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4511

大小:59.3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少弟”。被周公分封于卫。卫国原是殷商旧地,周公嘱咐康叔尊重殷商的传统,任用“殷之贤人君子长者”。康叔受封时不仅带去了大量周族人,还随迁了殷民七族,殷民宗族首领也在卫国任职。这反映出西周分封()A.导致王权的逐渐衰微B.实现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挑战了宗法贵族体系D.有利于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2.春秋中叶,南方的楚国灭其北部小国,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并不是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后来西方的秦国也推行县制,北方晋国的卿大夫甚至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说明当时()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D.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3.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4.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普遍流行的说法:“正如人们谈论风向时,只有北风和南风,其他都是二者的变体,政体亦是只有两类,即民主制和寡头制。”在同时期的阿提卡演说词中,民主制和寡头制也往往被视为黑白分明、相互对立的政体。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制度普遍受欢迎B.公民政治走向衰落C.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D.城邦政体形式单一6.古罗马人在票决制度上创立了双重多数制,其精神是:一个决定,不仅应获得多数人的赞成,而且也应获得多数地方的赞成,这样就避免了赞成者过分地集中在某些地区,也保障了人数较少地区的政治参与度。这种精神()A.使罗马的民主政治臻于完备B.保障了罗马法向万民法过渡C.体现了联邦制和共和制原则D.影响了近代欧美的票选制度7.根据《大宪章》第六十一条规定,英国需成立由二十五名男爵监督国王恪守《大宪章》的委员会。如果国王执意违反《大宪章》,“此二十五名男爵即可联合全国人民,共同使用权力,以一切方法向余(国王的自称)等施以抑制与压力,诸如夺取余等之城堡、土地与财产”。这一规定()A.彰显了等级君主制特征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思想C.奠定了政党内阁的雏形D.贯彻了分权制衡的理论8.19世纪后半期,英国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力图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加强了对党员的纪律要求,以致出现了“即使是多数党的议员也不是其政党的主人,而是它的奴仆”。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基于()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改变B.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C.政党之间矛盾得到缓和D.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9.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B.致力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C.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0. 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以农抗会和妇抗会等群众组织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系在敌后根据地出现,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在此基础上,1941年前后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这一现象()A.影响了中国传统乡村面貌和发展方向B.成为中国共产党地方政权建设开始C.体现了新的乡村政权建设在全国展开D.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1.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这一指示重在()A.配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加强中共对军队领导C.尝试举行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12.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又明确提出要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这一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A.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B.中国革命新道路成功开辟C.中共政权建设趋于成熟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3.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14.19世纪90年代末,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书记官中岛雄称:“现在的北京政府……建条铁路就动辄要去占卜风水;敕议很久,才能下定决心办采矿等实务……像这样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进的行为,其结果只能导向政变蜂起的穷途末路。”这可用于说明()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性B.晚清政府革新举措的滞后性C.清廷举办洋务新政的紧迫性D.近代中国变革活动的冒进性15.1902年袁世凯借鉴西洋兵制制定《北洋练兵营制饷章》,规定常备军兵士由各州县官吏推选当地壮丁组成,入队后领取工资,集训三年后回原籍加入续备军,三年后再编入后备军,期满三年恢复平民身份。该章程的颁行有助于()A.加强北京至山海关防务B.开启军事近代化改革C.挽救清政府的政治危局D.提升北洋军应战能力16.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后在1993年12月改名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这说明()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B.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C.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D.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17.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18.公元前49年,汉宣帝下诏,认为“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要求“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宣帝的做法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B.加强对官员的考核C.建立监察体系D.减轻农民赋役负担19.明朝虽无门下省,但是仿唐宋谏官之制,设立了正七品的监察官给事中,凡“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据此可知,明代的给事中()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C.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D.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20.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A.推动文官制度专业化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21.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22.1853年以后,印度文官制度开始实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但俸禄由印度负担,英国通过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相互配合,统治着超过2亿人口的印度。据此可知()A.英国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B.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C.东印度公司拥有着部分行政权力D.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 23.1897年,江南储材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等)”,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据此可知,该学堂()A.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B.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24.某政府公报中曾写道:“第二届高等考试……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据此推断,该政府是()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25.1978年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6.《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生于人心者也;乐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27.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8.汉代律令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不加肉刑,剃去头发)”“妻悍而夫殴笞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列以下,罚金二两”。这些规定表明汉代()A.政府关注弱势群体B.儒家经义影响量刑C.封建等级秩序加强D.德主刑辅体系完备29.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这一现象表明()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唐代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C.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D.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30.查士丁尼一世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该法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明确了皇帝拥有的包括国家主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在内的各项至高权力,承认教会法庭的地位和承认奴隶制的存在。这表明,当时罗马法()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C.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D.