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8240
大小:1.90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4-01-22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华蓥中学高2025届12月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根据种群密度大小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乙的数值都低C.生物种群都有丙特征,不一定都有乙特征D.研究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戊和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详解】A、图中甲~己分别是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根据种群密度大小不能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B、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死亡率的数值不一定低,B错误;C、生物种群不一定有性别比例,但都有死亡率,C错误;D、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研究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D正确。故选D。2.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C.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D.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题图中①、②、③为三种种间关系,其中①表示捕食,②表示种间竞争,③可表示原始合作。【详解】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间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B正确;C、图中②为种间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C正确;D、海葵和寄居蟹的关系是原始合作,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故海葵和寄居蟹分开以后各自还能独立生活,两者的关系是③原始合作,D正确。故选A。3.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景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乙所示为发酵罐中某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C.图丙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D.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 【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曲线甲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乙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丙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丁表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详解】A、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A正确;B、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某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使环境容纳量增加,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不能增加环境容纳量,B错误;C、图丙中,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C正确;D、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捕捞的剩余量应为K/2,可以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B。4.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时间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甲会消失,物种丙会增加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的C.第20~40年,该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类型发生改变D.第30~40年,物种乙的种群密度一定在减小【答案】B【解析】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叫做群落的演替。演替的方向一般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行的,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A、随着演替的进行,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相对多度有增有减,但不一定会消失,A错误;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种群数目少的个体可以适当的增大样方面积,种群数目多的个体可以适当减小样方面积。物种丙的相对多度低于物种乙,且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所以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的,B正确;C、第20~40年,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但群落的类型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D、相对多度是指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第30~40年,物种乙相对多度下降,可能是其它植物种群数也在变,所以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在减小,D错误。故选B。5.元代农书《农桑辑要》中记载:“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书中记载的是一项提高棉花产量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文字记载可知,该技术为现代生物学中的“去除顶端优势”B.“冲天心”和“旁条心”均可以合成生长素并向植物的形态学下端运输C.“叶叶不空”的意思是通过能量分配的调整使得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能开花D.棉花的生长发育状况往往取决于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及激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于是侧芽萌动加快生长。【详解】A、顶端优势的形成原因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并积累在侧芽,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被抑制,打去“冲天心”,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生长发育成“旁条”,打去“旁条心”即打去侧枝的顶芽,促进侧枝上的枝条的发育,因此该技术均属于去除顶端优势,A正确;B、“冲天心”和“旁条心”均属于枝条的顶芽,均可以合成生长素并进行极性运输,向植物的形态学下端运输,B正确;C、去除顶端优势、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都与生长素有关,根据题意,“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说明生长素能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通过能量分配的调整使得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能开花,C正确;D、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激素,决定植物的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D错误。故选D。 6.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正式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2,4-D浓度(g/L)02.55×10-62.55×10-52.55×10-42.55×10-32.55×10-2平均生根数(条)182438292715A.浓度为2.55x10-2g/L的2,4-D溶液会抑制该植物插条生根B.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2.55x10-5g/L左右C.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宜的浓度范围,要设置空白对照组D.为控制无关变量,需要去除所用插条所有的叶和芽【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分析:2,4-D浓度为0mg•L-1的一组为对照组,浓度2.55×10-6mol·L-1-2.55×10-3mol·L-1间表现为促进作用,浓度为2.55×10-2mol·L-1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因而体现了该生长调节剂作用的两重性。【详解】A、据表可知,与对照相比,浓度为2.55×10-2mol·L-1的2,4-D溶液平均生根数<对照组,故浓度为2.55×10-2mol·L-1的2,4-D溶液会抑制该植物插条生根,A正确;B、据表格数据可知,浓度为2.55×10-5mol·L-1左右时平均生根数最多,故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2.55×10-5mol·L-1左右,B正确;C、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预实验过程也需要设置空白对照,C正确;D、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需要保留一部分芽和幼叶,这样插条才更易存活,D错误。故选D。7.“免疫吸附”治疗危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原理是:通过吸附SLE患者血浆中可能致病的免疫因子,降低其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SLE患者通常皮肤出现红斑、关节痛,属于自身免疫病B.SLE发病时,机体的肥大细胞等释放出组胺,导致皮肤红肿C.“致病的免疫因子”可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D.他克莫司(一种免疫抑制剂)可用于辅助治疗SLE【答案】B【解析】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红斑、大量脱发、白细胞减少等,A正确;B、过敏时,机体的肥大细胞等释放出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SLE是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引起的,B错误;C、“致病的免疫因子”可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抗体等,C正确;D、SLE是自身免疫病,他克莫司(一种免疫抑制剂)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可用于辅助治疗SLE,D正确。故选B。8.mRNA疫苗在新冠病毒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为该疫苗作用机理的局部模式图,其中①②代表生理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浆细胞识别抗原后合成和分泌抗体B.②过程中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将其清除C.抗原肽经呈递可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和监控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清除——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详解】A、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A错误;B、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C、由图可知,抗原肽经呈递后,B细胞和效应T细胞会发挥作用,可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正确; D、防卫功能是指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监控功能是指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故选C。9.