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2563

大小:48.0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4-09-01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格局的重塑,而且也必然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中,“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摘编自《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面临两方面的困境:有时候,过于“趋异”,表现出以本国叙事和本国话语为中心,导致传播的预期与效果之间呈现出较大偏差;有时候,又倾向于“趋同”,有意无意地迎合西方话语和西方偏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趋异”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偏差,既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方面,国际受众往往处于没听过、听不懂、不认同的状态。一些国际传播内容非但没有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和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他者意识”。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妖魔化,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的形象呈现出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这就为中国国际传播“走出去”增加了阻碍。一味迎合西方社会偏好的“趋同”策略,在另一个维度上同样强化了中国的“他者”形象。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交媒体的兴起,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意外涌现出一批具有显著传播效果的案例。有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成功案例反推其成功原因,并希望从中总结出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然而,从内容上看,目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展现“中国的乡村生活”图景,符合西方视角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的想象,经过“美化”的乡村生活也同样符合西方艺术审美的取向。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立体的中国全貌。尽管这些案例从流量数据上看是“成功”的,但其本质上仍是依循西方既有的中国想象对“中国故事”进行选择性地演绎和编排,满足了西方受众的东方幻想与猎奇,却在文化意义上增强了中西身份上的差异感,强化了西方叙事下的中国古老、神秘乃至相对落后的刻板印象,这并不是我国想要构建的更具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因此,从这些个案的传播结果来反推其“成功”原因得出的传播方法,可能会使得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走向片面,距我国塑造新时代大国形象的目标渐行渐远。这种国际传播的工作和研究,看似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但实际上却是直接将西方叙事和西方标准“请了进来”,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自主性。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无论是采取“趋异”倾向的“走出去”,还是采取“趋同”倾向的“请进来”,都难以真正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无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摘编自《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全球史叙事视野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材料三:应该看到,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创作,逐渐重视电影作品艺术魅力的传达。但是从历史回溯和宏观层面审视主旋律电影创作,相当一段时间内,相当一部分承载价值传达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未能充分调动艺术规律、艺术技巧去完成,最终导致叙事感染力量弱化,这种创作矛盾也是困扰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重要症结。一些主旋律电影作品,因为过多强调其宣传属性、价值功能,而忽视本应尊重的艺术规律,为追求政治正确的惯性力量所驱动,作品中人物塑造、情节建构进而被意识形态传达的要求选择、提纯,拉大了叙事内容与日常社会的距离,有些艺术表达甚至远离了生活常识,忽略了日常情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疑会出现叙事的悬浮感。其结果是对内在中国观众中不能形成预期影响力,在境外更得不到海外观众的广泛接受。——摘编自《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再现》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呈现的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来源于对外传播中我们对西方审美取向的迎合。 B.目前我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建构,当下的国际传播工作与让中国形象真正地“走出去”尚存在较大差距。C.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而言,只要呈现了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表达,就能让中国观众和海外观众广泛接受。D.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等同于展现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礼序、人伦和合、大同理想。B.要衡量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流量数据,有些案例的“成功”长远来看会损害对外传播的主体性。C.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抱有“他者意识”,即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D.中外受众更喜欢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影视题材作品,因而我们须尽量避免因远离生活常识而带来的叙事上的悬浮感。