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4133

大小:86.9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1-09

上传者:用户名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劳动与教育展开的精辟论述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的背景下,社会化的劳动生产更加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向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生产劳动转变,这要求工人要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因而,“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列宁看来,教育与生产相脱离会造成科技文化的落后,阻碍社会的进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摆脱沦为生产工具命运的重要手段就是劳动教育。工人阶级的未来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而新一代工人的成长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对新一代工人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这里的新一代工人就是儿童,换言之劳动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儿童,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让所有儿童能够接受到免费的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公共教育。在综合教育的作用下,无产阶级逐渐具备工人阶级意识,逐渐摆脱消极抵御状态转变为积极斗争,最终实现社会变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其次,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宰制下,人的劳动被异化,身体被束缚,最终失去自由个性。因而,劳动教育就是要不断加深人对劳动本质的认知,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意识,以此消除违背自身需要的异化劳动,打碎压迫在自身发展上的枷锁。最后,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由生产是不同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但在异化劳动的影响下已经消失殆尽,逐步沦为满足人肉体生存的手段,人最终被贬低为动物,甚至会低于动物。因而,通过劳动教育来调动人的全部才能,消灭体脑差距,实现人的身心合一的发展,推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创造。(摘编自袁圣洁、李前进《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容与实践路径》)材料二: 小学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对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定期观摩各名师名校优质的劳动教育示范课,录制微课进行研讨交流,组成劳动教育专家小组进行课程研磨,并打造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化、专业化、多样化奠定基础。同时,呼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劳动教育事业,壮大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并给予一定的福利政策。这种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保证学校劳动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性与稳定性,并丰富劳动教育课堂内容,为劳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学校应统筹资金,开辟专业的劳动教育场地。让学生自己进行花卉、农作物经营,陶瓷手工制作等,使每名学生都亲自动手劳动,亲自体验劳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劳动心得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与交流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收获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相较于在其他场所进行的劳动教育,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影响上的终身性、内容上的生活性、实施手段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家长首先可以发挥自己能力范围内相关劳动专长,利用已有的家庭资源,做好劳动教育的家庭教师,对孩子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尽可能地在家庭中释放劳动天性、劳动创造力。例如,教孩子做简单的家常菜、家务活等,调动儿童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倡导家长多阅读劳动教育书籍及学习相关课程,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其成为自信、独立及拥有劳动创造力的人。社会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促进、拓展、深化的作用。社区是除家庭、学校以外,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社会应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劳动素养,致力于培养拥有专业能力的社区劳动教育者,并邀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劳动教育知识的普及。同时,社区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组织社区中的小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一起参与户外野炊、看望孤寡老人、家庭大扫除打卡活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经历,培养劳动情意,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应该充分挖掘与拓展校外的劳动实践场所,主动与企业工厂、物流基地、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沟通,共同为学生打造专业的劳动实践场地。教师、家长、社区三方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该多进行有效互动,互相走访、调查参观,并进行交流分享,这样才能够了解到目前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们的现实意义,从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和体系。(摘编自任芳宜、刘瑞儒《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围绕劳动与教育展开的精辟论述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石。