调整了社会的各种关系31.12世纪后半叶,英王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司法改革,将巡回法庭、陪审制度和令状制度等引入司法审判程序中,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这一改革()A.否定了封建教会权威B.加剧了贵族与国王的冲突C.加强了世俗君主权力D.实现了行政和司法的独立32.在1723年的“国王诉剑桥大学案”中,王座法庭裁决恢复了本特利的学位。担任该案件复审的首席法官指出:本特利在受到对他不利的指控时没有获得任何申辩的机会,这与自然公平是不相容的。上述案例可以反映出当时英国()A.国王有权干涉司法B.司法重视程序公正C.法官依据先例判决D.法庭坚持无罪推定33.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A.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D.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34.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上映,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一片赤胆忠心只为祖国的花木兰形象。这体现了当时()A.工业化建设的推进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社会主义的新风尚D.百花齐放方针得到落实35.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第Ⅱ卷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疏议》中的量刑原则原则内容尊长卑幼相犯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夫、妻妾相犯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良贱相犯凡下犯上递加一等,上犯下递减一等主奴相犯原则上相用父祖子孙相犯之例,主犯奴减免,奴犯主加重——摘编自李放《法学问题集解》材料二公元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史称“蛮族法典”。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典》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主要内容是(1)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2)尊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领袖,承认教会的释奴权力和方式具有法律效力。(3)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量刑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蛮族法典”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共同地位。37.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科举考试概况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 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人人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据林白、朱梅苏等《中国科举史话》整理材料二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则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文科)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少弟”。被周公分封于卫。卫国原是殷商旧地,周公嘱咐康叔尊重殷商的传统,任用“殷之贤人君子长者”。康叔受封时不仅带去了大量周族人,还随迁了殷民七族,殷民宗族首领也在卫国任职。这反映出西周分封()A.导致王权的逐渐衰微B.实现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挑战了宗法贵族体系D.有利于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康叔受封时不仅带去了大量周族人,还随迁了殷民七族,殷民宗族首领也在卫国任职。”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周部族和其他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地方势力挑战天子的权威,无法得出王权逐渐衰微,排除A项;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排除C项。故选D项。2. 春秋中叶,南方的楚国灭其北部小国,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并不是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后来西方的秦国也推行县制,北方晋国的卿大夫甚至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说明当时()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D.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春秋中叶的诸侯国。根据材料“春秋中叶,南方的楚国灭其北部小国,改置为县,……后来西方的秦国也推行县制,北方晋国的卿大夫甚至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可知,春秋中叶以来,各诸侯国通过设置县制加强对领地的管理,从而打破了原有的贵族官位的世袭制,表明贵族政治逐渐走向瓦解,这说明传统政治秩序已经遭到破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家思想成为主流的信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各诸侯国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信息,此时正处于华夏民族的交融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始皇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据材料“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可知二府三司对专制皇权有一定约束力,D项正确;二府三司是中枢机构,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二府三司注重臣子们的分权制衡,维护的是封建专制,排除B项;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与材料“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可知元朝政治体制一方面采行了中原传统王朝的多种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不少蒙古旧制,较为生硬地混合了蒙古旧制和汉制,具有镶嵌复合的特点,故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蒙古权贵对忽必烈改革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普遍流行的说法:“正如人们谈论风向时,只有北风和南风,其他都是二者的变体,政体亦是只有两类,即民主制和寡头制。”在同时期的阿提卡演说词中,民主制和寡头制也往往被视为黑白分明、相互对立的政体。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制度普遍受欢迎B.公民政治走向衰落C.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D.城邦政体形式单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民主制指的是贫困占多数的平民执掌着政权,寡头制指的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贵族执掌着政权。两种两极对立的政体的流行从根本上反映了古希腊平民和贵族在社会经济层面的矛盾尖锐,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希腊存在民主制与寡头制两种制度,没有体现出民主制度普遍受欢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政治走向衰落,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城邦政体形式并不单一,排除D项。故选C项。6.古罗马人在票决制度上创立了双重多数制,其精神是:一个决定,不仅应获得多数人的赞成,而且也应获得多数地方的赞成,这样就避免了赞成者过分地集中在某些地区,也保障了人数较少地区的政治参与度。这种精神()A.使罗马民主政治臻于完备B.保障了罗马法向万民法过渡C.体现了联邦制和共和制原则D.影响了近代欧美的票选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材料所述的古罗马人的这种“双重多数制”,明显类似于近代美国总统选举中的计票程序和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修宪程序,D项正确;A项错在“臻于完备”,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万民法,排除B项;C项错在“联邦制”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7.根据《大宪章》第六十一条规定,英国需成立由二十五名男爵监督国王恪守《大宪章》的委员会。如果国王执意违反《大宪章》,“此二十五名男爵即可联合全国人民,共同使用权力,以一切方法向余(国王的自称)等施以抑制与压力,诸如夺取余等之城堡、土地与财产”。这一规定()A.彰显了等级君主制特征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思想C.奠定了政党内阁的雏形D.贯彻了分权制衡的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13世纪(英国)。据材料“如果国王执意违反《大宪章》……以一切方法向余(国王的自称)等施以抑制与压力”,可以看出英国的《大宪章》有一定限制王权的作用,体现王权有限的思想,B项正确;等级君主制是法国的,不是英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未提及政党内阁的信息,排除C项;分权制衡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19世纪后半期,英国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力图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加强了对党员的纪律要求,以致出现了“即使是多数党的议员也不是其政党的主人,而是它的奴仆”。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基于()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改变B.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C.政党之间矛盾得到缓和D.文官制度建立和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英国各政党加强对党员的纪律要求,目的是为了争夺选票,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据所学知识,英国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内阁掌行政权,所以,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为了组阁进而执政,这说明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B项正确;“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没有改变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仍是权力中心,排除A项;据材料“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可知,政党之间矛盾没有缓和,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文官制度是行政管理制度,它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文官要在资产阶级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材料是政党内部问题,与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没有太大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9.