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表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项是()A.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遭遇强震的土耳其,在地震灾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搜救。B.2月15日,2023春运落下帷幕,新华社以图片形式留存无数人们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团圆的珍贵瞬间。C.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判定有侵权事实的莫某与商场向英国博柏利公司支付赔偿金额12万元。D.《杨善洲》《郭明义》等影片将镜头聚焦主人公的公义大爱,将“家”的因素进行了模糊处理。4.请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原因。5.2023年央视频道重磅推出的电视剧《三体》在海内外获得一致好评,该电视剧改编自刘慈欣雨果奖获奖作品《三体》中的第一部。这次走红让海内外观众都对接下来第二部、第三部影视化呈现充满了期待。如果你是续集的导演,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创作的启示。【答案】1.B2.B3.D4.①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②中华文明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③目前我们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④西方媒体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妖魔化,需要改善我国形象。5. ①要以展现现代中国的可信、可爱、可敬为前提,不能为了数据流量,而迎合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②要以增进海外互相理解为目标,具备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以海外观众能理解的方式表现中国文化;③要尊重艺术规律,注意电视剧的叙事与人物的塑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A.“来源于对外传播中我们对西方审美取向的迎合”错误,根据材料二“‘趋异’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偏差,既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久而久之,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的形象呈现出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分析可知,海外受众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是由“趋异”的传播策略造成的;C.“只要呈现了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表达,就能让中国观众和海外观众广泛接受”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一些主旋律电影作品,因为过多强调其宣传属性、价值功能,而忽视本应尊重的艺术规律,为追求政治正确的惯性力量所驱动,作品中人物塑造、情节建构进而被意识形态传达的要求选择、提纯”分析可知,只注重价值宣传,忽略了艺术规律是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重要症结,主旋律电影呈现了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表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艺术规律;D.“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分析可知,能对世界文明贡献力量的是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有益的部分,如“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A.“就等同于展现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礼序、人伦和合、大同理想”错误,根据材料一“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君子礼序、人伦和合、大同理想只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一种体现,不能等同;C.“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抱有‘他者意识’”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趋异’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偏差……一些国际传播内容非但没有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和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他者意识’”分析可知,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他者意识”也是宣传策略不当的结果;D .“中外受众更喜欢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影视题材作品”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三只是说“有些艺术表达甚至远离了生活常识,忽略了日常情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疑会出现叙事的悬浮感。其结果是对内在中国观众中不能形成预期影响力,在境外更得不到海外观众的广泛接受”,没有说“中外受众更喜欢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影视题材作品”,我们无法获知中外受众是否更喜欢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影视题材作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错误,结合材料一,对“家”的因素模糊处理与“人伦和合”有冲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格局的重塑,而且也必然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可概括为: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结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分析可概括为:中华文明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结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面临两方面的困境”分析可概括为:目前我们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结合“西方媒体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妖魔化,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可概括为:西方媒体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妖魔化,所以需要改善我国形象。