B.只要加强了劳动教育,就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C.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相较于在其他场所最具优势,所以相较其他两方,家长这一方最为重要。D.社区邀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来进行劳动教育知识的普及,是有必要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马克思看来,因为教育没有能够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工人阶级沦为了生产工具的命运。B.社会化的劳动生产向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生产劳动转变,使得工人也要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C.要实现人的能力、本质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消灭体脑差距,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D.随着劳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可能会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去学校兼职劳动教育教师。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学劳动课程书》这本教材的推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人地掌握劳动技能。B.ChatGPT的强大功能已经让人们开始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的劳动力失业问题。C.现在很多父母会注意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们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D.湘潭市将全市的各类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与各行业共同建立劳动实践基地。4.简析并列式结构在材料二中的运用及其效果。(4分)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劳动教育对于今天的学生们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把酒话家园张丽太阳溜下了山,喷了一天火的秋老虎终于收起了酷热。“早点做饭好早些睡,明天要割稻。”三爹把摘下的一袋子花生挪到墙边,对三婶说,顺手打开了电视。灶屋里油炸的“滋滋”声,锅铲的碰撞声,很快被晚间新闻淹没。嚼着带土腥气的新鲜花生,三爹眯着眼歪在油亮的竹椅上看电视。大门敞着,穿堂风像是躲猫猫的孙娃,隔一会冲过来摸几下,三爹感觉好享受。懒洋洋的狗似乎忘却了守门的责任,有客人进屋还蜷缩不动。“书记,屋里有人。”“老人家,您好啊!”一前一后两个人的声音,都是普通话。三爹有些意外,倒不是新奇突然来了城里人,而是来人提着东西,便以为是来问路的,或者走错了屋。就说:“你们找哪个?湾里就我俩”。“爹爹,这是我们镇的王书记,今天中秋节特地来看望您”。拎着礼盒的小伙子说。三爹这才觉得有些面熟,忙不迭拿椅子让座,连说稀客稀客,电视上看到过的,又喊三婶:“婆,来客了!”“你们费了心,这远带东西来。”三婶过来接了礼品倒了茶,摆好电扇。“多炒几个菜,难得有贵客。”三爹说。“您莫客气,我们不吃饭,坐会要赶回去。”王书记欠身说。“不能走,走了就是看不起人。”三爹赶紧说。“莫走,莫走,我自己菜园里的菜,又不花钱。”三婶把洗好的花生放在客人面前。“柴火饭,就当陪我过个节。耽误不了你时间。”看三爹眼巴巴的,王书记没推辞。月亮在天井口徘徊的时候,油煎茄子、腊肉萝卜、辣椒豇豆、炸小鱼、西红柿蛋汤上了桌。三爹摆好三个玻璃杯,抱出一壶酒说,“自家的酒,你们尝尝。”“小李要开车,我们也禁止工作期间饮酒……”王书记说,“不过,既然是自家酿的酒,我还是陪您喝一小杯。”“好,我先干为敬。”三爹一仰头,酒入喉,砸吧嘴:“好喝吧?我自己种的高粱,酿了三四百斤酒,喝不完的拿去卖,紧俏得很。”“不错。是个好路子!”王书记赞道。“我的酒一斤25块。是不是比茅台不得差?”三爹又喝了一杯。王书记陪了半杯。“哟,您老还喝过茅台?”王书记似乎不相信。 “何止喝过?我屋里还有几瓶,都是儿子带回来的,说是待客。对对对,我应该拿好酒给您喝。”三爹说着取回两瓶茅台。王书记接过茅台酒,在灯光下上下左右看,又掏出手机扫了几下,眉头微皱。“我老头子命贱,喝不来,还是喝自家的酒舒服,您呢?”“我也爱喝家酿的酒。对了,您儿子在哪,做啥工作呀?”王书记端起酒杯敬酒。“那小子啊,莫提,没读到书,初中毕业到处打工,说是在跑销售,卖酒。”三爹泯了一口酒。“唉,他老子酿的酒他不卖,去帮别人卖,说穿了,就是不想在农村待。”“年轻人,可以理解。”王书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忘本了!明明是农民出身,稻谷、花生、大豆、芝麻何时耕种都搞不清。”三爹愤愤不平,又摇头叹息说:“自己不种田,还要我像别家的老人那样到城里带孙娃,让好好的良田长草,我才不去呢!”“那您种了多少田?”王书记问。“有个七八亩,自家的田,也捡了别家的田。今年天旱,幸好镇上干部帮忙抗旱,稻谷长得籽实,就等收割了。”三爹眼睛发亮。“收成好日子就更好。我敬您!”王书记的话说到了三爹的心坎上。“那是的,现在过日子百事不愁,可就是感觉变了味:酒少了酒味,人少了人情味。您说哈,国家让咱们脱了贫,又来搞乡村振兴,年轻人怎么就不知道好歹?”三爹成了话痨,不一会,起了鼾声。山村的圆月照得人心疼,夜露在小车上战战兢兢。三爹家的灯光越来越远,越来越迷蒙。“书记,明天的抓捕行动有变化吗?”小李问。“是的,分两组,我跟公安局去那个假酒窝点,你组织人手,把收割机开过来,帮老人收割稻谷。”王书记说。(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22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有以小见大之妙,用一顿农家待客饭再现了农村现状;政府帮扶,农民丰衣足食,但年轻人大量进城,农村人烟稀少,等等。菌四B.小说自始至终主要靠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旨。小说的语言描写切合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性格。C.小说情节既自然又有波折:书记中秋节去看望留守老人被留饭喝酒,这很直然;因家酿引出假酒和发现假酒窝点,这就是波折了,圈围D.小说的神态动作描写凝练而生动。像“三爹一仰头,酒入喉,咂巴嘴”“三爹眼睛发亮”,都很有即视感,而且传达出人物此刻的心情。7.对小说前四段的丙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使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秋天虽然百天非常炎热,早晚已经凉爽的气候特点。B.三爹的话说明了收割迫在眉睫,是家中大事,还隐隐透着缺人手的艰难。这是情节展开前的必要交代。C.三爹把电视机的音量开得很大,觉得花生人口带着一股土腥气,可见为了收割,三爹内心还是很焦急的。D.大门是敞着的,狗是来客也懒得动的,这些场景描写,都暗示着平时老人家中的冷落,都是很有深意的。8.小说中有一个没有正式出场的重要人物,那就是老人的儿子,请问构思这个形象,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9.小说题为“把酒话家园”,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孟浩然的“把酒话桑麻”,但孟诗中的两人,本就是“故人”,自然是畅所欲言;而小说中的两人素昧平生,一个是镇党委书记,一个是老农民,是哪些思想和情感的契合,使他们两人都敞开了心扉呢?