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B.致力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由材料可知,1948年,在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这为未来成立的新政权指明了方向,即在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A项正确;这一时期并不是革命统一战线,而是民主统一战线,排除B项;根据材料“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知,这并不是在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而是基于中国国情,积极探索本国新政权建设方向,排除C项;这一理论并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10.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以农抗会和妇抗会等群众组织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系在敌后根据地出现,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在此基础上,1941年前后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这一现象()A.影响了中国传统乡村面貌和发展方向B.成为中国共产党地方政权建设的开始C.体现了新的乡村政权建设在全国展开D.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新群众组织,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说明中国传统的乡村面貌和发展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A项正确;1931年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建立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排除C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1.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这一指示重在()A.配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加强中共对军队的领导C.尝试举行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11月(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工农革命军攻下茶陵县城后,毛泽东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号召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说明在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在1927年7月结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建立工农武装和政权,没有涉及加强中共对军队的领导,排除B项;茶陵县城不是中心城市,而且材料说的是攻下茶陵县城后的政权建设,不是尝试举行中心城市暴动,排除C项。故选D项。12.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又明确提出要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这一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A.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B.中国革命新道路成功开辟C.中共政权建设趋于成熟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31年至193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及所学可知,政权名称的变化表明参与政权的主体在不断扩大,这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团结抗战成为时代的需要,A项正确;工农武装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B项;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体现中共政权建设趋于成熟,排除C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13.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和“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其目的是通过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负担来批评王安石变法,D项正确;司马光指出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问题,但没有涉及其建议宋神宗进行改革,排除A项;司马光通过王安石变法对下层民众造成的不良影响来抨击王安石,作为地主阶级代表的司马光不会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司马光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非对政府的谴责,排除C项。故选D项。 14.19世纪90年代末,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书记官中岛雄称:“现在的北京政府……建条铁路就动辄要去占卜风水;敕议很久,才能下定决心办采矿等实务……像这样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进的行为,其结果只能导向政变蜂起的穷途末路。”这可用于说明()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性B.晚清政府革新举措的滞后性C.清廷举办洋务新政的紧迫性D.近代中国变革活动的冒进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题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末。据材料“建条铁路就动辄要去占卜风水;敕议很久,才能下定决心办采矿等实务……像这样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进的行为”,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想突破,想改变现有的状况,受到了历史传统的严重阻碍,说明近代中国转型的艰难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政府革新措施的激进型,并不是滞后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转型的艰难性,并不是新政的紧迫性,排除C项;从变革的冒进,更能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艰难性,排除D项。故选A项。15.1902年袁世凯借鉴西洋兵制制定《北洋练兵营制饷章》,规定常备军兵士由各州县官吏推选当地壮丁组成,入队后领取工资,集训三年后回原籍加入续备军,三年后再编入后备军,期满三年恢复平民身份。该章程的颁行有助于()A.加强北京至山海关防务B.开启军事近代化改革C.挽救清政府的政治危局D.提升北洋军应战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入队后领取工资,集训三年后回原籍加入续备军,三年后再编入后备军,期满三年恢复平民身份”,可以看出入队、集训、续备、后备以及恢复平民身份,这一系列流程,强化了对军队士兵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即提升了北洋军队应战能力,D项正确;《辛丑条约》规定,由列强驻兵负责北京至山海关防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启军事近代化先河,排除B项;该章程对于挽救清政府的政治危局效果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后在1993年12月改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这说明()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B.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C.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D.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时期的中国。根据“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可得出国家基于不同时期农村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发展农村的相关机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反映出国家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D项正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在开展,并没有基本实现,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机构改革,不能说明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放,只是国家机构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17.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题意可知,东汉统治者采取的“三互法”避免了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势力的坐大,从而遏制了地方豪强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做法客观上遏制了地方豪强发展,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融合,排除B项;“三互法”仅仅是对官员的任职地点做了限制,和是否限制官员特权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18.公元前49年,汉宣帝下诏,认为“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要求“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宣帝的做法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B.加强对官员的考核C.建立监察体系D.减轻农民赋役负担【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公元前49年(中国)。据材料“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可知通过御史对计簿的审查,来更加规范官员的行为,强化对官员的考核,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考核,并不是选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建立监察体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19.明朝虽无门下省,但是仿唐宋谏官之制,设立了正七品的监察官给事中,凡“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据此可知,明代的给事中()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C.