【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意无意地迎合西方话语和西方偏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可知,我们要以展现现代中国的可信、可爱、可敬为前提,不能为了数据流量,而迎合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结合“一些国际传播内容非但没有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和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他者意识’”分析可知,我们要以增进海外互相理解为目标,具备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以海外观众能理解的方式表现中国文化;结合“相当一部分承载价值传达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未能充分调动艺术规律、艺术技巧去完成,最终导致叙事感染力量弱化,这种创作矛盾也是困扰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重要症结。一些主旋律电影作品,因为过多强调其宣传属性、价值功能,而忽视本应尊重的艺术规律”分析可知,我们要尊重艺术规律,注意电视剧的叙事与人物的塑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风雨中忆萧红丁玲①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而水声也是不断的哗啦哗啦在耳边响,微微的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上了。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和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和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和美丽。②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决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③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幽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底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与的创伤,毫不动摇的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傲,便是对絮聒以回答。④然而我决不会麻木的,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它装得太多,需要呕吐。于是我写着,在白天,在夜晚,有关节炎的手臂因为放在桌子上太久而疼痛,有沙眼的眼睛因为在微小的灯光下而模糊。我决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的那种无愁的青春更可爱呵!⑤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受埋怨过,然而他没有感伤过,他对于名誉和地位是那样的无睹,那样不会趋炎附势,装腔作势,投机取巧。昨天我苦苦的想起秋白,在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的变更自己。我常常责怪他申诉的“多余”,然而当我去体味他内心的战斗历史时,却也不能不感动,哪怕那在整体中,是很渺小的。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明天,我也许会想到更多的谁,我更不能忘怀于一切了。⑥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 ⑦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⑧抗战开始后,劳累奔波使她迷茫,不知在何处安顿自己的生活。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⑨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始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⑩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⑪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会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⑫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暗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随风而倒桃李”“风雨中迅速进出的苞芽”正是“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和美丽”的印证。B.文中谈及死对于作家是莫大的损失。主要原因是生前可能会遭受冤屈,死后作品被歪曲更无人申辩了。C.作者认为与萧红谈得太少,是因为两人相交太浅、彼此生活方式差异巨大,从而导致谈话时难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D.倒数第二段中,丁玲表达了对朋友死讯的态度:沉重又充满苦恼,却蕴藏着决不后退的坚强意志。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强烈的意识流色彩。作者的思绪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没有“空白”,始终是“流动的”。B.作者在交代自己对萧红的印象,回忆与萧红交往过程,以及谈到对萧红离世感想的内容时,综合运用了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C.得知萧红死后,作者在第10段中运用动作描写,写俯仰之间连绵的思绪,表达了她内心深处时刻无法排遣的悲哀。D.文章通过使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营造始终压抑沉闷的情感氛围,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絮语式的风格特征。8.文中画线句连用了六个“它”,请简要赏析。9.文章题目名为《风雨中忆萧红》看似是一篇纪念萧红的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但文章对萧红本人的叙写却较少,于是评论家认为本文出现了“文本内容的断裂”。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文本断裂进行简要分析,并说明作者使用文本断裂的意图。【答案】6.C7.D8.①句式上,多个“它”形成反复、排比,加强语势,更加突出这种力量的影响之大。②人物形象上,作者在“风雨”中依然能感受“它”的力量,突出了自己在困苦中绝不麻木的形象。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在阴霾气压下仍能看见光明的描写,引起下文作者对朋友的回忆,友人们的“安慰与光荣”也正是作者力量的重要来源。