五官、声音和站立的姿态都是大自然的直接延伸。C.尾段画线句点明前文冷漠无情的老人其实是“我们的意志”,使文章的情节内容发生逆转,并使构思在荒诞中透出合理。D.老人和孩子在种子发芽、成长直至开花、结果后,又开始了新的开垦,这种循环、重复的手法,表现了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勇气。8.小说的主体是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以“坚硬的荒原”作为题目?9.文学评论家说,本文通过多重隐喻,诠释了“人类前行的历史,血泪斑斑”的道理。请结合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 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该处字母填在横线上。凡所以虑患之A具B莫不备至C畏之太甚D而养之太过E小F不如意G则寒暑入之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在于知安而不知危”与“静而后能安”(《大学之道》)的“安”含义不同。B.文中“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以”用法不同。C.文中“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孟子》)的“所以”含义相同。D.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是有声望的读书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回扣论点,首尾呼应,脉络清晰。B.苏轼认为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放弃,所以天下太平,等到后代却把解除军备当做君主英明的举措。C.苏轼在文中说到与西夏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是不对的。D.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同属奏议,两篇文章都做到了想方设法使国君接受自己的意见,又把握了说话的分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2)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当今生民之患,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注]欧阳修萧条鸡犬乱山中,时节峥嵘忽已穷。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荆楚先贤多胜迹,不辞携酒问邻翁。[注]景祐三年(1036)作,时被贬夷陵令。夷陵,今属湖北宜昌。元珍、表臣,分别是诗人的两位友人丁宝臣、朱处仁的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描写山县景况,虽与《归园田居》同样选择鸡、犬作为意象,但意境却全然不同。B.首联下句与诗题“岁暮”相呼应,表明岁月匆匆流逝而自己却穷途末路,一事无成。C.颔联承接上联,描绘了游女的形象,她们的发髻保留着古老的样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D.颈联诗人由夷陵的今日联想到它的往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与无奈。16.前人论此诗,感伤中带有豪放,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江流曲折,月照花林,既点缀着月夜的原野,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3)《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进了屋,柴火灶上正炒着喷香的菜肴,一种岳母在世时,一大家子人忙活炒菜做饭热闹的情景又出现了,那是几个姊妹们忙碌做饭吃饭的场面:烧火的烧火,炒菜的炒菜,盛汤的盛汤。洗碗端盘子的,挪桌子搬椅子的,安排坐席斟酒的,一切都那么①。我们找出岳母存下的高粱酒、拐枣子酒。你一杯,我一盏②,甚是热闹,看着我们酒喝得高兴,岳父脸上露出了③的微笑。我似乎品尝到了这冬天特有的温馨快乐的味道。 饭后,妻与几个姨姐给岳父用自备的理发工具理了发,刮了胡须,擦了澡,泡了脚,待他躺下睡觉,我们抹了火纸去山上上坟。烧掉的纸钱在儿女们的呼唤中,在寒风吹起的灰烬中,岳母是否感受到了我们冬天里给她送去的那份温情,那份深深的思念呢?在这个萧瑟的初冬里,我品尝到了寒冷的空气里有一份忧伤的味道,有一份温暖的味道,有一份思念的味道,有一份静谧清爽的味道……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今天,“零添加”已经成为食品业的一个重要招牌。不少企业频频打出“零添加”的旗号,不少顾客也真信这一套,零添加的产品往往卖得多卖得快。“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就是食品中没有一点添加剂。然而,无论从事实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都不严谨,经不起推敲,而且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些人以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人类食品最古老的添加剂就是盐,也就是把肉类用盐腌起来,以避免腐坏。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才变得声名狼藉。从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来看,今天世界上几乎没有食物不含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有很多种类,如防腐剂、甜味剂、增香剂等,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剧毒的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就有可能因肉质腐烂产生肉毒素而危害人。消费者需要真正关心的是,食品添加剂是否为食品和卫生主管部门认可。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根据下文,写一个“三段论”推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下的我们已进入一个快时代,吃饭有快餐,观影开倍速,培训速成班,旅行特种兵,连购物都时兴“秒杀”,甚至成功也可以快起来……在快时代中,似乎获得什么都轻而易举。但与此同时,“好汤需慢炖”“欲速则不达”等话语也是对我们善意的提醒。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