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但过度免疫应答会引发过度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5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B.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C.由上图推知,长期过度炎症反应会降低机体产生肿瘤的风险D.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一定程度地缓解某些过敏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详解】A、免疫防御可以有效的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还可以清除已经入侵到人体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过度炎症反应,会引起免疫抑制,即会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所以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过敏反应是由免疫过强引起的,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一定程度地缓解某些过敏反应,D正确。故选D。10.动物激素有含氮类激素、类固醇类激素等类型,其作用机理不同,含氮类激素通过体液调节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固醇类激素通过影响RNA聚合酶活性、DNA结构等来影响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激素对机体的调节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B.类固醇激素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而影响蛋白质合成C.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转化,使其合成必需氨基酸D.促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2、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动物激素对机体的调节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类激素)或细胞内的受体(固醇类激素等),A错误;B、类固醇激素可通过影响R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基因的表达,RNA聚合酶参与基因的转录,B正确;C、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在转化过程中只能形成非必需氨基酸,C错误;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D错误。故选B。11.正常生理状态下,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存在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B.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中核糖体数目较多与其合成醛固酮直接有关C.肾素或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合成异常可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D.醛固酮分泌后随体液运输至全身,但只对肾小管和集合管起作用【答案】B 【解析】【分析】1.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详解】A、根据题目分析,血管紧张素II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说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存在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A正确;B、醛固酮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合成,B错误;C、肾素或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合成异常可能会导致醛固酮分泌减少,醛固酮可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醛固酮减少导致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降低,可能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C正确;D、醛固酮属于激素,分泌后随体液运输至全身,但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的表面有相应的受体,故只对肾小管和集合管起作用,D正确。故选B。1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处受到刺激时,电表测得的电位为动作电位,此时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C.图乙中的t3时刻,对应图甲中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此时该处膜外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D.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主要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详解】A、X受刺激时,a点b点都会产生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电表测的不是动作电位,A错误; B、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B错误;C、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D、t1~t2,t3~t4电位的前半段变化主要是Na+内流,后半段变化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D错误。故选C。13.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地收缩,而打针时却可以不收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打针时手不收缩和大脑控制憋尿一样,反映了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B.若支配手指传出神经受损则针刺时没有感觉,没有反射C.手指碰到针刺时先感觉疼痛之后才完成收缩,下次看到针会躲避是条件反射的过程D.打针时不收缩就不属于反射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详解】A、大脑皮层为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有控制作用,为分级调节,A正确;B、若支配手指的传出神经受损则针刺时没有反应,但由于传入神经完整,故可将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不是反射,B错误;C、手指碰到针刺时先完成收缩(经过脊髓)后感觉疼痛(传至大脑皮层),下次看到针会躲避是条件反射的过程,C错误;D、针刺产生痛觉只传至了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A。14.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分子A~E中不属于激素的是A、EB信息分子B、C、D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C.信息分子E由免疫系统产生,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D.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其释放过程不靠消耗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对机体生命活动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信息分子A是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属于激素,B、C和D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T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E是细胞因子,不是激素,A正确;B、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B、C和D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因此信息分子B、C、D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B正确;C、信息分子E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使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C正确;D、信息分子A是神经细胞通过胞吐释放的神经递质,胞吐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D。15.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四种不同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乙、丙、丁B.甲中可含有抗体、激素和果糖C.甲与乙的最主要区别是乙中含有较多蛋白质D.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甲的渗透压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血浆及淋巴液,其中组织液和血浆是可以双向交换的,而组织液单向通过淋巴回流至血浆。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详解】A 、淋巴会随着淋巴循环进入到血管中,因此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甲和淋巴液丙,也可在组织液乙中出现,但细胞内液丁中不会存在淋巴细胞,A错误;B、甲是血浆,血浆是细胞外液中最活跃的部分,其中含有抗体、激素等,而果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单糖,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B错误;C、甲(血浆)与乙(组织液)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D、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甲渗透压降低,D正确。故选D。16.如图1、图2为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两种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胰岛素的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质膜上B.图示表明细胞质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C.结构c为受体,激素与受体c一结合,即被灭活D.性激素的调节方式如图2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激素a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调节细胞的代谢;图2激素b的受体位于细胞膜内,激素b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和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详解】A、胰岛素为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其受体应位于细胞质膜上,A正确;B、激素a不能进入细胞,激素b可以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内受体c结合而传递信息,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及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C、激素与受体c结合并且发挥作用后被灭活,C错误;D、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易穿过细胞膜,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它的调节方式如题中图2所示,D正确。故选C。17.人是恒温动物,假设某一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B.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时,会引起皮肤汗腺分泌减弱,毛细血管收缩等以减少散热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 的环境中时,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时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2>a1、b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