④情感基调上,“它”的反复使用,使文章没有一直处于一种阴郁的氛围中,而在风雨中感受到了比无愁的青春更加刻骨铭心的力量,情感更加昂扬积极。9.①断裂:题目名为《风雨中忆萧红》,但文章开头前几段内容却是对“风雨”的叙写及感想,主人公萧红的相关回忆相对较少,二者形成了某种断裂。②断裂:题目名为《风雨中忆萧红》,但文中还涉及到对(冯)雪峰、(瞿)秋白等人的回忆,带来了文本内容与题目间的断裂。③表达效果:作者实际上是借怀念萧红等其他朋友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以写人来写己,说明朋友的离世虽是不可承担的重荷,但又是支撑作者走出风雨的力量,在体现她内心的煎熬与搏斗的同时,又表达了她在失望之中看到希冀的坚定。【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 .“是因为两人相交太浅、彼此生活方式差异巨大,从而导致谈话时难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错误。根据“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两人谈的还是少是因为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感觉没多谈而惋惜。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营造始终压抑沉闷的情感氛围”错误,原文“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等内容交代了两人共处的美好时光;“我会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这些情感都是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并非始终压抑沉闷。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句式上看,“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以“它”开头,多个“它”反复出现,构成排比句式,这样加强语势,更加突出这种力量的影响之大。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它”指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包含真理和智慧,作者在“风雨”中依然能感受“它”的力量,“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以此突出了自己在困苦中绝不麻木的形象。从结构上看,上文写“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后文写“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可见划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在阴霾气压下仍能看见光明的描写,引起下文作者对朋友的回忆,友人们的“安慰与光荣”也正是作者力量的重要来源。从感情抒发角度看,划线句前写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阴霾”,由划线句引出生活中友人萧红给她的安慰,因此划线句为过渡句,“它”的反复使用,使文章没有一直处于一种阴郁的氛围中,而在风雨中感受到了比无愁的青春更加刻骨铭心的力量,情感更加昂扬积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本文的题目是《风雨中忆萧红》,文章的1-4段没有提到萧红,而是对生活中的“阴霾”“风雨”进行描写,表达对“风雨”的叙写及感想,主人公萧红的相关回忆没有,二者形成了某种断裂。 文章的题目为《风雨中忆萧红》,而文章的后半部分第九段写“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受埋怨过,然而他没有感伤过,他对于名誉和地位是那样的无睹,那样不会趋炎附势,装腔作势,投机取巧。昨天我苦苦的想起秋白,在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的变更自己……”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对(冯)雪峰、(瞿)秋白等人的回忆,带来了文本内容与题目间的断裂。从表达效上看,文章回忆了很多作者的朋友,如“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受埋怨过,然而他没有感伤过,他对于名誉和地位是那样的无睹,那样不会趋炎附势,装腔作势,投机取巧。昨天我苦苦的想起秋白,在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的变更自己……我也许会想到更多的谁,我更不能忘怀于一切了”“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作者实际上是借怀念萧红等其他朋友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以写人来写己;文章结尾说“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会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说明朋友的离世虽是不可承担的重荷,但又是支撑作者走出风雨的力量,在体现她内心的煎熬与搏斗的同时,又表达了她在失望之中看到希冀的坚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宣德三年二月,易皇后胡氏,册妃孙氏为皇后。先是,上尝召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因举中宫过失数事。上问辅、原吉、士奇何无言?士奇对曰:“臣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今中宫母也,群臣子也,子岂当议废母!”上问:“此举得不贻外议否?”士奇曰:“宋仁宗废郭后,孔道辅、范仲淹率台谏十数人入谏被黜,至今史册为贬,何谓无议!”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上曰:“甚和睦,相亲爱。中宫今病逾月矣,贵妃日往视,慰藉甚勤也。”士奇曰:“然则乘今有疾,而导之辞让,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上颔之。数日,复召士奇曰:“尔前说甚善,中宫果欣然辞。贵妃坚不受,太后亦尚未听辞。然中宫辞甚力。”士奇曰:“若此,则愿陛下待两宫当均一。昔宋仁宗废郭后,而待郭氏恩意加厚。”其议遂定。六年秋七月,帝幸杨士奇宅。时上颇微行,夜半,从四骑至士奇家。比出迎,上已入门,立庭中。士奇悚惧,俯伏地下言:“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笑曰:“思见卿一言,故来耳。”明早,遣太监范弘问:“车驾幸临,曷不谢?”对曰:“至尊夜出,愚臣迨今中心惴栗未已,岂敢言谢!”又数日,遣弘问:“尧不微行乎?”对曰:“陛下恩泽岂能遍洽幽隐,万一有怨夫冤卒窥伺窃发,诚不可无虑。”后旬余,锦衣卫获二盗,尝杀人,捕急,遂私约候驾之玉泉寺,挟弓矢伏道旁林丛中作乱。捕盗校尉变服如盗,入盗群,盗不疑,以谋告,遂为所获。上叹曰:“士奇爱我。”遣弘赐金绮。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之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B.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C.