(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①,而秦不必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泰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奏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材料二: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节选百《战国策·秦策》)【注】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黑A貂B之C裘D弊E黄F金G百H斤I尽J资K用L乏M绝N去O秦P而Q归。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逃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不同。B.书,书籍。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的“书”不相同。C.封,册封,封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不同。D.除,指宫殿的台阶。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请求把宋地分封给泾阳君,秦国却没有采纳,苏厉认为是因为秦国不相信齐王和苏秦。B.苏秦返回家乡后,决定发奋苦读,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C.苦读后的苏秦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获得成功,拜受相印。D.苏秦开始不过是一个出身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成功以后,获得多国尊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4分)(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4分)14.结合上面的材料,概括苏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题郑所南兰①[元]倪瓒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注】①郑所南;宋末著名爱国志士,工于画兰。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下笔就结合自己的想象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B.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被摧残变成了茅草。C.“气已消”指诗人面对凄凉之景,原有的复国斗志也已变得消沉。D.一个“只”字,吐出了诗人心头郁塞,集中表达他对画家的崇敬。16.有评论者认为尾句精华全在“写《离骚》”三字上,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观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泰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我在沙漠中蹒跚地行走。大漠板着一副黄褐欲赤的面容,冷漠而严肃。那一峰峰沙丘,僵坐在那里,沉默着,木然着,接受着同样沉默的阳光。沙漠是生命的禁区吗?不,在这苍凉的画卷上,也偶尔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灰绿,那是沙蒿、沙蓬、沙株和骆驼草。有一朵小花很潇洒,很风流,亭亭在荒沙上,这彩色的生命时而面对蓝天和太阳摇曳、微笑,袒露着它的情怀,它的思想,它的喜欢,它的诗;时而凝眉沉思,仿佛一个少女等待着黄昏,等待着一片美好的憧憬。它并不感到和这背景极不和谐。我弯下腰抚摸着它们,无意中发现它的根系如此发达,我想,正是这发达的根系支撑了这尊傲然、潇洒的生命。在夜晚,看白苍苍的一丸明月,缓缓升上碧澄澄的天空,唯有这月光给大漠带来温柔和温馨。月光是那样纯净、柔和,夜气也是那样清新、沁人。时而会听到高空洒落的雁鸣,四处寂寂无声,看到这景观,你会感到一阵阵苍凉。 痛饮几杯苍凉,也许使你的思想变得雄沉,空得深邃,能感悟到许多烦嚣的灯红酒绿的场面所不能体味的人生哲理。一切欲念立刻冷却,沾在心灵上的尘埃,在这清冷和孤寂中得到清除和洗涤,恢复清醒和澄明,使人真正进入了一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境界。18.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画波浪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听了他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了。B.刚才老师在走廊问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把真相告诉老师,C.请你现在去通知一下班上的语文科代表,让他过来一下。D.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同学,其钻研精神让你不得不佩服。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沙漠不是生命的禁区,在这苍凉的画卷上,也偶尔点缀着零星的沙蒿、沙蓬、沙棘和骆驼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最宝贵沃土。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回想百年之前,在①的旧中国,囿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不少青年空有一身本领却难以施展、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国家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他们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身心素质向好向强,但是就业创业机会充分多样,拥有更广间的成长空间。新时代必将为青年搭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插上腾飞的相胺,必将成为青年②的伟大时代。()。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③,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A项“马克思”应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B项“只要……就”改为“只有……才”。C项三方互为补充,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只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不能说它最重要。)2.A(曲解文意,因果关系不成立,“工人阶级沦为了生产工具的命运”有更复杂的原因。)3.B(B项讲的是失业危机,其他三项分别对应教师、家长、社区三个方面的内容。)4.材料二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教师、家长、社区分而论述;第一节从教师角度两方面并列论述。(2分)并列结构更便于从学校、父母、社会三个角度分点阐述说理,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更严谨有力。(2分)5.①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们接受到免费的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公共教育;②能够让学生们的能力获得全面发展;③能够让学生们的自由个性获得全面发展;④能够让学生们全面发展人的本质,通过劳动教育来调动人的全部才能,消灭体脑差距,实现人的身心合一的发展。