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D.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代的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监察六部,纠弹官吏。由材料“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反映明代的给事中的起到减少决策失误的作用,A项正确;由材料“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可知明代的给事中的监察职权广泛,并非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排除B项;给事中具有监察职责,但无法杜绝贪污腐败,且“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明代给事中对官吏的考核权,并不能得出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0.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A.推动文官制度专业化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强调“一技之长”,才能获取优厚的报酬,这体现文官的制度专业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官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文官的专业化”,“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官员的选拔机制,“人才自由流动”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1.20世纪70 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以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说明文官不一定能够常任,是对文官职务常任原则的放松,有利于激发竞争,从而有利于增强文官系统的活力,D项正确。这一做法不是增加选拔文官的条件,并不能使更多精英加入文官队伍,排除A项。合同制不一定会增加人数,排除B项。1870年英国颁布的文官法令,最终确立了文官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22.1853年以后,印度文官制度开始实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但俸禄由印度负担,英国通过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相互配合,统治着超过2亿人口的印度。据此可知()A.英国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B.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C.东印度公司拥有着部分行政权力D.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3年至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英国)。由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文官,文官是国家治理的产物,说明东印度公司拥有着部分行政权力,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东印度公司将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派往印度用于管理,这体现的是英国在用文官制度管理印度,没有提到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排除A项;B项不符题意,材料主旨不是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而是英国在管理印度过程中采用英国文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23.1897年,江南储材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等)”,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据此可知,该学堂()A.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B.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末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南储材学堂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十六目,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可知该学堂初步建立了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C项正确;从材料的专业设置无法得出该学堂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一结论,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没有进行政治改革,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度确立是在1904年《凑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排除D项。故选C项。24.某政府公报中曾写道:“第二届高等考试……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据此推断,该政府是()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第二届高等考试……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可知,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D项正确;清政府在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后,实行学堂选官,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不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25.1978年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 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进而推动改革开放,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未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6.《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生于人心者也;乐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可知,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说明在中国古代比较重视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礼乐对国家治理的作用,而非百姓娱乐生活或者民众文化水平,排除A项和C项;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27.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可知,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旧贵族认为此举会使人民弃礼而征于书,导致混乱,而子产认为他是在救世,可推断,郑国铸刑书应该是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A项正确;法家思想以其急功近利地富国强兵的主张,取得了战国至秦朝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流地位,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铸刑书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没有体现冲击西周礼乐制度,排除C项;德治与法治之争体现在儒家与法家之争,排除D项。故选A项。28. 汉代律令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不加肉刑,剃去头发)”“妻悍而夫殴笞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列以下,罚金二两”。这些规定表明汉代()A.政府关注弱势群体B.儒家经义影响量刑C.封建等级秩序加强D.德主刑辅体系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律令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孝治观念、夫为妻纲观念和社会等级性,这些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司法量刑的影响,B项正确;丈夫、上爵并不属于弱势群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等级秩序加强,排除C项;夫妻之间发生冲突,惩罚的轻重不同,不属于德主刑辅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29.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这一现象表明()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唐代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C.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D.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表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玄宗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重视基层官员的选拔,最终民获安乐,这说明当时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唐代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隋朝,排除D项。故选A项。30.查士丁尼一世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该法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明确了皇帝拥有的包括国家主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在内的各项至高权力,承认教会法庭的地位和承认奴隶制的存在。这表明,当时罗马法()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C.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D.调整了社会的各种关系【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题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东罗马帝国时期。据材料“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可以看出罗马法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皇帝的权威,而皇帝又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说明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于统治的作用,不能得出法律至上的原则,也不能得出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AC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巩固阶级统治的作用,并未提及其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31.12世纪后半叶,英王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司法改革,将巡回法庭、陪审制度和令状制度等引入司法审判程序中,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的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这一改革()A.