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D.一日/独召士奇至文华殿/屏左右/谕曰/若何处置为当/士奇因问/中宫与贵妃若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台谏,御史台和谏院官员合称,宋以后台谏合流,职掌监察大臣和劝谏君主。B.两宫,文中指太后和皇后,因在后宫地位尊崇而得名,有时还包括太皇太后。C.车驾,本义指帝王所乘的车,文中用为皇帝的代称,与“銮驾”的意思相同。D.锦衣卫,皇帝侍卫亲军,负责护卫、侦察、逮捕、审问、收集情报等事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想要更换皇后,召集诸多大臣商议,杨士奇最初拒绝对此事加以评论,同时指出历史上孔道辅、范仲淹等人劝谏宋仁宗废郭皇后一事遭到了史书批评。B.杨士奇后来提出劝导皇后的方法,被皇帝接受,较为和谐地处理了易后事件,他还以宋仁宗继续厚待郭皇后的家族为例,劝谏皇帝以后要善待胡皇后及其家人。C.皇帝曾经带领少量侍从,微服到杨士奇家中私访,直到进了庭院杨士奇才来得及出迎,这一举动引起杨士奇极大担忧,而当时皇帝并不觉得此事干系重大。D.面对皇帝的指责,杨士奇指出皇帝夜晚微服出行面临潜在的危险,后有盗贼试图在玉泉寺伏击皇帝,被锦衣卫抓获,皇帝明白了杨士奇劝谏的用心,给予其赏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乘今有疾,而导之辞让,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2)陛下恩泽岂能遍洽幽隐,万一有怨夫冤卒窥伺窃发,诚不可无虑。14.宣德皇帝顺利易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A13.(1)既然这样,那么趁现在皇后生病,劝导她辞位并谦让(给贵妃),就按照礼仪退位,她受到的恩宠眷顾就不会减少了。(2)陛下的恩惠怎么能遍及幽深隐蔽的地方?万一有心怀仇怨的人偷偷地窥探情况伺机发难,确实不可以让人不忧虑。14.(1)后宫关系和谐:皇后与贵妃关系和睦。(2)接受杨士奇劝谏以生病为理由开导胡皇后礼让后位。(3)同意继续礼待皇后及其家族。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一天,皇帝单独召士奇到文华殿,屏退左右,说:“如何处置才妥当?”士奇于是问皇后和贵妃相处得如何。“召”的宾语是“士奇至文华殿”,不能断开,排除BC;“屏左右”是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皇帝,其前后断开,排除BC。从后文“上曰”来看,“(杨)士奇问”的对象是皇帝而不是“中宫”,“问”后应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两宫,文中指太后和皇后”错。从后文“当均一”可以看出,“两宫”应该指的是前任胡皇后和新任孙皇后,礼法上太后地位高于皇后,不可能“均一”。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A.“历史上孔道辅、范仲淹等人劝谏宋仁宗废郭皇后一事遭到了史书批评”错误,原文是“孔道辅、范仲淹率台谏十数人入谏被黜,至今史册为贬”,史书上批评的是孔道辅、范仲淹劝谏后“被黜(罢免职务)”。杨士奇也是在借此劝谏皇帝需要顾及外界议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乘”,趁着;“导”,劝导;“进退以礼”,状语后置句;“进退”,偏义复词,此处偏于“退”。(2)“恩泽”,恩惠;“遍洽幽隐”,遍及幽深隐蔽的地方;“窥伺窃发”,偷偷地窥探情况伺机发难;“诚”,确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甚和睦,相亲爱。中宫今病逾月矣,贵妃日往视,慰藉甚勤也”可知,后宫关系和谐:皇后与贵妃关系和睦。 由“然则乘今有疾,而导之辞让,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可知,接受杨士奇劝谏以生病为理由开导胡皇后礼让后位。由“士奇曰:‘若此,则愿陛下待两宫当均一。昔宋仁宗废郭后,而待郭氏恩意加厚。’其议遂定”可知,同意继续礼待皇后及其家族。参考译文:宣德三年二月,更换皇后胡氏,册立妃子孙氏为皇后。在此之前,皇上曾经召见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并提出胡皇后的几件过失。皇上问张辅、夏原吉、杨士奇为什么不说话,士奇回答说:“我对于皇帝皇后,就像儿子侍奉父母一样。现在的皇后是母亲,群臣是儿子,哪里能由儿子议论废除母亲!”皇上问:“这件事会不会传到外面引发议论?”士奇曰:“宋仁宗废郭皇后,孔道辅、范仲淹率台谏十数人入宫劝谏却被免官,至今史书都批评这一做法,怎么会没有外界的议论呢?”有一天,皇帝单独召士奇到文华殿,屏退左右,说:“如何处置才妥当?”士奇于是问皇后和贵妃相处得如何,皇帝说:“很和睦,相互关爱。皇后现在已经病了一个月了,贵妃天天去探视,很勤勉地慰藉她。”士奇说:“既然这样,那么趁现在皇后生病,劝导她辞位并谦让(给贵妃),就按照礼仪退位,她受到的恩宠眷顾就不会减少了。”皇上点了点头。几天后,又召见杨士奇说:“你上次说得很好,皇后果然高兴地辞了。孙贵妃坚决不接受,太后也还不准许。但皇后的言辞非常坚决。”士奇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希望陛下能待两任皇后都一样。以前宋仁宗废掉郭皇后,而对郭氏恩义更加深厚。”这件商议的事最终定了下来。宣德六年秋七月,皇上驾临杨士奇家。当时皇上正微服出行,半夜时分,带四名骑兵到士奇家。等到出迎,皇上已经进门,站立在庭院中。杨士奇害怕,趴在地下说:“陛下为什么不把关系到社稷安危的身份放在心上而轻视自己的安全?”皇上笑着说:“想见你,听一句话,所以才来。”第二天早上,派太监范弘问:“皇上车驾亲临,为什么不表示感激?”回答说:“皇上夜出,愚臣至今心中惴惴不安,岂敢感激!”又过了几天,皇帝派范弘问:“尧难道就不微服出访吗?”回答说:“陛下的恩惠怎么能遍及幽深隐蔽的地方?万一有心怀仇怨的人偷偷地窥探情况伺机发难,确实不可以让人不忧虑。”过了十多天,锦衣卫抓到两个盗贼,他们曾经杀人,追捕得很紧急,他们于是私下约定等候圣驾到玉泉寺,带着弓箭埋伏在道旁树林中准备作乱。捕盗校尉如同盗贼一样改变服饰,进入群盗中,盗贼没有疑心,把谋划告诉了(捕盗校尉),于是盗贼被抓获。皇上叹道:“士奇爱护我。”派范弘赐给他金银和绢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王清惠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汪元量②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③缺。【注】①王清惠:南宋度宗昭仪,宋亡后她被元兵押送大都,此词作于北上途中。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宫廷琴师,与王清惠相识并一同被押往大都。③菱花:指菱花镜。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词上片都追忆宫廷繁华生活,王词重在写亭台楼阁,汪词重在写宴饮场景。B.两首词上片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典故,描述繁华场景突然被战乱打破。C.王词下片写伤今之情,亡国之恨、羁旅之愁掺杂,展现了阶下囚的悲怆与无助。D.汪词下片设想王昭仪的处境和心曲,代她一诉衷肠,应和王词对身世际遇的感伤。16.唱和词是贯穿中国古典词史的一道靓丽景象,王清惠与汪元量这一唱一和的两首词作,极具典型性,被不少名家视为唱和词作中的佳篇。请你结合两首词作,尝试总结唱和词的艺术特征。【答案】15.A16.(1)内容上,汪元量词多是对王清惠词的重复,只是略微更改了字词意思,如“泪盈襟血”和“满山啼血”;意象也多有重复,如宫阙、月亮;(2)情感主旨上,都是针对南宋灭亡后的颠沛流离、个人不幸和家国之悲,汪词增加了对王的同情和告慰;(3)手法上:都回忆(虚写)了往昔繁华岁月,同样化用《长恨歌》的典故;(4)押韵严格,汪词每一整句结尾用韵与王词保持一致。