(每点1分)6.C(上文有“书记,屋里有人”“爹爹,这是我们镇的王书记,今天中秋节特地来看望您”,王书记的来,更像是挨家挨户看过来;下文有“书记,明天的抓捕行动有变化吗”,可见是来看老人前就有抓捕计划的。体现情节波折的应是“因家酿引出假酒和明天的帮老人割稻”。)7.C(三爹的内心没有焦急。山中这么冷清,三爹看电视,自然要把声音调大;新收的花生,自然带着泥土的气息;风吹在三爹身上,像孙娃的手抚摸着,足见三爹的身心是舒适惬意的。)8.①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正因为发现了儿子在外卖假酒,老人在山村坚持种田,王书记才决定帮老人收割。(2分)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儿子的向往城里、为赚钱无视法律和老人的感恩政府、勤劳本分在对比之中更鲜明且形成一种文学之美。(2分)③主旨更加深刻。儿子这个形象,在农村青年中极富代表性,寄托着作者对新一代农民、农村现状和农村未来的思考和担忧。(2分)9.①从平时看,镇干部帮农民抗旱等举措已经赢得了老人的信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2分)②从“此时”看,书记懂得老人的孤寂,他留下来吃饭抚慰了老人的心。(2分)③老人和书记都爱喝农家自酿的酒,都爱稻田和农家的红火日子。相通相融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一见如故,“把酒话家园”。(2分)10.E、J、N(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每处1分)11.D(除:除去,清除。)12.B(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自己游说秦王失利。)13.(1)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信它。(计分点:故,所以;东,让……回到东边;不听,不听信。每点1分,句意1分。)(2)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阻止左右大臣的言论,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计分点:廷,在朝廷上;杜,阻止;左右,左右大臣;莫之能伉,没有人能与他匹敌。每点1分。)14.①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②反复钻研的苦读经历;③出类拔萃的游说能力;④各国政要的大力支持。(任答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15.C(消沉的是遗民的复国斗志,而不是指诗人的斗志。)16.《离骚》即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尾句写郑所南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2分)“写《离骚》”三字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忧念故国、不甘同流合污的不朽诗篇来指代所南的画作,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2分) 郑所南写《离骚》与前文人们抗元复国斗志日益消沉形成对比,更显出郑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2分)17.(1)“离骚”者犹离忧也(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每空1分)18.D(A项的“你”和“我”交互做主语和宾语,表示三个人相互怎么样。B项和C项中的“你”,都有确定的具体的指称对象,即指交谈的对象。D项的“你”可以指任何人,和文中的“你”用法相同。)19.①原文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起到了强调作用,更好地衔接上下文;(2分)②原文中“灰绿”呼应了前面的“生命”,“零星”只强调其少,而“星星点点”更形象地写出了植被的状态。(2分)20.①风雨如晦②大有可为③责无旁贷(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21.【参考答案】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他们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身心素质向好向强,就业创业机会充分多样,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4分)【解析】搭配不当,“水平……改善”应改为“条件……改善”或“水平……提高”;逻辑混乱,“虽然……但是”删掉。22.【参考答案】①青年才会好②青年是时代发展的蓬勃动力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松就能实现的(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第一处,从上下文看,补写的关键词应该为“青年”,从结构看,可以推出答案“青年才会好”。第二处,结合第一段的首句可以推出答案。第三处,结合“然而”前面的内容可以推出。23.【解析】这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题,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文章。漫画由图画和文字组成,画面是两条鱼中的一条鱼从一个平静的小碗中跃到泛着浪花的大海中去,文字是“某些成功,常常是因为一次勇敢的放弃”。文字是对画面的阐释,也是我们立意行文的重要依凭。一条鱼从平静的小碗中跃出,是一种放弃,放弃掉平静的生活状态;而跃进浪花飞溅的大海,是迈向未知,迈向风险,但也是迈向更大的世界,更自由的世界,也是一种成功。由物及人,我们也常常可能生活在舒适但狭小的世界,想要成功就要放弃掉原有的一切,但放弃总是意味着改变和未知的风险,这需要勇气。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有一些处境,如果没有果敢的放弃就很难成功,要成功就要有所放弃。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被扣押在魏国,想要离开逃到韩国去,魏国关闭城门而出不去。齐国派苏厉替他对魏王说:"齐国请求把宋国的土地分封给泾阳君,而秦国没有采纳。有齐国的帮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对秦国并非不利,然而秦国之所以没有采纳齐国请求的原因,是不相信齐王和苏秦。现在秦国看到齐国、魏国不和,达到如此厉害的地步,那么齐国一定不欺骗秦国,而秦国也会信任齐国了。齐、秦联合而泾阳君享有宋国土地,就不是对魏国有利了。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信它。齐、秦不和,天下便没有忧虑,讨伐齐国成功了,那么您的土地就扩大了。”材料二: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秦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壁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花费一斗粮,没有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支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安顺,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心于朝廷之内,不应用心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崤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威望极大地提高了。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阻止左右大臣的言论,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