否定了封建教会权威B.加剧了贵族与国王的冲突C.加强了世俗君主权力D.实现了行政和司法的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后半叶(英国)。根据题干在12世纪英王进行司法改革,“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的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推动了国王对于国家司法权的控制,加强了世俗君主的权力,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王权的加强,并未体现对教会权威的否定,排除A项;12世纪后半叶英国获得权力是贵族与英国联合的结果,并不会加剧两者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加强国王对司法权的控制,并未体现行政和司法的独立,排除D项。故选C项。32.在1723年的“国王诉剑桥大学案”中,王座法庭裁决恢复了本特利的学位。担任该案件复审的首席法官指出:本特利在受到对他不利的指控时没有获得任何申辩的机会,这与自然公平是不相容的。上述案例可以反映出当时英国()A.国王有权干涉司法B.司法重视程序公正C.法官依据先例判决D.法庭坚持无罪推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法庭恢复“本特利的学位”的原因是“本特利在受到对他不利的指控时没有获得任何申辩的机会”,也就是司法过程中存在程序性问题,这反映了英国司法重视程序公正,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王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官依据先例判决,之所以复审时判决发生变化是因为一审时存在程序不公正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司法程序,并未体现无罪推定的司法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33.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A.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 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D.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5年(中国)。根据材料“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中加入了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职业,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劳动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A项正确;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私营业主并不一定经营第三产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职业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34.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上映,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一片赤胆忠心只为祖国的花木兰形象。这体现了当时()A.工业化建设的推进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社会主义的新风尚D.百花齐放方针得到落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一片赤胆忠心只为祖国的花木兰形象”等内容,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习俗与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体现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C项正确;1950年一五计划还没有开始,捧A项;深入人心的说法太绝对了,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才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35.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差异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0年和1956年召开的两次劳模表彰大会,名称从强调“工农兵劳动模范”到强调“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名额从农业工业基本相当,到集中在工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与1953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关,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与工人的重视,不是劳模的政治诉求多样,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政治地位的提升,不是劳动人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国家对工农业的重视程度差异,不是发展方式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疏议》中的量刑原则原则内容尊长卑幼相犯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夫、妻妾相犯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良贱相犯凡下犯上递加一等,上犯下递减一等主奴相犯原则上相用父祖子孙相犯之例,主犯奴减免,奴犯主加重——摘编自李放《法学问题集解》材料二公元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史称“蛮族法典”。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典》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主要内容是(1)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2)尊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领袖,承认教会的释奴权力和方式具有法律效力。(3)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量刑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蛮族法典”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共同地位。【答案】(1)主要特点:礼法结合;尊卑分明。 原因: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继承魏晋以来法律经验;借鉴隋朝统治的教训。(2)历史背景:日耳曼民族的迁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有部落习惯法传统;罗马法律体系完备;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3)共同地位: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一“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以及表格中其他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礼法结合以及尊卑分明。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且有利于维护统治;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继承魏晋以来法律经验;唐朝吸取了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西时期的欧洲。结合所学,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并逐渐渗入罗马帝国内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一系列王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可以得出日耳曼民族的迁徙以及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据材料二“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日耳曼有部落习惯法传统;据材料二“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律体系完备以及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世界)。结合所学《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可以得出唐律和罗马法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7.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科举考试概况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人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 人,北方35人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据林白、朱梅苏等《中国科举史话》整理材料二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则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代科举规模扩大,录取人数比前代大幅度增加;南方人逐渐占优。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科举制的公平化(答出3点即可)(2)选举方法: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政府参议会选举产生,按三三制原则分配名额。意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人”与“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规模扩大,录取人数比前代大幅度增加;根据材料一“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与“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人逐渐占优。第二小问社会背景,根据宋代的相关知识从经济、政治与选官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上,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并且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选官制度上,科举制的公平化。综合以上可知,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选举方法,根据材料二“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举方法是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政府参议会选举产生,按三三制原则分配名额。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二“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