【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王词重在写亭台楼阁”错。王词重在写自己当年受宠的往事,“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春风雨露”代指蒙受的君王恩泽,“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直接描述受到君王宠幸。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能力。 (1)内容上,汪词上片主要以追述昔日宫中的繁华生活为主,和王词原作相同。两词都有对过去繁华的回忆,如王词“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写往昔的荣华、欢乐,玉楼金阙,雨露承恩,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汪词“天上”三句,借西王母瑶池蟠桃大会的盛况,比喻谢后欢宴的乐;“被午夜”两句,宴会气热烈,通宵达旦,一夜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花覆”二句看出场面的豪华;阁外,龙楼房,花团锦簇,香烟绕;帝王将相,气派十足。两词也都写到了繁华梦碎,如王词“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汪词“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都写到了内心的痛苦,如王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汪词“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只不过略微更改了字词意思,如王词用的“泪盈襟血”,汪词用的“满山啼血”。此外,两词所用意象也大多相同,如王词“玉楼金阙”“宫车晓碾关山月”,汪词“花覆千官鸾阁外”“愁来不见西湖月”,都写到了宫阙、月亮。(2)情感主旨上,都是针对南宋灭亡后的颠沛流离、个人不幸和家国之悲。如王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点明宋室灭亡,抒发心中无限的悲痛,这千古之恨,无人可与诉说。“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两句描写囚旅生活,无论是“夜”或是“晓”,她都是在惊恐万状和忧伤愁苦中度过,和从前的“玉楼金阙”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更加同情她眼下的处境。汪词“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心难说”是翻录王词原作“千古恨,凭谁说”句,讲家愁国恨,时值苍生涂炭,江山疮痍,形势危艰,令人柔肠寸断,加深了“难说”的深度。不同之处是汪词增加了对王的同情和告慰,如“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刻画出王清惠北上后的心境:家书断绝,肝肠寸断,无人可诉;“有谁知”三句意思是,有谁知,北方的边鄙之处,有伊人在哭泣,菱花形的铜镜一碎为二。(3)手法上:都回忆(虚写)了往昔繁华岁月,如王词“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回忆当年承宠的生活;汪词“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回忆当年宴会的豪华;同样化用《长恨歌》的典故可,如王词“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太液芙蓉,借用《长恨歌》“太液芙蓉未央柳”句;汪词“恨黑风吹雨湿霓裳”,化用《长恨歌》“惊破霓裳羽衣曲”句。(4)押韵严格,汪词每一整句结尾用韵与王词保持一致,如两词尾字完全相同,上片为“色”“阙”“侧”“歇”,下片为“说”“血”“月”“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节选)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千多年前修建的长城一直是诗文中常见景物,贾谊《过秦论》中提到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匈奴的威胁“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则在《书愤》里回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互文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请举出《琵琶行》中包含互文的两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不独子其子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④.塞上长城空自许⑤.主人下马客在船⑥.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恬”“藩篱”“塞”“弦”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进诗词不是为了①,而是要从历史文脉中汲取精神力量。从看似遥远的诗文中寻找情感共鸣,我们就能更好认识自然的风花雪月、感受人生的离合悲欢,将积淀千年的智慧作为参照系,在困境中、迷茫时,从中寻找攻坚克难的底气、(甲)、(乙)、(丙)。从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到深邃厚重的经史子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尽管欣赏古典之美不限人群,但理解古人哲思却存在“门槛”。悠远的历史,迥异的生活,古奥的文字,以及词句的②,都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节目的热播,为初学者叩开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而与千古圣哲神交,还需积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努力。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从③的孩童、白发苍苍的老农,到穿梭街头的外卖员、科研一线的工程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字,侵蚀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餐一食中对生活的体悟,阖家团圆时对幸福的期盼,寒来暑往间对自然的亲近,桃李花开处对师长的感恩等等……都让生活充满了诗意的惊喜。18.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在横线中填上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文字。要求:格式一致,内容与上文衔接。甲()乙()丙()【答案】18.①.附庸风雅②.微言大义/诘(佶)屈聱牙③.牙牙学语19.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字,沁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餐一食中对生活的体悟,阖家团圆时对幸福的期盼,寒来暑往间对自然的亲近,桃李花开处对师长的感恩……都让生活充满了诗意的惊喜。 20.①.心怀天下的志气②.寒梅立雪的骨气③.