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0090
大小:3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3-22
《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与评析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与评析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与评析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以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先在的知识和经验,引
2、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文本的言语形式与学生的直觉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与文本中的信息相关联的新的知识结构。【教学特色】 自主阅读,自由感悟,对话沟通,促进发展。【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背了不少古诗,那么,你们知道哪个朝代的诗最有名气? 生:唐代的诗最有名气,因为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唐代最杰出的三位诗人。 师:说得真好!那宋代什么与唐诗一样有名气呢? 生:宋代的词与唐代的诗一样有名气。 生:我知道李清照、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 师:既然宋词与唐诗一样有名气,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行吗? 生:(兴
3、致勃勃地)行! 师:学什么呢?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 师:这是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是我们语文课本的第22课。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比一比,看看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在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比)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有所发现了,老师相信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比一比,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的。 (学生又一次地读文比较) 师:知道了吗?从举手的情况看,不少同学已经悟出来了。如果大家再去细细地揣摩一下,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会知道的。 (又一次让学生读文比较) 师:能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4、生:我发现这首词的题目与以前学的古诗不一样。“西江月”与“夜行黄沙道中”之间空了一格。 师:你的观察力真强!那么,你知道“西江月”与“夜行黄沙道中”之间为什么要空一格吗? 生:(摇了摇头)不知道。 师:不知道,没关系,老师告诉你们。这里的“西江月”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请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宋词,你们会从那里知道更多的词牌名的。在这首词中“西江月”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生:我发现这首词的句子却不像古诗那样整齐,有的每行6个字,有的每行7个字。 师
5、:(翘起了大拇指)你真棒!词的句子就是有长短的。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文体,它的句子的长短是随调子而变化的,所以,词又叫长短句。不同的词牌对句式有不同的要求。凡是用“西江月”这个词牌填词的,就必须是50字,8句。数数看,是这样吗? 生:我还发现这首词的前4行与后4行之间空开了,而我们以前背过的一些8行的古诗,它们中间没有空开。 师:对,词一般是分片的。我们把这首词的前4行称作为上片或上阕,后4行称作为下片或下阕。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读,自己悟,就能够弄明白词与古诗的一些区别。 【评析:学生对于要认识的文本,总是以“先在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去领悟、接受的,而
6、文本总是以一种陌生面孔存在和出现的。教者能别具匠心,巧妙地从“先在”与“陌生”之间相似联系上切入,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者始终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自己去感悟词的特点。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关于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和相似激活,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之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师: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能读懂“夜行黄沙道中”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生:夜晚行走在用黄沙铺成的大路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里的“黄沙”是指“黄沙岭”
7、,它在江西省上饶县西约20公里处。作者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所以对黄沙岭十分熟悉。(贴上黄沙岭的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个题目,看一看这幅画,猜一猜这首词会写些什么? 生:我猜想这首词会写作者为什么要夜行黄沙道中。 生:我猜想这首词会写黄沙岭在什么地方以及它夜晚的景色。 生:我猜想这首词会写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评析:这一环节,教者引导学生饶有兴致地由课题想开去,来猜想文章的内容,其意旨在于培养学生的推想和感悟的能力。】 师:他们谁猜得对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