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00985
大小:18.2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4-09-02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摘要: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驱动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教学质量关乎是否能够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而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有助于激活学科教学的德育价值。基于此,文章将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价值,而后从以现实生活为引领、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时事热点为依据、以小组学习为形式、以社会实践为途径五个角度,明确政治认同、优秀道德、法治观念、健全品质以及责任担当这五项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小组学习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5-0130-03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4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对其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阐释,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五项内容为培养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主动活动、时事熱点、小组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深厚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最终成为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价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将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开展相关教学和教育活动,其意义重大、价值深远。一方面,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有助于激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道德素养为指导,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性的案例并开展主题化的教学活动等,这些举措既改变了传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能从根本上挖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环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深厚的道德修养[1]。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核心素养的主要元素与教学内容、形式等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从思想层面、行为层面确立多元目标,这样能够推动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一)以现实生活为引领,培育政治认同素养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根本,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和生活,无法脱离政治认同素养,只有对国家政策、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才能认识到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在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以现实生活中的要素和事例为引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家国情怀。1.结合教材观点精选生活案例。在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不断创新和改革,核心素养的理念被融入和渗透在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之中,只有精准地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和资源,让学生从知识层面认识到国家政策、社会改革举措的重要性,他们方可形成政治认同素养。以此为根据,教师可以重新审视和挖掘教材的内容、功能,以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为依据,从现实生活中精心选择案例,利用初中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培养政治认同素养的基本素材,让学生在解析生活案例、观察经济、文化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国家和社会在不同方面做出的正确决定,以此产生强烈的认同和拥护感[2]。此外,针对初中生具备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在精选生活案例时,既要考虑案例是否反映了教材的观点和内容,更要关注初中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感悟生活案例中的具体要素,引导他们在生活案例中挖掘共性信息,构建起“基础理论+生活实例”高度融合的教学体系,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培育他们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素养。 2.结合课内教学开启生活调研。基于培养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际要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场所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从人们生活的经济来源、业余爱好等,感悟生活的变化与发展,进而对国家的政治举措和经济措施产生认同感。为达成以上目标,教师可以结合课内教学活动和理论知识,开启生活化调研活动,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基础理论和涵盖的主要内容,主动设计生活调研问卷并在社区、商场、超市等多个地区,投放调查问卷、展开一对一采访活动,了解人们近年来生活上发生的变化,如实体现人们的意见和想法。当完成问卷调查的活动后,学生将投放的问卷搜集起来,以数据分析的方式,整合和计算问卷上的真实数据,明确人们在生活支出、业余文化活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培养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教师还可以将十年、二十年作为一个周期,引进不同时间段人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生活状态,并与问卷调查中的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以此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现阶段国家政策的卓越性。(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培育优秀道德素养赫尔巴特有一句至理名言,他强调:“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为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对于时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具有启示和引领意义。因此,在道德素养培养要求的驱动下,教师可以将主题活动作为载体,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知识、深化思想意识,从而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意志信念。 1.在主题演讲活动中启发道德意识。对于思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演讲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其口语交流技能,也能影响其思维能力、思想意识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教师能够以德育为演讲活动的主题,那么初中生便能在主题演讲活动中产生道德意识、强化意志品质。对此,教师应在全面研读教材、提炼重难点知识的基础上,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思想转化为具有探究和分享价值的演讲话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知识储备情况,进一步细致划分演讲的内容和标题,将诚信、勇敢、仁义等道德关键词与演讲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在陈述历史故事、讲述个人经历的过程中,明确道德素养在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评判和解析学生的演讲内容,从是否切题、是否反映道德元素等方面,展开精准指导,促使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道德意识,如此,初中生不仅能够形成优秀的道德素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也能有所加强。2.在主题表演活动中深化道德修养。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也隐含了丰富的道德元素,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道德元素展现出来,应成为教师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主题表演活动有助于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道德元素,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还要将自身的言语和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他们自然能够辨别现实生活中优秀或者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此,教师可以依据单元、章节教学的主题和内容,从中挖掘出德育主题,以其为中心,设计和规划表演活动,让学生根据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编创表演剧本,并将自身的经历和对角色的理解代入到表演活动之中,体验故事人物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以此体现出良好道德品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和价值[3]。(三)以时事热点为依据,培育法治观念素养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素养已然成为教学中的必要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教师可以利用时事热点话题开启教学活动,广泛搜集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流传的热点话题等,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素材,以贴近初中生思维认知能力和现实生活经验的方式,带领学生解读具体的案例和热点话题,促使他们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并形成懂法、用法的意识。另外,在时事热点的形式方面,根据初中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教师选取形式较为新颖和创新的热点话题,如微博话题组、新闻短视频等,以一种更为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展示法治案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引领学生积累基础的法治知识,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够成为一个具备法治观念素养的人,也能为普法事业做出一定贡献。(四)以小组学习为形式,培育健全人格品质 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品质的人,势必是一个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有效学习且友爱互助的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应以小组学习为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思辨的过程中强化学习和合作品质。1.在课堂讨论中强化学习品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师将培育学生学习品质作为目标之一,可以通过小组课堂讨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和探究的资源,让他们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正确应对学科知识中涵盖的重点和难点,以乐观的态度迎接学习中的困难。此外,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理性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以平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他人与自身的不同见解,并通过辩证性的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性思考、深入探究的学习品质明显加强。而在选取课堂小组讨论的话题时,教师也要尽量考虑初中生的生活范围和理解能力,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思维认知范围的方式,开启课堂讨论活动,这样既能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跃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2.在项目探究中强化合作品质。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目标,教师可以开展项目探究活动,以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学习范围,让他们针对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价值的项目选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合作研究,在小组密切分工、互帮互助、交换意见等过程中,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形成坚定的集体主义和合作品质。另外,在完成项目探究任务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指导同一项目小组的学生开展项目汇总活动,针对每一个成员的贡献、努力程度等进行客观点评,促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反馈和点评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五)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培育责任担当素养 1.在职业体验活动中培育责任意识。责任担当不仅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學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作为关键目标。从这一目标切入,教师可以创建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医生、警察、保洁员等基础社会职业的过程中,明确他们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感悟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社会的具体贡献,而当学生将自身代入到角色后,他们也会产生责任意识。同时,职业体验活动不单单包含观察不同职业者的工作过程,也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职业者的工作之中,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此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2.在公益奉献活动中培育担当意识。以培养责任担当素养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将焦点集中于社会实践之中,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升华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在教学实践经验的驱动下,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公益奉献活动,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选题等,确定公益奉献活动的主题,如“送温暖,传递大爱”等,并明确公益奉献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为保洁员送水、为敬老院老人打扫房间等多样化的形式,将自身的积极情绪带给他人,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担当意识明显加强。再者,为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和主观感受,教师也要设置专门的总结和反馈活动,要求学生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真实经历,以书写感受、叙说经历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将所观、所感和所听的内容呈现出来,借助语言这一显性形式,表达他们内心深处沉积的情感。如此,不仅能够加强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还能培育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三、结语总之,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教师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作为指导理念和培养目标,通过精选生活案例、开启生活调研、开展主题活动等不同的方式,创新和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兼具生活化、主题化和探究化特征的教学模式中,形成深厚的道德、法治和责任担当素养,并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师也要关注课程的特点,以课程内容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为依据,不断创新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参考文献:[1]薄明.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交流,2021(4):1055. [2]宋守忠.基于核心素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14):37.[3]李云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读与写,2021(22):38.[4]鲁晓锋.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21(16):4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