踏浪前行的勇气【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①处,语境是走进诗词是为了汲取力量,不是为了装出儒雅的样子,故此处可填“附庸风雅”。附庸风雅: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第②处,结合前文“但理解古人哲思却存在“门槛”。悠远的历史,迥异的生活,古奥的文字”及后文“都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词句的古奥,理解上有困难,故此处可填“微言大义/诘(佶)屈聱牙”。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诘(佶)屈聱牙:指文章语句晦涩,读起来拗口别扭。第③处,语境是形容幼小的儿童,可用“牙牙学语”。牙牙学语: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侵蚀”不能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搭配,可将“侵蚀”改为“沁润”;二是语义重复,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可删掉“……”或“等等”。故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改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字,沁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餐一食中对生活的体悟,阖家团圆时对幸福的期盼,寒来暑往间对自然的亲近,桃李花开处对师长的感恩……都让生活充满了诗意的惊喜。【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首先,结合前文“而是要从历史文脉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困境中、迷茫时”可知,此处填写内容应突出在困境中、迷茫时,走进诗词从历史文脉中汲取精神力量。再结合“攻坚克难的底气”这一偏正结构形式,再写出三个格式一致的偏正结构的短语。故在文中甲、乙、丙三个括号处可填入的文字分别为:心怀天下的志气、寒梅立雪的骨气、踏浪前行的勇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敲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来。…… 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默默算计一番,赢的和输的数目大致吻合,可以证明他们尚未说谎,就说:“输了钱的留下,赢了钱的回去取钱。”白兴儿和另两个赢主儿被解下手,然后跑回家取了钱又跑来,按族长的眼色把银元掏出来放到桌子上。白嘉轩说:“谁输了多少就取多少。”那五个输家被解下来,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失财复得的事,颤巍巍地从桌子上码数了银元,顾不得被刺刷打得血淋淋的手疼,便趴在地上叩头:“嘉轩爷(叔哥)我再也不……”白嘉轩却冷着脸呵斥道:“起来起来!你们八个人这下记住了没?记住了?谁敢信啊!把锅抬过来……”几个人把一只大铁锅抬来了,锅里是刚刚架着硬柴烧滚的开水。白嘉轩说:“谁说记下了就把手塞进去,我才信。”几个输家咬咬牙就把手插进滚水里,当即被烫得跳着脚甩着手在院子里打转转。白兴儿和两个赢家也把手插进滚水锅里,直烫得叫爸叫爷叫妈不迭。白嘉轩说:“我说一句,你们再记不下再赌的话,下回就不是滚水而是煎油!”21.白嘉轩以族长身份在祠堂惩治赌博的做法印证了《乡土中国》中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22.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改为“几个输家手插进滚水里,当即被烫得跳脚甩手打转。白兴儿和两个赢家也把手插进滚水锅里,直烫得叫声不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1.(1)在祠堂惩治赌博者:乡土社会是个没有法律(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的社会,是个礼治(人治)的社会,也体现了“无讼”的原则。(2)用开水汤锅的方式惩罚赌博的人:礼治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的;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乡村里的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3)赢家不敢说谎且主动交钱:人们对于传统有敬畏感,礼的推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4)以族长身份管理村庄事务,体现了长老政治。(答对两点即可)22.“咬咬牙”以叠词的手法强化了犹豫的表情;“跳着脚甩着手”和“打转转”突出了动作的连续性和画面感,强化了痛苦感;“叫爸叫爷叫妈不迭”有口语化特色,突出了受伤后难以顾及的丑态。【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提炼语意的能力。根据原文“顾不得被刺刷打得血淋淋的手疼,便趴在地上叩头”“白嘉轩说:‘我说一句,你们再记不下再赌的话,下回就不是滚水而是煎油!’”可知,乡土社会中惩治赌博等不良行为,并不是靠法律,而是靠人(比如白嘉轩的族长威严,以及人施予的惩罚手段)。因此,乡土社会是个没有法律(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的社会,是个礼治(人治)的社会,也体现了“无讼”的原则。 根据原文“几个人把一只大铁锅抬来了,锅里是刚刚架着硬柴烧滚的开水”“几个输家咬咬牙就把手插进滚水里,当即被烫得跳着脚甩着手在院子里打转转。白兴儿和两个赢家也把手插进滚水锅里,直烫得叫爸叫爷叫妈不迭”可知,乡土社会教育人,并不只是靠道德训诫与劝导,也需要依靠一些严厉的惩罚手段。因此,礼治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的;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乡村里的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根据原文“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默默算计一番,赢的和输的数目大致吻合,可以证明他们尚未说谎……白兴儿和另两个赢主儿被解下手,然后跑回家取了钱又跑来,按族长的眼色把银元掏出来放到桌子上”可知,赢家不敢说谎且主动交钱。这既是出于对《乡约》、戒律的敬畏,也是对族长身份的敬畏,可知人们对于传统有敬畏感,礼的推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根据原文“按族长的眼色把银元掏出来放到桌子上”可知,此地以族长身份管理村庄事务,体现了长老政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语句中,“咬咬牙”是对几个输家的神态描写,而之所以“咬咬牙”,是因为他们畏惧滚水,却又不得不屈从权威,因此“咬咬牙”以叠词的手法强化了犹豫的表情。语句中,“跳着脚甩着手”和“打转转”是对输家受刑后的动作描写,“跳着脚甩着手”和“打转转”都是连续的动作描写,而非静止画面或片段动作。因此,“跳着脚甩着手”和“打转转”突出了动作的连续性和画面感,强化了痛苦感。“叫爸叫爷叫妈不迭”是对受刑者的语言描写,“叫爸叫爷叫妈”是当地常用的语言表达,颇具口语化特色。因此,“叫爸叫爷叫妈不迭”有口语化特色,突出了受伤后难以顾及的丑态。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也有人认为:“溶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互融,势不可挡!有人说:“融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的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将携手打破边界,因为彼此“互融”才可发展。 诚如海纳百川、川纳百湖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包容型”社会,正是如今开放政策下的“互融型”社会。国家之间打破边界互融互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也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见,彼此的“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稳致远。有人认为应当有清晰的边界感才会有安全,有人则认为应当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当今时代,我们该何为?这个几世纪前就被荷尔德林提出的诘问跨越漫漫长河,于时光的洪流中仍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许在不绝回响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曾几何时,我们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列强践踏于马蹄之下,却仍洋洋自得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固守自己的边界,不肯走出国门,亦不肯纳谏从流,如此阻碍融合发展之路,岂不痛哉?唯愿后人哀之而又鉴之,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再看如今,博物馆的文物鲜活起来,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后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上新了,故宫》不断刷屏,大胆地启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融合多种元素,使故宫活跃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间,让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600多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的气息。传统文物如此,传统诗歌亦如此。诗言志,歌咏言。《经典咏流传》打破了歌和诗的边界,采用了以歌和诗的方式,将歌与诗紧紧相融,在朗诵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在这交融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真切地领会到了文化的真正内涵。所谓“独木难成林,一花难成春”,今天的时代,已然无法固守边界,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并深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可谓发展离不开融合,融合将助推发展。由国至家,由己及人,我们青年一代要敢于打破边界,学会融合,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相融更要相容。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在各领域广泛融合的大势之下,努力争做前5%的时代领跑者。千年来风雨同舟,万里内鹏程正举。一人行,是茂林修竹轻摇时的绰约;百人行,是惊涛骇浪过后的彩虹;万人行,是千万民族高歌下的灵动。打破边界,你我“互融”,以数万人的壮举奏响时代的最强音,互融势不可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边界很重要,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种认为,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创造更大的价值。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边界”,到底要不要打破边界?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千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 “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这种观点是强调边界或边界感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亲人还是爱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距离,拥有各自的边界并懂得适可而止,彼此尊重。对于个人修养和个人成长而言,要有“边界意识”,即“规则意识”,在公共场合要规范言行尊重他人;要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法规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界线。但有时,过分看重“边界”又会错失很多机会,造成很多误解,甚至会阻碍成长与发展。“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观点强调打破边界,多向“融合”。“融合”意味着开放、丰富,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创新、发展。不管是个人进步还是国家发展,都要敢于打破边界(壁垒),融合发展。集体需要成员之间打破边界、彼此融通才能发展,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也需要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行稳致远。当然,不是所有的“融”都能“通”,也不是所有的“破”都会“立”,更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打破边界,需要“融”、需要“破”,打破边界、多向“融合”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更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文体可以选择议论文。考生可以认可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何谓边界,为什么要保持∕打破边界,如何保持∕打破边界;也可以从个人、国家、社会等多个层面,谈打破∕保持边界的重要性。考生还可以综合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运用辩证思维,谈什么情况下应该保持边界,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破边界。立意:1.边界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2.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助力发展。3.保持边界,融通也要讲究分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